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治疗后阻断HBV宫内感染及胎盘HBV感染的效果。方法 38例HBeAg阳性、HBV DNA>7.00 log10拷贝/ml孕妇分为2组:替比夫定组18例,自妊娠(28±2)周行替比夫定600 mg/d阻断治疗至产后1个月;对照组20例,未予替比夫定治疗;新生儿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ELISA法定量检测孕妇和新生儿乙肝两对半,PCR方法定量检测外周血及胎盘组织HBV DNA。结果替比夫定组孕妇于分娩前血清HBV DNA显著下降至(3.87±1.12)log10拷贝/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42±0.53)log10拷贝/ml(P<0.01)。替比夫定组胎盘组织HBV DNA为(4.35±0.56)log10拷贝/ml,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6±0.40)log10拷贝/ml(P<0.01)。结论妊娠晚期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母亲外周血HBV DNA,阻断宫内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LdT)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妊娠后期慢性乙肝患者60例,其中30例(观察组)口服LdT至分娩后一个月,30例(对照组)不服用抗病毒药物,观察治疗前后母体HBV-DNA水平变化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入组时至分娩前较对照组血清HBV-DNA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在新生儿1个月龄和6个月龄时随访HBsAg阳性和宫内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后期服用替比夫定可显著阻断慢性乙肝孕妇宫内HBV感染,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且安全性好,对孕妇不良影响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在孕期乙肝病毒(HBV)复制水平较高的孕妇中对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纳入慢性乙肝孕妇,分为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替比夫定组自第28孕周起口服替比夫定进行治疗,600mg,1次/d,服用48周.对照组不予以任何处理.结果:纳入61例孕妇,替比夫定组30例.对照组31例.分娩新生儿62例,替比夫定组30例,对照组32例.治疗至分娩时,HBV DNA水平替比夫定组[(3.18±1.43)coPies/mL]低于对照组[(8.53±1.74)coPies/mL],有显著差异(P=0.01);出生后1年,替比夫定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3.3%,1/30)低于对照组(15.6%,5/32).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孕妇及新生儿均未产生明显副作用.结论:替比夫定能够降低HBV垂直传播的风险,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HBsAg和HBeAg阳性,HBVDNA≥1×10^6copies/mL的孕妇120例,分为2组:替比夫定组(年龄23~36岁)和对照组(年龄24~37岁),每组60例。替比夫定组受试者自孕28周开始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至分娩后1个月,对照组不服用替比夫定。观察替比夫定组受试者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检测2组受试者在孕28周、分娩时和产后6个月时血清HBVDNA水平;2组婴儿在出生后即刻和1月龄时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各200U;在出生即刻、1月龄和6月龄时肌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各10μg。检测2组婴儿出生后24h、6月龄和1岁时血清HBsAg及HBVDNA阳性率。结果:孕28周时,替比夫定组受试者血清HBVDNA水平[6.62±0.90)×10^6copies/mL]与对照组[(7.22±1.27)×10^6copies/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即刻替比夫定组[(0.49±0.54)×10^3copies/mL]较对照组[(7.46±1.06)×10^6copies/m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时替比夫定组[(6.23±0.85)×10^6copies/mL]与对照组[(7.55±1.88)×10^6copies/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比夫定组有13例受试者在孕28~36周出现血清肌酸激酶轻度升高,停药2周后恢复正常。替比夫定组孕妇所生婴儿6月龄时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例数(1例)显著低于对照组(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孕妇所生婴儿12月龄时HBV母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8.3%和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婴儿均未出现发育不良。结论:用替比夫定可以较安全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且不影响婴儿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LAM)和替比夫定(LDT)阻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 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和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双阳性孕妇36例,按患者意愿分为LAM组16例及LDT组20例,同期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22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自孕28周至分娩后3月口服LAM 或LDT,观察各组在孕28周、分娩时和分娩后3个月血清HBV DNA水平及婴儿出生、8月龄血清HBsAg及HBV DNA的阳性率。结果 LAM及LDT组孕妇分娩及分娩后3个月HBV DNA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但LAM和LDT组HBV DNA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时P>0.05;产后3月:P>0.05)。出生及8个月龄LAM、LDT组婴儿HBsAg和HBV DN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在妊娠晚期服用LAM或LDT均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2种药物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阻断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妊娠妇女母婴HBV垂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3月至8月,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对婴儿HBV垂直传播有高度危险的妊娠妇女于妊娠28周至分娩后1个月期间服用替比夫定600mg,1次/d。5例妊娠妇女的HBVDNA≥1×10^7。观察其服药前和分娩前HBVDNA水平、肝功能及不良反应。检测新生儿HBVDNA、HBsAg,观察其发育情况,并发症和进行Apgar评分。结果:5例HBV感染的妊娠妊娠妇女中,4例未检出HBVDNA(〈5×10^2拷贝/ml),1例HBVDNA末降至可检测下限(HBVDNA4.56×10^3拷贝/ml),5例新生儿发育正常,Apgar评分均为10分,HBV DNA〈5×10^2拷贝/ml,HBsAg呈阴性。结论:替比夫定似对阻断母婴HBV垂直传播有效,且不影响婴儿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V感染的孕妇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以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在本院就医的血清HBsAg阳性的60例孕妇及其分娩的60名新生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A组30例,替比夫定干预组,在孕晚期及产后口服替比夫定600mg/d,其所生婴儿出生后接受被动免疫及主动免疫预防;B组30例,为对照组,孕妇在孕期及产后不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其所生婴儿出生后常规接受主、被动免疫(同A组)。两组婴儿均于出生后12个月时检测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与HBVDNA水平。结果在婴儿出生后12个月时,干预组HBsAg阳性率(3.3%)低于对照组(10.0%),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HBVDNA阳性率(3.3%)低于对照组(26.7%),抗-HBs阳性率(83.3%)高于对照组(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HBV感染的孕妇,在孕晚期口服替比夫定,新生儿出生时应用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可以加强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对慢性HBV感染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有效预防婴儿HBV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妊娠中晚期短程预防用替诺福韦酯和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孕妇分娩停药后肝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97例慢性HBV感染妊娠中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妊娠中晚期(24~28周)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替比夫定组50例、替诺福韦组47例,经倾向性匹配评分法最终获得43对患者资料,分析2组患者HBV血清标志物、HBV-DNA水平和母婴临床结局差异。结果:治疗前和分娩时,2组患者血清HBV-DNA、HBsAg和HBeAg水平和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水平)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替诺福韦组患者血清HBV-DNA、HBsAg降低幅度大于替比夫定组(P<0.05);2组患者剖宫产率妊娠结局情况、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间经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1月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替比夫定对慢性HBV(Hepatitis B Virus)感染妊娠妇女外周血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s)细胞率影响,探讨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慢性HBV感染孕妇10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3月、分娩前流式细胞术检测孕产妇Tregs比率,新生儿出生后检测乙肝五项及HBVDNA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五项,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孕妇及新生儿HBVDNA定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孕妇肝功能.结果 对照组孕妇所生49例新生儿中,有5例HBsAg阳性,阳性率为11.2%,治疗组孕妇所生50例新生儿中有0例HBsAg阳性,阳性率为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73,P<0.05).治疗组孕妇外周血Tregs比率治疗前、治疗后1月、3月、分娩前Tregs分别为(4.85±1.83)%、(3.26±1.39)%、(2.24±1.47)%、(1.78±0.56)%,对照组妇外周血Tregs比率治疗前、治疗后1月、3月、分娩前外周血Tregs比例分别为:(4.62±2.01)%、(4.59±2.51)%、(3.42±2.90)%、(1.99±1.64)%.妊娠时间与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之间有交互作用(F=3.88,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6,P<0.05).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39,P< 0.001).结论 替比夫定能降低乙肝母婴垂直传播,降低妊娠妇女Tregs细胞比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分娩后不同停药时间对妊娠妇女的影响,寻求最佳停药时间。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1月本院门诊检查并住院分娩的HBsAg/HBeAg双阳性且HBV DNA≥105拷贝.mL?1,ALT、AST正常的孕妇120例,分为治疗组9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妊娠28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1,再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分娩后停药,B组30例分娩后4周停药,C组30例分娩后6周停药,对照组D组30例不用药。4组均于孕26~28周和分娩前检测ALT,AST,HBV-M,HBV-DNA定量。A,B,C组停药后(D组为产后)1月、3月、6月检测产妇ALT,AST,HBV-M,HBV-DNA。新生儿出生断脐后立即检测静脉血HBV-M,HBV-DNA定量,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和乙肝疫苗10?g,乙肝疫苗0,1,6方案接种。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HBV-DNA定量在分娩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检测ALT、AST的总体阳性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停药后1月HBV-DNA定量均回复至治疗前水平,HBsAg均>250 IU.mL?1,HBeAg均未转阴。治疗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6.74%(6/89)和31%(9/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夫定用于妊娠晚期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安全有效,高病毒载量乙肝携带的孕妇分娩后即可停药,停药后需定期检查肝功能及HBV-DNA定量。  相似文献   

11.
张晓明 《哈尔滨医药》2012,32(3):175-176
目的评价妊娠中期应用拉米夫定对HBV传播的影响及安全性,寻求最佳预防宫内传播的方法。方法拉米夫定组57例孕妇于孕20~26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100 mg/天至分娩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组66例孕妇于孕28周开始使用HBIG 200 IU行宫内阻断治疗,2组新生儿出生均予主、被动联合免疫,观察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情况、抗病毒疗效及母婴异常情况,随访到婴儿1岁并分别在0、1、7、12月龄时监测其血清HBV DNA、HBsAg和抗-HBs定量变化。结果拉米夫定组孕妇于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t=18.72,P<0.05),转阴率为33.3%,肝功能异常者全部恢复正常。该组57例新生儿随访至1月龄时HBsAg或HBV DNA均阴性,宫内感染率为0,与HBIG组宫内感染率(15.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P<0.05)。2组婴儿1岁时的血清抗-HBs水平无差异(t=0.71,P>0.05),拉米夫定组HBV慢性感染为0,HBIG组10例宫内感染婴儿均为HBsAg、HbeAg、抗-HBc、HBV DNA阳性,2组孕妇及婴儿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对于HBV水平较高孕妇,妊娠中期采用拉米夫定降低病毒含量,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宫内传播及产时传播)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与母婴宫内传播的相关性.方法 将196例HBV感染孕妇依据其分娩前血清HBV DNA含量(>1×106和≤1×106copies/ml)分为两组,其新生儿出生后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HBvac)治疗.检测两组孕妇分娩前血清HBV DNA含量、新生儿及7月龄婴儿血清HBV标志物(HBVM).结果 孕妇血清HBV DNA>1×106组和HBV DNA≤1×106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2.7%和1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 DNA>1×106组婴儿7月龄时HBsAg 阳性率较HBV DNA≤1×106组高,而HBsAb阳性率较HBV DNA≤1×106组低,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越高,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危险性越大,阻断效果也越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新生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择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分娩新生儿276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孕妇和新生儿外周血HBV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母亲和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新生儿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亚群的水平。结果 HBV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外周血CD3+、CD4+T细胞和CD4+/CD8+低于未感染新生儿,HBV宫内感染新生儿CD8+高于未感染新生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尚未发现HBV宫内感染新生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失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O1O 年3月-2O12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 HBs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5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替比夫定1OOmg/ d 治疗,研究组4O 例患者采用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分别观察治疗12、24、36、48周后 HBsAg 转阴率和肝功能等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2、24周,HBV - DNA 与 HBsAg 转阴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O. O5),治疗后36、48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 O5)。两组患者治疗前 AST、ALT、总胆红素(TBIL)、HBV - DNA 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O. O5),治疗后研究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 O5)。结论替比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使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替比夫定,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干扰素组和替比夫定组,干扰素组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组给予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48周,观察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和正常化率及血清HBsAg、HBeAg和乙肝病毒(HBV) DNA的含量及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及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值率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24周和48周ALT和AST的含量及血清HBsAg、 HBeAg和HBV DNA的含量均明显降低( P <0.01),而替比夫定组治疗后降低量更显著;ALT和AST正常化率,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及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值率显著增加( P <0.01),而替比夫定组治疗后的增加量更显著。结论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的治疗效果比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的治疗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妊娠期耐药的原因及管理策略。方法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北京地坛医院足月分娩、妊娠期服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出现耐药的2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指标为妊娠前后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妊娠期出现耐药的时间及应对措施、HBVDNA载量、肝功能以及母婴结局等。结果拉米夫定组患者12例,年龄26~38岁,平均(31±3)岁,妊娠前应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时间1.5—8.0年;其中3例在应用恩替卡韦2年后改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组患者8例,年龄27—34岁,平均(31±2)岁,妊娠前应用替比夫定600mg/d,治疗时间2.0~4.5年;其中1例在应用恩替卡韦2年后改用替比夫定。耐药发生在妊娠0~12、13—27、28—40周者拉米夫定组分别为1、2、9例,替比夫定组分别为1、1、6例,发生在妊娠28~40周者共15例(75%)。拉米夫定组12例中4例改用替诺福韦300ml/d单药治疗,3例在妊娠28周后加用阿德福韦酯10mg/d联合治疗;4例继续用拉米夫定,产后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1例改用替比夫定无效,产后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替比夫定组8例中2例改用替诺福韦300mg,/d单药治疗,其余6例继续服用替比夫定,产后加用阿德福韦酯10mg/d联合治疗。20例孕妇均单胎足月顺产。拉米夫定组1例新生儿出生时静脉血HBVDNA为1.56×10^6拷贝/ml,诊断为宫内感染,考虑与母亲耐药有关。替比夫定组2例新生儿中1例出生时右耳附耳,另1例出现颅内出血及贫血,均与药物及耐药无关。对加名新生儿随访2—57个月,均生长发育正常。结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孕妇,尤其是妊娠前抗病毒治疗时间较长者,在妊娠期应加强病毒耐药监测。耐药可能导致孕妇肝病加重,并增加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出现耐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肝功能,且在充分告知风险、权衡利弊、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改变治疗方案。替诺福韦是妊娠期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耐药患者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