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杨志旭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教学与临床工作,学验颇丰。认为阳微阴弦为胸痹基本病机,治宜详审正邪,辨证论治,倡审识神机,精益用药之法,疗效确切。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1]。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主要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关系密切。杨志  相似文献   

2.
王安铸  马晓昌 《环球中医药》2020,13(9):1617-1619
胸痹心痛是指以胸部闷痛为表现的疾病,玄府是由最初的汗孔扩展来的一种遍布全身的微观结构,若玄府出现闭塞,也会引起胸痹心痛。玄府的生理作用是流通气液,一方面玄府是气出入升降的门户,另一方面血液灌注也需要借助玄府通利。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脉证并治第九》概括胸痹心痛的病机为“阳微阴弦”,本文将从玄府微观的角度阐述“阳微阴弦”。玄府闭塞是胸痹心痛的根本病机,治则应始终贯彻开通玄府大法,辨证施治,具体运用相应的补虚、祛湿、祛痰、活血、解毒法,以期为胸痹心痛的辨证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胸痹是因胸中阳气闭塞不通而致的以胸膺部位痞闷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金匮要略》对该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将胸痹的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本文通过对“阳微阴弦”含义的进一步剖析,探讨胸痹的证治。  相似文献   

4.
胸痹是一种以膻中或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提出胸痹病机为“阳微阴弦”,即胸阳虚衰,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并以“通阳宣痹”法通心阳,除痹邪。本文从“阳微阴弦”理论入手,进一步剖析通阳宣痹法及其发挥,体悟仲景之“有一证添一药”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传统认为胆结石多因肝胆湿热、肝郁气滞所致;泌尿系结石多因下焦湿热蕴结,日久成石;治疗一般多采用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等法。而笔者认为水寒木郁是胆结石的主要成因;肾寒膀胱热是肾结石的发病关键;临床采用温通法治疗此类结石,疗效切确。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阳微阴弦"思想治疗胸痹心痛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认为胸痹心痛为本虚标实之证,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心阳虚于上,君火衰微,不能主宰全身,温养脏腑,而致气滞、痰凝、血瘀为邪,上乘于心。治当求本,以"阳微"为基,"阴弦"为要,在温通心阳的基础上,配以行气、活血、消痰之品,标本兼治,为治疗胸痹心痛的主要治则。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以"阳微阴弦"的脉理阐发了上焦阳虚,阴邪上乘,胸阳闭塞,不通则痛的病机实质,并围绕"通阳"这一中心原则,创立了逐饮、降逆、散寒、温阳等治法和瓜蒌薤白白酒汤等名方,为后世医家辨治胸痹心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乔志强  张蕾 《中医药研究》2010,(9):1134-1135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现代医学在心血管病治疗方面有了极大的发展,介入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冠心病的治疗效果。目前中医在冠心病的治疗方面多强调活血化瘀的治法,并为之做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临床实际中,冠心病的病情复杂,证型多变,要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合理治疗。王清海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心血管病的临床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获颇多。现对其以温通法治疗冠心病的经验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阳微阴弦”是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概括,首见于《金匮要略》。脉取太过不及,胸痹乃阴弦之故,既言脉象、又述病机,后世医家对此各有发挥,以脉象言、以三焦言、以正邪相争言皆是经典论述。今笔者细读仲景言,详思金匮方,略有所得,“阳微阴弦”并非单一理论架构,应当结合人体五脏一体观共同论述。心、肺为阳,心肺阳气不足是为阳虚,此为胸痹之本;肝、脾、肾为阴,此三脏生理功能不及、病理产物过盛,阴邪袭犯阳位是为阴弦,当属胸痹之标。治疗上,应宣痹止痛。肝郁气滞血瘀者,予以理气活血以化瘀;湿胜则阳微,脾虚痰浊湿胜者,健脾化湿以祛痰;水饮逆走心胸者,温肾利水以涤饮。胸痹心痛的发生是正邪交争、正不敌邪的结果,故通阳扶正以抗邪当贯穿治疗始末。  相似文献   

10.
总结何迎春基于“阳微阴弦”理论治疗胸痹经验。何迎春认为该病主要病机在于“阳微阴弦”,即胸阳不足,阴邪搏结;论治不离“阳微阴弦”之纲要,早期以温通为补,以“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并注重补养心气,后期重视燮理脏腑,理脾调肝补肾,体现标本兼治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1.
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是心气亏虚,瘀血阻滞心脉,张继东教授依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注重气虚与血瘀的主次轻重,灵活变通.临证以益气活血为法,不妄投攻破,多着眼“通”字,以补气活血,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自创舒脉饮加减.  相似文献   

12.
张庆祥教授认为,湿热型胸痹的病因病机是现代人劳逸过度、过食肥甘、情志失调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易损伤脾胃,导致气血虚弱,水湿内停,气机阻滞,久而化热,湿热相合,阻滞于中焦,波及上焦,胸中气阻,不通而痛。其病机关键在于气滞。柴平汤出自《景岳全书》,由小柴胡汤与平胃散合方而成,具有舒展气机,清化湿热,燥湿和中之效。张庆祥教授治疗湿热型胸痹时,提倡标本兼顾,攻补兼施,以气血通调,百病不生为指导思想,运用和法,以调畅气机为主,佐以清热化湿。治疗时以柴平汤为基本方,根据患者的病情酌情加减,可使正气得充,湿热外透。  相似文献   

13.
试论温通法在胸痹心痛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使用辛热药物以"温通法"为主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意义。阐述针对病机为阳虚寒凝致胸阳不振者,用温助胸阳以通阳散寒止痛;病机为痰阻气结致胸中窒闷者,用辛开化痰以开胸止痛;病机为气滞血瘀致胸中脉阻者,用温通心脉以活血止痛;病机为心虚血亏致胸中痹痛者,用扶正温阳以标本兼顾。对于胸痹心痛的治疗,应当本着"以温为主,以通为用"的原则结合病机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胸痹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世锋  常加伦 《河南中医》2003,23(11):47-47
笔者在临床上根据症状将胸痹分为气滞血瘀、胸阳痹阻、气阴不足、阳气虚衰四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我师范玉义,勤求古训,博览群书,治学严谨,敢于创新,从事医、教、研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对中风病的辨证论治独具特色,遣方用药撷古采今.笔者有幸忝列门墙,现就侍诊师侧所得之一鳞半爪,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何勇  马可迅  弓敏 《世界中医药》2014,9(2):199-201
江杨清老师认为,久泻病属阳气不振者占临床所见之大半。从大便质地、患者体质、泄泻时间、饮食诱发因素等方面入手,可以明确地辨识出久泻中属寒者。对寒证久泻,应当分清脾阳不振与肾阳亏虚,或两者兼挟之孰轻孰重。治疗上多以温法治之,常用附子理中丸、真人养脏汤、四神丸、参苓白术散等化裁。尤其是熟附片、肉桂、炮姜炭等辛热药,在提高久泻疗效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王宇琦  指导:杜仲平  白桦 《世界中医药》2013,8(10):1215-1216,1218
杜仲平老师认为温法是中医八法中最具特色的治法,尤其在慢性病的治疗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通过在中医师承教育时跟随老师学习收集的个案举例,试图从不同角度探讨温法之临床应用价值,以及灵活掌握此法,举一反三、推而广之地探索挖掘前景。  相似文献   

18.
胸痹病位在心,与脾胃有联系;中焦阳气不足与胸痹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脾胃亏虚,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不得上奉于心而心血不足,不荣而痛;脾气虚清阳不升,中气不举,致使贯心脉行气血的宗气亦虚,气虚无以化,心失所养,不荣而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首次提出了理中丸治疗胸痹,在古典医书中对中焦阳气不足导致胸痹颇多阐述,现代文献中以温中阳法治疗胸痹获效屡见报道。可分别从理论依据、方剂配伍及脏腑辨证方面来阐明理中汤温阳法在胸痹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范忠泽教授认为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病因分为胎产因素及外感六淫、邪毒侵袭、饮食失节、情志所伤、接触有毒之品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痰凝气滞血瘀,聚而成瘤。临床难点是小儿五脏六腑形气皆不足,中医辨证为肺脾肾气虚,治则是调补肺脾肾,扶正为本不忘祛邪。临床谨守病机,辨证论治,颇有良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范炳华教授诊治前斜角肌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方法:对范炳华教授临床诊治前斜角肌综合征的观点及方法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范炳华教授临证奉信"有症必有因,凡症皆由因所致"的观点,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症状归纳为"痛、麻、肿、胀、凉、白、紫",并根据其"症因相关"理论在治疗中重点治疗斜角肌部位以及颈臂穴,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结论:范炳华教授临证思路清晰,其"症因相关"学术思想对临床诊疗思维的建立与应用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