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6.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瞀昔①务②茂。即目不明,眩晕甚而心中昏闷,不同程度的神志障碍。瘛即筋脉拘急,抽搐。这一条是指高热、神志昏闷,抽搐等症状,多属于火热的病机。张景岳认为“热邪伤神则瞀,亢阳伤血则瘛”,总由热盛所致。热盛为什么会出现神志障碍和抽搐呢?头为诸阳之会,六神之府,清清的阳气上升于头,则神清目明。如热盛上冲,热扰清阳,故神志眩瞀。矇胧不清。一般多见于实热重症。在温热病中,多由热入营血,邪传心包  相似文献   

2.
肝风入络,临床以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或震颤或抽搐,筋脉拘挛或NFDB5动或掣痛为主证.因肝风入络的病因病机复杂,其常伴有的相关症状也不尽相同.早在〈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故肝风内动常责之于肝.然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易兼诸邪而入络,其变证丛生,因而治当不同,常以下十法治之.  相似文献   

3.
论肝风证治     
<正> 肝风之为病,与肝火、肝气同出一源、皆属肝用太过之病.临床所见甚多,经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且风动则无一息之宁,变幻不已,为病非止一端,故前人说"风为百病之长."然风有内外之辨,证有虚实之分、临床辨治,并非易事.若辨治失误,虚虚实实,危害非浅.现据笔者临床体会来谈谈肝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正>首届全国名老中医王辉武教授对《黄帝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在历代诸家认识的基础上有新的认识,认为是"病由心生之"的总括,强调《内经》"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的论断,简述如下。1对"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认识"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历代医家对其观点主要有三:其一,认为原文有误。金代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将此经文改为"诸痛痒疮,皆属心火";高士宗在《素问直解》认为本条与"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其"心"、"火"二字互易,将其改为"诸热瞀瘛,皆属于心。诸痛痒疮,皆属于  相似文献   

5.
<正>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言蹇,半身不遂等证的一种疾病.以喻其病势迅猛,证机多变,有如疾风之旋扰遂类比而名.至于《伤寒论》所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是属风寒表虚之证,与本文所述名同实异,迥不相侔.然穷本溯源,历代医家对中风病机的认识都不尽相同.清·叶天士以"阳化内风"之论独树一帜,创"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的治疗法则,堪称后世之楷模.本文试将叶天士的"阳化内风"中风论从其源流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紫雪丹是主治温病邪入心包,神昏谵语,痉厥瘈(?)的要方,已为众所周知,追溯其渊源,此方实师自金匮风引汤而来。考金匮风引汤,除热瘫癎,药共十二味: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支、甘草、牡力各二两,寒水石、滑石、石羔、赤石脂、白赤脂、紫石英各六两。方后註云:“治大人风引,小儿惊癎瘈(?),日数发,医所不疗,除热方”。陈修园谓此方清热熄风,并提出干姜宜减半,牡力宜加倍的意见,个人认为风引汤附于中风历节证治之后,实属不伦,盖金匮之所谓中风,有半身不遂,口眼(?)斜,昏不识人,舌缓涎流等见  相似文献   

7.
中风心悟     
陈荣钟  陈淑慧  陈耀龙 《中医杂志》2004,45(11):876-876
1 识病因,风、火、痰、瘀 外风真中,多有六经形证,然属少见;内风类中,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别,多责之于肝,根源在肾,水不涵木.<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然有肝阳化风之镇肝息风汤证,有热极生风之羚角钩藤汤证,还有虚风内动之大定风珠证,故治有平肝息风,清肝息风,滋阴息风之别.  相似文献   

8.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第五、六条云:"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对这两句条文,前代医家早有异议.清代医家高士宗在<素问直解>中曾明确指出:此处"火"字应改为"心","心"字应改为"火".笔者愚见,高氏之说甚为恰当.但传世至今,一直以误传误,不予纠正,实在有误后世.这与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振兴中医的科学态度和宗旨是相违背的.愚今冒昧提出井底之见,以求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9.
<正>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为主证。因病起急骤而又见证多端,与自然界中"风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称之为"中风",亦名卒中。中风证,虽可肇源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观》指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但首先提出这一病名的是汉.张仲景。  相似文献   

10.
瘛、瘈辨析     
在《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中均可见到“瘛”(音制)字。如:“瞀瘛”、“瘛疭”等;在《左传》中又可以见到“瘈”(音制)字,如:“国人逐瘈狗”等。由于“瘛”与“瘈”字形相近,故有将“瞀瘛”刊为“瞀瘈”的,有将“瘛疭”刊为“瘈疭”的。如中医刊授教材《中医学基础概论》第二分册(第16页,倒数第11行)“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内经选读·至真要大论篇》(第111页,倒数第11行)有“筋脉瘈疭”的病症。《简明中医辞典》(第973页,左顺数第2行)一作瘈  相似文献   

11.
正"瘈",与拘挛、拘急之义相近。《黄帝内经·素问》卷六·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瘈疭",又称抽搐、抽搦、抽风。缩而急为瘈,伸而缓为疭,二者交替出现为瘈疭。出《黄帝内经灵枢》卷之五·热病第二十二:"腰折,瘈疭,齿噤齘也。""瘈",筋脉拘急而缓;"疭",筋脉缓疭伸。手足伸缩交替,抽动不已,称之为瘈疭。常见于外感热病、痫、破伤  相似文献   

12.
郭子光对几种"肝风内动"治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杨 《中医杂志》2004,45(10):739-740,783
清代叶天士发明内风,认为"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其后,张山雷更明确指出:"内动之风,皆肝木之旺,木火生风"(《中风B378诠*中风总论》).近现代医家将其概括为"肝风内动",并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论述,将"肝风内动"的临证特点表述为:凡具有头摇眩晕,昏扑,肢体麻木、拘挛、动、抽搐,半身不遂,角弓反张,舌强不语,两眼直视等,具"掉眩"、"强直"特征的证候,皆属"肝风内动"所致.而在引起"肝风内动"的原因方面,除"肝阳化风"外,更有"热极生风"、"阴虚风动"等发挥.不过,就"肝风内动"的临床表现特点而言,尚不止于"掉眩"和"强直".《素问*风论》指出:"风者善行而数变."由此可见,风病的共通性特点是"变",即其证候表现变化多端;"动",即其证候表现异常动态,且可发生于内外任何部位.这就说明"肝风内动"的证候表现除"掉眩"和"强直"以外,还具有"变"和"动"的特点.换言之,凡具有"变"和"动"特点的证候,都要考虑"肝风内动"的可能.这意味着"肝风内动"证候表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郭子光教授在临床上经治了几种少见的"肝风内动"顽症,印证了古人关于风病的"变"和"动"的认识.兹录于此,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未见昏仆而以(口內)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因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而以中风名之.对中风的病因学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强调"外风"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至明清及近代得到发展成熟.正如张山雷在<中风斠诠·中风总论>中所说:"古之中风皆是外因,治必温散解表者,所以祛外来之邪风也.今之中风多是内因,治必潜降镇逆者,所以清内动之风阳也.诚能判别外因、内因之来源去委,则于古今中风论治,思过半矣."到了现代,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现欲就中风病因学说的古今演变一陈管见,以祺同仁贤达赐教、斧正.  相似文献   

14.
<正> 中风的神昏多属中脏腑之危候。其病因多责于心,多数人主张,治神昏不离于心,又非于心。从而总结出神昏治心法、神昏治肺法、神昏治肝法、神昏治胃法、神昏治脾法,神昏治肾法。但笔者认为,开窍醒神与泻下通腑  相似文献   

15.
祝光礼教授认为,刘完素的火热论核心内容在于"六气皆能化火""五志过激皆为热甚",同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常因情志之火与饮食、内外环境所致之热、湿、痰相合为病,造成风、瘀、虚等兼夹证候,在论治中风、冠心病、高血压病、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时需虑及风、火、热、湿、痰、瘀、虚等病机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与转化,以辛散通达法为主,佐以寒凉治之。  相似文献   

16.
潘华信 《浙江中医杂志》2001,36(12):521-522
唐宋前治中风 ,主用大、小、西州续命诸汤 ,延绵七八百年 ,为治风准绳。然至金元戛然而止 ,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各持一说 ,视心火、气虚、痰热等为中风症结 ,后世翕然相从 ,遂论治改观 ,以为中风乃心火、痰热、肝风之证 ,断无辛燥益火之理 ,迄亦七八百年 ,医者辄以羚羊、黄芩、钩藤、竹沥辈为治风常规 ,与古方冰炭迥别 ,遂视续命诸汤为砒鸩 ,习俗相沿 ,无人或稍疑焉。而诸文献则续命汤犹虚设 ,令后学持疑 ,不知古方之义及其所由来也。窃以为中风为内伤杂病第一证 ,续命汤历来为方书治风第一方。第一证 ,昧真理 ;第一方 ,废其用 ,宁有其理…  相似文献   

17.
中风失语症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失语症是中风常遗有的后遗症之一。有的病人肢体功能,口眼歪斜虽已恢复,但失语却难以收效。给患者精神上带来了很大痛苦,同时在生活上也带来许多困难。中风失语之发生病机虽较复杂,但大体可归纳为风、火、痰、淤四邪伤及心、肝、脾、肾四经。以心主神明,心气通于舌,心神失治,故出现舌强,言语蹇涩不利。脑为元神之府,风中脑络,致使脑络淤阻,气血不通,或肾虚精亏,髓海空虚,风、火、痰、热乘之,流窜经络,上阻清窍,以致神昏失语。经治中风失语症40例,其中痰热闭窍型9例(治愈6例,好转2例、有效1例)、风  相似文献   

18.
王恒照  王艳 《四川中医》1998,16(8):13-14
多寐一证,属于神志之病变。研读《伤寒杂病论》中之有关原文,仲景于本证有“多眠睡”、“但欲眠睡”、“嗜卧”、“但欲寐”、“但欲卧”、“默默欲眠”、“默默但欲卧”之不同称谓。现以阴阳邪正交胜与神志受病改变为立论之中心,以内在病机与所见脉证为辨证分型之依据,复据证而推出其所略之方药,旨在取其理法方药相对应,用于指导临床辨治多寐证。1热盛伤阴,神昏多寐据原文以究诸仲景所述本型多寐证起因,则有三端。即一是由其人所患本系太阳温病,因医者误用辛温发汗,故造成表里俱热以致阴伤神昏;二是由其人患阳明经中风而邪溢太…  相似文献   

19.
昏迷的证治     
昏迷是指神识障碍的症状。心主神志,昏迷总属心的病变。但病因当分虚实,实证不外乎“热”与“痰”二端。《温病条辨》:“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中焦篇·41条)《杂病源流犀烛》:“盖由痰气逆冲,心主被障,故昏不知人”。(六淫门·风·中风源流)虚证常由于阳脱阴竭。《临证指南医案》:“脉大不敛,神迷呓语,阴阳不相交合,为欲脱之象”。(脱·凌案)临床上昏迷和厥逆当有区别,厥逆的神昏必兼四肢厥冷,而昏迷主要为神识障碍,包括昏愦迷蒙,谵语烦躁,或伴有手足抽搐。其证治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中风神昏多属中脏腑之危候,运用开窍醒神与泻下通腑法,共治疗11例中风神昏闭证(皆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取得转危为安,后遗症较轻的效果,平均醒脑天数为3.7天。 治疗方法 1.开窍醒脑法①血瘀中风:以芳香开窍药配益气活血化瘀之品。如麝香、樟脑、人参、川芎、红花、益母草等。初期采用活血化瘀药物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