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痰瘀证与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收集中风病急性期痰瘀证患者36例,非痰瘀证患者32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检测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结果:中风病急性期痰瘀证、非痰瘀证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均较正常对照组水平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痰瘀证患者较非痰瘀证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结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纤溶亢进。FIB、D-二聚体与中风病痰瘀证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中风病痰瘀证的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文献总结探讨中风病风痰瘀阻证临床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自建库至2019年7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治疗中风病风痰瘀阻证临床研究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处方名称、组成药物信息,并分别对药物的使用频次、类别、性味、归经等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42...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风病辨证类型与影像诊断的关系.方法 收集100例住院的中风病例,每例均有严格的中医病类、证类诊断,同时作了CT或MR扫描.统计分析病类、证类诊断和颅脑CT和/或MR表现的相关性.结果 中经络者在CT和/或MR上多为单发或多发腔梗,病变范围小,累及脑干、丘脑的较少,在证类上以风痰瘀阻、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为多.中脏腑者以脑出血、大面积梗塞、梗塞合并出血为主,病变范围较大,累及脑干、丘脑的较多,在证类上与痰湿蒙神关系较密切.结论 中风病中的头颅CT和/或MR表现与中医证候学中的病类有肯定的相关性,与部分证类也有相关,两者的结合有利于临床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216例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症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证候特点,确定其主要的症状表现,指导通腑法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患者的症状表现,对症状进行频次、因子、聚类分析。结果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前46位高频症状经因子分析后提取出19个关键症状。特异性症状聚类分析结果为:鼻鼾、痰鸣、气促、声高气粗、口臭、头痛、腹胀、胸闷、心烦易怒、躁扰不宁、虚烦不眠聚为第一类,咽干、口渴、口苦、口干聚为第二类,倦怠乏力、气短聚为一类,咳嗽、大便秘结各单列一类;舌苔脉象聚类分析结果为:沉脉、舌生瘀斑、厚苔、白苔、红舌、数脉、紫舌、少苔、细脉聚为第一类,腻苔、滑脉、弦脉、黄苔聚为第二类,淡红舌单列一类;黄腻苔、弦滑脉是临床中常见的组合。结论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属本虚标实,实性证候要素以痰、热、瘀、腑实为主,虚性证候要素以气阴两虚为主。通腑法在中风病急性期要动态地辨证应用,同时注意与扶正法的联用。  相似文献   

5.
中风病中医证候与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连续收治的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的病人,进行了中风病中医证候相关因素研究结果:男性病人疾证的均值和比例均显著高于女性病人(P<0.001,P=0.003);60~69岁年龄组血瘀证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体力劳动者风证的均值、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劳动形式(P=0.003,P<0.001),同时在火热证、痰证、血瘀证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其他劳动形式(P<0.001),而脑力劳动者阴虚阳亢的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劳动形式(P=0.045)。为辨证预防。诊治中风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自《金匮要略》开始,中风病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但其内涵主要是对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的描述,无更多临床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金匮要略》中风病“邪人于腑”的影响及《伤寒论》阳明病腑证的启发,腑证成为中风病研究中描述中风主症伴有腹胀、便秘等临床表现的常用证候学术语。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滞通胶囊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阻证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原则,以查表法建立随机化分组表,68个自然数按随机序列产生68个数值,密闭信封编码顺序抽取,开启信封后按A、B分组给予相应的药物。A组为血滞通胶囊治疗组(33例),B组为5单硝酸异山梨酯片(32例)。结果根据心绞痛、心电图、症状改善的结果综合评定,血滞通胶囊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0.90%,对照组为87.50%;血滞通胶囊治疗组心绞痛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为87.50%;血滞通胶囊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69.69%,对照组为65.63%;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血滞通胶囊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方面优于对照组。血滞通胶囊治疗组对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一定的降低作用。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血滞通胶囊治疗血瘀痰阻型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与5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对照组疗效相当,在改善全身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并具有血脂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不同证候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45例发病72 h以内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分别于发病72 h内及治疗14 d 2个时点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包括临床症状、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检测值,并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从而找出中风病各个证候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结果 在中风病发病72 h内,出现较多的为风证,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多数处于低于正常值范围且与火热证和气虚证证候成立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治疗14 d时,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趋于正常值范围且与痰证证候成立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在中风病急性期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处于抑制状态,随着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趋于正常范围.发病72 h内火热证、气虚证成立组有统计学意义;14 d时,痰证成立组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文献系统评价中风病先兆证的临床特征。[方法] 运用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方法, 建立“文献信息采集表”,对中风病先兆证文献进行研究。[结果] 共纳入合格文献261篇, 研究表明:1)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饮食过咸、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年龄、环境污染、体质量超重等。2)病因病机:气血津液紊乱、脏腑功能失调、内风旋动、饮食不节、七情失调、起居失调、年老体衰、烦劳过度、气候变化、腑实壅塞、体质不良、房事不节等。3)证候包括:风痰证、痰瘀证、痰湿证、痰热证, 肝胆火旺证、肝风内动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 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 肾精不足证, 肾虚证等。4)主要临床症状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头昏/头晕/目眩, 肢体麻木, 倦怠乏力, 语言不利, 头胀痛, 黑蒙, 肢体拘急/筋惕肉(目闰), 烦燥不安/性情易怒、胸闷/心悸、失眠/少寐多梦等。5)舌象:舌红、舌瘀点/舌瘀斑、舌暗/舌黯/舌暗红/舌暗淡、苔薄白等。6)脉象:脉弦、脉弦滑、脉涩/脉细涩等。[结论] 以上结果与学会标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老年痰证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766例临床及实验研究,得出了老年痰证的四个临床规律特点:1.发病特点:老年多痰,肥人多痰;2.广泛性:杂病多痰,久病多痰;3.复杂性;易虚易瘀、易寒易热;4.倾向性;急性多痰,难症多痰,高脂血症多痰。从而为深入探索老年下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导临床辨证施治,预测痰病的转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选用中老龄大鼠,采用高脂饮食,结扎左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作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模型,观察大鼠一般体征、脑系数、血脂、血液流变学、血浆血栓素B(2TXB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模型鼠出现偏瘫症状;脑系数显著增高(P<0.01),血脂升高,血液呈高度浓、黏、凝、聚状态,PAI活性显著升高。结论: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的动物模型,符合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特点,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的动物模型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红曲复方制剂对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水平的疗效。[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建立预防性高脂血症模型,将实验大鼠分成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30d,观察中药红曲复方制剂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影响。[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高脂饲料连续喂养30d后,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TG、TC和LDL-C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给药30d后,阳性对照组TG、TC和LDL-C显著降低(P0.05);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G显著降低(P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血清TG、TC和LDL-C显著地降低(P0.01);各剂量组大鼠血清HDL-C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中药红曲复方制剂可有效控制并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3.
亚甲减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芳 《浙江实用医学》2009,14(5):366-367,400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4例亚甲减患者、29例甲减患者和35例体检健康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促甲状腺素(TSH)、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结果亚甲减组HCY、TC、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CY与甲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C、LDL-C与甲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甲减治疗后TSH、TC、HCY、LDL-C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而TG、HDL-C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亚甲减患者出现血脂代谢及HCY代谢异常,存在较高的心血管病风险,应及时检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脑卒中与代谢综合征(MS)之间相关性。方法:将300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根据2001年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MS的定义和诊断,符合3个或3个以上条件者为MS组,不具备MS条件非MS为对照组。分别进行临床,血脂血糖,颈动脉斑块,影像及愈后分析。结果:①从卒中发病率MS组明显高于非MS组P〈0.01;②从颈动脉超声对比MS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程度明显高于非艇S组,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比例高。③通过功能评分MS组致残率及死亡率高愈后差。结论:MS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重要因素,故临床上出现单项代谢异常者应早期积极治疗才能减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痰瘀证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观察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证候积分,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观察,考察中医证候积分和NIHSS积分的相关性。结果痰瘀证与NIHSS之间呈中、高度相关。结论痰瘀互结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病理环节,痰瘀同治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6.
甜杏仁调节血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甜杏仁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采用大鼠高脂模型 ,观察不同剂量甜杏仁的降脂作用。结果 :不同剂量的甜杏仁组与对照组相比 ,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分别为P <0 .0 5、P <0 .0 1、P <0 .0 5) ,提示甜杏仁具有一定的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17.
虚痰瘀毒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虚是中风发病的前提和基础、痰瘀积累触而发病、病邪蓄而致毒,导病深入三方面探讨缺血性中风的相关病机.而治疗应以临床分期辨证论治则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血清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根据空腹血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将66例患者分为两组:纤维蛋白原正常组(含量在2~4gPL之间)和纤维蛋白原增高组(含量〉4gPL)。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1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时纤维蛋白原增高组神经功能缺损较正常组严重(P〈0.001),经过治疗1月后纤维蛋白原增高组神经功能缺损较正常组严重(P〈0.001),但较入院时减轻(P〈0.01)。结论纤维蛋白原增高加重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在脑卒中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只是针对血压水平而言,对于血压的昼夜节律,尤其是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卒中关系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本文主要综述血压昼夜节律的概念、血压节律紊乱分类及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钩藤天麻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火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钩藤天麻胶囊治疗。两组共治疗14 d,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14 d 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P <0.0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随访1个月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P <0.05),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 <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 <0.05),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 <0.05)。结论:钩藤天麻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火痰瘀互结证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