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梅育嘉  罗杰峰 《内科》2012,7(2):110-112
目的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atherothromb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TCI)为对象,分析伴有和不伴有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的ATCI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探讨LA发生的机制。方法经头颅MRI证实ATCI患者253例,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不伴脑白质疏松组(A组,174例)和伴有脑白质疏松组(B组,79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肌酐、血脂、高血压病史、脑梗死病史等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组174例(68.77%),平均年龄(59.9±13.3)岁;B组79例(31.23%),平均年龄(67.5±11.0)岁。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A组1型30例,2型75例,3型31例,4型38例;B组1型6例,2型38例,3型7例;4型28例。Pearson、spearman单因素分析入选因素:年龄(P=0.000),空腹血糖(P=0.005),OCSP分型(P=0.014),其中4型腔隙性脑梗死P=0.02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入选模型的变量是年龄(P=0.000)、OCSP分型(P=0.035),其中4型腔隙性脑梗死P=0.019。结论高龄、OCSP脑梗死类型提示的病变部位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是否伴发LA有独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伴白质疏松的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伴白质疏松(LA)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部CT或MRI表现,将其分为伴LA组(43例)和不伴LA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梗死部位和大小、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循环病变(OR=7.165;95%CI:3.072~16.714)、高血压(OR:3.135;95%CI:1.090—9.013)、高龄(OR=1.119;95%CI:1.067—1.174)是伴LA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43例伴LA组患者中,梗死部位在基底核或皮质下白质的有27例(62.8%),腔隙性脑梗死为18例(41.9%);173例不伴LA组中,以上两种梗死分别为46例(26.6%)和18例(10.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③伴LA组前循环病变的有27例,不伴LA组为41例(Х^2=7.890,P〈0.05)。伴LA组有6例(22.2%)发生大脑前动脉病变,血管闭塞12例(44.4%);不伴LA组无大脑前动脉病变(P=0.003),血管闭塞的有37例(90.2%),两组比较P〈0.01。两组侧支循环开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小血管及前循环病变是伴LA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患者脑白质疏松(L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经改良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的LAA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狭窄或闭塞脑动脉数等),采用年龄相关性白质改变(ARWMC)量表评估LA,依据MRI T2加权像或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将患者分为无LA组72例及有LA组240例,同时依据ARWMC评分将有LA组患者分为轻度LA组140例、中度LA组42例及重度LA组58例,并对患者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12例LAA患者中男227例(72.8%),平均年龄(64±11)岁,其中240例(76.9%)存在LA。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911,95%CI:1.647~5.146,P0.01)、高血压(OR=2.583,95%CI:1.373~4.857,P0.01)、糖尿病(OR=1.882,95%CI:1.058~3.348,P0.05)、狭窄或闭塞动脉支数(OR=1.851,95%CI:1.018~3.367,P0.05)、腔隙性脑梗死(LI)(OR=1.493,95%CI:1.202~1.853,P0.01)是LA的危险因素。(2)不同严重程度LA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显示,3组间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狭窄或闭塞动脉支数及L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狭窄或闭塞动脉数及LI是LAA患者LA的危险因素,且与LA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 18例脑梗死伴白质疏松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 (ERP)并与单纯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伴白质疏松组分别与单纯脑梗死组、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ERP的N2、P3潜伏期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而N1、P2潜伏期及P3波幅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单纯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则ERP的N1、P2、N2、P3潜伏期及P3波幅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白质疏松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有关 ,ERP为脑梗死伴LA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评定可能提供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发病情况,探讨LA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93例,根据脑室旁LA严重程度分为无LA组61例,轻度LA组324例,中重度LA组208例;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门诊非痴呆患者单纯脑白质疏松的年龄特征.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门诊首诊患者,年龄>40岁,未服用降脂药及B族维生素,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24分.依据MRI确定脑白质疏松并排除腔隙性病灶、皮层梗死灶.脑白质疏松组138例,脑内仅存在白质疏松病灶,对照组124例,无脑内病灶.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单纯脑白质疏松组患者年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调整性别、血管危险因素后,多变量ln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仍然与单纯脑白质疏松独立相关(OR 1.080,95%CI 1.042~1.120,P=0.001).对年龄进行分层发现,60岁年龄层及>70岁年龄层发生脑白质疏松的风险性是40岁年龄层的2.693(95%CI1.103~6.575)倍及13.527(95%CI 3.319~55.131)倍.结论 年龄是单纯脑白质疏松的确定危险因素,60岁以后脑白质疏松的风险性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外动脉狭窄与侧脑室旁白质发生脑白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8例,根据侧脑室旁脑白质是否发生脑白质疏松,分为无脑白质疏松组(56例)和脑白质疏松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颅外动脉狭窄情况、梗死灶的大小以及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与颅外大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结果脑白质疏松组脑梗死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和心脏病发生率和颈动脉斑块大小均高于无脑白质疏松组(P0.05);脑白质疏松组脑梗死患者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31.9%)明显高于无脑白质疏松组脑梗死患者(14.3%)(P0.05);非参数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脑梗死患者的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与颅外大动脉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脑白质疏松组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直径明显大于无脑白质疏松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生颅外动脉狭窄与侧脑室旁发生脑白质疏松相关,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LA)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207例,根据脑室旁LA严重程度分为中重度组119例和轻度组88例;又根据深部LA严重程度分为中重度组90例和轻度组117例,分别比较脑室旁和深部各组临床特征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A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室旁分组中,与轻度组比较,中重度组年龄更大[(71.36±7.13)岁vs (66.64±5.66)岁],脑卒中史比例(46.2%vs 17.0%)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6.50±4.41)μmol/L vs (14.67±3.29)μmol/L]明显增高,吸烟比例(27.7%vs 50.0%)明显降低(P0.01)。年龄、脑卒中史和Hcy水平增高为脑室旁中重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深部分组中,与轻度组比较,中重度组年龄更大[(71.84±7.10)岁vs (67.44±6.18)岁]、脑卒中史比例(50.0%vs 21.4%)和Hcy水平[(16.68±4.37)μmol/L vs (14.77±3.47)μmol/L]明显增高,高脂血症比例(15.6%vs 29.1%)和糖化血红蛋白(7.40%vs 7.90%)水平降低(P0.05,P0.01)。年龄,脑卒中史为脑深部中重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脑室旁和深部LA区域,年龄和脑卒中史为老年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重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Hcy水平增高为此类患者脑室旁中重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MRI结果将脑白质疏松分为脑室周围LA和皮质下LA,并进行计分和分级.结果 共纳入113例卒中患者,其中男性74例,女性39例,平均(61.33±1.32)岁.有脑室周围LA患者(n=86)的年龄[(6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伴腔隙性脑梗死的白质疏松症患者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00例经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白质疏松患者为病例组,同期收集100例腔隙性脑梗死不合并白质疏松患者为对照组,按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所有研究对象行头颈动脉CTA或MRA检查,比较颅内白质疏松严重程度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白质疏松组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不合并白质疏松组(P<0.05).伴腔隙性脑梗死的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高龄、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是白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56,95%CI为1.40~ 9.07;OR=1.56,95% CI为1.04~2.34;OR =2.13,95% CI为1.05 ~4.31).结论 脑白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分析。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5例,根据年龄分为45~64岁组99例,65~74岁组84例,75~99岁组52例。比较3组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布的差异。结果45~64岁组、65~74岁和75~99岁组患者吸烟(37.4%、25.0%和13.5%)、饮酒(20.2%、7.1%和3.8%)、血脂异常(8.1%、11.9%和30.8%)、同型半胱氨酸[(14.64±6.42)μmol/L、(16.75±6.78)μmol/L和(18.02±9.56)μmol/L]、糖化血红蛋白[(7.12±2.13)%、(6.56±2.04)%和(6.57±1.50)%]、脂蛋白(a)[(239.77±207.20)mg/L、(228.71±211.03)mg/L和(183.68±126.46)mg/L]、TG/HDL-C(2.04±1.62、1.64±0.98和2.16±1.82)、TC/HDL-C(4.40±1.09、4.89±1.36和4.99±1.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5~64岁组、65~74岁组以单支血管受累多见,75~99岁以多支血管受累多见,3组患者均以前后循环、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受累多见。结论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延缓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同型半胱氨酸与脂代谢紊乱是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及穿支动脉疾病(PAD)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7例,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的分型标准,分为LAA组219例、PAD组148例。测量入院时血压,询问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检测2组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析2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PAD组比较,LAA组年龄、糖尿病、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HDL/LDL比值明显降低(P<0.05,P<0.01),LAA组血压虽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预防应严格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控制患者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助于减少LAA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血管造影评估伴有高血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274例,在实施脑血管造影时,同时行非选择性肾动脉造影以评价肾动脉主干狭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测量直径狭窄率≥50%)患病率。根据诊断分为ARAS组51例,无ARAS组223例。采用标准化问卷法收集人口学资料、心脏病、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等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伴有高血压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ARAS的相关因素。结果 274例患者中,吸烟87例(31.8%),糖尿病98例(35.8%),高脂血症126例(46.0%),脑梗死122例(44.5%),慢性肾功能不全23例(8.4%),心脑血管病家族史79例(28.8%);单侧ARAS 42例(15.3%)、双侧ARAS 9例(3.3%)。ARAS组吸烟比例明显高于非AR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1%vs 17.0%,P=0.001)。结论对拟行脑血管造影的高血压患者建议同时行非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尤其是吸烟的高血压患者发现肾动脉主干狭窄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脑梗死相关血脂指标的性别差异。方法选择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中4189例首发脑梗死患者,依据TOAST病因学分型分为LAA组1919例、小血管闭塞(SVO)组716例和非LAA&SVO组1554例。分析TG、TC、HDL-C、LDL-C水平与LAA的相关性。结果 3组除TG外,女性TC、HDL-C、LDL-C水平均高于男性(P<0.01)。LAA组vs非LAA组,LAA组vs非LAA&SVO组的2个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均显示:TC、LDL-C水平与LAA发生相关。男性患者TG水平与LAA的相关性有显著意义,TG每升高1个四分位数区间,LAA组较非LAA组、非LAA&SVO组发生的可能性分别增加8.6%和15.0%。结论相较于其他缺血性脑卒中亚型,TC、LDL-C增高与LAA的发生密切相关;TG在预测颅内外LAA风险时,存在性别差异,对于男性除常规关注TC、LDL-C外,还需将TG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经头颅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85例,其中合并中重度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40例(脑白质病变组),不合并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患者45例(单纯脑梗死组)。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对2组患者进行评分,并比较2组血清尿酸、碱性磷酸酶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差异。结果脑白质病变组ESRS评分和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高于单纯脑梗死组[(4.68±1.16)分vs(3.69±1.78)分,P0.01;(59.50±18.48)U/Lvs(53.56±13.81)U/L,P0.05],血清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单纯脑梗死组[(265.58±77.91)μmol/L vs(306.40±66.68)μmol/L,P0.01]。脑白质病变组与单纯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ESRS评分越高,并发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风险可能越高。血清尿酸水平下降、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可能是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4种发病机制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改良Org 10 172急性脑卒中治疗试验分型筛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76例,进一步确定其发病机制,记录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分布差异。结果176例患者中,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76例(43.2%)、动脉-动脉栓塞15例(8.5%)、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47例(26.7%)和混合机制38例(21.6%),男性分别为(67.1%、53.3%、42.6%和47.4%)、高血压(59.2%、73.3%、74.5%和84.2%)、TIA或脑卒中史(35.5%、46.7%、66.0%和36.8%)、高脂血症(9.2%、40.0%、31.9%和15.8%)和入院时NIHSS评分(5.5分、10分、6分和12分)有显著差异(P0.05)。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以轻度狭窄多见(P=0.000),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以重度狭窄多见(P=0.004),混合机制以血管闭塞多见(P=0.001)。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不同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不尽相同,血管狭窄程度存在差异,在临床防治工作中应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找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50例,其中男性162例,女性88例,平均年龄(71.46±12.16)岁,6个月后失访15例。采集患者与脑梗死相关的临床信息,并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分,通过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脑梗死预后的因素。结果年龄(OR=1.049,95%CI:1.019~1.081,P=0.001)、高血压(OR=3.918,95%CI:1.169~13.132,P=0.027)、脑卒中(OR=7.742,95%CI:1.038~7.746,P=0.046)、TC(OR=0.347,95%CI:0.165~0.731,P=0.005)、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0.816,95%CI:0.696~0.956,P=0.012)和脑卒中后抑郁(OR=9.161,95%CI:4.326~19.401,P=0.000)是影响脑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高血压、脑卒中、TC、入院时NIHSS评分、脑卒中后抑郁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其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对首发卒中组与复发性卒中组的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心房颤动患者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504例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男性245例(48.6%),女性259例(51.4%),平均年龄(76.67±8.26)岁;首发卒中组314例(62.3%),复发性卒中组190例(37.7%).复发卒中组高血压(78.9%对69.4%;χ2=5.446,P=0.020)、糖尿病(38.9%对26.8%;χ2=8.181,P=0.004)和年龄>75岁(68.9%对60.2%;χ2=3.915,P=0.048)的患者比例以及基线收缩压[(153.30±26.02)mmHg对(148.13±26.40)mmHg,1 mmHg=0.133 kPa;t=-2.141,P=0.033]均显著高于首发卒中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优势比(odds ratio, OR)1.73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121~2.682;P=0.013]、糖尿病(OR 1.757,95% CI 1.188~2.597;P=0.005)、年龄>75岁(OR 1.680,95% CI 1.132~2.494;P=0.010)是心房颤动患者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和年龄>75岁是心房颤动患者复发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大多数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已有认知损害的表现,以执行功能障碍为主,兼见多个认知域的损害.认知损害的表现和转归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龄、低教育水平、女性、种族、基因等人口统计学差异;卒中前认知水平;梗死灶的部位、大小、数量、梗死次数等梗死特点;脑血管、非脑血管等血管因素;以及既往史、药物使用史、心理状况、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急性缺血性卒中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为后期认知恢复和血管性痴呆的二级预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是否增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方法连续收集本院2004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确诊脑梗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75例作为病例组,同时收集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受试者1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吸烟、肥胖、血脂、脂蛋白、尿酸、炎性指标。结果病例组的吸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64.0%vs42.7%,P=0.003);而TG[(1.73±1.58)mmol/L vs(1.80±1.47)mmol/L,P=0.001]、HDL[(1.06±0.50)mmol/L vs(1.23±0.33)mmol/L,P=0.000]、载脂蛋白B[(0.88±0.24)mmol/L vs(1.05±0.26)mmol/L,P=0.000]、载脂蛋白E[(3.87±1.02)mmol/L vs(4.67±2.88)mmol/L,P=0.000]和脂蛋白(a)[(23.87±17.77)mmol/L vs(29.90±10.52)mmol/L,P=0.000]较对照组显著减低,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增高(4.35±1.59 vs3.90±1.2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载脂蛋白B和脂蛋白(a)是强直性脊柱炎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与吸烟、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增高相关。对此类患者应于用更积极的控烟和调脂治疗措施,以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