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把钝针扣眼穿刺法与锐针绳梯穿刺法应用于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旨在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糖尿病患者内瘘穿刺技术。方法将59例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分成两组,干预组使用钝针扣眼穿刺法进行穿刺,对照组使用锐针绳梯法穿刺,观察两组患者3个月时间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渗血率、感染率以及内瘘穿刺疼痛比较。结果干预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P0.001),同时穿刺点渗血及穿刺点周围皮肤感染的发生率也明显减少(P0.001),患者对钝针扣眼穿刺技术的疼痛感受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由于本身血管的病变,其血管通路的使用时间及狭窄的发生率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着差异。钝针扣眼穿刺法可以增加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及降低渗血、感染的发生风险,同时使患者对穿刺的疼痛感受也相对较轻,从而增加了血透依从性,间接提高了透析充分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向心钝针扣眼法穿刺对减少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对2014-01~2015-12的85例自体动静脉内瘘透析患者实施向心钝针扣眼穿刺,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穿刺前后动脉瘤的发生率。结果实施向心钝针扣眼法穿刺后动脉瘤的发生率[15.3%(13/85)]明显低于实施向心钝针扣眼法穿刺前动脉瘤的发生率28.2%(24/85)(P0.05)。结论向心钝针扣眼穿刺法能有效降低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10~2016-10血液净化中心采用高位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维持血液透析治疗6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血管状态,定位动静脉端穿刺点穿刺内瘘血管。对照组由血透专业护理人员经验性判断内瘘血管走向、深浅度确定动静脉端穿刺点穿刺内瘘血管。结果观察组血透患者内瘘穿刺首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通路的并发症如皮下血肿、局部血管硬化和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臂高位动静脉內瘘首次穿刺前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血管定位穿刺点,可以指导首次穿刺顺利进行,明显提高内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专项预见性干预减少老年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血液透析科首次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85例,随机分为预见性干预组(43例)及对照组(42例),预见性干预组另行专项护理干预,内容包括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围术期功能锻炼、采用弹力包扎预防出血、预防假性动脉瘤形成、预防内瘘血栓形成。结果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1年后,预见性干预组的内瘘闭塞、动脉瘤样扩张、血栓形成及并发症总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专项预见性干预可以明确减少老年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透患者主要的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效果和患者长期生存率有着重要影响,最大限度地延长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的使用寿命是医护人员应尽的责任。我院自2000年以来共为42例尿毒症患者进行了内瘘吻合术,采用精心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早期护理干预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6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均给予同样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在内瘘术前3d护理,观察组在术前3个月开始护理,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动静脉内瘘闭塞率、动脉动脉瘤样扩张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24%,对照组为24.9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降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风险分级护理对高血压肾病为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12月100例高血压肾病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均接受维持性血透治疗,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实施风险分级护理;对照组50例,实施常规护理,两组均干预12个月,对护理后内瘘功能、超声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统计心血管事件发生病例数。结果 观察组经护理后内瘘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多普勒超声检查后,观察组超声检测的各项指标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险分级护理对高血压肾病为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功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且能够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得以降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临床护理干预结局。方法该研究选择该院2017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肾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后,先给予两组患者血管通路,予以维持性血液透析,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强化动静脉内瘘护理、心理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临床护理干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内瘘成熟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0.048)。研究组内瘘成熟时间(6.2±0.4)周,对照组内瘘成熟时间(7.8±0.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14,P=0.000)。研究组患者内瘘成熟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更短,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对比更少,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综合临床护理干预,相较于常规护理,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造血管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比较自体动静脉内瘘(148例)及人造血管内瘘(37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瘘成熟时间、1年通.率的差别等。结果人造血管内瘘患者的年龄较大,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比例较高,CRP水平较高,与自体动静脉内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人造血管内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自体动静脉内瘘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1年通.率分别为90.54%、83.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人造血管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后良好的血管通路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以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且发生内瘘狭窄或闭塞的老年透析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结果 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有低血压14例(46.7%)、维护不当4例(13.3%)、穿刺处出血/血肿3例(10.0%)和慢性失功9例(30.0%).结论 低血压、维护不当、穿刺处出血/血肿和慢性失功是导致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对终末期肾病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血凝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终末期肾病患者35例,随机分为前列地尔组17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均采用自体桡动脉和头静脉端侧吻合术形成内瘘,术后前列地尔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疗程均为7d.观察两组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内瘘成熟后的血流量及初次血透时间的变化.结果 前列地尔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同时内瘘血流量较对照组增大,内瘘初次血透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均<0.05).结论 前列地尔注射液是预防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患者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成功率、通畅率、并发症和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成功率、通畅率和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上具有一定效果,它能够提高动静脉内瘘成功率、通畅率和患者满意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采用半永久导管与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微炎症状态及血管内膜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71例,其中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8例(内瘘组),使用颈静脉半永久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3例(导管组),并选取30例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内瘘组、导管组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12个月透析期间血清C反应蛋白(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阻力指数(RI)的变化,记录随访期间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果与对照组血清CRP水平比较,内瘘组、导管组透析前、透析3个月、12个月的血清CRP均显著增高(P0.05)。内瘘组透析3个月、12个月血清CRP较透析前稍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导管组透析3个月、12个月血清CRP较透析前显著升高(P0.05)。随访期间导管组7例患者静脉插管局部感染,8例患者出现导管功能不良,4例血流不畅。内瘘组、导管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完成随访。根据随访前和12个月后的颈动脉血管彩超记录,内瘘组最大IMT、RI以及易损斑块比例较透析前稍有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导管组最大IMT,RI以及易损斑块比例较透析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半永久导管较自体动静脉内瘘更易加重微炎症状态,且导管长期使用会引起血管功能降低,引起颈动脉中膜增厚,斑块阳性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血液透析中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相关并发症处理,本文对2006年8月-2009年1月在我院住院放置长期颈内静脉双腔插管的血透患者32例进行观察,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前提,自体动静脉内瘘系国际推荐的血管通路金标准,但内瘘衰竭、动脉疾病、造瘘困难等因素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涤纶环的深静脉长期透析导管代替长期血管通路,但导管长期放置的并发症也较多…。就本组32例临床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内科》2019,(6)
目的观察动脉穿刺泵入尿激酶联合全身使用肝素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方法对在我院确诊为动静脉内瘘血栓栓塞的透析患者55例69例次栓塞进行尿激酶联合肝素钠溶栓治疗,采用7号头皮针于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离吻合口2~3 cm处行动脉离心穿刺,微泵泵入尿激酶局部溶栓,同时经外周静脉滴入肝素钠进行抗凝治疗,同时手法按摩血栓形成处。根据溶栓再通情况,将55例患者69例次溶栓治疗的情况分为两组,溶栓未通组和溶栓再通组。比较两种情况下患者的年龄、内瘘堵塞时间、尿激酶用量、动脉穿刺处肿胀及动脉穿刺2次以上的发生情况。结果 55例患者69例次溶栓治疗,53例次溶栓成功、内瘘恢复血流,溶栓成功率为76.81%,其中3例次出现原内瘘穿刺点出血,28例次动脉穿刺局部肿胀;16例次溶栓无效,经手术取栓及内瘘重建恢复内瘘功能。在溶栓未通情况下,患者的平均年龄、内瘘堵塞时间、尿激酶用量、动脉穿刺处肿胀及动脉穿刺2次以上发生率均大于溶栓再通情况下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内瘘堵塞时间48 h的血液透析治疗患者,进行动脉穿刺泵入尿激酶联合全身使用肝素钠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操作简便、创伤小、费用低、通畅率高,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护理措施,分析其使用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月按照随机采样的方式,将该院参与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的56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包含28名护士,采取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包含28名护士,采取优质护理服务。两组中各抽取60例资料完备的患者来进行调研,对两组护士的护理质量、患者对其护理服务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来对其护理状况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从研究结果上看,观察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时,加强临床护理,能够保证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7.
长期深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提高,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越来越多,而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透患者安全、有效进行血透的必备条件。临床上有很多患者由于自身血管条件差或经过多次动静脉内瘘手术失败而无法再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深静脉留置带有涤纶环的双腔导管,有效解决了这部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血流量(AVFB)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利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90例,依据AVFB值大小分为低流量组(AVFB400 ml/min,28例)、中流量组(AVFB在400~600 ml/min,33例)和高流量组(AVFB600 ml/min,29例)。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患者进行1年维持性血液透析,观察期间患者高危事件及内瘘失功能发生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分别在透析前(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1个月)、透析1年后测定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和射血分数(EF)。结果三组患者高危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流量组患者高危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低流量组和中流量组(P0.05)。三组患者内瘘失功能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流量组患者内瘘失功能发生率显著高于中流量组和高流量组(P0.05)。透析后,三组CO、CI和E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流量组各指标值较低流量组、中流量组显著升高,(P0.05),与透析前比较,中流量组、高流量组CO、CI和EF水平均较透析前升高。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时,应注意限制血流量,既要避免因血流量过低引起的内瘘功能丧失,又要防止因血流量过大所致的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24G留置针在老年患者中静脉输液的应用情况。方法将9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24G留置针,观察组采用改进的穿刺和固定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观察两组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静脉炎、静脉渗漏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留置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延长,观察组的静脉炎、静脉渗漏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老年患者使用24G留置针穿刺于前臂静脉采用改进的穿刺和固定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动静脉内瘘与长期置管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情况。方法选取老年长期置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109例,按血管通路类型分为动静脉内瘘组和长期置管组;对所有患者均常规进行血生化检查;利用超声心动检查评价左心室功能,每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24~30个月,以患者死亡为观察终点。结果两组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发生率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发生率无差别;但动静脉内瘘组患者血红蛋白和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水平低于长期置管组(t=2.249,P=0.027;t=-3.085,P=0.003)。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长期置管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患者生存率高于动静脉内瘘组患者(P=0.044);同时长期置管组发生左心室肥厚的患者生存率低于动静脉内瘘组(P=0.014);多因素COX风险分析显示,血红蛋白、PTH、血钙、收缩压是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血管通路对于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没有影响,对于使用动静脉内瘘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左心室功能异常的患者生存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