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冠脉)内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冠脉内血栓形成,使血管腔部分或完全堵塞所产生的一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及病死率高的特点。ACS向临床医师提出了严峻挑战:怎样从那些发生胸痛或胸部不适的患者中尽早识别出ACS并根据其危险程度作出相应的决策?为此,我们将ACS分为两大类:一是ST段抬高型ACS,也就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二是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NSTEMI)及猝死。病情属于急性、多变、进展状态。心电图对ACS的诊断、分型具有重要意义。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的特征性、规律性演变,是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在短时间内与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分析,可对70%~80%的心肌梗死作出早期诊断。1ACS的临床表现及特点ACS是冠心病的一组特殊临床类型,主要依据冠心病史及临床表…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庆博  李宗清 《山东医药》2002,42(20):67-6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涵盖了从不稳定型心绞痛到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急症。其可分为两类 ,即 ST段抬高的 ACS(Q波心肌梗死 ) ;ST段不抬高的 ACS,包括ST段不提高的心肌梗死 (无 Q波心肌梗死 )和不稳定性心绞痛。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行 ,对 ACS的治疗决策有指导意义。1  ST段抬高 ACS的治疗决策ST段抬高的 ACS即 Q波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 ,在血小板激活和聚集的基础上有血栓形成 ,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结果。因此 ,治疗 AMI的关键是迅速使闭塞的梗塞相关冠脉 (IRC…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对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1年1月~2016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因ACS住院治疗的高龄患者338例,根据 NT-proBNP 水平分为高水平组84例(NT-proBNP≥1228.7 ng/L)和低水...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的常见误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它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ST段抬高与压低,Q波与非Q波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UA或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主要的病理生理特点是冠脉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非阻塞性的血栓形成,从而产生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6.
该文综述近年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的研究进展。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其中抗血小板药有阿司匹林、磷酸腺苷( ADP)受体拮抗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抗凝药有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抗Xa因子抑制药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04例接受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Ⅰ组Q波心肌梗死54例、Ⅱ组非Q波心肌梗死12例和Ⅲ组不稳定心绞痛38例)的冠状动脉病变和心电图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Ⅰ组占75.55%,Ⅱ组占33.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Ⅲ组无冠状动脉完全闭塞。3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Ⅰ组:前壁心肌梗死多于下壁(32/54:22/54),发生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高。Ⅱ组:广泛持续性ST-T改变或以T波深倒置演变特征或Q波迅速消失,ST-T动态改变。Ⅲ组:胸痛发作时ST-T改变或伪性改善,不发作时ST-T正常或仍有改变。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表现有多种形式。无Q波心肌梗死并不少见。心电图的易变性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8.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包括Q波急性心肌梗死 (AMI)、非Q波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他们的主流机制都是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AMI,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 ,或虽为闭塞性 ,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 ,多造成非Q波AMI或UA ,统称为无ST段抬高的ACS。梗死相关冠脉血栓性闭塞率在ST段抬高的Q波性AMI、无ST段抬高的非Q波性AMI和UA中分别占90 %、2 0 %~ 40 %和 10 %左右。急性血栓形成的速…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个疾病谱的统称,通常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破损或出血、痉挛,导致血栓形成。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冠状动脉的急性病变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近年来的研究使人们对ACS从概念、病理生理机制到治疗策略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尤其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为其治疗策略的逐步更新和完善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均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表现形式。200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UAP与NSTEMI治疗指南强调,应对UAP/NSTEMI患者进行危险性分层,并根据危险分层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UAP/NSTEMI的药物治疗进展中,以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的进展最快,本文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导致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不稳定斑块纤维帽较薄,脂质成分多,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基质金属蛋白酶含量多。不稳定斑块的临床识别手段有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高分辨核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镜、电子束CT及C反应蛋白、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白介素(IL)-1、IL-6、IL-8等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有药物治疗与再灌注治疗两大方面,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抗缺血、调脂治疗等。再灌注治疗对于无条件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3~12 h内溶栓治疗为首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适宜于所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目前治疗性血管生成、干细胞移植尚处于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心脏损伤标志物是临床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诊断因子。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冠脉旁路移植术。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临床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是近十余年来的一热门课题。本届欧洲心脏病学会也列为重要内容之一。它的特点表现为冠状动脉内供血突然减少甚至完全阻塞的一个连续过程 ,但在病理生理过程中呈波谱样 (Spectrum)分布。因此需要识别其中的主要环节 ,逆转其病程发展或至少保持其稳定。结合此征的特点及其病理生理可分为 :①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angina ,UA) ,②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 (non ST 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 farcti…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医证治规律,从气虚、血瘀、痰湿、毒邪、气滞、寒凝、阴虚、阳虚等方面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在辽宁省10城市选择14家医院,连续入选入院时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填写调查表,并于出院后30 d、90 d和180 d随访,获得完整资料900份.观察患者的基线特征、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干预情况和终点事件.结果 入选的900例中介入治疗患者226例,年龄61.1±10.7岁;药物治疗患者674例,年龄65.9±10.8岁.介入治疗组既往心功能衰竭史、中风史及吸烟史少于药物治疗组(P<0.05),介入治疗组住院期间出现反复心绞痛、心功能衰竭的比例以及出院后90 d和180 d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心功能衰竭等事件明显少于药物治疗组(P<0.05),介入治疗组住院期间和出院180 d应用阿斯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他汀类及钙离子拮抗剂高于药物治疗组,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药物治疗组与介入治疗组相比生存率明显下降,但两组曲线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明显降低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80 d心肌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6.
TIMI是指心肌梗死中的溶栓治疗。TIMI研究致力于研究各种急性冠脉综合征中不同溶栓和抗栓治疗策略,其研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经典的TIMI研究,重点观察不同溶栓剂的冠脉开通率及再灌注治疗方法;现代的TIMI研究,主要评价溶栓基础上抗栓治疗的作用及地位;未来的TIMI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预后价值。TIMI研究始终站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前沿,不断开发新药物,完善冠心病的治疗方案,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冠心病治疗观念。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这一概念的提出,涵盖了由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后引起的一系列心脏缺血事件,包括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l),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相对于斑块稳定的冠心病患者而言,ACS常常存在着起病急骤,危险性大的特点。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外,ACS的非药物治疗,尤其是介入治疗能够迅速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抗栓治疗策略的不断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缺血事件的概率显著降低,但同时出血风险也相应增加。因此,需临床医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出血类型的鉴别并全面评估出血风险以更有效地处理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及死亡率高等特点。争取及早实施抢救治疗,可大大降低其死亡率。现就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治疗(即发病24 h之内)包括保守治疗和介入性治疗在非ST段抬高和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