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院前心跳呼吸骤停存活出院率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诊治的院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院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存活出院率的因素。结果:影响院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存活出院率的因素较多,包括有无第一目击者、是否专业急救人员、心跳骤停时的心电图类型(心室颤动、心电静止及无脉性电活动)等主要因素,且存活组与死亡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院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存活率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目击者、专业急救人员、心跳骤停时的心电图类型(心室颤动、心电静止及无脉性电活动)对院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存活率的影响较大,应加强此方面的培训与识别。  相似文献   

2.
乌司他丁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其在心肺复苏(CPR)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8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乌司他丁治疗组(28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标准CPR,治疗组除了进行标准CPR外,还在复苏初期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次(10万U/次)。观察两组惠者自主循环、呼吸恢复、CPR成功、存活情况和自主循环、呼吸恢复时间。结果 治疗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呼吸恢复率、CPR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存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自主循环、呼吸恢复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 心跳、呼吸骤停患者CPR中早期使用乌司他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心跳骤停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心跳骤停后心肺复苏(CPR)初期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的病人存活率低,病死率高。研究表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中,约66.7%的院外心跳骤停患者和22.9%院内心跳骤停患者死于脑损伤,存活患者中40%-50%出现永久性的认知功能障碍[1]。因此,心肺脑复苏领域的研究任重而道远。近年来调节线粒体功能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专业人员在院内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院内专业急救小组成立前2012-01-2013-12期间8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及我院急救小组成立后2014-06-2016-06期间8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试验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各项操作开始与所需时间、循环自主恢复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除颤开始时间、气道开放时间与复苏需要时长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较早。结论:院内急救小队的成立提高了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缩短了抢救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紧急锁骨下静脉给予肾上腺素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50例心跳骤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两组均给予肾上腺素。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h复苏成功率和24h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肾上腺素用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紧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通过该静脉通道给复苏药可明显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提高了心肺复苏早期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过程中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过程中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变化。方法:对28例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病人,以及18例危重病人用放免的方法测定其血清前列环素(PGI_2)、血栓素(TXA_2)、内皮素(ET)和心钠素(ANP)水平,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随着自主循环的建立,ET和ANP水平明显降低,而PGI_2和TXA_2水平增高,其中PGI_2/TXA_2比例增高更为显著。危重病人组随着病情的恢复和稳定也出现上述变化。危重病人和心跳骤停病人组比较,其PGI_2和TXA_2水平高于心跳骤停组,而ET和ANP水平低于心跳骤停组。结论: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过程中体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心钠素和内皮素水平的增高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而PGI_2/TXA_2比例增高有利于复苏成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跳骤停、心肺复苏过程中血清白介素8(IL-8)、内皮素(EP)、心房肽(ANP)水平的变化.方法:取心跳骤停、经心肺复苏抢救后患者34例(恢复自主循环24例,未恢复自主循环10例)和1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研究.用酶免吸附试验、放免测血清IL-8、EP、ANP结果:自主循环恢复后,IL-8明显增高,而EP和ANP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心跳骤停、心肺复苏过程活性物质及细胞因子发生显著改变,IL-8增高可能是复苏成功的一项指标,而EP和ANP水平增高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由于心跳骤停事件的突发性,美国心脏协会采用“生存链”表明对心跳骤停患者紧急抢救的时间紧迫性:(一)早期识别心跳骤停事件,立即启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二)早期实施CPR:即刻的心肺复苏能使心室颤动导致的心跳骤停患者存活机会提高2~3倍;(三)早期电击除颤:心跳骤停事件发  相似文献   

9.
王海珠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8):4311-4311
目的探讨球囊面罩通气和气管插管通气对院前猝死患者心肺复苏后最终自主循环恢复率的影响。方法对2005-08-2009-08间院前急救110例发生在5~10min内呼吸心跳骤停患者,50例采用球囊面罩,60例采用气管插管进行通气治疗,统计并分析两组间自主循环恢复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50例球囊面罩通气抢救组,成功28例,成功率为56%;60例气管插管通气抢救,成功32例,成功率53.3%。结论使用球囊面罩通气与气管插管通气在院前早期心肺复苏急救中患者最终自主循环恢复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升压素氨茶碱在心肺复苏时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时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氨茶碱的疗效.方法52例心跳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对照组)24例,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氨茶碱(治疗组)28例,各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及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结果对照组、治疗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20.8%、67.9%,存活率分别为8.3%、42.9%.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心肺复苏期间,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氨茶碱比单独应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能显著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1.
心肺复苏犬血TNF-α、IL-6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犬心肺复苏后6h内血TNF-α、IL-6含量的变化。方法:12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n=6):心跳骤停后予常规心肺复苏术。在心跳骤停模型建立前、复苏成功即时、复苏后1 h、2 h、4 h、6 h取血标本。空白组(n=6):不诱发室颤,取血标本时点与实验组一致。结果:在心跳骤停犬恢复自主循环后2h开始血中TNF-α、IL-6水平出现明显的升高(P<0.05),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结论:TNF-α、IL-6参与了心肺复苏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干预TNF-α、IL-6将会减轻再灌注损伤的急性炎症反应,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等剂量多巴胺联合肾上腺素对心跳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及脑氧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发生心跳骤停的患者80例,其中40例采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肾上腺素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中等剂量多巴胺联合肾上腺素治疗(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脑氧代谢率(CMRO2)、脑血流量(CBF)、脑动脉-静脉氧含量差(a-vDO2)。结果:研究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较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复苏后3 d的SjvO2较对照组低,CMRO2、CBF、a-vDO2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苏后4、12、24 h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较对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中等剂量多巴胺联合肾上腺素救治心跳骤停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时联用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的疗效。方法:58例心跳停搏的患者随机分为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对照组)28例和联合使用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治疗组)30例;分别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恢复时间,24h存活率及出院存活率。结果:对照组、治疗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21%、63%,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分别为20.3±4.2min、8.2±2.2min;24h存活率分别为14%、40%;出院存活率分别为7%、30%。治疗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24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比单独使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能显著提高心跳骤停的自主循环恢复率、24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致死因素与院前心跳骤停(SCA)患者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ecovery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之间的相关性,为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提供指导。方法: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院前SCA患者心肺复苏时都遵从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的复苏方法和复苏用药。根据院前致死因素,将SCA患者分为创伤因素致死组(观察组)和非创伤因素致死组(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SCA患者ROSC间的统计学差异,以判断致死因素与院前SCA患者ROSC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SCA患者在遵从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中复苏方法和复苏用药的条件下,两组SCA患者的ROSC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致死因素与院前SCA患者心肺复苏ROSC间的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吴婷婷  汤雁晓  成晓蓉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0):803-806,810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者的病情特点,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所选105例心搏骤停行CPR患者中,最终死亡78例(74.29%);自主循环恢复出院组与死亡组在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脏停博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出现较大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发现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搏骤停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否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因素很多,其中复苏前心律,尤其是室颤/室速、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是影响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而群众CPR与低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机器和徒手抢救急诊冠心病心跳骤停患者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诊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患者均采用萨勃1007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另选取30例同期行徒手心肺复苏的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血压恢复时间及脑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9.13%vs 23.33%,P0.01);观察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血压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P0.05)。复苏后两组NHISS评分均逐渐降低,功能独立性评分(FIM)则逐渐升高。结论 :心肺复苏器应用于急诊冠心病患者心脏骤停急救中复苏成功率高,可有效缩短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血压恢复时间并预防脑损伤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影响心肺复苏后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并统计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急诊科或院外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经急诊科CPR成功ROSC并在急诊科观察,维持6h以上后收入我院ICU病房进一步治疗年龄大于15岁患者的资料。结果:总43例,存活出院11例,存活率25.58%;ROSC间期、瞳孔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复苏后MODS与ROSC后的预后有着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地点、复苏后高血糖、低血压与ROSC后的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与ROSC后的预后关系不大(P>0.05)。结论:CPR后ROSC患者的病死率仍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地点、ROSC间期、瞳孔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复苏后多脏器功能不全、高血糖、低血压。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及预后。方法AMI并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42例。治疗组25例,心肺复苏后即刻静脉给予尿激酶150~200万U,30min内静脉注射;对照组17例,在心肺复苏后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其自主循环和呼吸恢复率,24h存活率及出院存活率,自主循环和呼吸恢复时间及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24h存活率和出院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AMI患者心肺复苏后进行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率、24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且不增加继发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有效抢救措施。方法选取本院院前急救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从心跳呼吸骤停后开始复苏时间、抢救半径、现场有无目击者参与、气管插管耗时(含气囊—面罩给氧)、是否使用电除颤等方面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79例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抢救患者7例,抢救成功率8.86%。心跳呼吸骤停后开始复苏时间4 min与开始复苏时间≥4 min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复苏时间4 min能有效提高CPR复苏成功率(OR=13.64,95%CI:1.43~130.08);在院前急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过程中,抢救半径5 km、气管插管(含气囊—面罩给氧)耗时90 s及现场有目击者参与的情况下和抢救半径≥5 km、气管插管(含气囊—面罩给氧)耗时≥90 s及现场无目击者参与,CPR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电除颤是CPR复苏成功要素之一(OR=10.00,95%CI:1.14~87.59)。结论 79例患者临床分析表明,院前急救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后开始复苏时间早,抢救半径短,气管插管(含气囊—面罩给氧)耗时少和有目击者参与是影响CPR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实施专业化院前急救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后不同觉醒程度患者颅脑表观弥散系数与血清NSE水平。方法:选择2015-2017年我院EICU收治的心跳骤停且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进行觉醒程度评估、颅脑MR以及血清NSE水平检查。比较不同觉醒程度患者组间颅脑表观弥散系数、血清NSE值。结果:纳入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收入EICU心跳骤停且自主循环恢复患者44人,其中男性32人,女性12人。按照28天后觉醒程度分级,微小意识状态18人,持续植物状态26人。两组间在总复苏时间、肾上腺素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颅脑MR提示两组患者复苏后以皮层及丘脑损伤显著,且持续植物状态组ADC值显著低于微小意识状态组。同时血清NSE水平随着观察时间逐渐降低,但持续植物状态组水平显著高于微小意识状态组。结论:复苏后不同脑区和其ADC值监测,同时结合血清NSE水平,可以对病情稳定后患者觉醒状态判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