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肺隔离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检查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CT扫描机,先行CT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MPR、MIP、SSD及VR重建.结果:9例肺隔离症均位于下叶后基底段,其中8例位于左下肺,1例位于右下肺.异常供血动脉7例来自于胸降主动脉,2例来自于腹主动脉上段.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肺内囊肿、结节或肿块,局部可伴肺气肿征.增强扫描病变区血管影增多、增粗,呈条状或结节状血管强化影.CT血管成像显示病变由异常体动脉供血.采用MPR和MIP可显示供血动脉整体形态及肺实质的病灶.SSD及VR能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与行程及引流静脉.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及三维重建是诊断肺隔离症最理想非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双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及扫描方法。方法 :6例肺隔离症患者行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比剂注射流率 2 .5ml/s ,扫描延时 2 5s ,层厚 3mm ,螺距 1.0。原始图像经 1.5mm薄层重建后再交工作站行三维图像后处理。结果 :本组中全部病灶均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 ,表现为局部不规则肿块 ,其中 3例边缘光整 ,1例边缘不清 ,2例病灶周围血管纹理增粗。 6例均见异常供血动脉 ,发自降主动脉 4例 ,胸主动脉 2例。 6例中仅 4例显示引流静脉。其中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后处理能清楚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与术中所见完全一致。结论 :多层螺旋CT是肺隔离症定性诊断最为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其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较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有利于确诊此病和制订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2例肺隔离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检查采用GE 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先行CT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MPR、MIP、SSD及VR重建.结果 32例肺隔离症均位于下叶后基底段,其中27例位于左下肺,5例位于右下肺.异常供血动脉16例来自胸主动脉,7例来自腹主动脉,3例系膈肌动脉供血,4例为肋间动脉供血,2例为脾动脉供血.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肺内囊肿、结节或肿块,增强扫描病变区血管影增多增粗,呈条状或结节状血管强化影.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及三维重建是诊断肺隔离症最理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及CT血管成像技术在隔离肺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段隔离症患者的胸部CT图像及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等多种后处理图像特征.结果:7例均为肺叶内型,2例位于左下肺,5例位于右下肺;血管重建7例均显示供血动脉来自主动脉,并清楚显示其起源、走行、分支和分布.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后处理重建技术能明确显示肺段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在叶内型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叶内型肺隔离症诊断中对异常供血动脉显示的作用和方法。方法 将14例肺隔离症患者的螺旋CT扫描方案分为2组,第1组8例,单层螺旋扫描;层厚3mm,床进4.5mm/s,重建间隔1.5mm者5例,多层螺旋扫描;实际层厚2.5mm,有效层厚3.2mm者3例。对比剂流率2.5ml/s;启动智能扫描探测到腹主动脉上段强化最佳时开始扫描,扫描资料交工作站行三维图像后处理。第2组6例为单层螺旋扫描,其中5例扫描层厚5mm,床进5mm/s;1例扫描层厚10mm,床进10mm/s。结果 病灶位于右下肺2例,左下肺12例,表现肿块者11例,边缘清楚的结节者3例。14例均见异常供血动脉,发自腹主动脉11例,胸主动脉2例,脾动脉1例;其中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后处理显示异常供血动脉最佳。上述异常供血动脉均经外科手术证实。引流静脉均未显示。结论 在肺隔离症定性诊断中,多层螺旋CT横断面结合三维图像后处理利于显示异常供血动脉,有可能替代传统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肺、支气管及肺血管先天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肺部先天性病变的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SCT平扫,19例行增强扫描,常规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等技术重组图像.结合手术和临床资料评价其作用. 结果 34例中,肺发育异常3例,支气管囊肿15例,囊性腺瘤样畸形2例,支气管闭锁3例,气管支气管1例,肺动静脉瘘6例,一侧肺动脉近端缺如1例,肺隔离症3例.MSCT轴位及后处理图像能清楚显示病变的部位、与相应支气管及血管的关系,血管性病变均清楚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结论 MSCT常规检查结合各种后处理技术能获得肺部先天性病变诊断的足够信息,对肺血管先天性疾病多能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肺隔离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检查采用GE公司的64排螺旋CT扫描机,先行CT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MPR、MIP、SSD及VR重建。结果 9例肺隔离症均位于下叶后基底段,其中7例位于左下肺,2例位于右下肺。异常供血动脉8例来自于胸主动脉,1例来自于腹腔干。CT平扫主要表现为肺内囊肿、结节或肿块,局部可伴肺气肿征。增强扫描病变区血管影增多、增粗,呈条状或结节状血管强化影。CT血管成像显示病变由异常体动脉供血。采用MPR和MIP可显示供血动脉整体形态及肺实质的病灶。SSD及VR能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与行程及引流静脉。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及三维重建可以清晰显示肺部病变及异常供血和引流血管情况,是诊断肺隔离症最理想非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隔离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能力。方法 15例经病理(14例)和血管造影(1例)证实的叶内型肺隔离症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采用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建显示异常血管与病灶的关系。结果 15例肺隔离症患者中,14例的病灶位于左下叶,1例的病灶位于右下叶,异常体动脉供血全部来自胸主动脉,其平均直径1.6cm。CT平扫表现为肿块形7例,圆形或卵圆形5例,不规则形3例。增强后15例均显示异常体动脉供血。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肺隔离症,并可取代其他有创性检查,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 SCTA)对显示肺隔离症异常血管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的胸部CT平扫、增强及病灶区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的影像资料.结果:12例为肺叶内型,3例为肺叶外型;10例位于左下肺,5例位于右下肺;增强CT显示13例有异常供血动脉自胸主动脉进入两下肺病灶;MIP或MPR显示了经手术证实的16条异常供血动脉中的15条,并清楚显示了其分支和行程,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结论: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及其重组技术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血管,对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取代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13例,包括临床表现,多层螺旋CT扫描资料,并复习文献;所有患者均行胸部平扫及双期增强容积扫描。结果13例肺隔离症患者中,12例为叶内型,1例为叶外型。12例叶内型均位于肺下叶内后基底段,9例位于左下肺,3例位于右下肺;1例叶外型位于左膈与下叶之间。13例中1例为增多增粗的异常血管结构,4例为实质性肿块,5例为囊实性肿块,3例为囊性肿块。6例病灶周围可见局限性肺气肿,4例病灶周围见渗出性阴影。13例隔离肺的供血动脉均发自体动脉。结论肺隔离症CT征象典型,容积扫描能对其作出准确诊断,并能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多层螺旋CT可以作为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诊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9例肺动静脉畸形的病人行MSCT检查,然后进行三维肺血管重建,并与DSA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的MSCT检查及重建诊断结果与PADSA诊断相符,MSCT及三维肺血管重建均能充分显示供血肺动脉、引流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能准确、直观地观察畸形血管的走行、数目、直径。结论:MSCT及重建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能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10例肺隔离症进行回顾性分析。2例行肺血管造影、2例手术、6例CT血管成像显示病变由异常体动脉供血。所有检查采用Philips Tomoscan SR 7000或GE LighhtSpeed Plus多层面CT扫描机,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图像经2位(或2位以上)放射科医师阅片分析。结果 10例肺隔离症病灶1例位于右下叶,9例位于左下叶,异常体动脉供血8例来自胸主动脉,2例来自腹腔干。CT平扫表现为斑片状阴影4例,肺门肿块并邻近肺血管影增多迂曲3例,肺气肿区内条状高密度影2例,多囊融合肿块影1例。10例增强扫描有9例显示异常体动脉供血,其平均直径9.7mm,7例显示引流静脉。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及曲面重建可显示异常体动脉、引流静脉及其与病变结构的关系,表面阴影成像及容积重现可显示异常血管。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可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是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及重组技术诊断肺动静脉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重组技术对肺动静脉瘘(PAVF)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扫描机对7例肺动静脉瘘进行扫描,并获得各种后处理图像。结果:7例PAVF患者中,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2例,弥漫性分布1例。肿瘤样扩张的血管囊腔与其相连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血管为PAVF的基本解剖结构。MSCT三维肺血管重组均能充分显示供血肺动脉、引流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结论:MSCT及重组技术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SCT可作为诊断PAVF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MSCT在左肺动脉吊带(LPA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证实的LPAS的临床表现及MSCT特征。结果:7例LPAS术前MSCT均正确诊断,7例均合并心内、外畸形。MSCI、及后处理(MPR、MIP、MinIP、VR)示:7例中完全性LPAS6例,表现为左肺动脉自右主肺动脉发出,从右主支气管上方绕行并向后走行至气管和食管间达左肺门;部分性LPAS1例,表现为左上肺动脉起自右主肺动脉,从右主支气管上方穿过。向后走行于气管和食管之间并供血左肺上叶,而左下肺动脉起源和走行正常;7例均伴不同程度的气管和/或支气管狭窄。结论:MSCT不仅能显示LPAS及其合并心血管畸形,还能显示LPAS伴随气管、支气管狭窄,对制定外科手术方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肺部病变血管造影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肺部血管造影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肺部肿瘤及其它原因造成的大咯血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进行重建,观察肺部病变血管来源、数目及形态。结果68例中(2例失败),肺部病变由支气管动脉供血者60例,肋间动脉供血者8例,胸廓内动脉供血者5例,左锁骨下动脉供血者6例,右膈下动脉供血者5例,腹腔干动脉供血者3例,右肾动脉供血者1例。单支血管供血者50例,2支血管供血者10例,3支血管供血者6例。55例供血血管呈丛状,8例走行迂曲,2例网状,1例动脉瘤形成。结论MSCT能全面的多方位清晰地显示肺内病变的供血血管,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MSCT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瑜  陈爱华  胡道予   《放射学实践》2011,26(3):298-301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23例,均行X线平片、MSCT平扫及CTA检查,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MPR、MIP、VR),分析本病在MSCT检查中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果:肺隔离症位于左肺下叶16例,右肺下叶7例。表现为肺野内实性肿块者11例;囊性病灶者8例,其中1例为单囊;表现为团片状病灶者3例;表现为单纯主动脉分支与下肺静脉吻合1例。23例隔离肺的供血动脉均发自体动脉,其中19例发自胸主动脉,4例发自腹主动脉。结论:MSCTA各种后处理技术的有机结合可准确、直观地显示隔离肺组织的供血动脉,MSCTA可以作为目前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