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南充地区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脑出血病因构成。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南充地区3所医院住院的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124例,男性680例,女性444例,男女比例为1.551,年龄18~92(62±20)岁。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45岁)107例、中年组(45~59岁)307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710例。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脑出血部位和病因构成差异。结果所有脑出血患者出血部位于基底节区出血64.59%、脑叶出血19.75%、脑干出血3.74%、小脑出血6.58%、多部位出血3.47%、脑室出血1.87%。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基底节区出血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75%和65.21%vs 51.40%,P=0.009)。所有脑出血患者的病因构成为高血压71.62%、不明原因20.91%、血管结构病变3.74%、系统性/其他疾病1.96%、淀粉样血管病1.60%、药物使用0.18%。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高血压比例明显升高(72.64%和75.21%vs 44.86%),血管结构病变(3.58%和1.55%vs 18.69%)、系统性/其他疾病(0.98%和1.83%vs 5.61%)和不明原因(21.17%和19.30%vs 30.84%)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的脑出血患者病因构成有所不同;中老年脑出血病因主要为高血压,青年脑出血病因主要为高血压、不明原因及血管结构病变;高血压的防控应该从青年开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性心包积液的病因分布特点。方法选自2002年1月至2012年7月北京军区总医院东区64例和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4例,行心包穿刺明确诊断为血性心包积液患者6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19~87岁。按年龄将患者分为2组,老年组33例(≥60岁)和中青年组35例(18~59岁)。按性别分男性组(28例)和女性组(40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血性心包积液病因分布。结果患者常见病因为恶性肿瘤(55.9%)、结核(26.4%)及非特异性心包积液(7.4%)。其他病因分别为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及先心病等。老年组与中青年组的常见病因分布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组和女性组血性心包积液的常见病因分别为肿瘤和结核,男性与女性病因分布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致血性心包积液,肺肿瘤占60.5%,妇科肿瘤13.2%,消化道肿瘤10.5%,心包间皮瘤5.3%,肾及肾上腺肿瘤5.3%,皮肤及颈部淋巴瘤各2.6%。结论肿瘤和结核为血性心包积液的主要致病因素,与年龄和性别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老年AP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68.8±6.9)岁]102例和非老年组[60岁,(46.7±4.4)岁]213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后住院时间及死亡率。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全身并发症、局部并发症比例及重症胰腺炎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P患者主要病因为胆道疾病,其次为高脂血症,酒精及肿瘤,其中老年组胆源性比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70.6%vs 49.8%),高脂血症比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11.8%vs 20.2%),酒精性比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6.9%vs 19.2%),肿瘤性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4.9%vs 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方面,老年组腹痛比例显著低于非老年组(84.4%vs 95.4%),黄疸比例高于非老年组(66.7%vs 4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9±5.6)vs(11.7±4.6)d,P0.05],但老年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7.9%vs 1.4%,P0.05)。结论老年AP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多,病死率高。老年AP患者应警惕胆源性及肿瘤性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心力衰竭病人的病因、诱因构成。方法选取125例确诊心力衰竭的住院病人,按年龄分为非老年组(19岁~59岁)和老年组(60岁~94岁),整理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各组的病因、诱因构成及多病因情况。结果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是非老年组最常见的前两位病因,分别占42.5%、40.0%,冠心病、高血压是老年组最常见的前两位病因,所占比例均为55.3%;在老年组冠心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55.3%vs 25.0%,P0.01),而扩张型心肌病在非老年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42.5%vs 18.82%,P0.05)。非老年组单病因多见,远高于老年组(P0.01);而老年组多病因多见,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1)。老年组及非老年组病人的诱因均以感染最多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力衰竭基础病因中冠心病、高血压的比例逐渐增大;多病因心衰比例逐渐增大;感染成为心力衰竭病人发病及反复住院的最常见诱因。  相似文献   

5.
老年心包积液患者病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老年心包积液患者随年龄增大其病因构成的变化情况。方法450例确诊为心包积液的住院患者按年龄分为非老年(0~59岁)组,老年(60~79岁)组和高龄老年(80岁以上)组,建立心包积液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库,对比分析各组的病因构成。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大,心包积液病因构成也发生着变化。所有患者前6位的基础病因为肿瘤(22.22%)、结核(19.11%)、心力衰竭(16.44%)、肾功能不全(8.22%)、非特异性心包炎(8%)和心脏术后并发症(7.78%),老年组是肿瘤(23.5%)、心力衰竭(19.13%)、结核(14.75%)、非特异性心包炎(11.48%)、肺部感染(8.74%)和肾功能不全(6.01%),高龄老年组心包积液病因构成相对集中,前4位的病因是心力衰竭(34.62%)、肺部感染(19.23%)、肿瘤(15.38%)、肾功能衰竭(15.38%)。结论心包积液的病因随患者年龄老化,肿瘤、心力衰竭、肺部感染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结核则呈下降走势。在高龄老人,心肺功能异常导致心包积液已经接近一半。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梗死模式与病因特点。方法选择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5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98例和中年组(年龄65岁)77例。观察脑梗死模式与病因分型情况,脑梗死模式分为穿支动脉梗死、皮质动脉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和分水岭梗死,病因分型参照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心源性栓塞型、其他明确原因型和不明原因型。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病因分型及脑梗死模式差异。结果老年组年龄、心房颤动比例高于中年组;男性、吸烟比例低于中年组(P0.05,P0.01)。病因分型中,老年组和中年组均以小动脉闭塞型多见(44.90%和55.84%);2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原因型和不明原因型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心源性栓塞型比例高于中年组(8.16%vs 0,P=0.010)。脑梗死模式中,老年组和中年组均以穿支动脉梗死多见(41.84%和49.35%);2组穿支动脉梗死、分水岭梗死和大面积脑梗死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皮质动脉梗死比例高于中年组(32.65%vs 18.18%,P=0.031)。结论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以小动脉闭塞型、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多见;心源性栓塞型和皮质动脉供血区梗死模式较中年患者比例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诊抢救室老年危重患者死亡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3174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1839例和非老年组(14~64岁)1335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诊断、转归以及死因等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死亡风险。结果3174例急诊危重患者中老年人占57.94%。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女性比例、年龄、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发病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老年组前3位病因为心血管疾病(48.2%)、神经疾病(19.7%)及呼吸系统疾病(15.7%)。3174例患者中死亡305例,其中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分别为204例和101例,老年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66.89%vs 33.11%,P=0.001)。老年组危重症死因前3位的分别为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老年组呼吸危重症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21.1%vs 3.0%,P=0.000)。结论心血管病、神经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是急诊老年危重患者最常见病因,病死率高,其中呼吸危重症的死亡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老年及中青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1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103例,中青年组128例。对2组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年龄、心房颤动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老年组多发部位梗死病灶和弥散加权成像阴性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基底节区梗死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TOAST病因分型中,老年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中青年组以小动脉闭塞型为主。老年组不明原因型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5.8%vs 16.4%,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43.7%vs 21.9%,P0.01)。老年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32.0%vs 20.3%,28.2%vs 16.4%,P0.05)。结论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所占比例大,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比例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2年调脂药物的应用现状及依从性。方法纳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中2013年1月1日~2014年9月30日108家医院入选的AMI患者共26 625例,年龄缺失30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11 574例和中青年组(年龄≤65岁)15 021例,患者出院后1、6、12、18和24个月时进行随访,比较2组住院期间、出院时及出院后2年内调脂药物的应用和依从性。结果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体质量指数更低、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既往脑卒中史、外周血管疾病史、慢性肾功能不全比例更高(P=0.000)。老年组高脂血症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但一直治疗和应用他汀类药物比例高于中青年组(6.3%vs 9.4%,23.4%vs 15.1%,29.7%vs 21.6%,P0.01)。老年组急诊再灌注治疗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37.7%vs 51.1%,P0.01)。住院期间,老年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88.4%vs 90.5%)、他汀类负荷率(28.0%vs 30.8%)和非他汀类调脂药物使用率(1.5%vs 2.0%)均低于中青年组(P0.01)。出院后,老年组他汀带药率低于中青年组(87.5%vs 90.4%,P0.01)。1、6、12、18和24个月随访时,老年组规律服药比例均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2组均以患者自停为主(比例80%);2组非他汀类调脂药物使用率低(比例≤0.6%)。结论老年AMI患者应用他汀类调脂药物为主,但用药比例低于中青年患者,且用药依从性随病程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应加强老年AMI患者的一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304例,60岁以上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诱因、基础心脏疾病、症状体征、相关化验检查及并发临床情况。将304例心力衰竭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60~79岁为老年组,≥80岁为高龄组。对以上资料在两组间进行对比分析,了解高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体征。结果:1高龄组导致心力衰竭的首要病因是冠心病,但较老年组冠心病所占比例低(38.1%vs.62.8%,P=0.001);高血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无基础心脏疾病比例较老年组明显增加,(分别为29.5%vs.19.1%,P=0.013;37.1%vs.10.1%,P=0.000;7.6%vs.2.0%,P=0.016)。2心力衰竭发作诱因中,高龄组首位是呼吸道感染,较老年组增加(43.8%vs.23.6%,P=0.001),输液快、外科手术及无明显诱因较老年组比例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高龄组心力衰竭类型及临床特点与相应的基础疾病及诱因相关。4老年心力衰竭并发多种临床情况,低蛋白血症和贫血在高龄组中比例明显增高比例(分别是38.1%vs.14.1%,P=0.000;20.0%vs.11.6%,P=0.046)。结论:高龄心力衰竭患者诱因首位是呼吸道感染,另外诱因多样或诱因不明显;部分患者基础心脏病史不明确;舒张功能不全为主的心力衰竭比例偏高;症状不典型;合并有多种临床情况,尤其低蛋白血症、贫血、胸腔积液及栓塞比例增加;肺部X线检查、心脏彩超对早期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