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崎病(KD)是我国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1] 。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病理改变是广泛的血管炎性病变。急性期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已得到肯定的疗效,泼尼松治疗川崎病虽有报道,但疗效始终未得到肯定。该科采用小剂量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IVIG)和阿斯匹林联合治疗的方法,缩短了疗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对象:KD患儿3例,系该科从1998年10月~2 0 0 3年5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均符合1984年日本KD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排除了其他发疹性疾病。其中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5岁4个月。主因持续发热3…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治疗川崎病的最佳方法。方法 将 6 5例川崎病患儿根据用药情况分为A组 (单用阿斯匹林 )、B组 (阿斯匹林加静脉丙种球蛋白 0 .4 g/ (kg·d) ,用 3~ 5d)、C组 (阿斯匹林加静脉丙种球蛋白 1~ 2 g/(kg·次 ) ,用 1次、D组 (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 ,对各组疗效进行对比与分析。 结果 A组、B组、C组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 5.6d、2 .8d、1.8d ,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分别为 38.9%、14.3%、4 .5%。经t或 χ2 检验处理 ,差异显著 (P <0 .0 1) ,治疗效果C组 >B组 >A组。D组均发生冠状动脉瘤 (10 0 % )。结论 C组疗法可作为治疗川崎病预防冠状动脉损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吕瑗玲 《四川医学》2000,21(11):1019-1020
川崎病传统的治疗主要为阿斯匹林消炎和抗凝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已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 ( IVIG)治疗川崎病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我院自 1992年以来对川崎病治疗的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2年 9月至 1999年 5月我院住院治疗的川崎病 4 4例 ,均符合 1984年 9月修订的川病诊断标准。其中男 30例 ,女 14例 ,年龄 7个月~ 41112 岁。1.2 分组 :根据治疗用药分为两组。静脉丙球 阿斯匹林组 2 0例 ,男 14例 ,女 6例 ,病程≤ 1周 8例 ,>1周 12例 ,其中包括 1例在外用阿斯匹林 70 mg/ kg,日治疗 5天热未…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KD)是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 ,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是KD的主要原因。我们在常规运用阿斯匹林 (ASP)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KD ,取得良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2 7例川崎病患儿为 1995年 1月~ 1999年 10月我院住院患儿。男 75例 ,女 5 2例。入院年龄 13个月~ 10岁 10个月 ,<4岁占 84%。入院时间多在春季。临床诊断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会 1984年修订的诊断标准[1] 。经临床治疗痊愈出院 ,无 1例死亡。冠状动脉病变诊断标准 ,参考Nakano等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用量的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用于小儿川崎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开封市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小儿川崎病患儿82例,随机分组。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各41例,2组均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大剂量组接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剂量组则给予小剂量治疗。观察2组患儿多项症状(手足肿胀、颈部淋巴结肿大、黏膜充血)解除时间,对照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大剂量组多项症状解除时间、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川崎病治疗中给予大剂量给药显著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小剂量,临床治疗中可优先考虑给予大剂量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260例川崎病的临床资料分析,提出对川崎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以减少后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方法:152例大剂量阿斯匹林加激素治疗组,108例小剂量阿斯匹林加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组,比较两组病人的疗效。结果:后一组病人的疗效明显优于前一组。结论:只要提高对川崎病的临床认识,就可以早期确诊并尽早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以减少川崎病造成的心血管损害。  相似文献   

7.
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93例川崎病患儿按治疗方法 分成两组,A组患儿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400 mg·kg-1·d-1,连用5 d;B组患儿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1 000 mg·kg-1·d-1,连用2 d;且两组患儿均口服阿司匹林30~50 mg·kg-1·d-1.住院观察2~3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情况和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退热时间、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及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缓解症状、缩短发热时间及降低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方面,两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优于五日小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 (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性血管炎 ,其中有 2 0 %~ 40 %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1 ,2 ] 。我科采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 2g .kg- 1 .d- 1 (简称丙球冲击疗法 )治疗 30例川崎病患儿较传统的单用阿司匹林(ASP)及IVIG常规疗法 ( 0 4g.kg- 1 .d- 1 × 5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43例KD患儿均为 1 994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0月在我院住院的患儿 ,其中男 2 8例 ,女 1 5例 ,男女比 1 87∶1。年龄 4个月至 1 2岁 ,4岁以下占 83 7%。全部病例均符合国际上公认的日本川崎病研…  相似文献   

9.
罗兆清 《四川医学》2001,22(9):845-846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 ,表现为全身性血管炎的疾病 ,预后主要取决于是否发生心脏冠状动脉病变(CAD) [1] 。在应用阿斯匹林的同时 ,静脉丙种球蛋白的早期使用 ,对缩短疗程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治愈率起着重要作用。现将我院 1991~ 2 0 0 0年收治的川崎病 78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4 8例 ,女 30例 ,发病年龄 7月至 6岁 ,其中 <1岁的 10例。1.2 临床表现 :78例患儿均有发热、皮疹。入院时发热 ,病程 3~ 10天 ,均为不规则热或稽留热 ,体温 >39℃ ,皮诊为猩红热样或麻疹样 ,出疹时间多在病程的3~ 5天。 5 3例有球结…  相似文献   

10.
丙种球蛋白及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儿童川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丙种球蛋白(IVIG)及甲基强的松龙(MP)对川崎病的疗效及防止冠状动脉损害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1例川崎病患儿,22例应用IVIG和阿斯匹林治疗,19例应用MP和阿斯匹林治疗。结果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控制时间无差异(P>0.05),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相似(χ2=0.14,P>0.05)。结论MP治疗川崎病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尤其适用于IVIG治疗失败病例。  相似文献   

11.
小儿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崎病可导致冠状动脉的损害而日益受到医学界重视。因为在发病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可防止其并发症 ,所以提高对非典型川崎病的认识就显得十分重要。现将我院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6月收治的非典型川崎病 2 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8例非典型川崎病中 ,男 16例 ,女12例 ;年龄 <1岁 15例 ,~ 3岁 6例 ,~ 5岁 5例 ,~ 10岁 2例。1.2 临床特征 全部病例均有发热持续 5天以上 ;恢复期均有指、趾端膜状脱皮 ;唇鲜红、皲裂、干燥 14例(5 0 % ) ;双眼结膜充血 7例 (2 5 % ) ;颈淋巴结肿胀 10例 (35 .7% ) ;皮疹 9例 (32 .1…  相似文献   

12.
<正> 我们检测急性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凋亡和Bcl-2基因表达,以探讨其与KD发病的关系。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住院急性KD患儿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10月至3岁9月,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会诊断标准。对照组健康儿童8例,男6例,女2例,年龄1~5岁。 2 方法 ①标本采集和制备:健康儿童和患儿用药前及用药后(阿斯匹林50mg/kg.d,热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 ( Kawasaki disease,KD)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 MCLS) ,自 1 967年首次报道以来已有 30 a,虽有许多研究报道 ,仍有不少问题处于研究阶段 [1]。非典型 KD的临床表现特点 ,诊断以及早期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IVGG)加服阿司匹林 ( ASA)可防止或减轻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问题 ,近年来已被儿科医师所重视。本文就我院 1 998- 0 5~ 2 0 0 2 - 0 8收治的非典型KD2 8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 5例 ,女 1 3例。 1 0 mo~ 1岁 1 0例 ,1~ 4岁 1 5例 ,4~ 9岁 3例。收住院时诊断 :发热待查 4例 ,支气管肺炎 6例 ,…  相似文献   

14.
<正>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小儿时期的一种急性发热性血管炎。其临床特点为发热、皮疹、皮肤粘膜损伤和淋巴结肿大。潜在的危险是冠状动脉病损致狭窄、栓塞,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肌梗塞,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1]。我科于1999~2002年收治川崎病2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8岁;<5岁16例,≥5岁4例。均符合川崎病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2 治疗及结果 早期予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HDIVIG)及口服阿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IVIG)和阿斯匹林 (ASP)对川崎病 (KD)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不同剂量IVIG及阿斯匹林随机治疗 48例例川崎病患儿 ,治疗后监测患儿热程、白细胞计数及冠状动脉改变 ,同时观察IVIG及阿斯匹林的副作用。结果 :静脉滴注IVIGA组、B组治疗后热程、白细胞计数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与AS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X2 =9 44,P <0 0 5)。但IVIGA组及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X2 =2 65 ,P >0 0 5)。结论 :对于KD患儿 ,在病程早期应用静脉滴注IVIG可明显缩短热程 ,使冠状动脉瘤发病率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斯匹林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方法:确诊川崎病后即应用阿斯匹林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阿斯匹林急性期按50-60mg/(kg.d),持续3个月,IVIG按2000mg(kg.d)稀释至3%-5%浓度,于10-12小时内一次滴完。结果:28例川崎病患儿全部治愈。结论:联合用药能迅速控制川崎病急性期病状,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的疗效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住院的川崎病患儿5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一次大剂量(2 g/kg)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对照组给予小剂量丙种球蛋白[400 mg/(kg.d)],1次/d,连用5 d。两组同时口服阿司匹林,急性期30~50 mg/(kg.d),热退后改为3~5 mg/(kg.d)。服用至血沉、血小板正常、无冠状病变后停药。结果治疗组24 h内体温下降者24例,72 h内退热者5例,>72 h者1例。对照组24 h内体温下降者3例,72 h内退热者15例,>72h者8例,其中3例于退热后再次发热。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1周血白细胞均有下降,1个月后血小板、心电图大部分正常;治疗组出院后1个月时复查有2例发现冠状动脉损害,其中1例于3个月时消失,1例于6个月时消失。对照组出院后1个月时有4例发现冠状动脉损害,其中2例于12个月时消失,2例于24个月时消失。结论早期大剂量单次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对缓解川崎病的急性期症状及预防或减少冠状动脉损害起重要作用。而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胡秋梅  郗俊平 《海南医学》2006,17(5):15-15,87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川崎病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加阿司匹林(ASP)和11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d×2d]治疗较单一阿司匹林疗效显著(P<0.05),总热程缩短(P<0.05),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由28.8%降至11.7%,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由31.2%降至16.7%。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防治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预防川崎病(KD)动脉损害的疗效。方法对KD患者86例,A组应用单次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B组应用分次输注丙种球蛋白,C组单用阿斯匹林进行比较。结果A组病例12~24h退热达100%,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B、C组P<0.01。结论单次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佐以阿斯匹林是目前理想的方法,应在急性期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20.
杨丽清  张卫  周维竟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7):134-134,159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及机制。方法124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对照组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组给予丙种球蛋白加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血沉(ESR)、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2.1d,对照组2.9d,治疗组少于对照组,治疗组Plt、ESR、CRP低于对照组。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川崎病能够提高疗效,有利于延缓病情,但对远期疗效,尚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