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早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头颅MRI确诊的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146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变情况分为进展组30例和非进展组116例,分析2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在就诊时间、脑梗死灶大小、脑梗死灶累及层面≥2个比例(76.6%vs 37.9%)、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30.0%vs 7.7%)、基底动脉轻度狭窄(46.6%vs 6.0%)及合并颅内其他血管中重度狭窄比例(50.0%vs21.5%)、出院NIHSS评分、出院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比例(80.0%vs 1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进展与脑梗死灶较大、累及多个层面、合并基底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其他血管中重度狭窄相关,早期评估脑血管对于判断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新发孤立性桥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丽水市中医院收治的新发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81例,其中脑桥旁正中梗死(PPI组)28例,脑桥腔隙性梗死(LPI组)53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分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组(n=27)和非进展组(n=54)。比较各组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PI发病及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PPI组高脂血症、偏瘫、基底动脉狭窄比例、梗死直径及入院和出院时NIHSS评分均高于LP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展组舒张压、PPI比例、梗死直径、基底动脉狭窄比例及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比例及入院及出院时NIHSS评分高于非进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脂血症和基底动脉狭窄是PP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梗死直径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是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出现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高血脂症和基底动脉病变是孤立性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临床特点及静脉溶栓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MRI-DWI证实的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根据病情是否出现波动,分为进展组及非进展组,分析其临床特点、加重因素、应用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效果及90 d预后。结果 23例病人均于发病4.5 h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非进展组6例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无进展,进展组17例病人在发病最初3 d内出现症状波动,合并糖尿病的病人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入院时及溶栓1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出院时NIHSS评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更重。进展组与非进展组90 dmR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进展组病人预后良好占88.2%,非进展组的病人90 d全部预后良好。结论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多以运动受累为主要表现,73.9%的病人在发病最初3 d内有症状波动,但经溶栓治疗,病人90 d预后良好,仍应积极进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早期运动功能缺损进展的预测因素.方法 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老年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95例,根据病情是否进展将患者分为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组31例(32.6%)和未进展组64例.PMD为发病1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9年12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急诊收治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210例,根据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177例,预后不良组33例。分析2组基线资料,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分析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病因分型及其对预后的可能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2组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总出血7例(3.3%),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1.0%),非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2.4%)。2组均无静脉溶栓死亡病例。预后不良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6.1%vs 0%,P<0.05),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0%vs 2.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近期预后,探讨其在基层综合性医院使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2年4月~2014年9月在玉田县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7例,根据治疗不同分为低剂量组60例(rt-PA 0.6mg/kg),标准剂量组57例(rt-PA 0.9mg/kg),对照为组70例(未行rt-PA,仅常规治疗)。系统采集所有患者病历资料,均完成28d及90d随访。以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为预后良好,分析各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和对照组出院和28d随访时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vs 31.6%vs 18.6%,P=0.182;38.3%vs 45.6%vs 27.1%,P=0.092),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90d时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0.0%vs 52.6%vs 32.9%,P=0.047)。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vs 10.5%vs 0%,P0.05);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随访90d时,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和对照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vs 3.5%vs 4.3%,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d预后,降低患者残疾,但有一定出血风险,低剂量rt-PA较标准计量出血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进展性神经功能恶化(PND)对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3月—2014年3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确定并分析内分水岭梗死、外分水岭梗死及混合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分。应用单因素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同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ND与脑分水岭梗死90d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89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其中外分水岭梗死患者43例,内分水岭梗死36例,混合分水岭梗死1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内分水岭梗死及混合分水岭梗死PND发生率明显高于外分水岭梗死[分别为36.1%(13例)、50.0%(5例)、16.3%(7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28例(31.5%)患者90 d预后不良,90d mRS为(3.4±1.0)分。预后不良患者梗死类型与预后良好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中,以内分水岭梗死患者较多,占50.0%(14例),而预后良好患者中,以外分水岭患者较多,占57.4%(35/61)。预后不良患者PND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57.1%(16/28)比14.8%(9/6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过校正混杂因素后,PND与脑分水岭梗死90d预后不良独立相关(OR=6.969,95%CI:2.451~19.869;P0.01)。结论相比于脑外分水岭梗死,梗死部位累及内分水岭的患者较易发生PND,且PND与90d预后不良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5分的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症状性出血转化(SICH)的危险因素及长期预后。方法选择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80例,根据溶栓后36h内头颅CT或MRI复查SICH患者13例(SICH组),无SICH患者67例(非SICH组)。分析溶栓后SICH发生的危险因素及2组患者90d随防预后及终点死亡事件。结果与非SICH组比较,SICH组入院血糖、溶栓后最高收缩压、发病至溶栓3h、心房颤动及前循环梗死比例明显升高,后循环梗死比例明显降低(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血糖(OR=2.423,95%CI:1.342~7.450,P=0.023)、溶栓后最高收缩压(OR=1.159,95%CI:1.028~2.240,P=0.029)、心房颤动(OR=3.715,95%CI:1.649~8.370,P=0.002)、发病至溶栓3h(OR=4.604,95%CI:1.952~10.860,P=0.001)、前循环梗死(OR=4.779,95%CI:1.903~12.004,P=0.001)是溶栓后SICH的危险因素。SICH组预后良好、预后不良分别为3例(23.1%)、10例(76.9%),其中死亡3例(23.1%)。非SICH组预后良好、预后不良分别为23例(34.3%)、44例(65.7%),其中死亡9例(13.4%)。结论溶栓后发生SICH,提示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 PMD)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纳入发病48 h内入院的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根据临床病程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运动项目评分变化分为 PMD 组(7 d内增加≥1分)与非 PMD 组;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将脑桥梗死模式分为基底表面梗死与深部梗死,侧别分为左侧与右侧,梗死灶层面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比较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孤立性脑桥梗死后 PMD 的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发病48 h内入院的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101例,其中 PMD 组16例,非 PMD 组85例。 PMD 组患者梗死灶累及脑桥基底表面(87.5%对47.1%;χ2=8.851,P =0.003)、梗死灶层面位于中部(56.2%对24.7%;χ2=4.851, P =0.028)和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62.5%对27.1%;χ2=7.689,P =0.006)的构成比显著高于非 PMD 组,而梗死灶侧别位于左侧(18.8%对56.5%;χ2=7.664,P =0.006)和梗死灶层面位于上部(37.5%对72.9%;χ2=7.689,P =0.006)的构成比显著低于非 PMD 组。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累及脑桥基底表面梗死(优势比5.650,95%可信区间1.011~31.580;P =0.049)和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优势比4.075,95%可信区间1.127~14.741;P =0.032)是孤立性脑桥梗死后 PMD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累及基底表面的梗死和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可能是孤立性脑桥梗死后 PMD 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孤立性脑桥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及早期运动障碍进展(progessive motor deficits,PMD)和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初次发病24 h内入院的86例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梗死灶最大直径和部位分为脑桥旁正中梗死(paramedian pontine infarction,PPI)和脑桥腔隙性梗死(lacunar pontine infarction,LPI),根据早期PMD情况分为PMD组和无PMD组,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转归不良组(mRS评分>2分)和转归良好组(mRS评分≤2分),对不同病例组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PPI组(n=35)高脂血症(57.14%对33.33%;x2=4.80,P=0.028)、偏瘫(97.14%对72.55%;x2=8.718,P=0.003)、基底动脉狭窄(45.71%对17.65%;x2=7.930,P=0.005)和出院时转归不良(54.29%对31.37%;x2=4.515,P=0.034)患者构成比以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6.00 ±2.39)分对(4.61 ±3.41)分;t=2.087,P=0.040]均显著性高于LPI组(n= 51).PMD组(n=22)基线舒张压水平[(97.82±15.61)mm Hg对(89.55±12.23)mm Hg,1 mm Hg=0.133 kPa;t =2.258,P=0.031]以及PPI(63.64%对32.81%;x2=6.445,P=0.011)和基底动脉狭窄(59.10%对18.75%;x2=12.922,P=0.000)的构成比均显著性高于无PMD组(n=64).转归不良组(n= 35)基线NIHSS评分[(6.80±2.63)分对(3.73 ±2.55)分;t=5.426,P=0.000]和空腹血糖水平[(9.40±5.15) mmol/L对(6.56 ±2.69) mmol/L;t =2.985,P=0.004]以及PPI患者构成比(54.29%对31.37%;x2 =4.515,P=0.034)均显著性高于转归良好组(n=5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狭窄是PPI发病[优势比(odds ratio,OR)3.80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57~10.646;P=0.011]和孤立性脑桥梗死早期PMD(OR 4.571,95% CI1.214~17.214;P=0.025)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5分是其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OR4.277,95% CI 1.505 ~ 12.151;P=0.006).结论 PPI主要与基底动脉分支病变有关,基线NIHSS评分≥5分可能是孤立性脑桥梗死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其早期PMD和短期转归不良均可能与基底动脉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