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程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a preconditioning,RIPC)是指某一器官在缺血预处理后,对远隔器官在随后发生的缺血事件中有保护作用.1993年PrzyKlenk 等通过对狗的心脏左旋支进行预处理时,发现其对之后左前降支的梗死也能减少其梗死面积.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对早期缺血预适应的认识,这被称为"心内远程预适应".之后又发现远程预适应并非局限于一个特定的脏器,它被称为"器官间预适应"或"远程预适应".  相似文献   

2.
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是指在远端靶器官(如上肢、下肢)应用充气止血带交替进行充气与放气,达到短暂非致命性缺血与再灌注的一种无创的治疗策略,它通常用于手术或非手术患者,保护特定器官或心脏血管床免受预处理或后处理的缺血刺激,以便更好地保护身体免受随后或更长时间缺血发作的有害影响[1].RIPC是自然、安全、非药理、非侵...  相似文献   

3.
药物预处理对血管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慧  郑杨 《中国急救医学》2003,23(10):707-709
缺血预适应 (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C)是指心脏遭受短暂缺血后能耐受随后较长时间的缺血损伤。目前研究表明 ,IPC保护作用不仅存在于器官水平 ,而且存在于细胞水平 ;不仅可以保护心肌细胞 ,而且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药物预处理就是根据IPC机制 ,通过药物激发或模拟机体内源性物质而呈现的心脏保护作用。因而 ,我们通过探讨IPC潜在机制 ,发挥用药物代替缺血而产生预适应样保护作用 ,对于内皮细胞抵御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c -reperfusioninjury ,I/R)具有深远意义。1 内皮细胞 (endothelialcell,EC)和缺血预处…  相似文献   

4.
<正>生理性缺血(physical ischemia,PI)分为缺血预适应及生理性缺血训练。缺血预适应即机体正常器官(如上肢)受到短暂、可逆性缺血缺氧刺激后,通过诱导缺血器官以外的其他脏器(如心脏、大脑、肝脏、肾)对随后发生的严重或致命的缺血缺氧产生保护作用;生理性缺血训练是指正常器官如骨骼肌较长时间的反复缺血训练,对远隔缺血组织的保护作用。已有大量动物及临床研究证实PI可通过使心肌存活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1)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2)假手术组(Sham,n=6);(3)远隔缺血预适应(RIPC+I/R组,n=6);(4)SDF-1α/CXCR4阻断剂AMD3100+I/R组,(n=6);(5)AMD3100+RIPC+I/R组,(n=6)。ELISA检测外周血中SDF-1α;TTC检测心肌梗死面积;TUNEL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及RIPC+I/R组都可促进外周血中SDF-1α的释放,且后者的作用更显著(P0.05);RIPC+I/R及AMD3100+RIPC+I/R组可以不同程度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及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P0.05),AMD3100+RIPC+I/R组与RIPC+I/R组相比,心肌梗死面积及细胞凋亡率均有所增加(P0.05)。结论:远隔缺血预适应可能通过SDF-1α/CXCR4信号通路对心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及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平均分成4组:对照组(C),缺血再灌注组(I/R),经典缺血预适应组(IP),远程缺血预适应组(NDLIP)。各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再灌注过程中记录心电,再于实验末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最后取心脏以免疫组化法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以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行心脏缺血范围(AAR)和梗死范围测定(IA),并计算梗死范围与缺血范围(IA/AAR)的比值。结果 (1)CK和CKMB:远程预适应组同经典预适应组的血清CK和CKMB值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2)心肌梗死面积(坏死区占缺血范围心肌重量的百分比):远程预适应组同经典预适应组的心肌梗死面积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3)凋亡率:远程预适应组同经典预适应组的凋亡率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4)HSP70:远程预适应组同经典预适应组的HSP70表达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表达增强(P<0.05)。结论远程缺血预适应同经典缺血预适应一样对大鼠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部分通过上调热休克蛋白以降低心肌细胞凋亡实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不同强度的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与经典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平分为4组:经典缺血预适应组(A组)、单下肢远程缺血预适应组(B组)、双下肢远程缺血预适应组(C组)、四肢远程缺血预适应组(D组).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最后取心脏行心脏缺血范围(area at risk,AAR)、梗死范围(infarcted area,IA)测定.结果:(1)CK和CK-MB:B组及C组的CK和CK-MB活性与A组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B组下降最明显.(2)心肌梗死面积(坏死区占左心室重量百分比):与A组比,B组、C组及D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B和C组下降最明显,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比经典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更好.且结扎单下肢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比剂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及介入治疗,对比剂肾病(CIN)已成为医院获得性急性肾损害的主要原因。除水化外,目前还尚无其他预防CIN发生的有效措施,为此,进一步探索减少CIN发生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远程缺血预处理是机体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其不仅对心脏起保护作用,对其他器官也具有普遍的保护作用。本文针对这一特点,对远程缺血预处理预防CIN的作用原理、CIN的发展机制等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曾凤兰 《临床荟萃》2001,16(1):36-37
1986年,Murry等[1]首先发现心肌反复短暂缺血可以限制随后较长时间缺血的心肌梗死范围(myocardialinfarctionsize,Mis)。因此,提出了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的概念,即心肌能从短暂的缺血中快速反应,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这一概念的提出为缺血心肌的保护及其机制探讨开辟了崭新的领域。近年来,一些研究者用不同的预适应方法,在不同种属的动物身上,从整体到离体器官及细胞水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大量实验资料表明,预适应现象普遍存在于正常动物的不同组织器官。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具有以下几个特…  相似文献   

10.
学术背景:剧烈运动可诱发心肌损伤.研究表明,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有效的保护心肌免于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措施.另有研究表明,运动可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物质,从而提高机体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称为运动预适应.目的:探讨运动顶适应的心肌细胞保护机制,为在运动实践中保护心脏提供新的思路.检索策略: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01/2007-1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Exercise preconditioning,Ischemicpreconditioning,Adaptive cytoprotec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00-01/2007-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缺血预适应;运动预适应:适应性细胞保护",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37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与缺血预适应和运动预适应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义章.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缺血预适应与运动预适应的随机对照试验.所选用的30篇文献中,8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缺血是造成心肌损伤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发病因素,短暂的心肌缺血引起可逆性心肌损伤,使心肌难于承受再次缺血,反复多次短暂的缺血发作有可能引起累积性心肌梗死.②研究表明,缺血预适应能对随后长时间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缺血预适应.缺血预适应使心脏遭受短暂缺血后能耐受较长时间的缺血,是心脏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③激烈运动作为一种应激,可极大提高心肌耗氧量,造成暂时的心肌相对缺血或绝对缺血,反复的运动则造成反复的短暂缺血,这种通过运动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保护物质,从而提高机体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称为运动预适应.运动预适应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运动预适应的机制与运动诱导心肌细胞适应性保护有关.结论:运动预适应的机制与运动诱导心肌细胞适应性保护有关.这种适应性心肌细胞保护可能与抗氧化酶活性提高、热休克蛋白产生、一氧化氮的作用、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以及与运动导致冠状动脉解剖、生理适应和心肌肌浆网Ca2 -ATP酶活性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1.
药理性预适应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适应是指预先给予某种损伤性刺激后 ,机体组织器官对这些有害刺激产生的耐受性或适应性。1986年 ,Murry等首次报道“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缺血预适应有两个时相 ,即早期保护和延迟保护[1] 。保护作用表现为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改善心功能和减少心肌酶的释放等。缺血预适应的信号转导途径涉及“触发物质 -中介物质-效应子”。缺血刺激引起触发物质释放 ,包括多种内源性活性物质如腺苷、一氧化氮 (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2 ] 、缓激肽、阿片肽和前列腺素等 ,作用于各自相应受体 ,在受体水平进行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远端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治疗前、后冠状动脉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 QFR)的变化,探讨RIPC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QFR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冠心病患者91例随机分为RIPC组45例和对照组46例,RIPC组行下肢RIPC(下肢袖带加压200 mm Hg持续5 min后放压休息5 min为1个循环,共3个循环)治疗,对照组仅下肢捆绑袖带不施加压力。2组分别于RIPC前、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计算QFR测量值;采用ELISA法检测2组RIPC前、后血浆一氧化氮、缓激肽、内皮素-1水平。比较2组体质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靶血管分布及狭窄程度等临床资料,RIPC前、后QFR,RIPC前后QFR的差值(△QFR),RIPC前、后血浆一氧化氮、缓激肽、内皮素-1水平。结果 2组体质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参考直径、靶血管长度、狭窄程度、靶血管分布,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比率,有吸烟史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IPC组RIPC后QFR[0.7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后肢缺血预适应(IPC)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远程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IPC组先用止血带结扎兔双后肢根部5 min,松开5 min,重复三次,15 min后再阻断腹主动脉35 min后开放灌注,缺血组阻断腹主动脉35 min后开放灌注.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观察脊髓标本的病理学改变及细胞凋亡情况.测定脊髓组织中IL-8的水平.结果神经功能评分IPC组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缺血组,组织病理学变化各时间点明显好于缺血组,凋亡细胞数及IL-8水平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缺血组.结论双后肢IPC通过调动机体内源性抗损伤机制对缺血脊髓发挥远程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心肌缺血舒适应及其抗心律失常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肌缺血预适应 (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指一次或几次短暂重复缺血再灌注可提高随后较长时间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耐受性 ,减轻心肌损伤。IPC是机体组织细胞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内在的抗损伤能力。自 1986年Murry等 [1 ]首次发现这一现象以来 ,机体这一内源性抗损伤作用已在不同种属动物与不同实验模型 (在体、离体心脏 ,培养心肌细胞 ,转基因动物 )所证实 ,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不仅发生在心脏 ,也可出现在心外组织[2 ] 。诱导预适应的因素从缺血、缺氧、牵扯、快速起搏、热应激到药理性预适应。预适应从早期保护 (…  相似文献   

15.
余超  刘进 《华西医学》2013,(2):298-301
远端缺血预处理可以诱导脑缺血耐受形成从而产生脑保护作用,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可通过机体不太重要的器官的缺血预处理来保护重要器官如脑、心脏、肺、小肠、胃、肝等,其脑保护机制可能与内源性一氧化氮、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道、Notch信号、热应激蛋白70表达、抗氧化作用、抑制神经元凋亡、神经和(或)体液因素等有关。现对远端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相关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远隔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是指对远隔器官进行短暂的、非致死性的缺血后,机体组织和器官对之后长时间、致死性缺血的耐受程度提高.RIC在心脏、肺、肾脏等器官的保护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相对成熟.近几年,RIC在脑血管疾病的研究逐渐从基础向临床应用转化,本文对近几年RIC在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微小RNA-31-5p(miR-31-5p)在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保护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60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RIPC组、RIPC+miR-NC组、RIPC+miR-31-5p mimic组,每组12只。采用夹闭腹主动脉30 min建立SCIRI模型,通过鞘内注射miR-31-5p mimic质粒构建miR-31-5p过表达模型,除sham组和I/R组外,其余各组于闭腹主动脉前1 h实施RIPC。再灌注48 h后,对动物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血-脊髓屏障(BSCB)通透性检测;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TUNEL检测脊髓组织神经元凋亡情况;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脊髓组织miR-31-5p和蛋白激酶Cε(PKCε)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PKCε、BDNF蛋白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I/R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降低,伊文思蓝(EB)含量、神经元凋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γ-干扰素(IFN-γ)对血管内皮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评价26S蛋白酶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由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及离体器官模型,以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及丙二醛(MDA)浓度评价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损伤程度,以内皮依赖性血管松弛反应评价离体器官水平VEC的损伤程度.结果 H2O2可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引起VEC损伤,表现为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及MDA浓度增加(P<0.05或P<0.01),由乙酰胆碱(Ach)诱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松弛反应明显降低,表现为10-5 mol/L Ach引起血管最大舒张反应由(95.82±9.25)%降至(12.61±2.96)%(P<0.01);采用20 μg/L IFN-γ预孵育VEC 48 h后可明显降低由H2O2引起的LDH及MDA生成(P均<0.05),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松弛反应,由Ach诱导的血管最大舒张反应增至(72.68±18.82)%(P<0.01);26S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可取消由IFN-γ诱导的内皮抗氧化保护作用.结论 IFN-γ可诱导血管内皮对氧化应激的保护,其机制与26S蛋白酶体有关.  相似文献   

19.
心肌缺血预适应及其抗心律失常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指一次或几次短暂重复缺血再灌注可提高随后较长时间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耐受性,减轻心肌损伤.IPC是机体组织细胞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内在的抗损伤能力.自1986年Murry等[1]首次发现这一现象以来,机体这一内源性抗损伤作用已在不同种属动物与不同实验模型(在体、离体心脏,培养心肌细胞,转基因动物)所证实,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不仅发生在心脏,也可出现在心外组织[2].诱导预适应的因素从缺血、缺氧、牵扯、快速起搏、热应激到药理性预适应.  相似文献   

20.
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指通过1次或反复多次短暂、低强度的缺血预处理能减轻和抵抗随后长时间的缺血、缺氧造成的组织损伤。前期研究集中于血流丰富、易受缺血损伤的器官,如心、脑、肾。近年来对模型构建、机制研究、临床应用都作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对缺血预适应研究进展及其在肾脏中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