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708例,未见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147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2232例,分析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结果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48.3%vs 25.2%vs 26.5%),且男性比例明显大于女性(68.8%vs 31.2%,P<0.01)。与≤40岁比较,4164岁、6564岁、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64岁比较,6564岁比较,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中国人性别差异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有关,男性发生率可能高于女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具有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血清尿酸(UA)水平升高可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及血小板功能下降等而引起血栓形成,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但血清UA水平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血清UA水平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4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98例,根据颅脑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非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58)和研究组(颅内/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140);另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将140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分为轻度56例、中度65例和重度19例。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史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轻、中、重度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清UA水平;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年龄大于对照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及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U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4.536,95%CI(1.227,16.765)〕、糖尿病〔OR=7.243,95%CI(1.283,40.882)〕、LDL-C≥4.00 mmol/L〔OR=3.511,95%CI(1.994,12.407)〕、血清UA水平≥400μmol/L〔OR=3.762,95%CI(1.032,13.717)〕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中、重度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清UA水平高于轻度者,重度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清UA水平高于中度者(P<0.05)。结论血清UA水平≥400μmol/L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血清UA水平随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存在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5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33~59岁,51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104例)。通过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55例患者中共有狭窄或闭塞472处,颅内外病变分别以大脑中动脉狭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最易发生。单发脑动脉病变80例(51.6%),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病变44例(55.0%),单纯颅外动脉病变36例(45.0%);颅内外动脉并存病变75例(48.4%),其中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27例(36.0%)。单纯前循环狭窄58例(37.4%),单纯后循环狭窄19例(12.3%),前后循环并存狭窄78例(50.3%)。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前循环狭窄明显降低(22.1%vs 41.2%,31.7%vs 49.0%,P<0.05)。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模式存在相关性。结论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以颅内外动脉及前后循环并存狭窄为主。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与颅内外动脉并存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连续性纳入60岁以上的健康体检患者,完善胆红素、血脂等各项血液学检查,采用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狭窄率≥50%定义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50%为非狭窄。比较两组患者流行病学特征、胆红素水平、血脂等各个因素间有无差异。结果 258例患者中狭窄组98例,非狭窄组160例。两组血清总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以总胆红素水平的三分位区间为分层基准,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比率随着胆红素水平的下降从23.47%而逐渐上升到45.92%(P=0.017)。调整混杀因素后Logistic回归显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颅内大血管狭窄存在相关性,低水平的血清胆红素患者发生颅内大血管狭窄的风险是高水平的血清胆红素患者的3.180倍(OR=3.18,P=0.003,95%CI为1.497~6.758)。结论低水平的血清总胆红素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存在独立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分析。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5例,根据年龄分为45~64岁组99例,65~74岁组84例,75~99岁组52例。比较3组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布的差异。结果45~64岁组、65~74岁和75~99岁组患者吸烟(37.4%、25.0%和13.5%)、饮酒(20.2%、7.1%和3.8%)、血脂异常(8.1%、11.9%和30.8%)、同型半胱氨酸[(14.64±6.42)μmol/L、(16.75±6.78)μmol/L和(18.02±9.56)μmol/L]、糖化血红蛋白[(7.12±2.13)%、(6.56±2.04)%和(6.57±1.50)%]、脂蛋白(a)[(239.77±207.20)mg/L、(228.71±211.03)mg/L和(183.68±126.46)mg/L]、TG/HDL-C(2.04±1.62、1.64±0.98和2.16±1.82)、TC/HDL-C(4.40±1.09、4.89±1.36和4.99±1.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5~64岁组、65~74岁组以单支血管受累多见,75~99岁以多支血管受累多见,3组患者均以前后循环、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受累多见。结论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延缓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同型半胱氨酸与脂代谢紊乱是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52例为狭窄组,另选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者152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HBV抗原及抗体。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探讨HBV感染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年龄、高血压、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狭窄组血清HBV阳性率为40.1%,对照组为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排除危险因素影响后,HBV阳性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61,95%CI:1.1494.448,P<0.05)。结论 HBV感染可能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干预HBV感染或许有助于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亲环蛋白(CyP)A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脑卒中患者150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为狭窄组(102例)和非狭窄组(48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例为健康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三组血清中CyPA的含量;狭窄组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40例)、中度(30例)和重度(32例),比较三组血清中CyPA的含量。分析血清CyPA含量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ELISA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非狭窄组和狭窄组患者血清中CyPA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患者血清中CyPA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yPA的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酯(LDL)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高密度脂蛋白酯(HDL)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CyPA含量升高,且其含量与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有关。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yPA含量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脑大动脉狭窄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脑大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17例.根据DSA显示动脉狭窄是否≥50%为依据。分为两组:狭窄组(174例)患者颅内、外脑大动脉至少1支血管狭窄≥50%;对照组(143例)患者无狭窄或血管狭窄<50%。检测两组血浆Fjb及血脂水平等,按Fib值分4个水平(Fib<2.96 g/L,Fib 2.96~3.47 g/L,Fib 3.48~4.06 g/L,Fib>4.06 g/L)观察血管狭窄≥50%的发生率。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狭窄组血浆Fib水平和Fib水平异常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Fib值的升高,血管狭窄≥50%患者的比例显著增加(χ~2=23.10.P=0.000),血浆Fib水平升高是脑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独立的、且作用最强的危险因素(OR=1.558,95% CI:1.164~2.087.P=0.003)。结论 Fib升高与脑大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其作用可能强于其他传统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国内外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复发、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元凶。我国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约为51%以上,颅内、外动脉狭窄患病比率约为1.4:1,而欧美仅为9%。继发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60%、甚至更高。现有治疗(药物和血管内介入)不能完全控制继发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脑卒中发生和复发,使脑卒中死亡和重残率居高不下,给家庭社会造成重负。SAMMPRIS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并不比药物治疗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1例,根据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狭窄率50%)77例和狭窄组(狭窄率≥50%)104例,对比分析2组临床基线资料及各项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MHR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预测作用。结果狭窄组单核细胞、MHR、TG、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MHR(95%CI:2.981~205.092,P=0.006)、白细胞计数(95%CI:1.199~1.772,P=0.000)、血小板计数(95%CI:1.001~1.012,P=0.014)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HR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95%CI:0.716~0.851,P=0.000)。结论 MHR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