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背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5寸,是直接以脏腑命名的一类特定穴,对治疗脏腑病症具有特异性。董氏奇穴在颈、背、腰部分布了大量的腧穴,且多个穴位与背俞穴重合,对治疗脏腑病证、痛症、疑难病症、局部及全身病症等疗效较佳。董氏“背奇穴”与背俞穴有一定联系,且扩大了背俞穴的分布及主治范围,在临床治疗中,二者可相互补充,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董氏奇穴^[1]是董景昌先生创立的独特针灸方法中所应用的穴位,其定位大多与十四正经腧穴不同,虽有部分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在同一位置,但命名与主治功用却不相同。我们临床习用董氏奇穴,效果颇佳。细细揣摩,其对腧穴主治功用的把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定位(穴位针对特定的解剖部位起治疗作用),二是定病(穴位针对具体病证起治疗作用),三是定性(穴位针对疾病的某一证型起治疗作用)。现结合临床应用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3.
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笔者以董氏奇穴"灵骨"穴和正经腧穴合谷穴为例,从揣穴寻找反应点、诊治特点和作用机制三方面来探究穴位的变化特点。认为合谷穴的部位是在示指桡侧面上,穴位随着机体的功能状态而处于动态的变化中;董氏奇穴"灵骨"穴只是病理状态下,合谷穴在第二掌骨桡侧移动的一个点。由此推之,不仅"灵骨"穴、合谷穴与机体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其他腧穴的定位也可能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  相似文献   

4.
董氏奇穴针灸学是董氏先祖(董景昌)创立的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内容博大精深,包含针法甚广,诸如耳针、头皮针、手针、倒马针、放血疗法等,内容不但丰富且异于传统,治法简便而疗效显著,是台湾本土所独有的针法。董氏奇穴是该体系针法中常用的穴位,其定位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在同一位置,但命名与主治功用却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黄洁春  黄洁丽  熊苗  颜芳 《新中医》2023,55(10):197-201
<正>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创立的独特针灸疗法,其所选用的穴位多与十四经腧穴不同,有“奇正相通”的特色。杨维杰根据《黄帝内经》《难经》《易经》及《针灸甲乙经》等中医古籍中的相关理论,结合大量的临床经验,研创出“太极全息定位理论”“动气针法”“倒马针法”等,丰富了董氏奇穴的理论基础,拓展了董氏奇穴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小儿推拿特定穴与经络系统中的穴位不完全相同,一般以点、线或面状分布,虽然一些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主治作用与腧穴有一定的联系,但大部分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主治与十四经腧穴没有关联,也不同于经外奇穴,形成了其独特的体系。基于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治疗特点,通过小儿推拿特定穴配合艾灸治疗小儿风寒咳嗽,观察临床疗效以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经脉的穴组和组合穴是指在同一条经脉上的1~3寸之间分布的2~3个神经、血管、肌肉相同,主治功能相似的穴位,胸腹背部的同结段腧穴亦有类似分布.通过对经脉的某一段或某一局部邻近腧穴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把此类腧穴定为穴组和组合穴,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穴位进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整理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便秘的腧穴,归纳总结出便秘的"同功穴"及其规律谱,为腧穴配伍及针灸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网络检索和人工检索两种途径,检索27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便秘的腧穴,分析便秘的"同功穴"及其规律,并对其进行频次、归经、所在部位、规律谱分析,同时与《腧穴主治·国家标准GB/T30233-2013》进行对照。结果通过统计,27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便秘的"同功穴"有77个,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为主,部位以下肢、胸腹、腰背为主,把频次在20~26次的腧穴,定为一级谱,23个穴位;出现频次在4~19次的腧穴,定为二级谱,25个穴位;出现频次在3次以下的腧穴,定为三级谱,29个穴位。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主治便秘的腧穴有28个穴位,其中在一级谱中有20个,二级谱中有8个。结论表明便秘的"同功穴"与《国家标准·腧穴主治》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整理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呃逆的腧穴,归纳总结呃逆的"同功穴"及其规律谱,为腧穴配伍及针灸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网络检索和人工检索两种途径,检索27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呃逆的腧穴,分析呃逆的"同功穴"及其规律,并对其进行频次、归经、所在部位、规律谱分析,同时与《腧穴主治·国家标准GB/T30233-2013》进行对照。结论通过统计27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呃逆的"同功穴"有56个,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为主,部位以胸腹、上肢为主。把频次在11~25次的腧穴定为一级谱,有13个穴位;出现频次在2~10次的腧穴定为二级谱,有19个穴位;出现频次为1次的腧穴定为三级谱,有24个穴位。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主治呃逆的腧穴有13个穴位,其中在一级谱中有8个,二级谱中有3个,三级谱中有2个,全部包括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主治呃逆的13个穴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早期疼痛的疗效。方法: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术后均采取多模式镇痛治疗方案,治疗组联合董氏奇穴经皮穴位电刺激。结果:两组VAS评分、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董氏奇穴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减轻膝关节炎膝关节单髁术后早期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促进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1.
魏稼 《中医药通报》2007,6(3):31-33
本文对制订俞穴定位标准与耳穴进入大学教材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国家权威学术机构有必要对此进行审查与论证而不宜过早确认.文中提到,应区分中医教材与现代科学教材的不同特点而采取古今有别、学科与教材有别的原则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2.
论阿是穴与穴位特异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喻晓春  高俊虹  付卫星 《针刺研究》2005,30(3):183-186,190
中医理论认为,阿是穴是体表具有按之快然或疼痛等特点的位点。从理论上来说,阿是穴包含有具有特异性的经穴和其它常用穴;从功能上来讲,阿是穴实际上与现代医学的牵涉痛的体表部位类似。因此,阿是穴乃是在反映病邪和治疗疾病等两大穴位功能方面具有明显特异性的穴位,本文就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14.
关于腧穴间作用协同与拮抗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王琴玉  高忻洙  胡玲 《中国针灸》2001,21(9):537-539
提出腧穴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定义,并通过对针灸双向调节作用特点的剖析,以及对穴位作用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的透视,从理论上阐述了腧穴间协同与拮抗作用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同时对该研究方向的基本思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腧穴主治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00,20(11):677-682
如果说药性主治是中医方药治疗的基础 ,那么腧穴主治自然是针灸选穴处方的依据。正如中药的主治主要来自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总结一样 ,腧穴的主治也包含了历代针灸医家大量实践经验的结晶。1 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要考察古代针灸腧穴主治的形成过程 ,仅仅笼统地说来自临床实践是远远不够的。一般说来 ,对于取病变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治疗该病症经验的积累不难理解 ,那么腧穴治疗远隔部位或全身性疾病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1 .1 来自脉诊病候对于脉诊病候的针灸治疗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直接刺灸诊脉处治之 ,因而诊脉部位渐渐演变成针…  相似文献   

16.
宋世安  吕炳强 《针刺研究》1999,24(2):153-155
笔者近年来注意到某些解剖变异与针灸穴位定位越来越为针灸临床所重视。在临床上某些穴位取穴不准和无法取穴甚至伤及脏器均与其解剖变异有关。本文对眶上孔、骶后孔、胸骨孔、剑突孔、掌长肌变异缺如和其相关的攒竹、八髎、膻中、玉堂、中庭、鸩尾、间使、内关穴位的定位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伏安特性与穴位功能特异性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研究穴位伏安特性在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上的特异性。方法 应用自行研制的穴位伏安特性检测仪测试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太渊、冲阳穴伏安特性。结果 太渊、冲阳穴惯性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点而代表穴位电阻高低的伏安面积则无显著差异 ;献血组与对照组比较冲阳穴伏安面积和惯性面积出现了显著变化而太渊穴则无明显差异 ;太渊穴惯性面积具有显著的昼夜节律而冲阳穴则无此特征。结论 穴位惯性面积在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方面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穴位是机体病理情况下体表反应点和治疗刺激部位的选择点,具有诊断与治疗两大功能。穴位的研究可从结构与功能两方面入手,两者相辅相成,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具体表现,因此研究穴位的结构与功能特性,不但对于揭示穴位的本质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指导针灸临床诊治疾病有重要价值。本文以穴位形态结构的常态性与穴位结构的功能变异性为切入点,探究穴位的实质,从而深入揭示针灸对穴位功能的有序调控规律及其生物学基础,为阐明针灸穴位的本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腧穴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腧穴间协同与拮抗作用。方法:回顾有关文献,从临床观察、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几个方面,对腧穴间存在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腧穴作用的协同与拮抗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反阿是穴——肌肉起止点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反阿是穴疗法是在《内经》取穴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和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它具有和阿是穴相反的分布规律及特性,对软组织急慢性损伤均有较好的疗效。并介绍反阿是穴的命名、定位、临床运用、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