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1 重组活化蛋白 C( rh APC)对于死亡危险性高的患者 ( APACHE ≥ 2 5分、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或感染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推荐使用 rh APC,出血性疾病不是使用 rh APC的绝对禁忌证 (表 1 ,推荐级别 :B级 )。1 .1  rh APC应用的理论基础 :严重感染定义为感染合并有急性器官功能障碍 ,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原因是全身性炎症反应以及由感染引起的促凝血活性增强。严重感染中的炎症反应与促凝活性及内皮细胞活化紧密相关。炎症介质能激活凝血系统 ,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 ;而凝血激活、血栓形成又能通过多种途径激活…  相似文献   

2.
维持性血透患者血浆抗凝血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浆抗凝血因子PC,PC,TM在尿毒症止血、凝血异常导致出血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ELJSA法,发色底物法测定45例尿毒症血透患者血浆PC(PCAg,APC),PC(TPS,FPS),TM含量。结果尿毒症患者PCAg,TPS,FPS,TM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01),而PC活性(AP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维持性血透患者血浆APC,TPS,FPS血透后明显升高(P<0.05,P<0.001);TM血透后明显降低(P<0.001)。有出血倾向的尿毒症患者血浆APC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尿毒症患者蛋白C抗凝活性降低(APC),与尿毒症时高凝倾向和血栓形成有关。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在原有高凝状态基础上,透析后仍可激活凝血系统,使体内蛋白C抗凝途径的抗凝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对1例APS患者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和抗凝血酶活性;用ELISA方法测定PC、血浆纤溶酶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α2-抗纤溶酶抗原和抗心磷脂抗体(ACA)。活化蛋白C抵抗(APC—R)检测结果以受检者血浆加入APC后的APTT与未加APC血浆的APTT的比值表示,比值〈2.0时为APC-R阳性。狼疮抗凝物质(LA)检测使用以dRVVT为基础的商品化试剂盒。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检测PC的基因及FVLeiden和凝血酶原G20210A的突变。结果:本例患者LA和APC—R阳性,PC:A降低,PC抗原量增加,其他结果正常.PC基因所有外显子测字结果正常,FV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未检出。结论:LA可能通过抑制PC途径导致患者发生血栓,联合检测ACA、APC-R、抗凝蛋白抗原及活性有利于血栓性疾病的病因学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原核表达人癌胚抗原(CEA),并将重组蛋白作为原材料应用在质控品的开发中。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Cold1-cea,通过大肠埃希菌BL21(DE3)进行原核表达得到重组人癌胚抗原(rh CEA)。结果得到了rh CEA的包涵体,经纯化及透析复性后得到可溶的、具有免疫活性形式的重组蛋白,并将其利用在质控品的研制中。研制出的质控品在Abbott平台上的检测结果为:高值235.35 ng/m L,中值68.04 ng/m L,低值11.97 ng/m L;在Roche平台上的检测结果为:高值32.27 ng/m L,中值7.99 ng/m L,低值1.35 ng/m L;在Wondfo平台上的检测结果为:高值5 ng/m L,中值和低值未能检出。结论原核表达的rh CEA在不同检测平台上的检测结果相差较大。rh CEA质控品更适用于Abbott平台,而不适合于其他2种平台。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浆蛋白C和抗凝血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痛血浆蛋白C、抗凝血酶活性的改变.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06例(58例未合并感染,如例合并感染)和健康新生儿30例血浆蛋白C和抗凝血酶的活性.结果:缺氧缺血性脑病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蛋白C、抗凝血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感染较非感染组蛋白C、抗凝血酶活性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浆蛋白C、抗凝血酶活性检测是反映病情严重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蛋白C(PC)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糖蛋白.PC被凝血酶调节蛋白(TM)与凝血酶的复合物水解为活化蛋白C(APC),通过灭活FVa、FⅧa下调促凝活性,同时通过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活性而增强纤溶活性,参与机体的抗凝,维持抗凝与凝血过程的动态平衡[1].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习惯性流产妇女的凝血状态及其与活化的蛋白C抵抗、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测定习惯性流产妇女 (未妊娠 )和正常对照的凝血酶原片段F1 2 、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D dimer含量、活化的蛋白C抵抗 (APC R)、狼疮样抗凝物质 (LA)、纤溶酶原 (PLg)活性 ,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的方法检测凝血因子VG1 6 91→A、G1 0 91→C、A1 0 90→G3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 习惯性流产妇女上述指标中 ,F1 2 、TAT水平明显增高 ,D dimer含量和Plg活性却明显低于正常对照 ,同时LA阳性率达 1 5 6 % ;而APC R和 3种FV基因多态性测定未见阳性。结论 习惯性流产妇女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而其纤溶系统受损 ,LA的存在可能与之有关。中国妇女习惯性流产与APC R和 3种FV基因多态性可能无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凝作用,包括产生前列腺素,分泌纤溶酶原激活物、能刺激某些凝血因子抑制物生成的细胞表面肝素及血栓调理素(TM)。TM是内皮细胞表面糖蛋白,具有促进蛋白C(PC)激活的作用。凝血酶一旦与TM结合,则其前凝血活性即被改变,激活PC的能力较未与TM结合的凝血酶强1000倍以上,且不再有使纤维蛋白原形成凝块或激活血小板的作用。 PC的血浓度为4~5μg/ml,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是由一个二硫键连接的二条多肽链蛋白,从其重链的氨基末端去掉12个氨基酸的肽以后被激活。激活的PC(APC),在磷脂表面、Ca~(++)、维生素K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凝血状态与患者体内活化的蛋白C抵抗、狼疮样抗凝物质及凝血因子Ⅴ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测定 6 1例冠心病、5 7例高血压患者和 6 0例正常对照的凝血酶原片段F1+ 2 、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D 二聚体含量、活化的蛋白C抵抗 (APC R)、狼疮样抗凝物质 (LA)、vW因子 (vWF)、抗凝血酶活性 (AT)、蛋白C活性以及凝血因子Ⅶ、Ⅷ、Ⅹ活性等 ,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方法检测凝血因子ⅤG16 91→A、G10 91→C、A10 90→G 3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 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凝血活性指标明显升高 ,而其抗凝系统活化不明显 ;两组患者的LA阳性率分别为 4 2 .6 %和 38.6 % ;高血压组APC R的阳性率为 7% ,冠心病组未有APC R阳性 ;两组患者的 3种FⅤ基因多态性测定未见阳性 ,但均有vWF活性的明显升高。结论 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处于一定的血栓前状态 ,与LA阳性有密切关系 ,而与APC R无明显关联 ,同时 ,其抗凝系统的活化不足、内皮细胞损伤 ,可能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 ;高血压组有 7%的APC R没有FⅤ基因突变 ,是否与LA阳性而导致获得性APC R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蛋白C抗凝系统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抗凝因子蛋白 C(PC)、蛋白 S(PS)及血栓调节蛋白 (TM)在尿毒症、凝血异常导致出血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及发色底物法测定 4 5例尿毒症血液透析 (血透 )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 PC抗原 (PC:Ag)、PC活性 (APC)、血浆总 PS(TPS)、血浆游离 PS(FPS)及 TM含量。结果 :尿毒症患者 PC:Ag、TPS、FPS、TM和 D二聚体 (DD)含量及 AP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或P<0 .0 0 1) ;维持性血透患者血浆 APC、TPS、FPS及 DD血透后明显升高 (P<0 .0 5或 P<0 .0 0 1) ;TM血透后明显降低 (P<0 .0 0 1) ;有出血并发症者血浆 PC:Ag、FPS、DD含量及 APC明显升高 (P<0 .0 5或 P<0 .0 1)。结论 :尿毒症患者蛋白 C抗凝活性降低 ,与尿毒症时高凝倾向和血栓形成有关。血透可激活原本已处于高凝状态的凝血系统 ,使体内蛋白 C抗凝途径的抗凝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1.
静脉血栓的抗磷脂蛋白抗体与抗凝血、纤维蛋白溶解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静脉血栓的病因病理及其与抗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的关系 ,对 4 7例静脉血栓 (VT)患者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抗心肌磷脂抗体 (ACA) ,用凝血法测定狼疮抗凝物 (LA)和抗活化蛋白C抗性 (APCR) ,用多聚酶链反应内切酶法鉴定因子VLeiden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Ⅲ (ATⅢ )、蛋白C(PC)、纤溶酶原 (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tPAI)等抗凝血、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结果表明 :VT患者中 3 4 %有ACA和 (或 )LA阳性 ,其中以ACAIgG和LA为主 ;9.5 %的Plg缺乏 ,8.3 %的tPAI升高 (明显高于对照 ,P <0 0 0 5 ) ;ATⅢ、PC、tPA缺乏者依次为 4 .5 %、4 .5 %、2 .8% (与对照无差异性 ,P >0 .0 5 ) ;ATⅢ、PC、Plg联合缺乏者 1例 ;APCR未发现相应的factorVLeiden ;抗磷脂蛋白抗体 (APA)阳性和阴性组之间的各抗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没有明显差异性 ;4例APCR阳性 ,3例ACA和 (或 )LA阳性 ,这 3例血浆和正常血浆混合后 2例APCR并没有完全得到纠正。结论 :抗磷脂蛋白抗体和纤维蛋白溶解异常是VT较多见的相关病理因素 ;LA和 (或 )ACA干扰蛋白C抗凝血途径 ,使之形成获得性APCR ,而此APCR可能是体内导致易栓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妇血浆和羊水中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状态。方法采用磁珠法检测孕妇第一产程末血浆和羊水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水平。结果孕妇血浆纤维蛋白原、蛋白C活性、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羊水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超出了试剂盒的检测上限,未检测到蛋白S活性,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C活性、D-二聚体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水平分别为(0.27±0.46)g/L、(2.07±1.22)、(1.80±1.52)、(0.22±0.05)μg/mL和(0.32±0.09)。结论孕妇是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孕妇血浆和羊水中凝血、抗凝血及纤溶活性成分的变化可作为孕妇和胎儿健康状况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蛋白C(PC)是由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糖蛋白,作为体内重要的抗凝因子,占全血抗凝活力的20%-30%.在血液循环中,PC以无活化的酶原形式存在.研究发现,内皮细胞表面的血栓调理蛋白能促进凝血酶对PC的活化,使其成为具有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即活化的蛋白C(APC).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ι基因型,并分析其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血脂、血糖、体质量指数、腰臀比、胰岛素抵抗之间关系。方法:选择河北省人民医院2002-01/12健康查体者54人作为对照组,男26人,女28人。纳入标准:空腹血糖均低于6.0mmol/L,餐后2h血糖低于7.8mmol/L;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随机抽取同期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92人作为子女组,男44人,女48人。纳入标准:其父母双方或一方为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均低于6.0mmol/L,餐后2h血糖低于7.8mmol/L;两组人员均知情同意。两组人员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基因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发色底物法检测。进行两组间及基因型间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性比较。并做各代谢参数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的逐步多元直线回归分析。结果:①两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基因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子女组与对照组相比4G/4G+4G/5G基因型频率和4G等位基因频率呈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②两组不同基因型间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的比较:对照组和子女组含.4G等位基因显著高于不含4G等位基因(0.72&;#177;0.21比0.43&;#177;0.30,0.95&;#177;0.24比0.63&;#177;0.22,P&;lt;0.05)。③各代谢参数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的逐步多元直线回归分析结果:子女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与胰岛紊抵抗指数自然对数、三酰甘油和基因型明显相关(r=0.30.P=0.003;r=0.46,P=0.001;r=0.44,P=0.001);正常对照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只与基因型相关(r=0.48,P=0.03)。结论:①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4G等位基因的携带者较多。②携带4G等位基因的人群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升高。③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4G等位基因存在可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及后代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升高起一定作用。④逐步多元直线回归分析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子女胰岛素抵抗以及相关变量等环境因素和4G等位基因这一遗传因素共同影响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  相似文献   

15.
纤维结合蛋白及其在治疗角膜疾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结合蛋白 ( Fibronectin,Fn)是一族高分子糖蛋白 ,其存在形式有两种 :血浆型 ( PFn)和组织型 ( CFn) ,其结构和性质相似[1 ] 。 PFn以可溶性二聚体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约占人血浆蛋白的 4%。正常人血浆中 Fn平均为 3 3 0μl/ml,血清中约 2 0 0 μl/ml,男性略高于女性 ,老年人略高于青壮年 [2 ,3]。CFn为多聚体 ,以非溶解的形式存在于多细胞表面及结缔组织[4 ] 。 Fn是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间粘连的重要因子。对于维持细胞形态 ,促进细胞移行、分化 ,促进吞噬和组织修复等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5] ,并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 [6 ]。近年…  相似文献   

16.
蛋白S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的血浆蛋白,有游离型和与C4b结合(C4bBP)两种.游离型蛋白S有抗凝血的生物活性,缺乏时可导致严重的复发性血栓病.先天性血浆蛋白S缺陷症有两种.一种是总蛋白S正常,但分布异常导致游离型减少和C4bBP型增加.另一种是C4bBP型和游离型均减少.  相似文献   

17.
作者回顾分析了21例未加选择的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活性及其抗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及其抗原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活性。男8例,女13例,年龄21~66岁。20例患静脉血栓栓塞症,1例45岁前曾反复发生动脉血栓。11例曾使用肝素和/或华法令抗凝治疗,蛋白C和蛋白S缺乏者各1例,但无血栓症相关的其他生化异常。21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栓前状态。方法采用CA-7000凝血仪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蛋白C活性(PC: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采用SLT SPECTRA酶标仪以ELISA法测定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凝血功能显著增强(P<0.01),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由于消耗显著减低(P<0.01)。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破坏导致其处于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人们应用人血浆活性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作为抗凝剂,采用不同的动物模型,对其潜在的抗栓效应进行实验研究。在预防动脉阻塞和抑制血小板性血栓形成的动物实验中,凝血酶抑制因子所起的作用从反面提示了凝血酶在血栓形成的病因中起重要作用,凝血酶的活性是由循环血中自然产生的抑制因子的量来调控的,特别是  相似文献   

20.
蛋白C(PC)在抗血栓形成过程有重要作用,PC缺乏常引起严重血栓形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浆PC值降低。虽然PC和活化的PC(APC)期望缓和血栓形成,迄今才知PC或APC对治疗有用。作者对3例DIC试验高纯的PC或APC的作用,在正常人给纯PC或APC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