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的最重要研究课题,能够深化对生命现象本质的了解。对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蛋白质组学作为高通量平行筛选技术在理论体系上与中医药的整体观相契合,能够深化证候的内在本质研究及中药复方的组成与作用机理研究,并能有力促进中药新药开发。随着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的发展完善,其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帮助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
蛋白质组学是以生物体的全部或部分蛋白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近年来,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若干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包括中药材栽培、中药作用靶点、中医证候本质及对方剂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期为蛋白质组学进一步应用于中医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科研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研究内容,其研究思路和方法更有利于阐明中医药理论的基本特点。目前中医药蛋白质组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医证候和中药药理分析等方面,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研究结果大多为表象描述。今后应重视持续深入研究,整合蛋白质组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以深刻阐明中医药理论,推动中医药研究之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干眼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多因素疾病的总称,威胁着数百万人的眼部健康。蛋白质组学是对一个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基因组表达的所有蛋白质进行分析研究,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以及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重心。加强蛋白组织学的研究在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评估眼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蛋白质组学在气虚体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蛋白质组学为代表的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必然使分子生物学经历从局部观走向整体观、从线形思维走向复杂思维的转变。将蛋白质组学引入中医证候分类及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从分子流行病学水平来探讨中医学与蛋白质组学乃至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相结合都是必须的。而蛋白质组学与传统中医药在研究生命科学的思维方法上逐步趋于一致,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6.
1 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 1.1 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的概念:蛋白质组(pro— teome)的概念是1994年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的 Marc Wilkins和Keith Williams 2位科学家在意大利Siena召开的双向电泳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是指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证候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和核心。对于证候的准确判断,关系到对疾病病理阶段的把握、临床用药的选择以及对疾病预后的判断,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而目前对于证候的判断主要依靠临床医生根据经验进行判断,其主观性较大,需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是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临床特点的全身慢性代谢疾病。蛋白质组学从整体蛋白质的水平,更深入地发现和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现在在中医药研究中已有较多应用。本文对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研究应用进行综述,包括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中医证候蛋白质组学筛选验证,以及相关中药药理机制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医有关糖尿病的病机理论以及中药作用靶点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深化中医药干预糖尿病研究。  相似文献   

9.
蛋白质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与中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蛋白质组学可以高通量地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证实质的物质基础和中药的抗病分子机制,为中医治疗和中药新药开发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目前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中医疾病和药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和免疫机制实验研究的新工具,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蛋白质组学在中医学研究中的不断深入将为系统医学在中医药研究的应用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0.
蛋白质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与中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蛋白质组学可以高通量地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证实质的物质基础和中药的抗病分子机制,为中医治疗和中药新药开发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目前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中医疾病和药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和免疫机制实验研究的新工具,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蛋白质组学在中医学研究中的不断深入将为系统医学在中医药研究的应用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中医体质存在密切关系.冠心病患者在遗传物质的差异、生长地域环境的不同等影响因素下表现出中医体质类型的差异性.诸多体质学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以偏颇体质、兼夹体质为主.中医体质研究从宏观角度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特质,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研究对冠心病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10年来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相似文献   

12.
西药治疗冠心病收效尚可,但长期服用对肝肾毒副作用较大,并且不可逆。中医药对冠心病辨证分型及其中成药、中药注射液等治疗可以从多靶位多角度机制来实现疗效,且毒副反应低。但临床仍以汤剂为主,使用不便,难以用于急症治疗和抢救。多以单味药和单味药有效成分为主,复方研究开发较少。今后应重点创新给药途径及剂型改革。从大量的临床报道来看,中医药以及中西医结合冠心病防治都有着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多,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其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中医药可通过“双心治疗”缓解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及焦虑情绪。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围,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证型多,包括心脉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滞心胸证、寒凝心脉证、痰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及心肾阳虚证。针对不同证型,治疗方剂众多,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蛋白质组学技术是一种识别蛋白质和研究蛋白质表征的技术,能够全面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可用于探究具有诊断价值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不同中医证候的蛋白质差异、推断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治疗(益气活血、豁痰泄浊、温阳通痹)、中成药及中药针剂治疗等综述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指出:中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多集中在短期疗效评价以及机制探讨等,缺乏药物整体、长期疗效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合并脑血管病以气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气虚为脾肾亏虚,包括元气亏虚与宗气亏虚;痰浊瘀血为心失所主、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蒸腾,痹阻于心脑脉络,发为本病。故治当培补脾肾元气,兼以活血、化痰、理气、平肝熄风、通络。  相似文献   

16.
1977年9月Gruentzig进行了世界上第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1〕。此后,以PTCA术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为基础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迅速发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拓宽,复杂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不断提高,目前PCI已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治疗的重要手段〔2〕。据估计,2001年全世界各种PCI治疗约260万例,仅在美国即有89万例。我国于1984年开展PTCA,1999年完成PCI术8 000例,2 000年完成12万例,2001年16万例,2005年完成9万例,且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长,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2〕。尤其是药物涂层支架(drug eluting stent, DES)的出现,使得再狭窄事件发生显著降低,将PCI术推向新的高潮,介入心脏病学已经成为心脏病界发展最快的学科。  相似文献   

17.
从冠心病血瘀证、痰证、痰瘀互结证、气虚证、心肾阴虚证的蛋白差异表达进行评价,筛选出差异蛋白,探讨其诊断价值及证候发展规律;对冠心病蛋白质组学实验提出规范检测标准、优化实验设计、创新技术手段等建议。冠心病与正常组的差异蛋白为CD41、视黄醇结合蛋白、结合珠蛋白、血清白蛋白等;痰证以脂质代谢异常所导致的"高脂"为主要特点,其与血瘀证主要差异蛋白为载脂蛋白E、载脂蛋白H及巨噬细胞刺激蛋白1等;痰瘀互结证的特点为"高脂、高凝",其与痰证差异蛋白为纤维蛋白原β链、补体C4、载脂蛋白AI前体、载脂蛋白E、白蛋白等。心肾阴虚证与血瘀证的差异蛋白为补体C3、补体C1、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4前体、载脂蛋白E等;气虚证与血瘀证的差异蛋白为补体C3、补体C4-A、补体C7、血浆血管舒缓素、血红素结合蛋白等。以上差异蛋白可作为辨别中医证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属"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从病因病机、经典方药、自拟方剂、中成药、外治法、机理研究等方面介绍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中医浊毒的概念,认为浊毒与冠心病之间存在重要联系,浊毒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病机,进而提出冠心病中医浊毒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前,冠心病的发病人数快速上升,并逐步呈年轻化发病趋势。冠心病的高病死率、高复发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导致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因此,针对冠心病预防与治疗策略进行逐步优化的研究刻不容缓。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学对于冠心病的认识与治疗已基本确立,并有了一套行之有效、沿用至今的论治体系。现代中医药亦在不断的实践与自我创新中前进,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理论体系亦在不断地充实与发展。分别从中医、西医不同角度分析冠心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从中探寻中西医结合早防早治冠心病的契合点。通过分析,认为西医以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早治为主;中医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并运用具体方药,防治结合,早防为主。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相互融通,对于冠心病的早防早治有疗效优势。临床上需要紧随国家积极倡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机遇,融合中西医多学科的技术,以期全面提升冠心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