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与七氟醚全程吸入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11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二尖瓣置换术治疗,依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各55例。七氟醚组在手术中采用七氟醚全程吸入麻醉,丙泊酚组在手术中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比较两组拔管时间、意识消失时间和麻醉前、麻醉后30 min、麻醉后6 h的心肌酶指标(心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结果:丙泊酚组意识消失时间和拔管时间长于七氟醚组(P<0.05);麻醉后6 h,丙泊酚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高于七氟醚组(P<0.05);麻醉后30 min、6 h,丙泊酚组心肌钙蛋白Ⅰ水平高于七氟醚组(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中采用七氟醚全程吸入麻醉较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能缩短拔管时间和意识消失时间,减缓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复合全麻下腹部外科手术时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的变化,探讨丙泊酚TCI复合全麻中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及其意义.[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30例.丙泊酚和维库溴铵诱导气管内插管后,吸入异氟醚,呼气末浓度为1.0MAC,稳定20 min后靶控输注丙泊酚,靶浓度从1.0 μg/ml开始,以0.5 μg/ml递增,靶浓度稳定在3.0 μg/ml开始手术.记录MAP、HR和AAI的变化.[结果]患者MAP和HR的变化与丙泊酚靶控浓度无相关性.AAI与丙泊酚靶控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923(P<0.001).AAI与插管刺激的相关性为-0.728(P<0.01),AAI与切皮和探查的刺激无线性相关.[结论]AEPindex是监测丙泊酚TCI复合全麻时麻醉深度的可靠指标,能有效的反映气管插管的刺激,但不能有效地监测切皮和探查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和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诱导对血液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拟行气管插管全麻的老年手术病人30例,ASAⅠ~Ⅱ级。年龄65-73岁,分为七氟醚组(Sev组)和丙泊酚组(Pro组),每组15例,分别予4%七氟醚吸入及予3μg/mL丙泊酚靶控输注行麻醉诱导。监测诱导、插管过程及插管后的血液动力学及BIS变化。结果:Pro组病人意识消失快,但在入睡时、插管前、插管后2min及插管后3min血压下降较Sev组明显。Sev组病人意识消失时的BIS值较Pro组高。结论:对老年病人,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诱导与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均能较好地抑制插管反应及切皮刺激.且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诱导起效更快,意识消失时间、插管时间更短。而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率。对血液动力学影响较轻,诱导更平稳.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方法:妇科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榆注全凭静脉组麻醉(R组)50例和芬太尼加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组(F组)50例.R组应用TCT双通道靶控输注系统行血浆浓度靶控,以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5μg/mL为目标浓度,麻醉维持期浓度不变,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2.5 ng/mL,麻醉过程中通过调节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浓度调整麻醉深度.F组诱导时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丙泊酚血浆靶浓度4.2μg/mL为目标浓度,麻醉维持期浓度不变,插管后体积分数2.0%异氟醚持续吸入,术中通过调节异氟醚吸入浓度调整麻醉深度.比较2组诱导后即刻、进镜前、苏醒后动脉压、心率,麻醉诱导、手术、苏醒及观察时间变化.结果:R组诱导后即刻、进镜时动脉压较麻醉前下降、心率减慢(P<0.05),与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苏醒时间、观察时间较F组短(P<0.05),2组麻醉诱导时间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简便易行,管理方便,苏醒迅速,但诱导期可出现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和低血压.  相似文献   

5.
脊柱手术患者吸入七氟醚和异氟醚麻醉恢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星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8):1312-1313
目的:比较脊柱手术患者吸入七氟醚和异氟醚麻醉的恢复情况。方法:将40例在全麻下行脊柱手术患者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异氟醚(I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麻醉维持两组分别吸入1.0MAC七氟醚和1.0MAC异氟醚,间断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和异丙酚,维持血压和心率波动不超过基础值25%。记录停止吸入麻醉药到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术后苏醒评分到达9分时间。结果:S组患者的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术后苏醒评分到达9分时间均较I组缩短(P<0.05)。结论:吸入七氟醚患者麻醉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吸入异氟醚者,但是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吸入异氟醚者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七氟醚、异氟醚和丙泊酚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肝脏切除术的安全性以及苏醒质量和耗费情况。方法:选择45例ASAⅠ-Ⅱ。肝脏右叶部分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异氟醚组(Ⅰ组)、异丙酚组(P组)。每组患者均联合硬膜外阻滞。3组分别以七氟醚、异氟醚吸入、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维持麻醉,且维持BIS值在50±5,术毕停止用药。记录术中心率、血压、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指令时间、定向力时间、达出苏醒室标准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并计算麻醉耗费。结果:七氟醚、丙泊酚苏醒较快;3组麻醉不良反应相似;丙泊酚组麻醉费用最高,异氟醚组耗费最低。结论:七氟醚、丙泊酚复合全麻苏醒较快,异氟醚麻醉维持最经济。  相似文献   

7.
静脉麻醉药物的量效关系虽然与吸入麻醉药物相似,但苏醒质量更优。全麻后唤醒过快,麻醉期间使用异丙酚和高浓度麻醉药均可能引起术后躁动不安。静吸复合麻醉中以不同的异丙酚Ce复合吸入异氟醚麻醉能否对麻醉恢复质量产生影响尚未明确。本次研究拟在相同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水平下,评价不同浓度异丙酚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ed infusion,TCI)复合异氟醚吸入对下腹部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对比运用七氟醚和丙泊酚在腹腔镜手术中机体核心体温的变化。方法选择60例行腹腔镜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术前均使用丙泊酚2 mg/kg,维库溴铵1.5 mg/kg,瑞芬太尼1.0μg/kg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七氟醚组以0.8~2.0 vol%七氟醚吸入,瑞芬太尼0.1~0.2μg/kg/min泵入维持麻醉,而丙泊酚组2.0~3.5μg/ml,瑞芬太尼3.0~5.0 ng/ml靶控输注维持麻醉。记录诱导后10 min记录体温(T1),气腹后40 min(T2),手术结束体温(T3),术后1 h体温(T4)。结果与基础体温相比,两组在气腹开始后45 min体温均有显著降低。结论全麻下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在七氟醚和丙泊酚维持下,中心体温均有下降,两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七氟醚吸入麻醉对肝移植患者的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肝移植患者分为4组,每组10例,用咪唑安定0.05 mg·kg~(-1)、芬太尼5μg·kg~(-1)、依托咪酯0.3 mg·kg~(-1)、维库溴胺0.15 mg·kg~(-1)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用丙泊酚、七氟醚,丙泊酚组(P组):持续输注丙泊酚4 mg·kg-1·h~(-1),七氟醚低剂量组(S1组)持续吸入七氟醚0.5最小肺泡浓度(MAC),七氟醚中剂量组(S2组)持续吸入七氟醚1.0 MAC,七氟醚高剂量组(S3组)持续吸入七氟醚1.5 MAC;记录麻醉前、诱导后、插管后1 min、5 min、1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分别于麻醉前(D0)、术后1 d(D1)、术后3 d(D2)、术后5 d(D3)和术后7 d(D4)5个时间点静脉采血,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结果以中等剂量七氟醚用于吸入麻醉时其血压和心率下降比其他两组更为明显;七氟醚组ALT、AST水平低于丙泊酚组,TBIL反应稍慢,丙泊酚组在术后第3天达高峰,术后第7天也逐渐恢复正常。两组TBIL在D1开始升高,D4时逐渐恢复正常。结论以中等剂量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肝癌患者肝移植麻醉为宜;七氟醚麻醉与丙泊酚麻醉相比,对于活体肝脏移植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复合硬膜外阻滞对上腹部手术病人吸入全麻药异氟醚最低肺泡气浓度(MAC)和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GE组(实验组,n=20),硬膜外穿刺置管,测试平面后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术中每隔40~50min硬膜外给予1%利多卡因和0.15%地卡因混合液5ml,辅以异氟醚吸入。GC组(对照组,n=20),气管插管方法同GE组,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结果:GC组病人术中血压、心率及吸入麻醉药浓度均显著高于GE组。双频谱指数GE组大于GC组。术后随访两组病人均无术中知晓。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术中异氟醚仅需小MAC,可以减少吸入麻醉药的用量,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或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对阿曲库铵效应室靶浓度及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瑞芬太尼组(A组)及七氟醚吸入麻醉组(B组),各30例。以TOF刺激方式监测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从诱导靶浓度2μg·mL^-1开始效应室靶控输注阿曲库铵,术中调节靶浓度维持T1≤5%。记录两组阿曲库铵靶浓度的变化、总药量、麻醉时间、恢复指数、停药至TOFR为0.9的时间。结果:两组持续给药30min后阿曲库铵效应室靶浓度显著下降(P〈0.05),B组靶浓度低于A组(P〈0.05);B组阿曲库铵期间用药量小于A组(P〈0.05),且恢复指数、停药到TOFR为0.9的时间短于A组(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和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均能呈时间依赖性地降低阿曲库铵效应室靶浓度,且前者的影响明显大于后者,停药后肌松恢复更为迅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可以加快老年患者长时间麻醉后苏醒的麻醉方法.方法 50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麻醉组、异丙酚七氟醚复合麻醉组、七氟醚麻醉组、先异丙酚后七氟醚组、先七氟醚后异丙酚组.麻醉维持首先根据BIS监测来分别调节七氟醚的吸入浓度或异丙酚的静脉靶控浓度使BIS维持在45~55之间,然后根据平均动脉压的监测来调节瑞芬太尼的输注速率,手术结束后停止麻醉药.观察两组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简单神经病学评估恢复时间等.结果 异丙酚麻醉组、异丙酚七氟醚复合麻醉组、七氟醚麻醉组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简单神经病学评估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异丙酚后七氟醚组、先七氟醚后异丙酚组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简单神经病学评估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前三组(P<0.05).结论 先异丙酚后七氟醚或先七氟醚后异丙酚的麻醉方法可以加快长时间手术患者的麻醉苏醒,使长时间手术麻醉具有短时间麻醉的苏醒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在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静脉麻醉和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在瓣膜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4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丙泊酚组(n=12)气管插管后经右颈内静脉泵入丙泊酚,靶浓度2μg/ml,体外循环(CPB)期间0.8μg/ml,CPB后1μg/ml;异氟醚组(n=12)采用大剂量芬太尼复合吸入异氟醚全麻。以收缩压(SBP)≤80%基础值为反馈指标。监测SB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等指标,比较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丙泊酚组清醒快,气管导管拔除早,在抑制心肌应激方面优于异氟醚组。结论:在瓣膜置换术中应用靶控输注丙泊酚辅以喉麻和硫酸镁,可大幅减少芬太尼用量,术后恢复快,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硬膜外阻滞复全全麻对上腹部手术病人异氟醚MAC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合硬膜外阻滞对上腹部手术病人吸入全麻药异氟醚最低肺泡气浓度(MAC)和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GE组(实验组,n=20),硬膜外穿刺置管,测试平面后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术中每隔40-50min硬膜外给予1%利多卡因和0.15%地卡因混合液5ml,辅以异氟醚吸入。GC组(对照组,n=20),气管插管方法同GE组,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结果:GC组病人术中血压、心率及吸入麻醉药浓度均显著高于GE组。双频谱指数GE组大于GC组。术后随访两组病人均无术中知晓。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术中异氟醚仅需小MAC,可以减少吸入麻醉药的用量,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4ng/mL)血浆靶控输注对七氟醚手术切皮抑制患者对手术刺激引起肾上腺素能反应的最低肺泡浓度(MACBAR)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级,择期妇科手术患者分为瑞芬太尼靶浓度4ng/mL+七氟醚吸入组(RS组,n=20),七氟醚吸入对照组(S组,n=20)。瑞芬太尼靶浓度和七氟醚呼出浓度稳定于预先设定值20min后切皮。MACBAR测定方法采用医学序贯试验中的上~下法。结果:RS组手术切皮时七氟醚MACBAR为2.56%,95%可信区间为2.41%~2.72%;S组手术切皮时七氟醚MACBAR为4.95%,95%可信区间为4.66%~5.27%。结论:瑞芬太尼(4ng/mL)血浆靶控输注可将手术切皮时七氟醚的MACBAR降低约5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不同血浆靶浓度的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诱导对小儿全麻诱导期间及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观察瑞芬太尼对达到一定镇静程度时七氟醚呼气末浓度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儿按瑞芬太尼输注速度随机分为4组(R0、R1、R2、R3组,n=15),接受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分别为0、1、2、3 ng/mL.七氟醚吸入浓度为3%,与瑞芬太尼同时开始诱导,脑电双频指数(BIS)达60后10 min静注琥珀胆碱辅助气管插管.记录各组麻醉诱导前、BIS达60时、插管前、插管即刻和插管后2 min的SBP和HR;BIS达60后在1 min内每隔10 s记录相应的BIS值,计算平均值.采用传统的上下波动法测定七氟醚呼气末浓度(ET%).结果:R0和R1组插管即刻SBP和HR高于诱导前及插管前(P<0.05),R2组的SBP和HR插管后与插管前差别不显著,而R3组在诱导期间出现较严重的循环抑制.4组患儿七氟醚ETBIS60%值分别为2.33%、2.18%、1.38%、0.97%,R1、R2、R3组七氟醚ETBIS60%与R0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瑞芬太尼与七氟醚在小儿全麻诱导时具有协同作用,使达到一定镇静程度时七氟醚呼气末浓度随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适合的靶浓度下,瑞芬太尼能有效抑制小儿七氟醚吸入诱导时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全麻对风湿性心脏病(RHD)手术患者脑电双频(BIS)指数及心肌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行手术治疗的80例RH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丙泊酚持续输注复合全麻,观察组给予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全麻,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BIS指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4ng/mL)靶控输注对七氟醚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最低肺泡浓度ED50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级,择期妇科手术患者分为瑞芬太尼靶浓度4ng/mL+七氟醚吸入组(RS组,n=20),七氟醚吸入对照组(S组,n=20)。瑞芬太尼靶浓度和七氟醚呼出浓度稳定于预先设定值20min后行气管插管。七氟醚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最低肺泡浓度ED50测定方法采用医学序贯试验中的上~下法。结果:RS组七氟醚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最低肺泡浓度ED50为1.11%,95%可置区间为0.99%~1.24%;S组七氟醚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最低肺泡浓度ED50为4.59%,95%可置区间为4.21%~5.00%。结论: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可明显降低七氟醚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最低肺泡浓度ED5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全麻与异氟烷吸入全麻的临床效果。方法:丙泊酚组(n=25)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维持麻醉,异氟烷组(n=25)采用异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所有患儿术中均辅助扁桃体局部麻醉。术中监测HR、BP、SpO2等指标,观察围术期两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自主呼吸恢复、气管拔管和清醒时间,苏醒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丙泊酚组患者麻醉术中循环波动小,苏醒及清醒快,恶心呕吐及苏醒期躁动的发生较异氟烷组少。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全麻复合局麻更适合小儿扁桃体摘除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TCI)不同浓度的舒芬太尼对腹部手术切皮时抑制交感反应七氟醚最低肺泡浓度值(MACBAR)的影响,以探讨舒芬太尼出现封顶效应的靶控浓度.[方法]择期腹部手术患者120例,随机按舒芬太尼不同浓度分别以0 ng/mL、0.12 ng/mL、0.18 ng/mL、0.24 ng/mL、0.30 ng/mL和0.36n g/mL分组命名为S0~S5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用丙泊酚( 3.5 μg/mL)、瑞芬太尼( 4 ng/mL)和罗库溴胺(0.6 mg/kg)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立即停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吸入七氟醚、60%笑气和40%氧气,各组分别将七氟醚和舒芬太尼调至设定浓度.记录麻醉诱导前、切皮前以及切皮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脑电双频指数(BIS) 值.根据序贯法半数效量公式计算每组的七氟醚MACBAR.[结果]S0~S5组七氟醚MACBAR分别为2.3%、1.6%、1.1%、0.9%、0.8%和0.7%.与S0组比较,各组七氟醚MACBAR均明显降低(P<0.05);与S1组比较,S2~S5组七氟醚MACBAR均明显降低(P<0.05); S3~S5各组七氟醚MACBAR相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腹部手术切皮时七氟醚MACBAR值,舒芬太尼靶浓度大于0.18 ng/mL时,七氟醚MACBAR降低不明显,表现出封顶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