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7例,按照CISS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8例,心源性脑卒中16例,穿支动脉疾病63例。根据END定义分为END组86例,非END组71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指标。所有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END定义为入院后72h内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入院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END组[(4.7±2.9)分vs (3.0±2.2)分,P=0.000]。2组CIS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0.729,95%CI:0.621~0.857,P=0.000)、穿支动脉疾病(OR=3.399,95%CI:1.603~7.208,P=0.001)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NIHSS评分、穿支动脉疾病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心源性脑梗死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5年5月65例心源性脑梗死HT病人作为HT组,同时期未合并HT的65例病人为非HT组。从溶栓、梗死灶大小、基础疾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房颤动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纤维蛋白原、国际标准比值、尿蛋白等进行心源性脑梗死HT的影响因素分析,并比较两组在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灶范围大、基础疾病、NIHSS和HAS-BLED评分高、尿蛋白阳性是HT发病的危险因素(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灶范围大、基础疾病、NIHSS和HAS-BLED评分高是HT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预后方面,HT组在入院时、发病后1个月、发病后3个月的NIHSS评分显著高于非HT组(P 0.05),HT组NIHSS评分改善率显著低于非HT组(P 0.05)。结论梗死灶大、NIHSS和HAS-BLED评分高、基础疾病是H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转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CT和(或)MRI所见将10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无HT的脑梗死(无HT)、出血性脑梗死(hemorrbagic infarction,HI)和脑实质血肿(parenchymal hematoma,PH).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发病3个月时的临床转归,mRS≤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预测因素.结果 10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53例无HT,44例为HI,4例为PH.HI(OR=0.07,95%CI0.01~0.30;P=0.001)、年龄<65岁(OR=52.94,95%CI9.12~307.27;P<0.001)、NIHSS评分<15分(OR=0.63,95%CI0.50~0.78;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HI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时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降纤治疗后发生自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降纤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复查头颅CT或者MRI结果作为自发性出血的诊断依据,按是否发生自发性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对影响患者自发性出血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0例急性脑梗死降纤治疗患者中,发生自发性出血18例,发生率为22.5%。单因素分析发现,出血组患者的NIHSS评分、大面积脑梗死率、皮层梗死率、心源性脑梗死率及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非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NIHSS评分、大面积脑梗死和心源性脑梗死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降纤治疗后自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NIHSS评分、大面积脑梗死和心源性梗死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降纤治疗后自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否应对患者进行降纤治疗需要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减少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CT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HT患者的临床、CT资料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HT发生率为5.73%,大面积脑梗死占86.7%,多数为出血性梗死(HI),发生于脑梗死后2周左右,预后良好,少数为脑实质血肿(PH),好发于1周内,尤其PH-2型发生于3d内,多有溶栓史,病情恶化,预后较差。结论 HT患者中心房纤颤引起的大面积脑栓塞占多数。应重点防治预后不良的PH-2型,严格掌握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指征,减少PH-2的发生,溶栓后3d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及早发现PH-2并调整治疗,减轻PH-2造成的不良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的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与脑梗死患者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分型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脑梗死EPVS患者278例,根据EPVS位于基底节区(BG)和半卵圆中心区(CSO)分别分组,BG-EPVS的轻度组113例,中重度组165例;CSO-EPVS的轻度组156例,中重度组122例。按CISS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穿支动脉疾病及心源性卒中。还分为首发脑梗死173例和复发脑梗死105例。分析EPVS与CISS及复发脑梗死的关系,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BG-EPVS中,中重度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P=0.002)、脑白质高信号分级(P=0.003)、年龄(P=0.001)、高血压(75.2%vs 54.9%,P=0.000)、前循环梗死(69.7%vs 50.4%,P=0.001)和复发脑梗死比例(45.5%vs 26.5%,P=0.001)明显高于轻度组。CSO-EPVS中,中重度组仅年龄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BG-EPVS的中重度组高血压(75.2%vs 62.3%,P=0.019)、复发脑梗死(45.5%vs 32.8%,P=0.030)和穿支动脉疾病比例(47.9%vs 32.8%,P=0.028)明显高于CSO-EPVS的中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脑梗死患者中重度的BG-EPVS(70.5%vs 52.6%,P0.01)、糖尿病(55.2%vs 42.8%,P0.05)、穿支动脉疾病(51.4%vs 31.8%,P0.01)均高于首发脑梗死患者。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中重度的BG-EPVS及穿支动脉疾病仍是复发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中重度的BG-EPVS与CISS分型中的穿支动脉疾病密切相关,是复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_CRP)在TOAST、CISS分型中变化以及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两年内的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资料,按照是否发生END,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END组)和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Non_END组),并按照TOAST、CISS分型进行统计,检测hs_CRP在不同分型中的变化,同时探讨hs_CRP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END组在性别构成比、年龄、NIHSS评分、体质指数(BMI)、颈动脉闭塞、纤维蛋白原(FI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_C)、hs_CRP以及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穿支动脉疾病(PAD)亚型同Non_EN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TOAST分型,各亚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CISS分型,各亚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LDL_C、颈动脉闭塞、NIHSS评分、CISS分型、FIB以及hs_CRP为END发生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BMI、LDL_C、FIB、NIHSS评分以及CISS各亚型与hs_CRP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hs_CRP与CISS分型各亚型、LDL_C、FIB、NIHSS评分等明显相关,其浓度升高,预示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56例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复查头颅CT有无HT分为HT组及无HT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HT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无HT组比较,HT组继发心房纤颤患者较多(P=0.028),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较多(P=0.009),溶栓前NIHSS评分较高(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溶栓前NIHSS评分高(OR=1.108,95%CI:1.027~1.195,P=0.008)是继发HT的危险因素。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脂代谢状况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出血转化(HT)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选取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于入院次日空腹测定血脂水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后1 w应用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或CT复查脑出血转化情况,应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HT发生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245例脑梗死中合并HT 43例,非HT 202例。与非HT组比,HT组房颤、尿激酶溶栓、糖尿病史发生率高,脑微出血(CMB)、脑白质疏松发生率较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低,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水平较高(均P0.05)。两组脑梗死分型存在统计学差异,HT组溶栓时间窗较长(均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心源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NIHSS评分为缺血性脑卒中H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DL-C为保护因子。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低水平LDL与HT相关。糖尿病史、NIHSS评分、溶栓时间窗、LDL-C是影响HT患者溶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临床CT分型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临床CT分型方法,并探讨分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发病24 h内就诊的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30例。均行急诊头部CT扫描,排除脑出血,并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后24~72 h复查CT,将病灶最大径>5 cm并同时累及两个或两个脑叶以上者视为大面积脑梗死。先根据病灶受累血供范围分为三组,(1)>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分布区;(2)MCA分布区;(3)大脑前或大脑后动脉分布区。再根据CT所提示病灶近皮质处侧支循环好坏、是否完全或部分累及皮质区、放射冠区、深穿支区,将前两组分出亚型。结果脑梗死面积按分型方法:第1组有20例,第2组有102例,第3组仅有8例。第2组可分为MCA、完全MCA加侧支好、MCA减皮质、MCA减深穿支、MCA减深穿支加侧支好、MCA皮质6个亚型。第1组和第2组的完全MCA亚型预后最差;MCA皮质亚型较完全MCA加侧支好、MCA减深穿支、MCA减皮质3个亚型有好的预后趋势。结论本研究的临床CT分型方法简便易行,可指导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