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头反半夏”属中药十八反范畴,中医界将其视为配伍禁忌。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就在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与附子条下均指出不宜与半夏同用[1]。但古今医家对此多有异议,用此对药配伍治病者也屡见不鲜,如《金匮要略》赤丸,《千金要方》乌头丸,《张氏医...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附子与半夏,附子与瓜蒌配伍应用的文献总结,对两组配伍结构的应用源流进行了梳理。结果显示,附子与半夏、瓜蒌配伍应用自古有之,临床及实验研究均未发现两者配伍后有明显毒副作用,其“十八反”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总结刘完素应用附子、乌头的经验,为现代临床提供一定的借鉴。 [方法] 通过外用和内服两个角度对刘完素的著作进行分析,梳理其应用附子、乌头的特点。 [结果] 刘完素用药善寒凉,但不废温补,在附子、乌头等温热药的使用上有独到之处,在外治法中使用深敷法治疔疮,擦牙法治牙痛,塞耳法治耳鸣,装袜法治小儿脚冻疮,油膏法治丹毒,作粉扑治湿癣;内服法中配伍补肾药以引火归元治疗喑痱,配伍麻桂以温通玄府治疗中风,配伍半夏相反相激治疗暴泻。 [结论] 刘完素突破了附子、乌头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的传统用法,丰富了其在外治法中的应用,为现代临床附子、乌头的制剂与用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半夏反附子”历来是多数医者谨守的一条中药配伍禁忌,但随着临床实践的验证,一些医者对半夏附子不可配伍的态度也逐渐有了改变,历代医家使用半夏附子药对治疗顽疾的医案不胜枚举。中医药学界经过长年累月的研究,改良了附子的品种和改变了附子的品性,使得附子烈性减缓,毒性减弱;此外,饮片炮制技术的改进以及减毒中药的配伍应用,使得半夏附子配伍变得更加具备可能性与安全性。半夏附子配伍时需注意煎煮时间、剂量与比例等用药安全性因素。医者结合众多医家的用药经验,抓住“阳虚”及“湿盛”的核心病机,在脾胃、肾系、癌痛、妇科、心系、肺系等各系病症中配伍半夏附子均有不错的疗效。本文旨在拓宽临床用药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并为附子半夏药对临床应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药“十八反”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蜀本草》首先提出“相反者十八种”以后,各重要本草皆有引用,成为著名的配伍禁忌.十八反是禁是用,历代医家众说纷坛,也是现代药性理论争议最多的问题,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其作为配伍禁忌的合理性.而乌头与半夏是十八反中于方荆中配伍使用最多的药对,能否同用,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现对乌头与半夏的配伍禁忌和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新丰县人民医院附子与半夏同用的分析研究,了解附子配半夏的应用情况及该院应用此药对的安全、有效及合理性。方法抽取该院2008年12月~2011年3月含附子配半夏的门诊处方351张,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统计使用附子与半夏配伍的处方351张,临床上用于寒证的有126例(36%),用于阳虚证的有154例(44%),用于癌症的有19例(5%)。结论本研究探索附子与半夏配伍应用的合理性和规律,发现临床上附子、半夏配伍主要是用于不寐、痹症、高血压,其在临床上的使用是有选择性的,不能滥用。  相似文献   

7.
查阅附子半夏配伍的相关文献,整理研究发现,附子半夏配伍应用确实客观存在,但附子半夏配伍能增强毒性,不应废弃相反之说,而随便应用。  相似文献   

8.
金世明医师提出的“附子究竟反不反半夏”一问,实有弄清之必要。因为在中药理论中有“乌头反半夏”这一传统说法以来,对后世影响很大。一般人都认为,乌头、附子同生一物,既然本草书中明言“乌头反半  相似文献   

9.
《金匮》药对配伍规律探析(1)七情药对配伍:①相须配对,如麻黄与桂枝(大、小青龙汤等),附子与干姜(四逆汤)。③相使配对,如黄连与大黄(泻心汤),黄芪与防己(防己黄芪汤)。③相畏配对,如半夏生姜(小半夏汤等)。④相杀配对,如乌头与白蜜(乌头煎)。⑤相...  相似文献   

10.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因其附生于母根鸟头之上,如子附母,因而得名附子。附子大辛、大热、有毒,善通十二经。《伤寒论》对附子应用极广,配伍精当,功效众多,《伤寒论》运用附子的方剂有20方,涉及条文37条,其中8个方是四逆汤类皆为生用,剩下12方皆为炮制用。本文探讨《伤寒论》中附子的配伍运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乌头汤反药半夏、贝母与乌头汤配伍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阐述乌头反半夏、贝母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FRAP法测试抗氧化活性,对比乌头汤配伍反药半夏、贝母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乌头汤与半夏、贝母配伍可抑制抗氧化活性,其中与贝母配伍作用十分显著。结论半夏、贝母与乌头汤配伍可有效抑制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郝大宏 《当代医学》2010,16(32):38-39
目的总结历代医家对附子临床应用,促进合理使用附子。方法研究对附子的功效,附子与乌头的区别,附子常用配伍,用量,煎煮方法,中毒及解救。结果应用附子的合理性。结论附子虽然毒性很大,但只要临床用药中配伍得当,煎煮适宜,因症施用,其临床疗效是显著的,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鼠灌胃给予含附子汤剂后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药动学。方法:4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四逆汤(药液a)、附子水煎液(药液b)、附子加炙甘草水煎液(药液c)及附子加干姜水煎液(药液d),用LC-MS-MS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浓度,采用DAS2.0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4种不同配伍方给药后,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药动学参数有差异。与附子水煎液比,炙甘草与附子配伍,使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3个成分的tmax延迟,MRT0-t延长,且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出现多峰现象;由干姜及炙甘草配伍附子的四逆汤给药后tmax延迟,MRT0-t缩短。结论:药材配伍对相同成分的药动学行为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依据《伤寒杂病论》原文,从用量用法、主治证候、配伍应用3个方面,总结栝楼实、栝楼根在经方中的应用规律,提出:(1)栝楼实常与半夏、薤白配伍,主治心胸、胁下的疼痛痞满;栝楼根常配伍桂枝、干姜、附子、牡蛎等药,多用于郁热津伤、水液不布导致的口渴、发热;(2)胸痹证属痰实结胸者,可用栝楼实与薤白配伍,心痛彻背而不得卧者,需加入大量半夏,阴寒痹阻者,薤白用量大于栝楼实;(3)结胸、胸痹皆以心胸部位的疼痛为主症,皆可以栝楼实、半夏配伍以化痰散结。结胸乃热邪内陷而成,需重用栝楼实,配伍黄连以辛开苦降,清热泻火。胸痹乃阳虚在上焦,需配伍薤白,重用半夏,加用白酒以通阳散寒、化痰开痹;(4)栝楼实先煎取其厚味以清热导痰下行,后下“煮数沸”取其气薄以通阳宣痹;(5)炮附子和栝楼根配伍应用属后世“十八反”之禁忌,经方中两药同用见于丸散剂,单日用量不超过3 g。  相似文献   

15.
详查配伍应用半夏的47首经方、相关77段条文,通过考据药物的应用,认为经方中均选取生半夏,反复热水烫洗后煎煮或伍之蜜、姜汁可达到安全用药的要求。通过对经方比例、病位主症的分析,总结出以下规律:1)半夏主要功效是"下气",配伍他药调畅气机。2)半夏主治病位多在脾胃肠、肺。3)治本为主者,半夏用量多于生姜,治标为主或标本同治者生姜用量多于半夏。4)与乌头、附子相反只是相对而非绝对。5)半夏治痰饮不必拘于寒热。  相似文献   

16.
采用LC-MS/MS法研究炙甘草配伍对附子水煎液中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和离体肠吸收的影响。以生附子水煎液和生附子炙甘草药对水煎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两种水煎液中以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为代表的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差异。并通过离体外翻肠囊模型,考察炙甘草配伍对三者在不同肠段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炙甘草配伍附子在显著降低游离的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和肠道吸收率的同时,还可以促使各肠段对乌头类生物碱无差异吸收,达到减毒缓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前后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 ,采用串联质谱ESI MS及HPLC测定附子中的主要成分在配伍前后含量变化 ,采用薄层扫描测定甘草中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在配伍前后的含量变化。分组 :附子单煎组、附子与甘草合煎组、附子甘草单煎后再混合组。结果 :合煎组与混合组 ,其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显著降低 ,且附子中乌头碱的稳定性相对差些 ,说明 2味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溶性的物质 (因为乌头碱与甘草中的甘草酸可能形成络合物 ) ,从而减少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另外 ,附子与甘草配伍后甘草酸的含量也有所降低。通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八味地黄汤为研究对象,考察各药味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规律,揭示附子配伍组方的科学内涵,为科学阐释八味地黄汤配伍规律提供化学依据。方法利用电喷雾质谱技术分别对八味地黄汤,附子加山茱萸、山药、肉桂、丹皮、泽泻、地黄、茯苓共煎液以及次乌头碱加山茱萸、山药共煎液进行系统考察。结果次乌头碱加山药、山茱萸,附子加山药等共煎液中次乌头碱含量较高;八味地黄汤、附子加山茱萸共煎液中次乌头碱含量较低;肉桂、丹皮、泽泻、地黄、茯苓等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不明显。结论八味地黄汤中乌头碱和中乌头碱水解和溶出比较完全,次乌头碱的含量较少,次乌头碱的减少是由于水解以及溶出受到抑制导致。其中山茱萸对制附子起减毒作用,其减毒机制主要是抑制了制附子中次乌头碱的溶出。而山药则能导致附子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考察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生附子、黑顺片分别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的量,分析共煎液中乌头类生物碱之间的转化。方法 采用HPLC及电喷雾质谱技术,对川乌、草乌、生附子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在与浙贝母配伍时能够抑制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而与川贝母配伍对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则起到促进作用。结论 从化学成分量的变化方面分析,中药“十八反”之“乌头反贝母”并不是绝对的,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配伍“相反”,与川贝母配伍“不反”。  相似文献   

20.
HPLC法测定附子配伍前后乌头类生物碱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附子、附姜、四逆汤水提液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研究配伍前后水提液化学成分变化,以验证中药配伍理论。[方法]Waters symmetry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三乙胺(60∶40);检测波长:235 nm,柱温:35℃;流速:1.0 mL/min。[结果]附子配伍后次乌头碱增加显著,推测可能为水解产物的X峰明显增大。其中附姜配伍3种生物碱均增加;而四逆汤中新乌头碱略有增加,乌头碱明显降低。[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重复性好,可说明附子配伍前后乌头类生物碱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