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目的:掌握剖宫产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年发生率,分析综合干预措施开展以来年发生率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以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剖腹产手术的患者为对象,通过对患者住院期间的监测和出院后的电话随访掌握SSI发生情况。同时建立和开展了以人人参与、多学科结合、综合干预为原则的干预策略。结果:共纳入6 821例剖宫产患者,342例患者发生SSI,总发生率为5.01%。院内监测和院外随访分别为127例(37.2%)和215例(62.8%)。SSI易发生在年龄较大,孕前BMI和ASA评分较高,手术时间较长,及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自综合干预措施开展以来,SSI年发生率分别为9.74%、7.28%、5.55%、4.12%、3.05%和2.12%,随时间呈明显的下降趋势(z=9.45,P<0.01)。结论:以人人参与、多学科结合、综合干预为原则建立干预策略,加强对患者出院前后的积极监测是预防SSI发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河南省第二周期医院评审暨综合评鉴标准》等要求,医院在我科(普外一科)病区实施阑尾炎手术部位目标性检测。目的是减少或降低医院感染的危害因素,从而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2010年3至8月共检测阑尾炎手术131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查找骨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探讨预防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8月1日~2013年7月31日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骨一科所有实施手术的患者。采用干预组合、目标性监测的方法,对无植入物手术患者监测至术后30d,有植入物患者监测至术后1年。将所有调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统计分析,作出诊断性结论。结果共监测骨科手术382例,手术部位感染7例次,感染率为1.83%;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与Ⅲ+Ⅳ类切口感染率比较(0.64%、4.00%、14.29%),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21.8559,P<0.01);急诊手术感染率与择期手术感染率比较(9.52%、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放切口与闭合伤口感染率比较(8.77%、2.62%),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13.6875,P<0.01)。结论骨科手术部位感染与急诊手术、开放伤口和手术切口的清洁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手术部位感染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可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过程,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病死率,导致其住院时间延长,而随之产生的检查、治疗、护理等方面的需求,又会额外增加医疗费用。为了保证患者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北京市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将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作为北  相似文献   

5.
蔡敏  张传芬 《华夏医学》2012,25(5):719-721
目的:通过对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探讨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目标研究的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普通外科所有手术患者的切口进行观察,并于术后1个月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切口愈合情况。结果:263例次手术患者中,10例次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3.8%;不同手术类别相同危险指数手术以胃肠道手术和胆道手术的SSI发生率最高;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异常、急诊手术、失血、切口类型、糖尿病、引流为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危险指数越高,切口污染越严重,SSI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钟世良 《海南医学》2011,22(14):57-59
目的 探讨影响普通外科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 通过前瞻性监测分析对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影响的因素,筛选出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我院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为6.51%,I类切口感染率为1.20%,Ⅱ、Ⅲ类切口感染率为12.15%.年龄、肥胖、糖尿病、切口分类、手术时间是普通外科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OR值分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Ⅰ、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提供干预措施。方法:采取前瞻性调查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方式,对医院2012年手术科室住院患者Ⅰ、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手术病例4 285例,发生手术部位相关性医院感染共17例,感染率为0.40%;Ⅰ类切口手术1 044例,发生医院感染2例,感染率为0.19%;Ⅱ类切口手术3 241例,发生医院感染15例,感染率为0.46%。按不同手术危险指数级别统计:危险指数评分为0分病例共1 764例,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病例;危险指数评分为1分病例共1 479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4例,感染率为0.41%;危险指数评分为2分病例共978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1例,感染率为1.12%;危险指数评分为3分病例共64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例,感染率为3.12%。结论:对不同危险指数手术患者进行针对性主动实施全程监测跟踪,及时控制和降低危险,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监测各种危险因素在骨科手术部位感染(SSI)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每1~2 d到骨科病区对1 285例手术患者的切口部位进行目标性监测。观察SSI率,分析引起感染的各单项危险因素。结果:共发现SSI 33例,感染率为2.57%。通过各单项危险因素分析,SSI与手术切口类型、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术前住院等侯手术日和手术时间均有一定关系(P〈0.05~P〈0.01)。结论:通过开展目标性监测及各种危险因素分析,提高了临床医护人员对影响SSI的各种危险因素的认识并进行合理控制,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的监测,寻找可能造成感染的相关因素,以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方法查看手术患者病程记录及手术相关危险因素记录,填写《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调查表》;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及手术部位情况。结果 2011年7月1日~2012年6月30日住院患者中,10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其中,清洁切口手术感染率0.37%、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感染率0.40%、污染切口手术感染率4.88%、感染切口手术感染率7.14%。污染切口手术感染率与感染切口手术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I的发生与手术切口类型、手术危险指数等危险因素有关。降低SSI的发生率,不仅要评估患者自身的危险因素,还应提高医生对手术患者情况和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张焕亮  杨培兰 《吉林医学》2012,33(12):2589-2590
目的:探讨对于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需要手术治疗的4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住院期间手术部位刀口情况进行观察。结果:453例患者中有21例出现刀口感染,感染率为4.64%,发生感染的患者与年龄、切口类别、手术性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有关,与性别无明显关系。结论:普通外科手术部位发生感染与许多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进行有效的护理,可以降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有关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普通外科手术患者562例,依据细菌学检查的要求,观察患者切口感染情况及切口感染发生率,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感染的有关因素。结果共监测手术患者562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40例,感染率为7.12%,其中,细菌培养确诊28例,分泌物涂片确诊12例。不同年龄、体重、糖尿病情况、切口种类、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差异显著(χ2值为3.68、4.22、5.79、4.27、3.74、5.08,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肥胖、糖尿病、Ⅱ、Ⅲ类切口和手术时间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OR=9.6、10.3、9.7、9.8、10.4,P<0.05)。结论应强化对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的监测,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杨秀娟  周芳 《安徽医学》2018,39(4):408-411
目的 分析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现状,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接受外科手术的16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SSI组(66例)和非SSI组(1632例).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SSI情况,筛查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切口分类、手术时间、是否输血、术前预防性用药情况等高危因素.结果 SSI 组平均年龄(62.1 ±13.7)岁,平均手术时间(186.4 ±86.3)min,高于非SSI 组的(42.7 ±18.5)岁和(132.7 ±66.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SI感染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高于无糖尿病患者;有基础疾病患者高于无其他基础疾病患者;ASA分级III级>II级>IV级>I级;切口分类Ⅲ类>Ⅱ类>Ⅰ类;不合理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高于术前合理抗菌用药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机、性别、输血与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ASA分级和切口分类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SI的发生与ASA分级、切口分类及是否有糖尿病有关,应针对上述高危因素给予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院行阑尾切除术的3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组(216例)和开腹阑尾切除术组(15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肠梗阻、术后30d内再住院和手术部位感染的差异。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浅部感染和总手术部位感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肠梗阻、术后30天内再住院、切口深部感染和腹腔脓肿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相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有着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等微创优势,同时可显著降低术后发生切口浅部感染和总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何纪恩  李晓花 《海南医学》2016,(19):3223-3224
目的:分析结肠直肠恶性肿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为针对性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319例结肠直肠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部位感染与否分为感染组(30例)和非感染组(28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级、Dukes分期等,以找出感染原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开腹手术、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Dukes分期、ASA分级、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等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长、营养不良及ASA分级>Ⅲ级是结肠直肠恶性肿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腹腔镜手术是手术部位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高龄、手术时间长、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及ASA分级>Ⅲ级是导致结肠直肠恶性肿瘤术后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围术期应加强以上感染因素的控制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某省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及变化趋势,为进一步采取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由专职人员每日到科室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筛查,同时结合临床医生自行诊断的医院感染病例,统一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监测数据运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监测住院患者38195例,发生医院感染630例,感染率为1.65%;医院感染647例次,感染例次率为1.69%;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首,占38.79%;科室分布以ICU感染例次率最高,为32.34%;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结论 监测期间,该医院的医院感染分布及医院感染病原菌情况与相关报道基本一致,期间未发生重大医院感染爆发事件。通过加强对重点环节的干预,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究影响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此类并发症提供证据支持。 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627例的临床资料,查阅电子病历系统、影像系统和检验报告,调取患者术周资料以及检验结果。根据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定义感染标准确定是否发生切口感染。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观察期内发生切口感染42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7%。不同年龄、体重指数、吸烟状态、糖尿病、风湿免疫疾病、骨折AO分型、骨折类型、手术时机、美国麻醉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白蛋白水平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开放骨折GustiloⅡ~Ⅲ型、手术时间>130 min和术前白蛋白水平<35 g/L是桡骨远端关节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论 这些因素的探究对于评估罹患感染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及时戒烟、合理规划手术流程以减少手术时间、并及时补充营养以减少切口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2010-06至2012-06于我院普外科手术患者1174例,选择其中切口感染患者9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Ⅰ类切口感染率占同类切口感染率的1.07%,Ⅱ类切口感染率占同类切口感染率的7.14%,Ⅲ类切口感染率占同类切口感染率13.88%.两两比较,三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13.77、X2=22.95、X2=10.72,p<0.05).高龄患者(年龄≥60岁)、术后引流、恶性肿瘤患者感染率分别为8.61%、9.69%、15.46%,非以上三种因素患者感染率为3.08%.结论:切口类型、高龄、术后引流、以及恶性肿瘤都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临床在注重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也应提高患者自身抵抗力,改善院内环境,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