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中药药性的研究多局限于单一或两类药性层面,偏离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该文以不同药性组合的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为研究目的。整理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归胃经中药的药性数据,收集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0年以来的全部文献和《中药学》(颜正华,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临床中药学》(高学敏、钟赣生,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中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数据,利用关联规则方法,挖掘归胃经中药药性组合所对应的药理作用。所得关联规则结果与经验知识相符,不同的药性组合有各自的药理作用特征,通过比较发现不同药性组合间的药理作用既有差异性也有相似性。药性组合间因为具有相同的四气或五味而表现出相似的药理作用,因为具有不同的四气或五味而具有差异性的药理作用,而四气和五味均不同的药性组合其药理作用也可以表现出相似性。该研究将药性理论与中药药理作用研究成果结合,揭示了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的主要特征和规律,为揭示归胃经中药的作用机制,发现归胃经中药的药理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过红玲  顾浩  王耘  乔延江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409-2412
目的:为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揭示归肝经中药药性和药理作用的关系。方法:通过整理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关于中药药性的数据记载,并收集文献和《中药学》一书中的中药药理作用数据,利用关联规则方法,以归肝经药性组合为目标,挖掘得到相关药性组合所对应的药理作用规则。结果:发现归肝经药性中药在药理作用上存在明显差别,同时也具有相同的药理特征。结论:本研究以探索中药药性-药理作用的关联关系为主线,将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联系起来,为解析药性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顾浩  张燕玲  王耘  乔延江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400-2403
目的:药性是中药的基本属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组方配伍的核心理论依据。该文通过药性组合探讨归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目的在于将药性配伍规律引入到复方药的设计与优化过程,发挥药性理论在组方配伍中的指导作用。方法:以代表性归经"肺经"为例,收集整理2010年版药典中归肺经中药药性组合。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收集1980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上述中药的全部药理研究文献,并参考《中药学》、《临床中药学》对其药理信息进行补充。利用关联规则方法挖掘归肺经中药的药性和药理作用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不同性味的归肺经中药在药理作用上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平甘肺能降血糖、抗缺氧、免疫促进;平苦肺能够抗菌、降血压、抗氧化;温甘肺能够镇咳、抗菌;温苦肺能祛痰、抗炎等。同时,归肺经中药也具有相似的药理特征,例如抗菌、抗炎,与肺为门户易感外邪的特点相一致。结论:该研究发现了不同性味归肺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特征,连通了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为建立符合中医药思想的中药药性组方体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特点和优势.方法 针对现有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已有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已有研究方法的各自特点,提出了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之可行性.结果 通过实例分析了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特点,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展望.结论 基于中药药理作用的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药性组合的药对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对是中药方剂的基本功能单位,研究药对的组成规律,对于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因此,近年来药对配伍规律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理论、实验、临床应用方面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而以此为基础的数据挖掘,以其在发现规律和深入研究方面的突出优势,对药对和方剂的配伍理论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决策树算法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与其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中药药理作用的基础上,利用决策树算法研究中药药性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建立的决策树模型对中药组分进行了药性预测。结果:建立的模型稳定可靠,可用于中药或组分中药的药性预测。结论:用决策树模型对组分中药药性的预测,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反映出组分中药的药性理论内涵,为组分中药药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挖掘并分析益智方剂药性组合层面的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90首益智方剂为数据源,采用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进行定性分析,挖掘使用频率较高的药性组合模式与药物组合,并基于“药性组合权值”对益智方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90首益智方剂中人参、远志、石菖蒲、茯苓、茯神等中药用药频率最高;置信度为100%,支持度>83%时,得到6条核心药性组合模式“温苦肾+温苦肺+温苦心”“温苦肾+平甘肾”“温苦肺+平甘肾”“平甘心+平甘肾”“平甘肾+平甘脾”“平甘肾+温苦心”;方剂用药组成上,置信度为100%,支持度>30%时,得到8条频繁项集。通过药性组合权值定量得出权重较高的药性组合为平甘肾、温苦心、平甘心、平甘脾、温苦肾、温甘肾、温苦肺、温辛心、温甘脾等。结论:药性组合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方剂配伍规律,益智类方剂多有开窍醒神、益肝补脾、解郁安神、补气健脾等功效。采用的方法对临床用药和经典方剂的传承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性组合及其与功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药性是中药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药性或两类药性(气、味)的研究,难以全面反映基于中药药性的用药规律。为此,本文提出气、味、归经药性组合与功效关系的研究,通过对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性及其功效数据的统计,得到235种药性组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药性组合与功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分析,明确了每种药性组合的主要功效。研究结果表明,药性组合有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中药的作用规律,丰富和发展中药药性理论,为中药新药的研制和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药性是方剂配伍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尝试从药性组合的层面分析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胀痛方剂的配伍特征,探索基于药性组合模式的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方法。首先依据已知的中药方剂构建相应的方剂数据库,利用关联规则算法,分析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胀痛方剂的药性组合模式。研究结果揭示了颜正华教授在治疗胃胀痛中方剂的配伍规律,为名医学术思想的继承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中药药性与功效之间的相关性,揭示其内在规律。方法在整理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中药药性与功效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药性与功效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单性能的研究难以完全表征药物的作用,需将四气、五味、归经等性能视为整体进行研究,方能突显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结论通过对药典中药性与功效数据的整理与关联规则分析,明确了每种性能所对应的主要功效,为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组分中药是一种继承并发扬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中药研究模式。对于组分中药的研制目前也有很多设计方法,但其共同特点是缺乏与中医药理论的有效衔接。该文通过基于药性组合模式探讨组分中药的设计方法,为组分配伍提供了具有中医特点的配伍方法,并以高血压为例验证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孙婧  张燕玲  顾浩  王耘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6):3327-3330
药性是中药的特定属性,药性理论是中药配伍的重要原则,该文以性味归经共同组成的药性组合表征中药药性,多个药性组合再构成药性组合模式,把中药及药性组合模式按功效划分,将各功效作为概念进行归纳逻辑编程,得出针对不同功效的药性组合配伍规律,通过实体语法系统构建药性组合配伍理论模型,实现由药性组合配伍向功效的自动推理过程,并对推理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其合理性及局限性,为揭示中药配伍规律及药性与功效间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药性组合是将影响药性的各要素按照一定顺序组合的特定表述形式,药性组合模式是多个药性组合形成的配伍关系。基于药性组合模式,该文以红花、红花药对、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为例,对药性组合在单味药、药对、方剂中的配伍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并对其中表现出的中药药性组合模式的自相似性进行阐述,分析多种药性组合的功效配伍关系,为发现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配伍研究模式及药性组合的功效配伍之间的关联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前常用的调节体质的方法是针对体质疾病予以相应的方剂治疗,此方法对于体质相关疾病的治疗和调节有明显作用,但对于非疾病状态的体质调节,人们更倾向于采用食疗进行日常体质调节。该文提出了基于临床经验方剂的药性组合模式进行调体保健食品设计方法。并以气虚质和特禀质常用方剂玉屏风散为例进行了调体保健食品设计,从单味药功效和现代药理研究两方面论证了保健食品方案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药与蒙药的药性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两种药物学体系的异同,以期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拓展天然药物的临床应用,从而促进民族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寒凉类中药材的“形、色、嗅、味”等形态学特征.方法:选取118味寒凉药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形状方面,寒凉中药包括20类,圆柱形占28%,共33例;片状、卵形和块状各有10例,各占8.5%;椭圆形和卷曲状各7例,各占5.9%;圆球形6例,占5.1%;其他形状分布较零散.在颜色方面,共有18种,其中黄棕15例,占12.7%;黄白14例,占11.9%;白13例,占11.0%;灰棕9例,占8.5%;黄绿9例,占7.6%;棕褐7例,占5.9%;黑褐7例,占5.9%;绿、灰褐、棕各有6例,各占5.1%.在气方面,气微的49例,占41.5%;无臭的31例,占26.3%;特异的共15例;占总数的12.7%.在味方面,微苦26例,占22.0%;淡25例,占21.2%;苦24例,占20.3%;甘16例,占13.6%.在质地方面,质脆的34例,占28.8%;质轻的26例,占22%;质硬的25例,占21.2%;质坚实与质韧的均为11例,各占9.3%;质地重、松、硬、滑以及其他的所占比例较小.结论:寒凉中药的形态学特征具有一定规律,以圆柱形、黄色、气微、微苦、质脆者为多,适合进一步挖掘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