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历摘要
1.1病例1患者女性,50岁,主诉胸闷、胸痛2年,加重3个月。入院查体发现左腋下单发肿大淋巴结,予以摘除活检,病理结果显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未确诊。胸部64排CT扫描示:右肺中叶、左肺下叶多发结节,纵隔内多个大小不等结节,双侧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2.
《诊断病理学杂志》2017,(12)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D)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病因。方法对31例CD进行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及分析。结果 31例CD病例中,22例为单中心型,9例为多中心型;透明血管型25例,浆细胞型3例,透明血管浆细胞混合型3例。本组病例中,发生于腹膜后者11例,该部位是CD的好发部位之一(35.5%)。31例中27例有完整随访资料,其中18例单中心型术后均未复发,9例多中心型中1例复发、1例死于心脏疾病。结论 CD较少见,明确诊断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准确的临床病理分型,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单中心型CD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预后良好,多中心型CD治疗以联合化疗或免疫治疗为主,预后较差,美罗华在多中心型CD治疗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Castleman病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通过组织学、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等方法对Castleman病进行研究,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7例Castleman病中5例为透明血管型,表现为增生的淋巴结内均匀的分布着大小相近的小淋巴滤泡;滤泡生发中心变小,其内可见泡状核的滤泡树突状细胞,有透明变性的小动脉穿入;外套层明显增厚,小淋巴细胞呈同心圆排列于血管周围,形成特征性的“洋葱”样同心圆结构,类似胸腺小体;滤泡间毛细血管增加,可有玻璃样变和纤维化;淋巴窦大部分消失或全部消失。2例浆细胞型特点是滤泡间大量的成熟浆细胞增生,有淋巴窦消失改变,滤泡内的毛细血管穿入,“洋葱”样改变不明显,滤泡间可见PAS染色阳性的无定型的嗜酸性物质沉积。其中1例浆细胞型部分区域淋巴细胞显著增生,弥漫成片,免疫组化显示κ链限制性表达,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显示IG受体阳性,表明已转化为B细胞淋巴瘤。结论Castleman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结增生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诊断时要与反应性滤泡性增生、淋巴瘤等进行鉴别,并注意是否发生淋巴瘤等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 CD)的病理及临床特征,探索本中心CD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以及与生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95例病理确诊为C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生存资料。结果:本中心CD患者病理亚型以透明血管型(HV)较多(56/95);单中心型(UCD)较多(69/95),21例患者为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非特指型(iMCD-NOS)。UCD及MCD患者间比较,多项基线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部分患者存在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总体预测3年PFS为78.8%;预测3年OS为92.2%。MCD患者预测3年OS为78.2%,预测5年OS为70.2%。单因素分析示影响PFS的因素包括病理亚型、病灶数目、基线是否存在B组症状、脾大、浆膜腔积液、球蛋白增高、CRP增高。影响OS的因素包括病理亚型,病灶数目、基线是否存在脾大、浆膜腔积液、CRP增高。结论:本中心CD患者合并脾大,浆膜腔积液等情况的比例相对较低;部分患者合并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MCD患者预测5年OS优于国内外报道。病理亚型、受累部位、是否存在脾大或浆膜腔积液、CRP等炎症标志物是否升高可能是影响患者PFS及OS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为以后临床对该病的诊治提供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8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9例CD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9例CD按临床分型:局灶型6例(66.7%),多中心型3例(33.3%);按病理类型分:透明血管型6例(66.7%),浆细胞型3例(33.3%)。9例均手术切除肿大淋巴结或取活检,并配合内科综合治疗,8例恢复良好,1例自动出院失访。结论 CD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最终靠病检确诊;临床分型以局灶型较多见,病理分型中透明血管型多见;手术为主,部分可需要联合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8.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D)的临床特征,并进行诊治分析。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观察14例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效果,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CD是一慢性进展性疾病,常发生于大血管的周围,局部手术切除后仍有复发的现象。CD可能引起胆固醇及蛋白的降低及骨髓增生能力低下。结论 CD属于慢性疾病,临床工作中建议延长CD患者术后的随访时间达10年以上,才能揭示Castleman病的最终规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腔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胸腔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为中青年。病灶均位于右侧胸腔,靠近或位于纵隔,CT表现为局灶肿块性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3例患者术前均初诊为右肺或纵隔占位,其中2例考虑可疑肺癌。3例患者均行开胸手术治疗,术后组织病理活检证实为Castleman病,其中2例为透明血管型,1例为浆细胞型。电话随访患者预后较好,无复发或并发症发生。结论 Castleman病患者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降低其误诊误治率依赖于仔细甄别其影像学特征并及时予以手术和组织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10.
11.
12.
Castleman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4岁。发现左颈部肿块10年,4年前曾在外院行手术切除,病理报告淋巴结炎性增生。3年前肿块复发,呈缓慢增大趋势,无任何不适症状,于2004年6月1日入住我院。查体:左锁骨上区及颈前三角区可见一凸出皮肤表面之肿块,触诊约8.0cm×7.0cm大小,质硬,表面光整,边界欠清,活动度差,无压痛。颈部B超示左锁骨上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6.1cm×5.2cm×3.5cm。颈部MRI示左颈部淋巴结肿大伴融合。全麻下行左颈部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8.0cm×6.0cm×5.0cm大小,包膜大部分完整,将肿块完整切除,手术顺利,出血少。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病理报告:… 相似文献
13.
病例女,53岁,反复双下肢水肿1年,低热4个月。入院体检:神志清楚,左胸锁乳突肌前后可扪及多枚绿豆大小的肿大淋巴结,质中,活动,无压痛。左肺可闻及少量湿音,左肺中下2/3叩诊浊音。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膝关节以下呈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胸腔积液和腹水常规示漏出液;胸腔积液和腹水找结核杆菌、脱落细胞均为阴性;胸腔积液低密度脂蛋白(LDH)/血LDH<0.5;肿瘤标记物仅CA125轻度升高;血、尿β2微球蛋白(β2鄄MG)明显升高,肾功能示BUN、SCr、UA均升高;肝功能示低蛋白血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自身抗体(HIV鄄Ab)阴性,丝虫、肺孢… 相似文献
14.
Castleman病1例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410011)卢汉波裴敏飞患者,男,60岁,因发现淋巴结肿大11年,于1996年4月24日第4次入院。患者11年前发现右颈部淋巴结肿大。1986年以来先后发现左滑车、纵隔、左腋下、右耳前淋巴结肿大。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Castleman病(CD)合并贫血的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33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贫血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探讨贫血类型及其治疗和疗效。结果:13/33(39%)例CD初诊时有贫血表现,多为轻度,正细胞正色素型。多中心CD(multicentric CD,MCD)贫血发生率高于单中心CD(unicentric CD,UCD)(85%vs 10%)(P0.001)。与无贫血者相比,CD合并贫血者多具有系统性表现,且血沉、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及自身抗体阳性的发生率均升高(P均0.05)。进一步分析贫血类型发现,除2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和1例脾亢继发贫血外,余10例均具有慢性病贫血(ACD)的特征,其血红蛋白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及纤维蛋白原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917、-0.717,P均0.001)。UCD合并贫血者经肿瘤切除后治愈,MCD合并贫血者经免疫和/或化疗治疗后贫血好转。结论:贫血为MCD常见的系统性表现,亦可见于UCD。除少数表现为AIHA外,多数具有ACD特征。CD合并贫血的治疗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局灶型Castleman病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9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3例局灶型Castleman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及预后进行了分析。【结果】局灶型Castleman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亦无特异性。53例病例中,透明血管型50例,浆细胞型1例,混合型2例。有随访结果的47例中,1例因心肌梗死死亡;46例存活,41例手术完全切除者均无复发,1例部分切除及4例活检病例无症状存活。【结论】局灶型Castleman病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活检时注意选取不同部位表现典型的淋巴结,必要时多次送检;手术时应与恶性肿瘤鉴别,要做术中冰冻病理检查,避免不必要的扩大性切除。局灶型Castleman病手术切除后可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7.
恙虫病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于1995年3月~1998年10月收住恙虫病60例,临床表现复杂,大部分出现多脏器损害,氯霉素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中,男21例,女39例,男女比例1∶2,年龄15~77岁,平均462岁,其中15~30岁1...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总结不同类型胸部受累Castleman病(CD)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及诊治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CD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9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入院的胸部受累CD患者30例,将其分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组、不伴BO的单中心型Castleman病(UCD)组及不伴BO的多中心型Castleman病(MCD)组,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总结其特征。结果30例患者中,5例(16.7%)纳入BO组,18例(60.0%)纳入不伴BO的UCD组,7例(23.3%)纳入不伴BO的MCD组。不伴BO的MCD组中位年龄明显大于BO组[(49.29±5.39)岁对(27.20±3.76)岁,P=0.005]和不伴BO的UCD组[(49.29±5.39)岁对(37.17±2.87)岁,P=0.034]。胸部症状在BO组(100%)和不伴BO的MCD组(71.4%)多见,而不伴BO的UCD组无胸部症状。贫血及IgG增高仅在不伴BO的MCD组出现(发生率均为57.1%),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及低氧血症在BO组(发生率分别为40.0%和60.0%)及不伴BO的MCD组(发生率分别为57.1%和28.6%)均可出现。BO组患者的肺功能均表现为极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胸部CT所示肺实质受累率:BO组为100%;不伴BO的MCD组为57.1%,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病变;不伴BO的UCD组为11.1%,表现为孤立性肺结节。不伴BO的MCD组的淋巴结短径明显小于BO组[(1.83±0.51)cm对(4.73±1.63)cm,P=0.006]和不伴BO的UCD组[(1.83±0.51)cm对(3.62±0.26)cm,P=0.011]。BO组病理类型均为透明血管型(100%),不伴BO的UCD组88.9%为透明血管型,而不伴BO的MCD组以浆细胞型为主(57.1%)。BO组患者均出现口腔溃疡,在肿物切除术后予免疫调节剂治疗,溃疡症状缓解,但肺部症状仍进行性加重。不伴BO的UCD组主要治疗方式为胸腔镜下肿物切除,不伴BO的MCD组主要治疗方式为化疗、免疫调节剂、靶向治疗等。结论三组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肺功能、影像学表现、病理类型、治疗及预后均有所不同,此分类能促进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