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CVC)在中医肿瘤科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肿瘤科2011年1月-2014年11月住院患者188例,随机分为CVC组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各94例,CVC组给予CVC术,PICC组给予CVC术。观察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期间患者不适感、导管相关性感染、误穿动脉、堵管、脱管、气胸、穿刺点渗血或渗液、静脉炎等情况。结果 CVC组穿刺成功率为100.0%,PICC组为98.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C组置管操作时间为(17.96±3.93)min,置管留置时间为(15.63±9.92)d,治疗期间18例(19.1%)患者发生不适;PICC组置管操作时间为(32.22±6.23)min,置管留置时间为(121.39±86.57)d,治疗期间12例(12.8%)患者发生不适;CVC组的置管操作时间、置管留置时间短于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管期间患者不适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堵管、脱管、气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C组误穿动脉、穿刺点渗血或渗液的发生率高于PICC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VC置管成功率高,操作易于掌握,导管保留时间较长,方便管理。CVC可保障中医肿瘤科多种治疗目的的实施,置管方便、安全、患者痛苦小,CVC对中医肿瘤科患者的各种输液治疗及静脉内营养有非常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PICC和CVC置管在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洁  江丽萍 《江西医药》2005,40(6):361-362
目的比较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经颈内静脉导入中心静脉置管(CVC)两种方法在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应用的优劣。方法分别观察PICC患者56例和CVC患者48例置管成功率、术后导管口细菌培养监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PICC组89.3%(50/56例),CVC组为64.6%(31/48例),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置管成功率PICC组96.4%(53/56例),CVC组为83.3%(40/48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PICC组导管口细菌培养阳性率7.1%(4/56例),CVC组20.8%(10/48例),PICC组低于CVC组(P<0.05);导管阻塞、脱落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误入动脉和穿刺点出血、血肿PICC组低于CVC组(P<0.05)。结论PICC定位准确、损伤小,易操作,能避免发生气胸或误入动脉等严重并发症,满足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长期输液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凡兰桂 《哈尔滨医药》2013,33(3):185-186
目的探讨PICC置管化疗与静脉留置针化疗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行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50例采用PICC置管化疗,50例采用静脉留置针化疗。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在药物渗漏,静脉炎等并发症和患者舒适度的比较。结果 PICC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静脉留置针组,患者舒适度则高于静脉留置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导管明显优于静脉留置针化疗,是肿瘤患者的理想静脉途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两种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使用的优缺点。为肿瘤患者选择一个更容易操作,更安全的长期输液通道提供依据。方法将我科80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ICC组和CVC组,每组各40例,比较穿刺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和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CVC组相比较,PICC组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明显较高,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更适合临床化疗用药,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ICC导管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为导管堵塞、周围静脉炎,CVC导管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相关感染和误入动脉,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ICC置管方法较为安全、易于掌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特别适合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或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和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了解输液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12月本科336例行IVAP植入术患者和214例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的病例资料,对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间隔周期、导管维护操作时间、置管期间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和费用进行比较。结果 IVAP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间隔周期、导管维护操作时间、置管期间并发症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PICC组(P<0.05);IVAP组导管相关并发症为穿刺点血肿,无穿刺点感染、皮疹、静脉炎及静脉血栓;PICC组导管相关并发症为穿刺点血肿、穿刺点感染、皮疹、静脉炎和静脉血栓等,IVAP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AP安全有效,简单可行,能够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置管操作常见并发症,并对其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近两年某院收治的13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给予新生儿优质护理干预。结果:贵要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与下肢大隐静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静脉穿刺率(P<0.05);贵要静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静脉穿刺(P<0.05)。结论:导管堵塞、静脉炎、药液外渗等为新生儿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通过优质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ICC导管用于肿瘤化疗不同疗程的护理效果。方法收集肿瘤化疗第一个疗程时用PICC导管输液的患者,有25例,为Ⅰ组,第三个疗程时用PICC导管输液的患者,有38例,为Ⅱ组,观察两组穿刺置管次数、操作时间、留置时间以及是否发生静脉炎。结果Ⅰ组平均操作时间较Ⅱ组明显缩短(P<0.05);I组静脉炎总发生率较II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两组穿刺置管总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接受肿瘤化疗第一个疗程时用PICC导管的护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在临床中的应用来比较不同患者更适合于哪一种导管,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合理化建议。方法选择PICC组、VPA组各30例,分别统计置管成功率,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3.3%,总置管成功率为100%;VP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6.7%,总置管成功率1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PICC组为20.0%,VPA组为3.3%(P<0.05);两组因意外因素致拔管留置时间,PICC组为1年左右,VPA组为2年以上。结论从长远期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考虑,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需要二年以上的长期静脉输液的推荐使用VPA,反之推荐使用PICC。  相似文献   

9.
PICC和CVC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的对比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符黎虹  陈丽琴  邹艳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6):1612-1613
目的 :比较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 (PICC)与经锁骨上或下静脉置管 (CVC)两种方法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优劣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观察PICC患者62例和CVC患者进入58例置管成功率、术后导管口细菌培养监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PICC置管成功率为95 16 % ,CVC置管成功率为89 65 %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P>0 05) ,术后导管口细菌培养监测PICC细菌阳性率为12 9 % ,CVC细菌阳性率为10 34 % ,导管阻塞率 ,PICC组为10 24 % ,CVC组为14 64 % ,以上二组差异也无显著性 (P>0 05) ,而CVC组导管脱落发生率为4 7 % ,气胸发生率为8 75 % ,误入动脉发生率为4 12 % ,明显高于PICC组 (P<0 05)。结论 :两种静脉置管术成功率和一般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 ,但严重的并发症差异具有显著性。因此 ,PICC具有定位准确、损伤小 ,易操作 ,能避免发生气胸或误入动脉等严重并发症 ,满足肿瘤患者长期化疗的需要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PICC)导管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并发症处理。方法回顾分析63例留置PICC导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PICC在化疗中的应用效果,并观察期间的并发症,总结其处理对策。结果 63例妇科肿瘤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6.8%;并发症发生率为12.7%,3例机械性静脉炎,2例导管破损、漏液,1例穿刺侧肢体肿胀,1例皮肤过敏,1例感染。结论 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操作简单,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在应用期间,需规范、有效操作,减少PICC导管并发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PA)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甲状腺乳腺外三科化疗患者160例,随机抽取分别采用此两种置管方式的患者各80例。观察并记录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维护操作时间、导管维护间隔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以及费用,并对所收集资料行统计学分析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相比,满足P>0.05,IVP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与PICC组无显著差别;P<0.05,PICC组导管维护操作时间要超过IVPA组;P<0.05前提下,PICC组小于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留置时间长于于PICC组(P<0.05);舒适度Kamofsky评分高于PICC组(P<0.05);皮疹及穿刺点感染各1例为IVPA组中与导管有关的并发症,静脉血栓及静脉炎均不会出现;13例静脉血栓、14例静脉炎、21例皮疹等为与PICC组导管关联的并发症,置管的72 h区间为其多发区域;7.5%为IVAP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然PICC组(27.50%)要超过这一版本,满足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价值。IVAP组导管的价格为4600元/个,PICC组导管价格为1800元/个,前者为后者的两倍多。结论 IVPA运用过程中与PICC相比,其导管护理有着较短的时间,有着较长的留置及维护间隔时间,患者可以更为舒适接受诊断,相对降低了继发症及出现感染的概率,是甲状腺肿瘤患者静脉输液的理想通路,更适合在肿瘤化疗患者中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方法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在引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中的作用。方法将338例需行PICC的患者分为盲穿组、超声组,分别行盲穿、超声引导引导下置管,对置管一次成功率、成功置管时间、静脉炎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①超声技术能够在置PICC管的穿刺静脉的选择、穿刺过程中的引导、置管完成后管端位置的判断均有很好的作用。②超声组在成功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均优于盲穿组(P<0.05),术后的静脉炎与盲穿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技术应用于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可以减少置管时间,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静脉炎发生率,取代传统X线定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赛丁格尔技术PICC置管在乳腺癌术后化疗的应用方法和价值。为化疗患者建立无痛、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避免反复静脉穿刺,防止频繁采血及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及局部组织坏死。方法对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255例术后需长期静脉输液化疗的乳腺癌患者行健侧PICC插管,并观察其临床效果。其中204例经肘窝外周静脉穿刺,51例行改良赛丁格尔技术穿刺。结果传统PICC置管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导管留置时间为26~112d,平均为69d,少数患者出现轻微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好转。赛丁格尔技术PICC置营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9%,导管留置时间为34~146d,平均为83d,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快速、方便,穿刺成功率高,维护简单,导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低,为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用药提供了一条安全、方便的输液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谢黎  王莉  刘晓艳 《现代医药卫生》2014,(15):2314-2315
目的:通过比较孕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经锁骨上或下静脉置管(CVC)在胃肠外静脉营养治疗(TPN)中的应用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PICC组和CVC组,各60例,分别观察一次插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维护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6.7%,CVC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6.7%;PICC组的置管留置时间1~93 d,平均(36.3±5.4)d,导管维护费用300~400元;CVC组的置管留置时间1~45 d,平均(11.7±3.2)d,导管维护费用500~600元;PICC组患者导管阻塞或脱落发生率为6.7%,而其他并发症(气胸、导管感染、局部动脉损伤)发生率为0、1.7%、1.7%,CVC组分别为3.3%、1.7%、3.3%、3.3%。PICC组在插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维护费用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方面都明显优于CVC组,但导管的阻塞和脱落情况则劣于C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降低并发症等优点,对减轻患者疼痛及早日康复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PCS)与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6例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其中53例行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进行输液(观察组),另外53例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输液(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平均留置时间为(309.8±155.7)d,对照组为(76.1±38.2)d,观察组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患者A、B、C级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期间出现操作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阻塞患者数分别为2例、3例,对照组分别为9例、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恶性肿瘤患者应用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可延长置管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并配合给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122例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精细化护理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导管留置时间以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结果两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护理满意度评分、导管留置时间以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肿瘤化疗患者,临床选择应用PICC方法 ,并且配合给予护理干预,安全性高,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几率。  相似文献   

18.
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袁会平 《河北医药》2009,31(22):3159-3160
化疗是肿瘤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过去临床上常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注人化疗药物,但是锁骨下静脉穿刺其静脉解剖位置复杂,易发生动脉损伤、气胸等严重并发症。PICC是近年来国外研究成功的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技术,PICC置管所经静脉途径长,静脉瓣较多,常发生导管在静脉内打折,送管困难导致插不到位的情况。本课题拟从两种深静脉置管的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作比较研究,为临床上肿瘤化疗患者选择合适的静脉化疗途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在结直肠癌患者持续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实验组采用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化疗期间置管有无药物外渗、导管内回血、管道堵塞、部分脱出、血栓形成、生活不便感、静脉炎的发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药物外渗、导管回血和静脉炎的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导管阻塞、导管脱出、不便感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与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相比安全可靠,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需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赵雪梅  张海燕 《安徽医药》2015,36(7):906-907
目的 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对22例选用VPA和22例超声引导下行PICC的肿瘤患者进行分析,对比两组的一次性置管率、留置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一次性置管成功率:VPA组为100%,PICC组为86.36%(P>0.05);留置时间:VPA组为(1 110±680.81)d,PICC组为(228.17±123.48)d(P<0.05);并发症发生率:VPA组为9.10%,PICC组为18.18%(P<0.05)。结论 VPA是肿瘤患者值得推广应用的通道,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