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尚未有前瞻性多种族队列对抗高血压药物类别和动脉硬化进展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该研究所有受试者基线均患高血压,定义为血压≥140/90 mm Hg(1mm Hg=0.133kPa)或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在5个时间点评估药物的服用情况和血压水平。通过超声在基线时和平均随访(9.4±0.5)年后测定右颈总动脉的杨氏弹性模量和扩张系数。使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评估杨氏弹性模量、扩张系数变化、基线抗高血压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plasma atherogenic index AIP)的影响因素,并研究此类患者中AIP与动脉硬化进展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4例,男性78例,女性26例。根据患者基线AIP指数(中位数=2.8)分为高AIP组和低AIP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臂踝脉搏波流速(brachial 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差异,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动脉硬化(ba-PWV>1 800cm/s)的影响因素。同时进行了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硬化的进展差异,探索AIP与动脉硬化进展的关系。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发现:高AIP组[4.2(2.8,7.8)]较低AIP组[1.7(-0.3,2.8)]男性比例更大(84.6%vs.65.4%,P=0.024),BMI更大[(30.2±4.1)vs.(28.4±3.5)kg/m2,P=0.016],TG[2.1(1.3,3.9)vs. 1....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CAS)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将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分为CAS组81组、非CAS(NCAS)组45例.患者均行血生化、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①CAS组的高血压病程、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平均收缩压(24 h、白昼、夜间)和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NCAS组(P<0.05或<0.01);两组非杓型血压节律者分别占58.0%、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质量指数、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舒张压和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夜间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24h收缩压变异系数密切相关(P<0.01或<0.05).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与多种因素相关,有效控制白昼和夜间的收缩压,降低收缩压变异性,可能对改善CAS有益.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高血压患者120例,测定空腹血糖(FSG)、餐后2h血糖、血脂、尿酸、纤维蛋白原及动态血压监测;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 hickness,IMT)及有无斑块形成。结果颈动脉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组的年龄、24SBP、nSBP、nDBP较颈动脉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其dSBP、空腹及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纤维蛋白原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体质指数、24hDBP、dDBP、TG三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颈动脉增厚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62.29%,颈动脉正常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37.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组非杓型血压节律占75%,与颈动脉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非杓型血压节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尿酸血症及纤维蛋白原增高有关,因此,积极治疗血压的同时,应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相关参数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高血压伴发的血管重建包括血管壁腔比增加、小动脉稀少及血管功能异常.近年来,笔者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相关参数变化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无症状患者局部左室功能减退是否与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等传统危险因素相关。背景:在美国及欧洲冠心病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然而,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尚无针对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心肌功能减退关系的系统性研究。方法:多种族动脉粥样硬化研究(MESA)是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LE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据其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3组,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LEP水平.结果:IMT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体质指数、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及LEP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IMT与SBP、DBP、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LEP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LEP可能参与了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包括脉压的变化,以及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10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计算昼夜之PP的水平及PP的变化幅度,根据PP的水平分为两组:PP≤60mmHg组和PP≥60mmHg组;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两组血压参数与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分析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高脉压组与低脉压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阿利沙坦酯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病变的疗效。方法:入选在我院就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伴CAS患者120例。以随机法分为:缬沙坦组(60例,口服缬沙坦80mg/d)和阿利沙坦酯组(60例,口服阿利沙坦酯片240mg/d),总疗程48周。治疗前,治疗24周、48周时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24周、48周后的IMT值、颈动脉斑块大小、颈动脉斑块厚度和颈动脉斑块个数均显著减小,且48周上述指标值显著小于24周的(P0.05或0.01);阿利沙坦酯组IMT的下降值显著大于缬沙坦组,但两组的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及个数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两种药物对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及个数的疗效相当;但阿利沙坦酯片对IMT的疗效显著优于缬沙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牙周炎患者高血压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探讨牙周炎严重程度与高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邯郸市中医院就诊的牙周炎患者400例,均进行牙周检查、血压测量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本组400例牙周炎患者中检出高血压186例(占46.50%),颈动脉粥样硬化72例(占18.00%),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37例(占9.25%),105例(占26.25%)患者为单纯牙周炎;轻度牙周炎160例,中度牙周炎133例,重度牙周炎107例。不同严重程度牙周炎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程、高血压家族史阳性率、颈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牙周炎患者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高于轻度、中度牙周炎患者(P0.05)。不同严重程度牙周炎患者疾病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高于单纯牙周炎患者,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高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高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且牙周炎严重程度与高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增高有关;炎性细胞因子在牙周炎、高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内皮功能障碍可能是慢性压力与心血管病风险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极少研究探讨慢性压力对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该研究旨在一个多种族的成人样本(年龄45~84岁)中探讨慢性压力是否与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相关,以及是否和内皮功能障碍的2个生物标记物[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E选择素]相关。方法:研究数据来自多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测定9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血尿酸和空腹血糖(FBG),甘油三脂(TG)。按颈总动脉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UA水平,对颈总动脉IMT异常患者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UA、空腹血糖和TG的关系。结果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血UA含量依次为:(286±50)、(345±47)和(429±51)mmol/L。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动脉粥样硬化组中颈总动脉IMT和血UA、TG呈正相关关系(r=0.6321,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与血UA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UA水平可作为协助诊断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对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198例诊室血压正常的女性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同时选择女性正常血压者20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24h动态血压和生化指标。结果高血压组冠心病(48.5%vs 39.5%)、脑血管病(51.0%vs 40.5%)和肾病(15.2%vs 8.5%)及颈动脉硬化(65.7%vs 26.0%)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高血压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1.18±0.31)mmvs(0.81±0.24)mm,P=0.003]。高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159.1±13.2)mm Hg)vs(141.3±11.3)mm Hg,1mm Hg=0.133kPa],夜间收缩压标准差[(15.9±3.1)mm Hg vs(9.5±1.2)mm Hg]及夜间收缩压血压负荷[(41.4±2.2)%vs(21.3±2.6)%]明显增高,夜间舒张压标准差[(9.1±4.1)mm Hg vs(6.2±2.3)mm Hg]及夜间舒张压血压负荷[(34.7±11.2)%vs(22.6±11.5)%]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血压变异性增大,夜间血压增高及血压负荷的增加是女性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定高血压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P选择素浓度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旨在探讨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异常在动脉硬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3例,正常血压者1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P选择素浓度,采用彩色超声系统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高血压患者按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大小又分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0.9 mm组(高血压无颈动脉硬化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0.9 mm组(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组)。结果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高血压无颈动脉硬化组(P<0.05);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P选择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伴有内皮功能损害,且内皮功能损害与动脉硬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血清中期因子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血压正常者共110例,按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组48例,原发性高血压不伴颈动脉硬化组42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期因子水平,同时测定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组中期因子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中期因子水平、收缩压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2、0.466、0.408,P<0.01);中期因子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也具有显著相关性(r0.618,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中期因子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高血压病程、收缩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结论 高血压患者中期因子水平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背景:有1/4的初始心肌梗死为未识别心肌梗死。对于它的识别,是进一步减少心血管风险的关键。糖尿病是未识别心肌梗死的确定危险因素。如果空腹血糖受损也增加未识别心肌梗死的风险,这将意味着在全球空腹血糖受损的患病率迅速增加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我们比较了空腹血糖受损与空腹血糖正常的参与者,以确定与空腹血糖受损与未识  相似文献   

17.
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超声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548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373例,对照组175例.再将冠心病组是否合并心肌梗死分为:心肌梗死组160例,非心肌梗死组213例.所有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全部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所检测的颈动脉声像图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厚度、斑块积分分别为(0.96±0.24)mm,(1.90±0.36)mm,(2.2±0.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78±0.11)mm,斑块厚度(1.66±0.13)mm和斑块积分(1.9±0.4)分(t分别为14.81,27.89,27.83,P均为0.00);冠心病组有斑块者161例(43.2%)高于对照组有斑块者7例(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7.18,P=0.00);心肌梗死组有斑块者81.3%,高于非心肌梗死组的14.6%(χ~2=60.88,P=0.00);冠心病组的颈动脉峰值血流速度(77.0±11.9)cm/s和阻力指数0.77±0.06均较对照组的血流速度(65.2±3.1)cm/s和阻力指数0.67±0.08高(t分别为12.26,50.43,P均为0.00).结论 颈动脉超声不仅可作为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一个窗口,而且可以预测老年冠心病病程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血尿酸水平关系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 (IMT)和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测定 89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平均IMT、尿酸和空腹血糖、甘油三酯 (TG)水平 ,按颈总动脉平均IMT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 ,比较各组间尿酸水平。对颈总动脉内膜异常患者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 ,统计颈总动脉IMT和尿酸、空腹血糖、TG之间的关系。 结果 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血尿酸水平依次为(2 76± 5 0 )、(313± 4 4 )、(36 5± 4 7)、(42 7± 5 2 ) μmol/l,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 <0 0 1)。动脉硬化组中颈总动脉IMT与尿酸、TG呈正相关 (R =0 6 4 32 ,均为P <0 0 1)。 结论 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平均IMT与尿酸呈正相关 ,提示老年女性患者血尿酸水平可协助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19.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压负荷表示一定时域内收缩压 (SBP)和舒张压(DBP)超过正常范围次数的百分率〔1〕。我们旨在通过对正常血压者和老年高血压伴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的患者进行2 4h动态血压监测 ,对其不同时域和不同幅度的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初步探讨。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 1999年 11月至 2 0 0 1年 4月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患者 89例 ,男 6 7例、女 15例 ,年龄 6 1~ 83岁 ,平均 (6 7 2± 5 8)岁 ,平均高血压年限 (14 7± 5 3)年。健康对照组 16例 ,男 13例 女 3例 ,年龄 6 0~ 79岁 ,平均(6 4 4± 4 …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将血脂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氨氯地平+辛伐他汀10mg组(联合他汀10mg组)及氨氯地平+辛伐他汀20mg组(联合他汀20mg组),每组50例。另外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等指标。所有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平均随访12个月。比较各用药组治疗12个月后与治疗前颈动脉硬化程度。结果:联合他汀10mg组和联合他汀20mg组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与联合他汀10mg组治疗12个月后比较,联合他汀20mg组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辛伐他汀可以改善血脂正常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同时呈现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