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庄享静  贾春华 《世界中医药》2014,9(11):1447-1450
中医理论是来自身体经验的理论,采用"近取譬"的隐喻语言解释概念,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本文借由探讨中医里存在的一个以"木"作为始源域的概念隐喻认知系统,来了解古人如何经由对木的认识,运用木的自然特性、对人类的贡献、出现偏态或死亡为隐喻,阐释所类比的木形人及藏象配属肝胆的生理特性、脏腑功能、病理现象、以及诊断治疗等中医概念,以双收鱼与渔之利。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医概念范畴体系延续的载体。通过对《黄帝内经》中的“精”“气”“神”、“天地阴阳”与“人中阴阳”、血脉理论与经脉(络)理论中概念融合现象的剖析,表明《黄帝内经》中的概念融合现象与中医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以及概念的跨域映射有关,而且与医家的过度诠释也有密切关系。结合出土医学文献、利用发生学、诠释学、具身认知等方法,正确理解并清晰阐释中医理论构建的过程、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中医语言的认知发生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层次把握中医理论的本质特征,进而助推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权五赫  贾春华 《世界中医药》2014,9(11):1443-1446
中医传统理论是一种依赖于人体自身经验的理论,本文以"自然之金"为例,运用大家熟悉的金属知识为始源域,来理解古人如何将其隐喻映射至中医理论中概念相对模糊的肺脏系统,即在探讨类比推理的过程中知道古人是如何知道中医的理论,以明白中医的认知语言。  相似文献   

4.
心主神脑主神心脑共主神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医理论公认"神"的概念有三个层面内涵,即:①泛指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规律及其表现;②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总称(以下简称为广义神);③指人的精神意识,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是思维.中医论神有广狭之分,又有元神、识神之别,元神即广义神,识神即狭义神.在何脏主神的认识上,近些年,尤其是近10多年来出现了心主神、脑主神、心脑共主神之争,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有关神的观点,以及<黄帝内经>以降中医理论中有关神及何脏主神的历代有代表性的论述后不难发现,心脑共主神是中国人所持的一贯看法,这一观点从中医理论中无法剔除,应当将心脑所主之神的内涵统一到"蕴涵狭义神在内的广义之神"的认识上来.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医的"筋"有广义与狭义之说,其广义之说宽泛且不明确,容易使中医初学者混淆相关概念。通过分析古医籍论"筋"得出筋是骨骼肌系统;通过分析晚清、民国时期的解剖学书籍和医学著述内容得出当时筋的解剖认识从骨骼肌扩大到平滑肌和心肌;通过分析现代各医家对筋含义的认识和借鉴田进文对肝藏的解剖生理基础进行研究,指出广义之筋的不合理性,并得出中医筋的解剖实质是肌肉系统的结论,即指骨骼肌系统、平滑肌系统和心肌系统。通过探析筋的解剖实质,引出古医籍中"筋"和"肉"非指同一物质,且"筋"同"经筋"虽极为相关但仍有差异。明确中医"筋"解剖实质可以促进中医基础和临床向前发展,使中医的筋概念在解剖结构和功能上统一,更完整地体现中医整体观。  相似文献   

6.
“肾藏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阐发"肾藏精"藏象理论的概念体系,传承和创新肾藏象理论,提高中医基础理论学术水平。方法:采用4部关于中医药学名词术语标准化学术著作,整理"肾藏精"藏象理论的相关概念(不包括相关中药、方剂),并依据中国先进的文化基因和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其临床实践,研究"肾藏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的层次结构,并加以解析。结果:"肾藏精"藏象理论的相关概念185条,分为三个层次结构,即"道""象""器",形成概念体系。"道"属于哲学层次,以规律、法则为重点,属于抽象逻辑范畴。"肾藏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之"道",即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核心所构建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法则。"象"属于理性层次,反映和认知事物的本质和联系,属于理性认识范畴。中医肾藏象理论即肾的"天人合一"之象、"形神合一"之象、"体用合一"之象,肾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正是在"象"的理性层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器"属于物质层次,包括以肾为中心的脏腑、形体、官窍以及生命物质的肾系统。结论:"肾藏精"藏象理论是具有中国文化基因、层次结构明晰、概念内涵丰富的概念体系,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中医理论继承与创新的思考——以卫气内涵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冠群  鲁明源 《中医杂志》2018,(11):907-910
卫气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对于卫气的理解必须根植于其传统文化的土壤,并依据《黄帝内经》经文解析才能挖掘其真义。运用传统中医思维,通过对经文分析可知,卫气之名因用而得之,其体可变,其用不变。即凡是体现卫气功能的气或任何物质,都可为卫气之体,行卫气之功。论述卫气在中医体系中的重要价值,进而提出中医理论以中医传统思维、中医语言才能正确地解读。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以"湿邪"概念为例探讨了中医"六淫"概念隐喻。将中医"湿邪"的特征和致病特点与自然界之"湿(气)"的特征进行类比,认为中医"湿邪"概念的形成来源于自然界之"湿(气)"概念的跨域映射;进一步说明了中医"六淫"病因概念并非实体或具体概念,而是古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在身体体验的基础上根据人与自然界相似性的心理联想,不自觉地将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具体概念通过隐喻的认知手段跨域运用到病因领域而形成的抽象概念。中医"六淫"概念范畴经历了由真实病因向隐喻病因转变的历史过程,具有隐喻的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认为,"神"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根据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理论,我们提出"神—脑—肠同调"理论,阐释"神—脑—肠同调"理论的内涵与临床应用,重点阐释"神"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通过"神—脑—肠同调"治疗脾胃系统疾病尤其功能性胃肠病(FGIDs),将现代医学与中医理论有机结合,突出中医治疗疾病的理论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中医心理学是以"心主神明"、"形与神俱"为其指导思想的,因此"心"是中医心理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心主神明"中"心"的概念具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与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生理解剖学所说的心有着本质的差别。五行学说是古人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从"心"与五行的配属关系来看,也有助于对"心"的概念的认识。"心"的概念引入《内经》,成为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五脏之一,归纳其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主神明"和"主血脉"。  相似文献   

11.
张登本  孙理军 《中医药学刊》2004,22(11):1985-1986
目前中医理论公认“神”的概念有三个层面内涵,即:①泛指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规律及其表现;②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总称(以下简称为广义神);③指人的精神意识,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是思维。中医论神有广狭之分,又有元神、识神之别,元神即广义神,识神即狭义神。在何脏主神的认识上,近些年,尤其是近10多年来出现了心主神、脑主神、心脑共主神之争,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有关神的观点,以及《黄帝内经》以降中医理论中有关神及何脏主神的历代有代表性的论述后不难发现,心脑共主神是中国人所持的一贯看法,这一观点从中医理论中无法剔除,应当将心脑所主之神的内涵统一到“蕴涵狭义神在内的广义之神”的认识上来。  相似文献   

12.
梁启军 《河南中医》2008,28(10):10-12
阴平阳秘是人体正常精神状态的内在物质基础.<内经>对心、脑功能作出科学界定:心之神是广义之神,即由物质、能量支撑的人体各部分体现出来的生命状态的健康度和功能的健全度;脑主要功能是思维决策,其神是狭义之神.七情和五神的五脏分属是强调五脏物质、能量、功能状态在精神活动中的内因作用;脑的精神思维状态受内外因共同影响.因而,中医的精神观是非常科学的.  相似文献   

13.
孙利民 《世界中医药》2012,7(3):242-243
心脑共病在老年人群中极为普遍,而临床治疗中若单纯"心病治心"或"脑病医脑",不仅增加患者的服药量、次数、肝肾负荷以及经济负担,往往还容易造成顾此失彼。因此,对老年单纯以心血管病或脑血管病就诊者,需心脑通治,此亦中医学整体观的又一体现。1心、脑的生理功能藏象学说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其建立主要是基于古代解剖学与古代哲学。一般而论,中医之藏象理论可能包含了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多个脏器的功能,而现代生理学的一个脏器的功能也可能分散于中医脏象理论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之中。根据中医理论,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其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藏神,所谓"主血脉"是指血液之运行有赖于心气之推动与调控,即心有总司一身之血液运行的作用,而心与血脉相连形成了一个密  相似文献   

14.
中医“气化”概念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世界中医药》2014,9(11):1413-1418
基于对中医学"气"与"气化"概念的深入梳理和解读,认为"气化"概念的内涵是指无形之"气"的自然演化,其外延用于表述宇宙元气的自然生化作用、生命气化层次、以及脏腑、气血津液等的化生过程等。厘清和把握"气化"概念,有利于回归中医理论的原创性思维,是当前中医理论继承与发展过程中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世界科学的演进过程,产生并发展了数学;同时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又离不开数学基础。中医理论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自然应该有其数学科学基础,其发展同样离不开对其理论体系数学内涵的挖掘与应用。对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内容证候理论的数学内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证候复杂结构呈现出的是"点集拓扑结构",彰显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数学科学基础,这为中医理论的现代语言阐释提供了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概念的诠释是准确理解中医理论的前提,是中医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医学概念的理解、诠释提供了手段与工具.于智敏博士的专著<中医药之"毒">,是在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医学中"毒"的概念作了解析,使中医"毒"说脉络清晰,具有理论创新意义.这对于我们保持和发扬中医学的整体性的原创思维,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信息时代要开展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研究,以实现中医学的自身发展,彰显中医学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神”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养神是中医养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在中医理论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中有多种含义,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鉴于目前针对不同版本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阴虚"的内涵不完全一致的问题,为明确"阴虚"的内涵与外延,对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阴虚"概念进行了整理研究。研究发现,"阴虚"一词在《内经》中共出现11处,其涵义有5种,分别为中土受伤,形气衰少;尺脉不足;五脏精亏;肾虚;阴经气虚。本文就正确理解"阴虚"内涵与外延,界定"阴虚"概念,为中医理论的正确运用和继承发展进行了深入探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理论形成的原点出发探讨中西医理论的本质区别。中医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生命活体及其功能作用;其方法论主体是朴素系统论的宏观观察对全生态的天地人关系和机体内部各种器官之间的联系及其规律做出总结。事物本质具有物质根据和运动联系的规律两个方面。现代西医注重于寻找物质依据,即"质测";而中医理论以功能活动的"气化"形态来说明联系的规律。前者是有形物质与功能"一对一"的因果链;后者是无形的物质载体在运动过程中显现的效应联系。后者的思考路线与当代"虚拟"的概念比较接近。无形的物质在运动联系中产生的巨大效能,并各有其规律,值得我们深思。一种看不见的、不能质测的实体,是此种效能背后无形的手。  相似文献   

20.
龙日辉 《四川中医》1995,13(11):8-9
“神”,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始于《内经》,代有阐述.近年来,关于“神”的讨论已有很多文章发表,它们从哲学、医学、心理学、文字学等不同角度论述了“神”的涵义、功能、发生发展、临床运用等诸方面,从而使中医对“神”的认识日臻完善,有助于指导中医临床,特别是益智养生、心理治疗.但是,这些研究似对《内经》“神”的概念发掘不够深入.为了追本溯源,弄清“神”的本初涵义,本文对《内经》一书中有关“神”的章句逐一摘录,具体分析其特定含义,以及其共通内涵,冀能为“神”之讨论拾遗补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