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高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危险因素的认识,早期采取预防措施,对降低DVT发生率有重要意义.我院2000年1月-2005年6月共收治DVT患者106例,现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燕 《吉林医学》2010,31(15):2203-2204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对3年来5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者中年龄>60岁的患者占94.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左下肢(44.6%)。56例患者中,手术及创伤组患者31例,非手术及创伤组患者25例。非手术及创伤患者的WELLS平均分值低于手术及创伤患者。两组低、中危及高危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手术及创伤、卧床及引起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的慢性内科疾病。慢性疾病老年人可因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对基础疾病的诊断,影响DVT的早期临床评估,应进行有效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5年来我院收治的12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行腔静脉滤器置入,其中Aegisy先健滤器79例,贝朗等永久滤器47例,2例临时性滤器;导管溶栓97例,股静脉切开取栓31例;髂静脉球囊扩张23例,球囊扩张+支架植入15例。住院天数为12~30 d,平均(13.8±2.3)d。出院时患肢肿胀消退68例,肿胀明显缓解47例,另外13例治疗不满意。随访92例,其中58例基本无患肢肿胀症状;31例活动后患肢有轻度肿胀,休息后缓解;3例肿胀无缓解。本组无肺栓塞、脑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手术、创伤、恶性肿瘤及长期卧床等,彩超是诊断的首选检查,针对不同患者采用腔静脉滤器植入、置管溶栓、取栓、滤器取出等相应的治疗方案临床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4.
6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住院患者的患病情况、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02年至2011年住院DVT患者的人口学特点、获得性及遗传性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DVT患者617例,男∶女=1∶1.21,中位年龄56(12~92)岁。其中初发DVT患者550例,占89.14%,发病高峰年龄在40~70岁,其中男性高发年龄在50~70岁,女性高发年龄在40~60岁。主要获得性危险因素有外伤和(或)手术(49.1%)、初发年龄70岁(20.7%)。其中具有多种获得性危险因素者占29.6%。104例患者在抗凝治疗前取外周血检测了蛋白C(PC)、蛋白S(PS)活性,其中的34例患者还同时检测了抗凝血酶(AT)活性。结果抗凝蛋白总缺乏率达53.8%,且以PS缺乏为主,占35.6%。同时具有遗传性和获得性危险因素者占26%。DVT患者血脂检查以甘油三酯升高、H-胆固醇降低为主;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计数,随着这四种指标值升高,DVT患病率也升高。结论住院DVT患者的初发年龄集中在40~70岁,其中女性比男性提早约10年,主要获得性危险因素为外伤和(或)手术、年龄70岁,遗传性危险因素以PS缺乏为主。实验室检查以甘油三酯升高、H-胆固醇降低为主。多种危险因素并存是促使DVT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早期诊断及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10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血进行D-二聚体、血浆渗透压、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胆固醇的检测。入院后7 d和14 d复查上述指标。入院后7 d完成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可疑LDVT者,1周后重复超声检查。通过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的比较,筛选脑梗死发生LDVT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LDVT的发生率为15.7%;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OR=1.087,95%CI:1.047~1.129)、糖尿病(OR=2.663,95%CI:1.225~5.786)、房颤(OR=11.929,95%CI:5.175~27.497)、入院时NIHSS评分(OR=1.105,95%CI:1.031~1.185)、入院14 d D-二聚体(OR=1.249,95%CI:1.132~1.378)、入院14 d血尿素氮/肌酐比值(OR=1.031,95%CI:1.016~1.047)、入院14 d血浆渗透压(OR=1.093,95%CI:1.063~1.123)是急性脑梗死患者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是LDVT的高危人群,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糖尿病、房颤、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14 d D-二聚体、血尿素氮/肌酐比值、血浆渗透压,对该人群进行相应的监测和干预对降低脑梗死后LDVT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保定市第二医院近5年来52例外科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因素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性。结果经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52例外科术后患者有17例发现DVT,DVT发生率32.7%,DVT患者中无症状者占47.1%(8/17);高龄、女性、肥胖、TG和CHOL升高、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高血压和TG水平高是外科术后患者DVT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外科医生应高度重视,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124例新鲜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存在体内肿瘤、是否长期卧床几项指标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鲜下肢骨折术前DVT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研究124例患者共18例术前出现DVT,DVT发生率14.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为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而性别、饮酒史与DVT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饮酒为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而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均为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是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对具备以上特征患者的病情监测,以减少术前深静脉血栓出现,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脑出血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脑出血并发LDVT患者的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血小板等指标,结合病史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同期55例脑出血未并发LDVT患者对比。结果年龄、卧床时间、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卧床、C.反应蛋白增高、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是脑出血并发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出血并发LDVT与长期卧床、C.反应蛋白增高及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脑卒中病人并发的深静脉血栓进行临床分析,探讨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对策。方法:分析54例脑卒中伴发的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一般状况、临床特点,对这些患者进行了静脉尿激酶溶栓和肝素抗凝治疗。结果:脑卒中病人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为14%,70岁以上为61%;最多见的原发病为脑梗塞18例(33%),脑栓塞14例(26%),脑出血10例(18%),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22%),继发肺动脉栓塞29例(54%)中死亡4例(14%)。结论: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高,易致急性肺栓塞,有很高的死亡率,应对高龄的、长期卧床的并有深静脉血栓倾向的中风病人给予必要的预防;溶栓与抗凝疗法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治(附4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本病早期治疗关键是溶栓或取栓,通过在72h内实施,采用尿激酶20万u静点,1次/12h,肝素首剂量500u,30min内滴完,然后用1200u~1600u持续静点。同时监测APTT、PT、PA等有关指标。结果45例中除2例死亡外,均痊愈出院。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宜早期采用溶栓治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目前治疗方法主要为抗凝、溶栓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急性期患者,对于病史不超过3d者可行逆行取栓,病史在3~10d者可行顺行取栓。但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大部分患者来院治疗时已超过10d,因此抗凝溶栓成为主要治疗方法。现将我院自2003年5月~2004年12月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52例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与探究由妇科手术造成的静脉血栓性疾病(VTE)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从而找出快速合理的治疗途径。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36例VT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下肢静脉血栓(DTV)35例,肺栓塞(PE)1例,对其进行总结与研究。结果:进行妇科手术的患者患VTE的总几率约为0.27%,其中患恶性肿瘤的患者发生VTE的几率(1.59%)明显高于患良性疾病的患者(0.2%);患卵巢癌的患者发生VTE的几率(3.43%)明显高于患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的患者(0.71%、0.74%)。患者患VTE的几率在通过盆腔淋巴结清扫后可见明显上升。DTV患者确诊方式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PE患者确诊方式为肺血管三维扫描。结论:患者经历妇科盆腔手术后发生VTE的几率较低,但近年来出现了增长的趋势;卵巢癌与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可增加VTE的发生几率;及时确诊与迅速的针对性治疗对VTE患者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腔内综合技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6年7月该院科收治的9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以导管溶栓为主的腔内综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双侧下肢周径差,采用静脉通畅评分及静脉通畅率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95例患者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治疗前健患侧大腿周径差(6.83±1.62)cm,治疗后健患侧大腿周径差(1.03±0.9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健患侧小腿周径差(4.92±1.06)cm,治疗后健患侧小腿周径差(1.06±0.9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静脉通畅评分为(8.40±1.17)分,治疗后为(1.49±0.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静脉通畅率为(88.29±10.38)%.结论以尿激酶加巴曲酶为主要溶栓药物的导管溶栓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明显提高溶栓效果,联合下腔静脉滤器植入、一期球囊扩张狭窄、碎栓、术中溶栓、支架植入等腔内综合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SM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统计我院198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16例A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SMVT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结果 16例ASMVT患者手术治疗13例,保守治疗3例,死亡4例,治愈率75%.结论 ASMVT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进行抗凝、溶栓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附1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诊疗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院14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回顾性分析、随访和总结。结果本组患者男8例,女6例,平均55.1岁,以上肢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8 h~28 d。彩超及静脉造影确诊,以溶栓、抗凝、祛聚、改善循环及弹力袜等综合治疗,疗效满意。随访发现4例发展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结论上肢深静脉形成病因为上肢静脉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流淤积,应早诊断早治疗,规则药物治疗效果肯定,长期治疗有助减少血栓复发。  相似文献   

18.
妇科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8例妇科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有肥胖、妇科恶性肿瘤手术、阴式子宫切除术等。采用低右、肝素等预防效果好。结论:对高危患者在术前术后应加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朱建梅  黎小珍  徐远 《河北医学》2009,15(6):716-71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DVT患者32例,对其进行全面的治疗与护理。结果:本组治愈17例,占53.13%;好转13例,占40.63%;无效2例,占6.25%。平均住院天数(12.40±2.25)d,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出血、肺栓塞、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全面的整体护理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病因、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结果及影像学特征与治疗方法。结果CVST发病年龄以青中年居多,多数患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头痛,最常见体征为视乳头水肿。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影像学特点为静脉窦闭塞及局灶性梗死或出血病灶。治疗在降颅压的同时首选抗凝治疗。16例患者中痊愈6例,显效5例,好转3例,死亡2例。结论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结合MRI及MRV有助于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