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8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经腹部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肠系膜上静脉损伤修复后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诊断血栓形成1例,手术探查证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4例。给予溶栓治疗4例,手术治疗5例(其中1例为溶栓治疗无效者)。7例痊愈,1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取栓术后6d死于肾衰竭。结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确诊困难,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冠心病患者并发肠缺血的认识。方法:对可疑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分析冠状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以及患者的胃肠症状与肠系膜上动脉影像变化的关系。结果:59例冠心病患者中17例肠系膜上动脉病变(28.8%),24例冠状动脉正常者中2例肠系膜上动脉病变(8.3%)(P<0.05)。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27例(45.8%),合并肠系膜上动脉病变14例(23.7%);单支血管病变32例(54.2%),合并肠系膜上动脉病变3例(0.05%)(P<0.05)。34例有胃肠症状患者中13例肠系膜上动脉病变(38.2%);25例无胃肠道症状者中4例肠系膜上动脉有病变(16%)(P<0.05)。结论:冠状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病变之间有相关性。肠系膜上动脉损害一般在冠状动脉损害较严重时发生。冠心病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与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的改变有相关性,应重视冠心病患者肠缺血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SakamotoⅠ型6例,Ⅱ型4例,Ⅲ型10例,Ⅳ型6例。结果本组患者中,12例采用保守治疗,14例采用血管腔内治疗,治疗后患者症状均缓解。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采用不同方式治疗的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复查CT血管造影(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显影良好。结论 SISMAD患者需尽早行腹部CTA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了解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及分支血运情况;症状较轻、无明显肠道缺血者,可采用保守治疗;症状较重及肠道缺血严重或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者,首选腔内介入治疗(选用裸支架);有肠坏死或夹层破裂迹象者,应积极行开腹探查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22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早期诊断,积极手术治疗,恰当有效的护理,22例病人中,非手术治疗5例,症状、体征均消失,肠道功能恢复,治愈出院。结论:积极有效的观察护理,对促进病人康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肠系膜上动脉急性栓塞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平  唐小斌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2):2150-215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4年4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42例SMA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2例患者中,均有动脉硬化闭塞症、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或栓塞病史;临床表现为剧烈的腹痛、早期的胃肠排空等;行多普勒超声及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确诊28例,早期诊断率为67%;肠系膜上动脉造影24例,均能确诊,早期诊断率为100%;误诊3例,误诊率7%。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术21例,肠系膜上动脉旁路术5例,肠切除吻合术16例。29例康复出院,13例死亡,病死率31%。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吻合口漏致感染性休克3例,短肠综合征2例,心肌梗死2例。结论:提高对SMAE的认识,早期、及时、正确作出诊断和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部CT检查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65例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检查,将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对照,分析CT诊断正确率情况及相关影像学特征。结果:通过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照,CT检查诊断肠系膜血管栓塞的正确率为95.4%,与手术病理诊断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肠系膜血管栓塞CT诊断正确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CT检查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总结腹内疝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和征象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2例腹内疝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结果:12例患者术前CT检查中5例诊断考虑为腹内疝。术后证实12例患者均为腹内疝,其中腹部术后粘连束带疝4例,十二指肠旁疝3例,网膜疝1例,肠系膜裂孔疝2例,乙状结肠周围疝1例,吻合口后疝1例。腹内疝主要的CT表现为:肠梗阻(100%),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83.33%),占位效应(66.67%),肠袢绞窄坏死、肠壁缺血水肿(50%),疝口(41.67%);各类型腹内疝的相关CT表现与手术所见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内疝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认识和掌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一类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引起的肠系膜血管闭塞,导致肠管缺血坏死、腹膜炎等.该病的特点是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出现小肠坏死或休克.虽然临床诊断和计算机成像技术不断进步,但肠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仍十分困难,因其病理生理过程复杂,既有轻微的肠壁水肿,又有肠梗死形成后肠缺血坏死,影像学表现常常多种多样.有研究表明,即使给予迅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死亡率仍高达60%~90%[1-2].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42例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 肾结核最常见的症状为膀胱刺激症状(78.6%,33/42)和血尿(64.3%,27/42).尿常规异常为83.3%(35/42),尿沉渣涂片找抗酸杆菌阳性率为28.6%(12/42);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肾盂造影、CT的阳性率分别为19.0%(8/42)、33.3%(14/42)、26.2%(11/42)和71.4%(30/42).36例行手术治疗;6例患者予抗结核治疗,3例痊愈,3例6~12个月后因患肾功能严重损害而行肾及部分输尿管切除术;39例手术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肾结核.结论 肾结核的临床诊断应综合病史、尿液分析及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抗结核治疗需严密随访,对肾脏破坏严重或无功能肾应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1965~1999年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39例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硬化、血栓等病史伴有与腹部体征不相符的剧烈腹痛,应首先考虑肠系膜血管缺血。结论 选择性动脉造影和给药是早期诊断、治疗最有价值的方法。血D-Dimer是实验室检查血栓形成的敏感指标。及早应用抗凝、溶栓和罂粟硷等药物是避免手术治疗和预防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属于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一种由于栓子的脱落或动脉血栓形成而导致肠管急性缺血坏死的外科急腹症,具有早期误诊率高、死亡率高(60~100%)[1]、预后差等特点。现将我院2010年收治的2例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对此病的警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急性组19例,36.8%患者有肢体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史,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并进行性加重,57.9%患者出现腹膜刺激征,68.4%出现腹水征;13例患者经腹部CT或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确诊,CT检出率83.3%;93.3%患者血浆D-二聚体升高;手术治疗13例,抗凝治疗6例,病死率15.8%,复发率21.1%,2例死亡.慢性组12例,均无急腹症表现,经腹部CT检查确诊,66.7%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结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病死率高的疾病,腹部CT检查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及时手术、抗凝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总结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7-01—2018-12期间经急诊外科、胃肠外科、血管外科诊治的AMI患者共23例,按缺血原因分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EAMI)+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TAMI)组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VAMI)组。总结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既往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30 d病死率等资料。使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AMI+TAMI组12例,男5例,女7例;6例≥60岁;症状居前3位的是腹痛(100.00%)、腹胀(75.00%)、恶心(58.33%);腹膜炎9例,发热4例,白细胞升高6例,D二聚体升高10例。VAMI组11例,男6例,女5例;6例≥60岁;症状居前3位的是腹痛(100.00%)、腹胀(81.82%)、恶心(54.55%);腹膜炎3例,发热2例,白细胞升高4例,D二聚体全部升高。两组病例均经CTA或CTV检查发现肠系膜动脉或静脉血栓或栓塞。两组各有3例肠坏死。5例患者放弃治疗,其余患者分别采用血管腔内手术或联合手术治疗,术后30 d无一例死亡。经统计学检验,两组病例在腹膜炎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AMI早期无特异临床表现,诊断困难。但随着医师对AMI认识的提高,多学科MDT的紧密合作,早期的手术干预避免广泛的肠管切除及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其疗效将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影响下肢动脉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再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血管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术后1、3、6、9、12个月以及以后每半年复查下肢血管B超、CT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术后血管闭塞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影响下肢动脉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再闭塞的因素。结果手术成功率100%(80/80),围手术期1例病例因术后突发急性脑梗死脑疝死亡,80例患者中首次术式:股动脉—腘动脉(膝上)血管搭桥术62例(77.5%),股动脉—腘动脉(膝下)血管搭桥术18例(22.5%),其中9例使用自体大隐静脉(11.2%),12例使用直径6 mm人工血管(15%),59例使用直径8 mm人工血管(73.8%)。41例患者合并高血压(51.2%),16例患者合并糖尿病(20%),13例患者合并心脏疾病病(16.2%),9例患者合并脑血管病史(11.2%)。随访率为86.9%(80/92),随访时间为1~60个月,随访期病死率为11.2%(9/80)。术后闭塞37例(46.2%),术后通畅43例(53.8%),术后死亡病例9例,其中2例死于突发脑梗死,3例死于脑出血,其余4例死于心血管疾病。结论糖尿病、术前评估流出道小于2根、术中选择直径6 mm人工血管和行膝下搭桥手术是患者术后再闭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诊治体会,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01/2007-12收治14例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所致肠梗阻患者的诊治经过。结果:本组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肠系膜缺血性肠梗阻。其中术前明确诊断者2例,术中诊断明确者12例,术后死亡5例。结论: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病情发展快,早期诊治困难,误诊率和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肠缺血的认识,完善冠心病防治规划。方法:选择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确诊3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观察组)与31例壮年冠心病患者(对照组)的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影像,对比分析年龄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肠系膜上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肠系膜上动脉病变观察组19例(52.8%),对照组3例(9.7%)(P<0.05);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观察组24例(66.7%),对照组7例(22.6%)(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年龄与肠系膜上动脉病变之间呈密切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常因医生的临床认识不足而延误诊断和失去治疗良机,绝大多数病人预后极差,死亡率达60~100%.本文的目的在于提高急性肠系膜血管的缺血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已收治的11例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1例病人中,6例曾有器质性心脏病史,3例合并房颤,动脉硬化5例.7例有中腹持续性剧烈疼痛和胃肠排空现象,酶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所有病人均行剖腹探查.本组仅4例存活.结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早期诊断极为重要.突发腹痛、胃肠排空现象和心脏病理背景应想到有本病的可能,预后取决于诊断和阻塞的部位、性质及范围.  相似文献   

18.
引起急性小肠缺血的原因众多,临床、实验室及放射学检查均缺乏特征性表现,容易误诊为其他非缺血性疾病.小肠供血减少的主要原因为肠系膜血管阻塞性血流减少与非阻塞性血流减少[1].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的不断发展,使用薄层扫描、多种三维重组及重组等影像后处理技术获取的血管影像,在临床应用中可以与传统的DSA成像相媲美,甚至比它的效果更好些.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2TA)在临床中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对大血管本身病变的诊断和评价,已经扩展到中小血管[2].本研究观察30例经临床或(和)病理证实的肠缺血患者的中小血管CTA表现,以期探讨MSCTA血管造影在小肠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北京友谊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5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3岁)。9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2例有长期吸烟病史,14例表现为腹痛症状。结果所有入选病例均行腹部增强CT检查,其中14例患者行腹部增强CT检查确诊,CT确诊率93.3%(14/15);7例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DSA)检查,造影确诊率100%(7/7)。本组中,根据临床表现分型方法,单纯型7例均采取保守治疗,复杂型8例中,4例行腔内治疗,3例行开放手术治疗,1例因无法行腔内治疗最终行保守治疗。所有患者腹痛症状全部好转,均正常饮食出院,无围手术期间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增强CT可作为临床确诊SISMAD的首选检查方法。临床症状分型实用性高,可以指导SISMAD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20.
评价超声内镜(EUS)在诊断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中的价值。选择年龄>50岁,有慢性上腹痛病史及有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高风险因素的病人作为对象,每个病人均行EUS、经腹多普勒(T-DUS)及腹腔动脉CT动脉造影(CTA)检查,从而判定EUS的准确性。37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27例患者CTA证实为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EUS的诊断准确率(92.6%)明显高于T-DUS(44.4%,P<0.05)。EUS能有效诊断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