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忠亮 《四川中医》2011,(12):112-113
目的:观察眼针配合毫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眼针配合毫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毫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对2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9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眼针配合毫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优于单纯毫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乌兰察布市中医蒙医医院住院诊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我科一般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融合雷火灸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有效率、治疗时间上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雷火灸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面瘫症状,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针刺联合联合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78例贝尔面瘫病者被随机分成针刺联合联合雷火灸治疗组(n=39)和单纯针刺治疗组(对照组n=39)。采用面神经功能指数(Facial Nerve Functional Index,FNFI)作为评判疗效指标。结果:治疗后第15d,治疗组中有21例(53.8%)痊愈,对照组为11例(28.2%),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第21d,治疗组36例(92.3%)和对照组22例(64.1%)痊愈(P〉0.05)。结论:针刺联合联合雷火灸治疗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疗程比单纯针刺治疗有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但在急性期(发病2周内)是否可用针刺治疗,临床上常有争论。为澄清此说,笔者于1998年始,将所治38例随机分浅刺组(20例)和透刺组(18例),进行临床观察。1临床资料38例均为本院针灸科1998年门诊患者,排除中枢性面瘫和外伤性面瘫。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5岁,平均366岁;病程最长12天,最短1天,平均4.3天;病位在左12例,在右26例。2治疗方法38例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浅刺组20例,透刺组18例。2.1浅刺组取穴:患侧风池、下关、地仓、颊车、太阳、阳白、四白和水沟、承浆、双合谷。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中采用艾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接受诊断、治疗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治疗时间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艾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后出院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临床上采用艾灸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雷火灸结合眼针疗法和单纯雷火灸、单纯眼针疗法对眼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评价针灸并用疗法的治疗优势。方法:将60例眼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各组20例。治疗组采用雷火灸结合眼针治疗,两个对照组分别采用单纯雷火灸和单纯眼针治疗。3组均以10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比较3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痉挛级别变化及复发率等。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1和对照组2总有效率分别为60%和5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3组患者痉挛级别组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3组患者痉挛级别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随访过程中治疗组复发率为15%,对照组1和对照组2复发率分别为30%和40%,治疗组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火灸结合眼针疗法治疗眼肌痉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雷火灸和单纯眼针疗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雷火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伴耳周疼痛患者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观察组两组各34例。常规组予以甲钴胺、更昔洛韦、普瑞巴林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揿针联合雷火灸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耳周疼痛评分(NRS)、面神经功能(H-B)和面部残疾指数(FDI)改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NRS、FDIP、FDIS评分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 0.05)。两组经干预后NRS、FDIP、FDI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常规组(均P <0.05)。两组治疗前H-B分级分布比较,差别不大(P> 0.05)。两组经干预后H-B分级分布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常规组(均P <0.05)。结论揿针埋针联合雷火灸可减轻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耳周疼痛程度,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社会心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结合中药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35例随机分成A、B、C组各45例,A组用推拿、针刺治疗,B组用中药治疗,C组用针刺推拿结合中药治疗。结果:A组总有效率75.55%,B组总有效率71.11%,C组总有效率95.56%,C组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改善C组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推拿结合中药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李华 《光明中医》2003,18(2):27-28
针刺治疗作为周围面瘫的最佳治疗方法 ,已被当前医学界所共认。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 ,笔者发现 ,面瘫急性期在患侧行针刺常规治疗 ,如果针法不当 ,或刺激过强 ,则会影响疗效 ,延长病程及留下后遗症 ,采用巨刺法治疗急性期面瘫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巨刺法即左经有病 ,取右侧腧穴治疗。右经有病 ,取左侧腧穴治疗。在临证中 ,有相当一部分周围性面瘫患者就诊时 ,虽然病在患侧 ,而患者自觉健侧面肌不适 ,如面肌枸紧 ,眼睑皱紧等。此时用巨刺法治疗三五日后 ,待健侧面肌轻缓 ,症状缓解后 ,再行患侧常规治疗。治疗方法 :1、取穴 :百会、大椎、风池 …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赵氏雷火灸联合针刺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并经临床确诊的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给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取普通针刺治疗,治疗12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改良Portmann评分及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以及改良Portmann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论:赵氏雷火灸在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穴位透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透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透刺为主配合隔姜灸,与单纯患侧局部穴针刺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药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地塞米松注射液、654-2注射液、香丹注射液静脉用药、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注射液局部穴位注射等方法治疗。治疗组51例,对照组基础上给予β-七叶皂甙钠注射液静滴、五味消毒饮加减、针灸、电针及早期功能锻炼。15d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41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04%。对照组痊愈28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00%。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把传统治疗方案与现代治疗理念和康复训练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方法简便、疗效显著,疗程短,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药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地塞米松注射液、654-2注射液、香丹注射液静脉用药、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注射液局部穴位注射等方法治疗。治疗组51例,对照组基础上给予β-七叶皂甙钠注射液静滴、五味消毒饮加减、针灸、电针及早期功能锻炼。15d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41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04%。对照组痊愈28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00%。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把传统治疗方案与现代治疗理念和康复训练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方法简便、疗效显著,疗程短,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隔物温和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以隔物温和灸配合针刺,对照组60例以针刺疗法进行治疗。[结果]显愈率治疗组83.3%,对照组65%。[结论]传统针灸疗法结合隔物温和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应用疏风散邪方联合针灸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两组患者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面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疏风牵正汤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临床疗效明确,可以促进面神经的早期恢复,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比较治疗急性面瘫的针药多组合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面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中药内服加穴敷组(1组)、针刺加穴敷组(2组)、针刺加中药内服组(3组)、针刺加中药内服加穴敷组(4组),共4组。以症状体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神经电生理瞬目反射(BR)为观察指标,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显示疗效最佳为第4组,其次为3组、2组,1组疗效最差,各组间疗效及瞬目反射前后对比检测,经统计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①说明针灸治疗急性面瘫的疗效明显优于非针灸治疗;②针灸加中药内服加穴敷疗效最佳,是治疗急性面瘫的最优化方案;③瞬目反射(BR)不失为面瘫的早期诊断、定位、判断预后的客观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面瘫复元合剂联合眼针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面神经炎的常规治疗,此外,观察组还接受口服面瘫复元合剂和眼针治疗。两组患者在刚入院时、治疗4周和发病3个月时分别用House-Brackmann分级法(HBGS)进行面瘫恢复程度的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House-Brackmann分级无显著差异(P 0. 05)。在治疗4周和发病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面瘫严重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面瘫复元合剂结合眼针疗法能显著提高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并且安全,易于为患者所接受,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5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用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中药共同治疗,7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3例,痊愈率为40.7%,痊愈疗程(26.09±2.41)d;治疗组分别为28例,17例,7例,3例,1例,60.0%;(23.97±3.68)d。两组比较,治疗组在痊愈率和痊愈疗程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从门诊确诊的面瘫患者中随机抽取95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中西结合治疗组38例、中药组28例和西药组29例。结果中西医结合组面瘫治愈率65.8%,明显高于中药组的28.6%(P〈0.01)和西药组的31.0%(P〈0.05),而中药组与西药组之间无明显差别:三组有效率分别为94,7%,85,7%,86,2%,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1.847,P〉0.05);依Portmann简易评分法,中西结合组面肌功能评分为17.5263±5.3864,明显高于中药组的13.4286±5.7053(P〈0.01)和西药组的13.6897±5.8009(P〈0.01),其面肌功能改善率86.92%±28.33%亦明显高于中药组的63.89%±30.11%(P〈0.01)和两药组的65.31%±30.82%(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在症状改善及痊愈率上远优于单一的中药疗法或西药疗法,从而可有效减轻面瘫后遗症程度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及恢复期患者中使用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计算对象选为2015年6月—2016年9月期间郴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及恢复期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对样本分组,每组收入50例患者,参照组开展针刺联合中药口服治疗,试验组开展针灸与中药熏洗配合治疗,比对计算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及恢复期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中医症状体征评分、H-B分级评分与参照组数据指标比较,P 0. 05,表明数据指标的统计学验证意义。[结论]将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应用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及恢复期患者中有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