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比较自体脾移植联合食管横断吻合术与脾切除联合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PHT)的疗效.方法 将30例研究对象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行脾次全切除加自体脾腹膜后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对照组行脾切除加食管横断吻合术.于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通过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检测其门静脉主干(MPV)管腔横截面积、血流量、血流速度等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及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变化,并观察自体移植脾在腹膜后的侧支血管形成与血流方向的改变.并同步检查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的重要指标. 结果术后两组MPV的管腔横截面积、MPV的平均流速和MPV的平均流量均比术前明显减小(P<0.05).且术后研究组MPV的平均流速和平均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后胃底曲张静脉、食管曲张静脉均消失或明显改善;两组手术前后肝功能的重要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在术后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移植脾成活良好,并建立了广泛的侧支循环. 结论自体脾移植联合食管横断吻合术是一种优于脾切除加断流术治疗肝硬化PHT的方法,且未对肝功能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脾大部切除、残脾腹膜后包埋及食管横断吻合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4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均进行食管横断吻合术,对照组做全脾切除,研究组保留部分带血管蒂脾脏移植于腹膜后.手术前后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测量门静脉主干的管腔横截面面积、血流量、血流速度和流向;观察自体移植脾在腹膜后的血供及侧支循环.结果 两组术前均存在胃底食管曲张静脉,术后6个月MRA复查均消失或改善.术后6个月两组门静脉主干的管腔横截面积明显减少[研究组(1.81±0.73)cm~2比(1.20±0.52)cm~2,P<0.01;对照组(1.78±0.52)cm~2比(1.30±0.12)cm~2,P<0.01];术后两组门静脉主干的平均流速均下降[研究组(9.86±0.10)cm/s比(7.06±1.92)cm/s,P<0.01;对照组(10.0±0.6)cm/s比(8.2±2.4)cm/s,P<0.01],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两组门静脉主干的平均流量均下降[研究组(15.0±1.9)ml/s比(10.5±2.7)ml/s,P<0.01;对照组(14.9±2.1)mI/s比(11.6±2.1)ml/s,P<0.01],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5).移植脾在腹膜后成活,并建立了广泛的侧支循环.结论 脾大部切除、带血管蒂残脾腹膜后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不仅保留了脾脏的功能,而且具有断流和分流为一体的联合性术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体脾移植联合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膜后自体脾移植联合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自体脾移植组(n=18)和脾切除组(n=18),自体脾移植组接受脾切除、食管横断吻合及自体脾移植术,脾切除组接受脾切除、食管横断吻合术.于术前及术后2~6个月定期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行脾脏放射性核素扫描,同时检测肝功能、血清促吞噬素(Tuftsin)及IgM水平,并行组间及手术前后比较分析.结果 自体脾移植组患者术后2个月血清Tuftsin和IgM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脾切除组患者术后2个月血清Tuftsin和IgM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自体脾移植术对患者肝功能无明显影响;术后2个月放射性核素扫描证实移植脾于腹膜后存活.结论 自体脾移植对保留机体脾脏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价值,腹膜后自体脾移植联合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自体脾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 PHT)术后的免疫功能和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例PHT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人.均进行改良Sugiura手术,对照组做脾切除,自体研究组脾部分腹膜后移植.手术前后检测血清tuftsin和IgM.脾脏动态同位素99MTC显像.手术前后通过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测量门静脉主干的管腔横截面、血流量、血流速度和流向;观察自体移植脾在腹膜后的血供及侧支循环.结果 对照组术后血清tuftsin和IgM水平明显降低(tuftsin:P<0.001;IgM:P=0.04);脾自体移植组的血清tuftsin和IgM水平保持稳定(tuftsin:P=0.25;IgM:P=0.12).研究组有4例病人在术后随访中移植脾块同位素显像呈阳性,而对照组无阳性显像.术后6个月2组MPV的管腔横截面积明显减少(研究组t=13.96, P=0.00;对照组t=11.38, P=0.00).术后MPV的平均流速2组均较明显下降(研究组t=18.98, P=0.00;对照组t=22.32, P=0.00),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t=-8.02,P=0.00).术后MPV的平均流量2组均比较(研究组t=16.93,P=0.00;对照组t=15.90,P=0.00),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t=-2.73, P=0.02).移植脾在腹膜后成活,并建立了广泛的侧支循环.结论 自体脾移植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不仅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且该术式起到断流和分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A, 3D-DCEMRA)检查移植脾的远期变化。方法:对行自体脾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后随访2年以上的17例PHT病人,行3D-DCEMRA检查,观察移植脾的成活、血液供应、与腹膜后组织中建立侧支循环的情况。结果:所有受检查病人的移植脾成活良好,并与腹膜后的静脉建立成广泛的侧支循环。结论:见腹膜后移植脾大小合适、血供良好、与周围组织建立了广泛的侧支循环,未见移植脾再行肿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脾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价值。方法 28例研究对象被随机分为研究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研究组做脾切除、断流术及自体脾移植, 对照组仅做脾切除及断流术。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 MRA)检测其门静脉主干 (MPV)管腔横截面、血流量、血流速度,自体移植脾的血供及侧支循环。结果术后两组MPV的管腔横截面积比术前明显减少[研究组(1.20±0.73)比(1.80±0.69),t=13.96,P=0.00;对照组 (1.29±0.57)比(1.78±0.43),t=11.38,P=0.00]。术后两组MPV的平均流速均明显下降[研究组 (7.06±1.98)比(9.85±0.09),t=18.98,P=0.00;对照组(8.19±2.44)比(10.01±0.43),t= 22.32,P=0.00)],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t=-8.02,P=0.00)。术后两组MPV的平均流量均明显下降[研究组(10.52±2.55)比(15.05±2.43),t=16.93,P=0.00;对照组(11.58±2.96)比 (14.81±2.29),t=15.90,P=0.00],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2)。移植脾成活良好,并建立了广泛的侧支循环。结论 3D—DcE MRA证实自体脾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疗效确切,且可作为评价该术式疗效的无创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脏影像解读分析系统在精准肝切除手术规划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期间完成的95例精准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肝脏影像解读分析系统进行三维定量分析及模拟手术设计。结果95例患者经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重建,得到了清晰的肝脏、肿瘤和肝内脉管系统的三维图像并可任意角度旋转观看,可以显示距肿瘤2mm、5mm、10mm、20mm等不同肿瘤切缘时可能累及并需切除的主要血管及该血管支配的肝脏区域体积。全肝体积为(1776.4±998.5)cm3,拟切除肝体积为(1026.2±811.5)cm3,肿瘤体积为(589.3±496.8)cm3,功能性残余肝脏体积为(795.3±522.6)cm3。功能性残余肝脏体积与标准化全肝体积的比值为(58.2+25.1)%,其中无肝硬变患者其比值均〉30%,肝硬变患者其比值均〉40%。本组95例均实施精准肝脏切除手术操作,根据残余肝体积量、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手术方案,其中9例缩小了切除范围,4例扩大了切除范围,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肝脏影像解读分析系统可精确定位肝脏肿瘤,计算残余的功能性肝脏体积,明确肿瘤邻近的血管解剖关系,最终辅助设计最优化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改良Sugiura手术加自体脾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应用改良Sugiura手术力暗体脾移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45例(研究组).与同时期45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研究组术后无死亡病例,近期止血效果确切,随访时间0.5~4年,肝性脑病发生率为4.4%(2/45),再出血率为2.2%(1,45);术后所有患者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消失或明显好转;术后再出血率及静脉消失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o研究组术后2个月血清Tuftsin和IgM水平下降不显著,术后随访移植睥块同位素显像呈阳性,而对照组无阳性显像。结论:改良Sugiura手术加部分自体脾移植手术操作较简单、再出血率低、并发症少且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是一种值得摊广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痱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用自体脾移植联合食管下段横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肝功能ChildA、B级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自体脾移植组和切脾组,脾移植组采用自体带蒂脾组织腹膜后移植联合改良的食管下段横断术,切脾组则采用脾切除联合改良的食管下段横断术;以患者术前的情况为对照,在术后2~8个月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脾扫描、肝功能、血清Tuftsin、IgM水平.结果术后第六天切脾组死亡1例,脾移植组出现再出血1例;两组血清Tuftsin、IgM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对肝功能的影响上无明显差异.结论脾自体移植后能够长期存活,并能够维持脾脏的基本免疫功能,是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腹膜后自体脾移植联合食管下段横断术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例肝功能Child A、B级的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均分为自体脾移植组和切脾组。自体脾移植组采用自体带蒂脾组织腹膜后移植联合改良的食管下段横断术,切脾组则采用脾切除联合改良的食管下段横断术。以患者术前的情况为对照,在术后2~6 个月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脾扫描、肝功能、血清促吞噬素(tuftsin)及IgM水平。结果 术后第6天切脾组死亡1例,术后第10天脾移植组出现再出血1 例。自体脾移植组术后血清tuftsin、IgM水平高于切脾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腹膜后自体脾移植能维持脾脏的基本免疫功能,且能长期存活,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改良式断流术和联合脾肾分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5年9月至2010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术式分为联合组(改良式断流术联合脾肾分流术,24例)和断流组(改良式断流术,22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临床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断流组自由门静脉压力(FPP)为(37.1±9.7)cmH2O,高于联合组的(30.1±8.9)cmH,O(P〈0.05);联合组门静脉高乐性胃病、上消化道再出血及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断流组(均P〈0.05),而肝性脑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断流术联合脾。肾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优于单纯改良式断流术。  相似文献   

12.
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7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随机分为选择性断流术组(观察组,91例)和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对照组,85例)。结果:脾脏切除前、后两组间自由门静脉压力(FPP)无差异(P〉0.05);术毕时对照组FPP为(29.8±5.1)cm H2O,观察组为(26.4±5.2)cm H2O(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腹水、肝动脉血流量、胃底食管下段曲张静脉程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及肝源性溃疡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性断流术合理地保留了机体的自发性分流.使入肝血量与降低门静脉压力这对矛盾达到动态平衡,是一种较理想的断流术式。  相似文献   

13.
王文静  唐勇  张宇  陈庆  万赤丹 《腹部外科》2014,27(5):373-376
目的比较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行腹腔镜和开腹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效果,评估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开展的腹腔镜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splenectomy plus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18)103例病人和开腹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open splenectomy plus perieardial devas—cularization,0S)11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病人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半年内无明显并发症。LS组中转开腹2例(中转率为1.9%)。LS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OS组[(334.2±41.2)rain与(241.7±49.1)min,P=0.027];而LS组与OS组比较,术中出血量[(793.3±113.2)ml与(914.5±89.1)ml,P=0.009]、术后腹腔总引流量[(834.1±95.4)ml与(1008.1±126.2)ml,P=0.016]均明显减少,术后排气时间E(42.7±9.3)h与(56.3±7.1)h,P=0.01]、术后住院时间[(7.5±0.9)d与(8.9±0.9)d,P=0.043]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行腹腔镜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有效,比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微创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门奇断流术后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77例行门奇断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7,77,9.1%)术前有行非选择性脾动脉栓塞。70例(70,77,90.9%)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式,7例(7/77,9.1%)采用改良Sugiura术式。平均住院时间为(16.7±2.2)d,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及行二次手术。门奇断流术后胸腔积液发生12例(15.6%)。单因素分析提示门奇断流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与术前肝功能、脾脏大小、脾周粘连、手术方式及术前脾动脉栓塞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ostic回归分析提示手术方式、术前脾动脉栓塞是影响胸腔积液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通过避免术前脾动脉栓塞、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并改进手术操作,可有效减少门奇断流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脾脏体积及侧支循环状态对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4月至2013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的74例患者,肝移植术前、后均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根据肝移植术后脾脏体积的变化将74例患者分为3组:体积缩小至接近正常范围组(A组),体积缩小仍超出正常范围组(B组)和体积增大组(C组)。同时选取2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统计3组患者术前与术后脾脏形态及脾静脉、门静脉直径变化的数据,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记录3组患者术前与术后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A组18例(24%),B组39例(53%)和C组17例(23%)。A组、B组术后侧支循环得到明显缓解,C组术后侧支循环不但未见缓解,反而较前加重。A组6例(33%)患者肝移植术后出现轻度血管并发症,1例(6%)患者肝移植术后出现轻度缺血性胆管炎。B组17例(44%)患者肝移植术后出现轻度血管并发症,6例(15%)患者出现轻度缺血性胆管炎。C组17例(100%)患者肝移植术后出现严重血管并发症,同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胆道并发症,5例患者肝门区发现肉芽组织形成。结论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肝移植术后严重的血管并发症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是其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评价联合断流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选择性断流术28例(断流组),选择性断流联合食管下段横断术18例(联合组)。 结果 两组术中自由门静脉压力(FPP)下降程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近期再出血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静脉消失率为联合组94.4%(17/18)和断流组64.3%(18/28),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联合断流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较高,但术后近期再出血率与选择性断流术相差不大,我们认为临床上全身情况较好的患者适合选择联合断流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腹腔镜超声(laparoscopic ultrasonography,LUS)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obot assisted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RALP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为41例患者行RALPN的临床资料,其中LUS引导23例(实验组),无LUS引导18例(对照组),手术均由同一泌尿外科医师施术。两组患者术前分期均为T1N0M0。实验组术前肿瘤直径1.5~5.3 cm,平均(3.19±1.12)cm;对照组1.5~6.1 cm,平均(3.34±1.30)cm。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3天血肌酐值、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前肿瘤最大径、BMI、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缘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223.8±42.1)min vs.(203.4±56.6)min]、肾脏热缺血时间[(18.9±7.7)min vs.(31.2±7.1)min]、术后第3天血肌酐值≥110μmol/L(参考值上限)发生率(17.39%vs.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US实时动态的扫描,可准确提供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深度及血供情况,为手术的安全性、减少肿瘤残留与复发、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供了保障,短期疗效较好,但其长期疗效尚需大样本病例随访观察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Gilbert术式与Lichtenstein、Rutkow术式应用于巨大腹股沟疝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巨大腹股沟疝患者,将入选的168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成三组,Lichtenstein术组(65例),Rutkow术组(53例)和Gilbert术组(50例)。3组患者观察、记录和统计参数包括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股静脉血流速度、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复发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各组间在年龄、性别、疝类型和分类、术后疼痛和晚期并发症方面无差异(P0.05)。手术时间Lichtenstein组为62.2±22.7 min,Rutkow组为57.4±19.8min,Gilbert组为75.4±34.3 min,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Lichtenstein组、Rutkow组和Gilbert术组平均股静脉血流速度术前值分别为14.08±4.27 cm/s、12.99±3.91 cm/s和14.32±3.25 cm/s,三组间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173);术后平均股静脉血流速度分别为13.01±2.32 cm/s、12.02±2.07 cm/s和13.93±2.77 cm/s,三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6)。早期并发症中,在Lichtenstein组中3例(4.61%)、Rutkow组1例(1.87%)和Gilbert组4例(6%)观察到血肿。Lichtenstein、Rutkow和Gilbert组手术费用分别为12887±595、13573±647和14201±875,三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种手术有各自特点,Gilbert术式效果更好,但操作稍复杂,需时较长;Lichtenstein术式较简单,若选择局麻下操作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