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结肠镜治疗大肠息肉1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月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9):1142-1142
我们2003~2006年在电子结肠镜下采用高频电切治疗大肠息肉146例,摘除息肉358颗,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电子结肠镜下大肠息肉癌变的临床诊疗特点,作者对经结肠镜检查检出的42例大肠息肉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血便、腹痛、腹泻等。临床研究显示,只要癌变范围未超过粘膜基层、蒂柄部无浸润,均可在内镜下摘除癌变息肉,然后密切随诊追踪。  相似文献   

3.
大肠息肉的中医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肠息肉系结肠和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总称,是根据触诊、结肠镜观察或X线钡灌肠检查而作出临床诊断。大肠息肉是消化系统常见多发病之一。其中腺瘤性息肉约占 80%。结肠腺癌有恶变的可能,公认为癌前病变,其恶变率约为1.4%~9.2%。因此,积极治疗大肠息肉,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除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内镜下摘除外,尚无理想的治法和药物。中医中药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独特之处,为此,笔者就近年来有关临床研究概况作一综述。1病因病机的研究 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前人无法看到具体的结肠发病部位,中医中…  相似文献   

4.
应用纤维结肠镜检出大肠息肉150例,对其作病理检查并分型,治疗后跟踪随访,发现恶变的几率与病理类型有关.故此根据病理分型决定手术方案,以减少恶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发病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5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发病类型、发病位置、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理分型、息肉大小、数目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15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主要发病类型为全结肠型,占比40.00%;主要发病位置为直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占比分别为16.67%、12.00%、10.00%。15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主要中医证型为脾虚湿滞证,占比46.00%,其次为大肠湿热证,占比38.00%。不同性别大肠息肉患者,男性、女性患者均以脾虚湿滞证占比最高,分别为50.00%、38.46%;大肠息肉女性患者肝郁气滞证占比(21.15%)高于男性患者(3.06%)(P<0.05)。不同年龄大肠息肉患者,≤30岁、>60岁患者以大肠湿热证占比最高,分别为66.67%、46.67%;>30~40岁、>40~50岁、>50~60岁患者以脾虚湿滞证占比最高,分别为54.55%、50.00%、47.62%。不同BMI大肠息肉患者,BMI<28 kg/m2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结肠镜下高频电切摘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近期收治的80例大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镜下高频电摘术,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100%,对照组为8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方便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正>大肠息肉指肠道黏膜表面突出于肠腔的隆起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病变之一[1]。大肠息肉癌变率较高,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预防癌变的重要方法,但术后肠息肉复发率高,有研究显示15%~60%的大肠息肉术后患者会在3~5年内复发[2]。如何预防大肠息肉术后复发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研究应用结肠灵灌肠防治大肠息肉复发,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金属钛夹联合内镜圈套电凝在内镜下切除大肠巨大息肉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收集我院消化科2004年2月-2008年2月收治的大肠巨大息肉患者62例,在内镜下应用金属钛夹联合圈套高频电凝切除息肉。术后1、3、6个月随访病情,术后2个月复查肠镜。结果:所有患者息肉均完全切除,术后无1例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2个月后复查肠镜,金属钛夹已完全脱落,创面愈合良好,有3例出现瘢痕收缩致肠腔略狭窄。结论:联合运用钛夹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大肠巨大息肉安全有效,术后无明显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可代替传统的外科手术,有效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大肠息肉是指高出于黏膜、突向肠腔生长的赘生物,可以有蒂,也可以为广基无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济生乌梅片防治大肠息肉内镜治疗后再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采用服济生乌梅片,对照组31例服安慰剂;利用电子肠镜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大肠息肉复发率大幅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年后复发率分别为3.03%、6.45%,2年后复发率分别为6.06%、16.12%,3年后复发率分别为9.O%、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济生乌梅片可有效控制大肠息肉内镜治疗后的再复发。  相似文献   

11.
邢学义  王志  李群霞  樊明红  石萍 《光明中医》2016,(14):2100-2101
目的验证采用中药联合内镜治疗腹泻型大肠息肉疗效要明显优于单纯手术切除息肉的方法来治疗腹泻型大肠息肉。方法针对100例腹泻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50例确诊患者,经电切息肉后口服加味神术散治疗,后复查大肠镜;对照组50例,单纯手术切除息肉,后复查大肠镜。对每一位患者自入院后病情进行定期观察,在此期间两组未再服用任何可影响息肉生长的药物。结果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中只有1例患者有息肉复发现象,复发率仅为2%。对照组有10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32%。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中药联合内镜治疗腹泻型大肠息肉要优于对照组单纯手术切除。结论加味神术散联合内镜治疗腹泻型大肠息肉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电子结肠镜直观视察521例慢性泄泻病人的大肠粘膜变化,从而探讨大肠病变与中医辩证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局灶癌变的大肠广基息肉的方法、效果、并发症等相关临床问题。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及随访在我院内镜下行EMR治疗的局灶癌变的大肠广基肉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准确记录病灶大小、手术经过、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治愈率100%,并发症6.8%。结论 EMR在目前条件下仍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基本上可取代传统外科治疗手术。  相似文献   

14.
张然  陈正彦  杨坤  李素娟 《新中医》2022,54(6):153-157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不同中医证型与P53基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大肠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肝郁气滞证组、血瘀内停证组、寒邪内阻证组各20例设为研究组,所有患者均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行息肉摘除术治疗;另选择正常人20例设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2组P53、b FGF表达阳性率并作比较;采用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大肠腺瘤性息肉不同中医证型的P53基因、bFGF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P53基因、bFGF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P53基因、bFGF阳性率均高于肝郁气滞证组、寒邪内阻证组、血瘀内停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湿热证组P53基因、bFGF阳性率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组、血瘀内停证组、寒邪内阻证组间P53基因、bFGF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瘤性息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的相关性,为防治结直肠息肉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从建库开始至2018年收录的关于中医体质类型与结直肠息肉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并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相似文献   

16.
大肠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现代医学主张微创切除治疗,但难以解决大肠息肉易发病、可癌变、多复发等问题。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大肠息肉的诊疗新策略,临床可在“辨病-辨证-辨体”的“三辨”诊疗模式基础上,指导患者规避危险因素、阻断癌变风险及调理偏颇体质,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内镜检查及治疗手段,实现大肠息肉的中西医结合精准预防、高效治疗。  相似文献   

17.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春 《陕西中医》1991,12(9):429-429,388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源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补充,其内容逐渐丰富完善, 指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此理论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实验及临床报道颇多,为总结经验,现将1980年来的有关资料综述如下,以供参考。1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实验研究: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急性三衰抢救研究室,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有许多严重肠道异常的病人,常伴发急性呼吸衰竭,特别是伴发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传统医学把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包括抵御病邪的能力、阴阳的调节、损伤的修复等统称为"正气"。在宏观领域中,中医正气的物质基础表现为先后天获得的阴阳及气血津液;而在微观领域中,表现为免疫细胞和抗体。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2,COX-2)是一种在正常组织中较少表达的诱导酶,机体受到炎症刺激时大量表达,且15-羟基前列腺素脱氢酶(15-hydroxyprostaglandin dehydrogenase,15-PGDH)对COX-2具有天然拮抗作用,二者具有相互反向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大肠息肉的发生、发展与COX-2表达的升高及15-PGDH表达的降低或缺失密切相关。因此,在大肠息肉病中,COX-2可能体现中医"邪气"范畴,而15-PGDH可能体现中医"正气"范畴,二者在大肠息肉中表达体现"正邪交争"的状态,而大肠息肉则是邪正盛衰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仲霞  刘汶 《北京中医》2006,25(7):438-440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认识也日趋深入。本文试用现代医学理论从胚胎发育、气体排泄途径、内分泌物质的影响、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公共黏膜免疫系统方面进行机理研究,并用中医理论从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并治的治则方面进行临床研究探讨,以期对该理论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正>大肠黑变病(M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黑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肠病[1],也有学者称它是一种癌前病变,因为它常常与结肠腺瘤样息肉和结肠癌相伴相生。近年来,随着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普及,大肠黑变病的检出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2]。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结肠黑变病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2007-01~2012-12笔者采用自制中药灌肠配合普通针刺治疗MC40例,并与福松粉剂、枸橼酸莫沙比利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