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仨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进行持续鼻饲喂养(CNG)和间断鼻饲喂养(IBG)的优缺点,找出更适合于VLBW的喂养方法.方法将收住NICU的87例VLBW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予CNG(44例)或IBG(43例)喂养.对比VLBW和CNG和IBG的喂养不耐受性(FI)、达到完全喂肠道喂养时间(FEF)(100kcal/(kg·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RBW)、停止静脉补液时间及平均住院日.CNG起始奶量1 ml/h,每持续10 h停止2 h,以后每天增加1 ml/h;IBG组奶量以20ml(kg·d))开始,每天增加20ml/kg;所有VLBW均同时进行部分静脉营养,直至达到FEF.结果CNG组较IBG组出现FI的例数少,分别为7/44和21/43例,P<0.05;而达到EFE早,(15.8±2.2)d和(19.9±2.3)d;静脉补液时间短,(16.2±3.3)d和(25.2±2.5)d,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RBW(13.3±1.8)d和(13.5±2.3)d及平均住院日(45.7±9.7)d和(46.5±10.8)d,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VLBW更耐受CNG喂养,其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及静脉补液时间较IBG短.  相似文献   

2.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02,自引:1,他引:202  
目的 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胃肠喂养的临床特点、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探讨有利于喂养成熟的要点。方法 对NICU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并痊愈出院的 3 8例婴儿进行喂养相关因素和体重增长情况调查。本组患儿出生体重 ( 13 14± 180 )g。按是否有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腹胀、胃残余超过喂入量的 3 0 %、胃内咖啡样物、被禁食 >2次、第 2周末喂入量 <8ml/ (kg·次 )分为喂养不耐受或耐受两组 ,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危险因素 ;按早开始 (≤ 6d)和晚开始 (≥ 7d)胃肠喂养分成两组 ,比较有关临床因素。结果 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 5 5 % ( 2 1/ 3 8)。喂养耐受和不耐受两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日龄、达足量喂养日龄及住院天数差异有显著性。胎龄小、脐插管、应用氨茶碱及开始胃肠喂养日龄晚是喂养不耐受的显著相关危险因素。早开奶组达足量喂养日龄 [( 2 9 0± 11 2 )d]和住院天数 [( 41 7± 12 4)d]较晚开奶组明显缩短 [分别为 ( 41 8± 16 9)d和 ( 5 5 4± 17 5 )d],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如果VLBWI的生命体征平稳 ,在出生 6d内应尽可能早地开始胃肠道喂养或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谨慎禁食、促进排便 ,有利于促进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喂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相似文献   

4.
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与配方乳喂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在进行母乳喂养、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条件下黄疸消退、体重增长、耐受全胃肠营养的时间及常见并发症的区别.方法 对2002年10月至2005年4月我科收治的11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母乳喂养的39例,另72例采用早产儿配方乳喂养,观察两组在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住院天数等的差别,并比较两组在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酸中毒的发生率方面的不同.结果 两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6,P<0.01);两组在喂养不耐受和酸中毒发生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203和4.811,P<0.05);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差异两组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0和0.27, P>0.0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的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结论 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积极进行母乳喂养,这对于早日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降低酸中毒发生率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在进行母乳喂养、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条件下黄疸消退、体重增长、耐受全胃肠营养的时间及常见并发症的区别。方法对2002年10月至2005年4月我科收治的11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母乳喂养的39例,另72例采用早产儿配方乳喂养,观察两组在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住院天数等的差别,并比较两组在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酸中毒的发生率方面的不同。结果两组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日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6,P<0.01);两组在喂养不耐受和酸中毒发生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203和4.811,P<0.05);黄疸消退日龄、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差异两组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0和0.27,P>0.0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的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结论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积极进行母乳喂养,这对于早日过渡到全胃肠道营养、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降低酸中毒发生率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方式鼻饲喂养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喂养耐受性及喂养效果,探讨最适合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 将77例胎龄在29~33周,出生体重在1000~1400g活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男婴38例,女婴39例,随机分为ABC组。A组: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起始每次奶量2ml/kg,持续时间3~5min,2h1次,每天递增2ml/kg;B组:持续鼻饲输注喂养,使用电子微量输液泵持续鼻饲输注,奶量1ml/(kg.h),持续时间24h,每天递增1ml/(kg.h);C组: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先采用电子输液泵持续鼻饲喂养2h,奶量2ml/(kg.h),间歇2h后,再继续交替进行,每天递增2ml/kg;所有VLBW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观察3组患儿喂养过程中体重增长,喂养耐受情况以及黄疸持续时间。结果 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最少,黄疸持续时间短,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时间最少。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最短,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优于单纯的间歇或持续鼻饲喂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极低出生体重儿十二指肠喂养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自2003年2月至2004年9月对18例极低体重儿(VLBWI)采用了十二指肠喂养与部分肠道外营养相结合的方法,达到了理想生长指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研究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生长发育、胃肠功能成熟及生命体征的影响,为VLBWI的早期微量喂养提供依据。方法将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NICU住院的符合人选标准的29例VLBWI随机分为早喂组和晚喂组。两组一般情况及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的生长发育、胃肠耐受情况、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胃肠动力、胃电活动、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速度、胃食管返流情况进行观察监测。结果研究期间两组生长发育情况、平均肠外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喂养耐受性早喂组较晚喂组明显增强(P=0.039);血清胃动素水平早喂组较晚喂组在第7、14天明显升高;两组血清胃泌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8天时早喂组的胃电图检查更为成熟;早喂组的胎便排完时间更短;卡红胃肠道转运时间第28天早喂组更短;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喂养可以促进VLBWI的胃肠道成熟,改善喂养不耐受,包括减少喂养并发症、促进胃肠激素分泌、促进胃电生理活动成熟、加强胃肠动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我院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抗生素使用情况,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抗生素.方法 选择2012年1 ~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依据卫生部2004年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征,对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感染59例,共76例次.抗生素使用剂量及用法均符合规定,但在治疗时间及药物选择方面有54例次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主要表现在:延长预防性用药时间19例次,占35.2%;预防性用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16例次,占29.7%;无指征预防性用药7例次,占13.0%;碳青霉烯类不合理使用9例次,占16.6%;无指征治疗性使用抗生素3例次,占5.5%.未发现不合理应用万古霉素的情况.结论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定,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0.
6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目的 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相关因素,为降低其死亡率提供帮助。方法 对笔者医院近10年收治的6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体重分三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住院年份(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分两组,对其生存和死亡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极低出生体重儿主要原因有多胎妊娠(27.3%)、羊膜早破(20.2%)、妊娠并发症(11.5%)和原因不明(36.8%)。所有住院患儿均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并发症,主要有呼吸暂停384例(61.9%)、低体漫画348例(56.1%)、脑室同出血260例(41.9%)、呼吸窘迫综合征222例(35.85)和动脉导管开放168例(27.1%)、感染162例926.1%)。体重越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本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86.5%,体重≤1000g存活率为60.6%。前后5年两组比较,近5年存活率明显提高(80.8%比89.2%,P<0.005)。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和脑室内出血。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必须收贪婪NICU病房密切监护;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防止院内感染。对呼吸道窘迫综合征采用表面活性物质和高频通气治疗可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仨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进行持续鼻饲喂养(CNG)和间断鼻饲喂养(IBG)的优缺点,找出更适合于VLBW的喂养方法。方法将收住NICU的87例VLBW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予CNG(44例)或IBG(43例)喂养。对比VLBW和CNG和IBG的喂养不耐受性(FI)、达到完全喂肠道喂养时间(FEF)(100kcal/(kg·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RBW)、停止静脉补液时间及平均住院日。CNG起始奶量1ml/h,每持续10h停止2h,以后每天增加1ml/h;IBG组奶量以20ml/(kg·d))开始,每天增加20ml/kg;所有VLBW均同时进行部分静脉营养,直至达到FEF。结果CNG组较IBG组出现FI的例数少,分别为7/44和21/43例,P<0.05;而达到EFE早,(15.8±2.2)d和(19.9±2.3)d;静脉补液时间短,(16.2±3.3)d和(25.2±2.5)d,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RBW(13.3±1.8)d和(13.5±2.3)d及平均住院日(45.7±9.7)d和(46.5±10.8)d,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VLBW更耐受CNG喂养,其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及静脉补液时间较IBG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方式鼻饲喂养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喂养耐受性及喂养效果,探讨最适合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将77例胎龄在29~33周,出生体重在1000~1400g活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男婴38例,女婴39例,随机分为ABC组。A组:间歇鼻饲注入喂养,起始每次奶量2ml/kg,持续时间3~5min,2h1次,每天递增2ml/kg;B组:持续鼻饲输注喂养,使用电子微量输液泵持续鼻饲输注,奶量1ml/(kg.h),持续时间24h,每天递增1ml/(kg.h);C组: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先采用电子输液泵持续鼻饲喂养2h,奶量2ml/(kg.h),间歇2h后,再继续交替进行,每天递增2ml/kg;所有VLBW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观察3组患儿喂养过程中体重增长,喂养耐受情况以及黄疸持续时间。结果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最少,黄疸持续时间短,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时间最少。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最短,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优于单纯的间歇或持续鼻饲喂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喂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围生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发展 ,极低出生体重儿 (verylowbirthweightinfants ,VLBWI)的存活率逐年提高 ,其中营养条件的改善起重要作用。VLBWI需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才能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 ,尤其是脑发育 ,而VLBWI吸吮能力差 ,难以摄入足够的奶量。虽然全肠道外营养 (totalparenteralnutrition ,TPN)可提供较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 ,但价格昂贵 ,插管等技术复杂 ,要求条件较高 ,不便在基层单位推广。而且可出现胆汁淤积、代谢性骨病、感染、出血、栓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应用持续喂养或间断喂养的 meta 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持续喂养及间断弹丸式注射两种喂养方式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不同影响。方法应用continuous、intermittent bolus、nasogastric、premature、very low birth weight等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Ovid、the 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发表的文章,并同时检索相关的参考文献,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不同国家的7项研究被纳入。病例数共434例,其中使用持续鼻胃管喂养者217例,间断鼻胃管注射者217例,分析发现两种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热卡足够的前提下,选择何种喂养方式均不会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aim

Debate exists about when to initiate enteral feeding (EF)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VLBW) preterm infants.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compared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education-based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ime of the first EF to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 or death incidence and parenteral nutrition (PN) days in VLBW infants.

Study design/subjects

VLBW infants born in 2 epochs were compared for hour of the first feed, PN days, NEC or death incidence, and feeding type. The 2 epochs were temporally divided by a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 to standardize initiation of EF in postnatal hours 6–24.

Results

603 VLBW infants were included. Median time of feed initiation decreased from 33 (Epoch 1) to 14 h (Epoch 2) (p < 0.0001). Median PN days were 14 vs. 12, respectively (p = 0.07). The incidence of NEC or death was 13.4% vs. 9.5%, respectively (p = 0.14). When controlling for birth weight, gestational age, race, gender, and time period, earlier feed initi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NEC or death (p = 0.003). Eval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early EF (defined as within the first 24 h) in Epoch 2 alone showed that early EF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NEC or death (6.3 vs 15.1%) (RR, 95% CI = 0.28, 0.13–0.58) and less PN days (p < 0.0001).

Conclusions

In a VLBW infant cohort, an education-based process improvement initiative decreased time of EF initiation to a median of 14 h with no associated increase in NEC or death. In fact, results suggest that earlier feeding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NEC or death.  相似文献   

16.
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早期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发展,急救水平不断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存活率越来越高,其生存质量逐渐成为研究重点。提高VLBWI的生存质量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其中极其重要的是如何解决VLBWI不成熟的消化吸收功能与高代谢营养需求之间的矛盾,使他们顺利度过喂养关,以保证在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上不落后于足月儿。这是当前儿科专家和营养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根据VLBWI的消化吸收功能,采取了不同的早期喂养方式,探讨了其对VLBW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从2003年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