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经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12例男性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36岁。手术采用一期后路经L3椎弓根截骨矫形,截骨节段上方和下方至少2个节段椎弓根螺钉矫正固定。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颌眉线/垂线夹角和脊柱侧位X线L2~4椎体Cobb角度。结果患者颌眉线/垂线夹角由术前平均76.3°矫正到术后平均17°,而L2~4的Cobb角度由术前平均后凸6.7°矫正到术后平均前凸48.6°。所有患者能够平视行走,矢状面平衡和步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于严重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经腰椎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术(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继发颈胸段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5年3月,本院采用PSO治疗AS继发颈胸段后凸畸形患者7例。患者翻身至手术床之前,先放置石膏床于患者腹侧,并在患者颈胸段与石膏床的空隙处填充数个长方形棉垫。术中C6~T1后方截骨及经C7椎弓根椎体截骨完成后,由台下助手缓慢逐个抽取垫于患者和石膏床之间的长方形棉垫。待棉垫抽取完毕后,患者颈胸段的曲度在重力的作用下恢复至近似直线。然后采用体内弯棒技术进一步增加颈胸段前凸曲度。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用颈胸段(C_2~T_1)后凸Cobb角、颏眉角(CBVA)、C_2~T_1矢状面偏移距离(SVA)、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7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6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 571 m L,平均随访24.4个月,术前C_2~T_1 Cobb角平均为26.2°,末次随访时为-5.4°。术前CVBA平均为43.1°,术后改善至-0.9°。术前C_2~T_1 SVA平均为6.7 cm,术后改善至3.0 cm。末次随访时,患者的VAS评分由术前的85.0分改善至17.1分;SF-36躯体机能评分(PCS)由术前的20.7分改善至79.3分;SF-36精神机能评分(MCS)由术前的12.8分改善至81.6分。结论 PSO治疗AS继发颈胸段后凸畸形可以有效地恢复颈胸段的矢状位平衡,较好地改善患者前方视野受限、颏-胸畸形等症状,采用术中体内原位弯棒技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25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胸椎后凸、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平衡,拍摄大体像测定颌眉角,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者ODI评分,评价畸形矫形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25例均获随访,时间9~36个月。截骨处均达骨性融合。患者均能平视、直立行走及平卧。腰椎前凸、胸椎后凸、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颌眉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ODI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后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间截骨手术(PSO)和椎板关节突V形截骨术矫正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8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AS合并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8例,均为男性,年龄28~46岁,平均32岁;平均胸椎后凸角度(T1~T12)96°(80°~112°),腰椎前凸角度(L1~S1)平均10°(5°~15°),平均颏眉角47°(40°~58°),平均注视角43°(32°~50°).8例患者均在L3椎体行PSO术并在胸腰段(T12~L1,L1-2)之间进行椎板关节突V形截骨.术后综合评估影像学、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98.1±20.7)min,术中失血量(1588.8±171.6)ml.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5±7.7)个月.术后平均胸椎Cobb角76.1°±9.6°,矫正20.3°±1.1°;术后平均腰椎前凸角48.4°±4.7°,矫正38.4°±4.7°.术后平均颏眉角16.5°±4.6°,注视角73.0°±5.2°.矢状面平衡矫正(12.3±1.6)cm.无血管、神经损伤、应力性骨折等重大并发症发生,术后未发生冠状面的失代偿.结论 后路联合单节段PSO联合双节段楔形截骨术矫正As合并重度后凸畸形效果安全可靠,可明显改善患者视野范围.  相似文献   

5.
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采用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对12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手术治疗。测量术前和术后颌眉角和Cobb′s角度。结果平均颌眉角由术前59°矫正至术后17,°Cobb′s角度由术前53°矫正至术后27°。重心前移、双目视野、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也可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是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对20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行L2或L3椎弓根截骨矫正并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结果 全部获随访,时间1~3年.患者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Cobb角术前45°~70°,术后8°~20°;能平视行走和仰卧休息;截骨处均融合.结论 经L2或L3椎弓根截骨并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效果好,安全可靠,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成俊遥  宋凯  郑国权  王征 《脊柱外科杂志》2017,15(3):141-145,155
目的设计强直性脊柱炎(AS)重度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的双节段截骨方法,并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于本院接受双节段截骨设计及手术矫形的10例AS重度胸腰段后凸畸形合并腰椎前凸角度减小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前后包含骨盆的自然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T_5~S_1 Cobb角、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及矢状面偏移(SVA)等相关影像学参数,以及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生活质量,使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量表评估,通过对比评价双节段截骨手术矫形效果。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T_5~S_1 Cobb角、PT、TLK及SVA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L及SS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无明显改变。术后1年随访时HRQoL得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节段截骨设计为AS胸腰段后凸畸形合并腰椎前凸角度减小患者的矫形提供了精确且可重复的方法,可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 月~2009年6月,对27例强直性脊柱炎所致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术.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及C7铅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术后大体像颌眉角的大小,评价患者的矫形效果.[结果] 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6年3个月,平均3年7个月.术中3例出现硬脊膜破裂,2例椎弓根螺钉拔出,术后4例出现脑积液漏,2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出现神经根受损症状.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4°,术后平均29°,胸椎后凸角术前平均62°,术后平均49°,C7铅线与S1后上角距离术前平均197 mm,术后平均41mm.颌眉角由术前平均49°至术后平均4°.患者矢状而平衡得到恢复,能够平视行走.[结论]采用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脊柱后凸畸形较安全,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 椎后凸畸形术后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 年7月至2010 年10 月在我: 行L1 PSO矫形内固定术的21 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18 例, 女3 例;年龄(35.6±10.8) 岁(21~53 岁)。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统计测量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即 刻X线片的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 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 LL)、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 角 (globe kyphosis, GK)、固定节段角度(angle of the fusion levels, AF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ing, PT)。 结果脊柱-骨盆相关参数中, 除TK 和PI 外, 其余参数手术前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LL 的变化与PT(r=0.59, P=0.005)、SS(r=0.64, P=0.002)、SVA(r=0.49, P=0.025)及AFL(r=0.60, P= 0.004)的变化存在线性相关, PT的变化与SS(r=0.94, P=0.000)的变化存在线性相关, AFL的变化与PT (r=0.59, P=0.005)、SS(r=0.61, P=0.003)的变化存在线性相关。 结论 PSO能够显著地改善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LL的重建与骨盆矢状面形态的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路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AS并后凸的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龄25~54岁,平均33岁;身高148~172 cm,平均身高162.3 cm.矢状面不同的Cobb's角:T5~T12 70°~120°,平均83°;T11~L4 5°~51°,平均37°;胸腰段后凸Cobb's角(多集中在T10-L2)35°~97°,平均48.6°;L1~L5 32°~-8°,平均4°.颌眉垂线角41°~84°,平均53.3°.均无明显神经症状.分别采用顶椎区Smith-Petersen脊柱截骨、改良式多个节段Smith-Petersen脊柱截骨、"三明治"式截骨、Thomasen经椎弓根截骨、椎体切除5种不同的截骨方法来矫正后凸畸形.内固定全部选用椎弓根螺钉技术.其中,顶椎区Smith-Petemen脊柱截骨12例;改良式多个节段Smith-Petersen脊柱截骨28例;"三明治"式截骨5例;Thomasen经椎弓根截骨lO例;椎体切除5例.结果 术后患者平均身高增长8.7 cm,矢状面不同的Cobb's角:T5~T12 30°~60°,平均43.2°;T11~L2~2°~11.3°,平均3.8°;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s角(多集中在T10~L2):-2°~12.7°,平均5.6°;L1~L521°~-38°,平均32.8°.颌眉垂线角-8°~15.8°,平均8.3°,均无明显神经症状.随访2~10年,截骨部位均在6~12个月时,出现椎体间和椎板的骨性融合.术后外形明显改善,心肺功能好转.结论 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对于不同程度的后凸应当采用不同的截骨方式.椎板截骨多适用于后凸较轻、椎体前缘无明显骨性融合的患者,对于骨质疏松明显、椎体前方骨桥明显的患者应当选择三柱截骨,对于后凸角度较大,顶椎有楔形变的严重AS患者应当采用顶椎区一个或多个椎体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合并胸腰椎Chance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0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AS合并胸腰椎Chance骨折的患者182例,均行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固定每个伤椎上下各2个椎体,必要时行扩大内固定术。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41个月。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物无松动和断裂。术后患者脊髓功能恢复良好,Frankel分级均恢复至D级或E级。结论 AS合并胸腰椎Chance骨折经单纯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伤椎上下各固定2个椎体,可获得坚固内固定,骨折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对比分析及相关性研究,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形对矢状面脊柱骨盆序列的影响,进而探究AS后凸患者脊柱骨盆序列的代偿机制。 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3月, 38例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单节段或双节段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形前后拍摄全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AS患者全脊柱后凸角(Cobb T1~S1)、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截骨角度(PSO angle)。观察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变化,控制影响患者个体差异的因素,将影像学参数做偏相关分析。 结果 矫形前,Cobb T1~S1=56°±28°,PI=45°±9°,PT=38°±13°,SS=7°±12°,SVA=21 cm±9 cm;矫形后,Cobb T1~S1=11°±22°,PI=46°±9°,PT=21°±10°,SS=24°±9°,SVA=9 cm±5 cm。矫形前,PT、SVA与Cobb T1~S1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81(P<0.01)、0.64(P<0.01);矫形后,PT、SVA与Cobb T1S1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58(P<0.05)、0.72(P<0.01)。PSO angle与Cobb T1~S1、PT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82(P<0.01)、-0.56(P<0.05),PSO angle与SVA无相关性。 结论 矫形前后,AS患者通过后旋骨盆代偿全脊柱后凸所致的矢状面失平衡;骨盆后旋程度、矢状面平衡距离与全脊柱后凸程度呈正相关;人体自身代偿机制优先恢复骨盆的中立状态而非改善矢状面平衡距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对比分析及相关性研究,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形对矢状面脊柱骨盆序列的影响,进而探究AS后凸患者脊柱骨盆序列的代偿机制。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3月,38例AS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单节段或双节段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形前后拍摄全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AS患者全脊柱后凸角(Cobb T1~S1)、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截骨角度(PSO angle)。观察矫形前后影像学参数变化,控制影响患者个体差异的因素,将影像学参数做偏相关分析。结果矫形前,Cobb T1~S1=56°±28°,PI=45°±9°,PT=38°±13°,SS=7°±12°,SVA=21 cm±9 cm;矫形后,Cobb T1~S1=11°±22°,PI=46°±9°,PT=21°±10°,SS=24°±9°,SVA=9 cm±5 cm。矫形前,PT、SVA与Cobb T1~S1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81(P〈0.01)、0.64(P〈0.01);矫形后,PT、SVA与Cobb T1-S1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58(P〈0.05)、0.72(P〈0.01)。PSO angle与Cobb T1~S1、PT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0.82(P〈0.01)、-0.56(P〈0.05),PSO angle与SVA无相关性。结论矫形前后,AS患者通过后旋骨盆代偿全脊柱后凸所致的矢状面失平衡;骨盆后旋程度、矢状面平衡距离与全脊柱后凸程度呈正相关;人体自身代偿机制优先恢复骨盆的中立状态而非改善矢状面平衡距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在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矫正中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自2005年7月至2011年3月,我院采取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治疗不同原因所致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患者共10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伴骨折所致后凸2例,均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获得随访8例,随访时间1个月~3年,平均6个月,矫正角30°~42°,平均35°.所有患者腰背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随访病例截骨融合率100%,1例术后神经症状加重在2年后不全恢复.结论 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是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矫正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效果确切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较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尹国栋  倪斌  杨军  郭翔  周风金  杨建  刘军 《中国骨伤》2009,22(8):577-579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的病理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围手术期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手术的13例AS合并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病例,男11例,年龄33-60岁,平均46岁;女2例,年龄36-59岁,平均47.5岁。AS病程12—27年,平均14.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颈肩部疼痛,可伴有四肢肌力减弱、上肢感觉麻木等,X线片示颈胸段脊柱连续性中断,HIA—B27阳性。观察术后骨折愈合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ASIA评分)。结果:13例中,6例行颈前路单间隙减压内固定术,4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内固定术,1例行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2例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减压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2~43个月,平均35.6个月,骨折脱位复位良好,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神经功能除1例A级无明显改善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围手术期并发症5例。结论:AS合并颈胸段脊柱骨折多为不稳定的三柱骨折,常需手术治疗,术前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及术式,可减少并发症,获得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正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常见的累及中轴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固有的病理特征导致骨质疏松和脊柱生物力学性能下降,使脊柱逐渐硬化、出现后凸畸形,影响脊柱整体的平衡和灵活性,晚期脊柱多节段融合后像一个长臂杠杆,轻微外力即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后路截骨联合钉道强化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的临床效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6月采用此方法治疗的21例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影像学资料评估治疗效果,并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6~24个月,平均随访18.7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没有出现有症状的骨水泥渗漏.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中ASIA分级C级恢复到D级1例、恢复到E级1例,由D级恢复到E级19例.结论 后路截骨联合钉道强化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特点及诊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特点,为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1年10月收治的19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病例。结果:所有19例患者均符合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其中17例骨折前有平均20.6年的强直性脊柱炎病史,另2例方确诊有强直性脊柱炎。19例中15例有外伤史,其中9例为平地跌倒或扭伤,另4例无外伤史。损伤机制:过伸伤7例,垂直挤压伤2例,侧屈损伤l例,屈曲伤1例,4例不详。颈椎骨折11例,9例发生在C5~C7;包括剪力骨折lO例,应力骨折1例。胸腰椎骨折8例,7例为应力骨折,均发生在T10~L2,1例为L3剪力骨折。19例中经椎间隙骨折12例,经椎体骨折7例。三柱骨折16例,骨折伴脱位5例。9例并发脊髓损伤,其中8例为颈椎骨折。外伤至诊断为骨折的间隔时间为10h~7个月,平均29.6d。2例曾被误诊为脊柱结核。结论:导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发生脊柱骨折的外力往往较轻。损伤机制多为过伸伤。骨折好发于下颈椎及胸腰段。剪力骨折多发生在颈椎,大多为三柱骨折,容易伴发脱位,脊髓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应力骨折多发生在胸腰段,脊髓损伤不多见。此类骨折多为经椎间隙骨折,易发生诊断延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