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现状与安全性和疗效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老年房颤患者343例,根据抗栓治疗不同分为无抗栓组56例,阿司匹林组120例,氯吡格雷组24例,联合组20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组106例,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组17例。分析各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无抗栓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联合组、华法林组和NOAC组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2%vs37.5%vs 25.0%vs 25.0%vs 5.7%vs 5.9%,χ~2=76.02,P=0.000)。总出血发生率华法林组为13.2%,阿司匹林组为11.7%,联合组为10.0%,无抗栓组为5.4%,NOAC组为5.9%,氯吡格雷组为0,各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4,P<0.01)。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必须行抗栓治疗以减少脑卒中等栓塞事件发生风险,在抗栓治疗中首选华法林或NOAC治疗,NOAC在栓塞预防及出血风险方面并不优于华法林,尤其在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应注意大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药物剂量选择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确诊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210例,按照年龄将60~79岁130例作为老年段及≥80岁80例作为高龄段。2个年龄段患者按服药治疗不同分为老年华法林组30例、高龄华法林组30例,老年联合用药组50例(氯吡格雷75 mg+阿司匹林100 mg),老年阿司匹林组50例和高龄阿司匹林组50例(阿司匹林100 mg)。观察服用华法林剂量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各组患者栓塞及出血发生率。结果高龄华法林组剂量(2.88±0.46)mg,INR 2.29±0.55,老年华法林组剂量(2.93±0.75)mg,INR 2.30±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华法林组和高龄华法林组及老年联合用药组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阿司匹林组和高龄阿司匹林组(P<0.05)。与老年华法林组和高龄华法林组及老年阿司匹林组和高龄阿司匹林组比较,老年联合用药组出血发生率明显高(P<0.05)。结论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服用华法林或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能更有效预防脑卒中事件的发生,老年、尤其是高龄高危患者服用华法林治疗,INR控制在1.5~2.5是安全、有效。对于不适合应用华法林的患者,可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伴有心房颤动的冠心病患者,临床抗栓治疗要兼顾血栓与出血的风险等特点。我国目前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有85%的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忽略了心房颤动导致脑卒中风险的存在,不足20%的患者应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心房颤动、脑卒中三种疾病既可以独立存在,三者之间又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及相互发生的关系,冠心病增加心房颤动发病率,心房颤动增加脑卒中发病率,冠心病与脑卒中亦可同时存在,而对于冠心病、心房颤动、脑卒中统一化管理共识为我国临床治疗空白,本文对PCI术后伴有心房颤动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及脑卒中防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抗栓治疗方案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162例,根据抗栓治疗方案分为A组48例、B组37例、C组41例和D组36例。A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B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C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氯吡格雷治疗,D组患者给予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4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年。比较4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出血风险及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血栓栓塞风险。结果 D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高于A、B、C组(P0.05);A、C、D组患者出血风险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A、B、D组,D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A、B组,A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0.05)。A、D组患者血栓栓塞风险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患者血栓栓塞风险低于B组(P0.05)。结论随着抗栓强度增强,老年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风险降低,但出血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房颤)氯吡格雷和厄贝沙坦预防血管事件研究-阿司匹林(ACTIVE-A)和房颤氯吡格雷和厄贝沙坦预防血管事件研究-华法林(ACTIVE-W)虽已经落幕,但对于不适宜华法林抗凝的房颤患者(甚至无华法林禁忌的房颤患者)是否应以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代尚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长期口服抗凝剂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抗栓治疗方案。方法:选择长期口服华法林钠,并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和支架术(PCI)的患者,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出院用药方案进行分组,比较组间基线特征,以及支架术后再梗死、死亡、脑梗死及出血等事件之间的差别。结果:符合要求的90例患者分为华法林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三联治疗组(A组)、华法林钠+氯吡格雷二联治疗组(B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二联治疗组(C组)。最常用治疗方案是停用华法林钠,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3个治疗组患者的再梗死、死亡、脑血管意外、严重出血及输血治疗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危血栓栓塞风险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应予三联治疗,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而对于低危血栓栓塞风险的患者停用华法林钠,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案是可行的。本项调查观察样本量小,证据不够充分。针对不同患者制定相应的抗栓治疗方案,才能在获得良好抗栓疗效的同时减少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不同抗栓策略在老年急性NSTEMI合并房颤中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录的100例老年急性NSTEMI合并房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4组:A组、B组、C组、D组。A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B组的治疗方法为华法林,C组的治疗方法为华法林+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D组的治疗方法为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4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组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死亡率分别为12.00%、20.00%、12.00%、8.00%。对所有患者观察1年,因为心血管疾病再次入院的24.00%,因出血再次入院的有12.00%。4组患者发生的心血管疾病无较大的差异性,但是D组患者的出血风险最高,C组的风险相对较低。结论针对老年急性NSTEMI合并房颤的治疗,虽然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死亡率最低,但是其出血风险较高,华法林+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的死亡率虽然高于D组,但是其风险最低。所以在老年急性NSTEMI合并房颤治疗中,采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8.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目前治疗ACS的最有效方法,而抗血小板聚集是预防支架内再狭窄或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改善预后~([1])的关键。目前,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已经成为ACS标准抗血小板治疗模式~([2])。但在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的患者中,4%~30%的患者未达到预期的抗血小板作用~([3]),发生"氯吡格雷抵抗",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增  相似文献   

9.
卒中是心房颤动的严重并发症。以往的预防措施包括口服阿司匹林和抗凝药。对不适合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可以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治疗。但这种联合治疗在降低卒中风险的同时,却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对于心房颤动合并有不稳定型冠脉综合征者,或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治疗,但又不适合接受三联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的患者,该中心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于冠状动脉支架手术,要求介入专家优先考虑采用裸金属支架,以缩短患者依赖联合治疗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华法林联合替格瑞洛在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7例符合特定条件的PCI术后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103)为华法林+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三联抗栓6个月,之后改为华法林+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 mg/d)抗栓至12个月,试验组(n=104)为华法林+替格瑞洛(90 mg/d,2次/d)双联抗栓6个月,之后改为华法林+替格瑞洛(60 mg,2次/d)抗栓至12个月,两组均给予其他规范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12个月内出现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MACE事件、出血事件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PCI术后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12个月华法林联合替格瑞落和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抗栓效果相似,且出血风险未增加,提示本研究中华法林联合替格瑞洛双联抗栓策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观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ACS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应用氯吡格雷患者18例与应用替格瑞洛患者8例,观察患者血小板抑制率的情况。结果氯吡格雷治疗患者,阿司匹林完全抑制5.6%(1/18),氯吡格雷完全抑制0%(0/18例),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完全抑制0%(0/18);替格瑞洛治疗患者,阿司匹林完全抑制25.0%(2/8),氯吡格雷完全抑制25.0%(2/8),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患者25.0%(2/8);出现不同程度皮肤、黏膜、口腔及鼻出血。结论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的部分ACS患者,存在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双重完全抑制现象,降低血栓形成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近5年抗栓治疗现状及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6月入住我院的年龄≥75岁房颤患者206例,记录主要合并疾病、抗栓治疗方法及5年内栓塞、严重出血及死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06例房颤患者中共发生栓塞事件47次,年发生率为4.56%。严重出血事件3次,年发生率为0.29%。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70例,氯吡格雷治疗66例,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1例,未行抗栓治疗56例。行华法林抗凝治疗3例,随访期间更换为抗凝治疗11例。抗凝时间平均2年1个月。结论老年房颤患者栓塞事件年发生率高,预防栓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华法林抗凝治疗率低,抗凝治疗时间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旨在调查研究北京地区高龄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支架置入术后抗栓策略的现状以及不同治疗方案的安全有效性。方法:通过检索电子病例库,系统回顾性调查了北京市12家医院心内科从2010-01-01至2015-01-01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房颤患者共467例,平均年龄(78.70±3.32)岁。按照治疗方案分为三联用药组(n=17)、二联用药组(n=450),比较三联用药组与二联用药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复合终点(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支架血栓、再次血运重建、卒中和出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467例患者中,二联用药组治疗方案包括阿司匹林+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氯吡格雷+华法林、西洛他唑+氯吡格雷,共450例患者占96.36%,平均用药时间(12.15±2.44)个月,三联用药组治疗方案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共17例患者占3.64%,平均用药时间(5.41±3.59)个月;HAS-BLED评分≥3分的患者即出血高危患者全部使用二联用药治疗,而在HAS-BLED3分的出血低危患者仅5.03%使用了三联用药治疗;消化道出血事件在三联用药组和二联用药组分别发生3例和33例(P=0.338),MACCE在两组分别发生6例和128例(P=0.589),死亡在两组分别发生3例和80例(P=0.766)。结论:在高龄房颤合并ACS患者中,支架置入术后三联治疗比例过低,双联治疗仍是目前主要治疗策略;三联用药与双联治疗相比,MACCE与死亡的发生率并无差异,但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4.
<正>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以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拮抗剂为基础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标准治疗方案的一部分~([1])。,本研究分别观察不同血糖水平下或加强血糖控制前后对ACS患者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的影响。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于本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常规需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而当患者同时存在抗凝治疗指征时,则需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的三联抗栓治疗,但随之而来的是显著出血风险。该文主要介绍三联抗栓治疗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利伐沙班、达比加群、华法林分别联合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治疗心房颤动(AF)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F合并ACS并接受PCI的患者345例,随机分为3组,华法林组:服用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或者替格瑞洛)联合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  相似文献   

17.
<正>房颤患者PCI后应用华法林联合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的三联抗栓治疗常伴有高血风险。在多中心研究中,2725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三联抗栓组,即华法林+P2Y12抑制剂(氯吡格雷或替卡格雷)+阿司匹林(1~3个月),或双联抗栓组,即达比加群(110mg或150 mg每日两次)+P2Y12抑制剂(氯吡格雷或替卡格雷)。美国以外的老年患者(≥80岁;日本≥70岁)被随机分配到110mg双联治疗组或三联治疗组,主要终点是随访中主要或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过去一段时期内在我院接受药物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华法林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表现恢复正常时间和心脏疾病治疗总时间、心脏疾病药物治疗总有效率、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电图表现恢复正常时间和心脏疾病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心脏疾病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66.7%,组间差异显著(P0.05);出现1例药物不良反应,对照组有8例,差异显著(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治疗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缩短用药时间。  相似文献   

19.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8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超过10%~([1])。房颤不仅显著升高患者脑卒中和系统性栓塞的风险,而且增加患者的死亡率~([2])。心脏瓣膜疾病常与房颤伴发,约30%房颤患者合并各种类型的瓣膜疾病~([3])。心脏瓣膜疾病与血栓栓塞风险升高相关,因此其可能进一步增加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4])。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是房  相似文献   

20.
置入冠状动脉支架后通常使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但对于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如心房颤动、人工瓣膜、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的患者),如何进行抗栓治疗仍不清楚,该试验对此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