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直肠息肉是好发于2~6岁年龄段的良性疾病,因其有蒂距肛门近,给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本组病例采用手法摘除,方法简单,创伤小,费用省。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6岁,平均3.85岁,息肉直径0.8~1.2cm,平均直径约1cm,蒂长者1.5cm,短者0.5cm,距离肛门直径3~5cm,平均3.8cm,息肉生长在后壁14例,侧壁7例,前壁5例。 1.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直肠息肉与息肉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肠息肉与息肉病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510632)徐以浩,余成仿直肠息向往往与结肠息肉并存,直肠息肉病常是大肠息肉病的一部分,在讨论时二者难以分开。腺癌性息肉与非腺癌性息肉,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肯定有恶变倾向,已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当今已划为二...  相似文献   

3.
127例良性直肠息肉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诊治的直肠息肉127例。结果:127例直肠息肉中,直肠管状腺瘤69例,绒毛状腺瘤28例,炎性息肉25例,幼年性息肉5例;伴结肠癌10例,伴直肠癌8例;经肠镜活检钳钳除41例,经肠镜电切45例,手术切除33例,与伴随直肠癌一并切除6例,未处理2例。结论:67.72%的直肠息肉可经肠镜治疗,但广基及2cm以上的腺瘤多数需手术治疗,手术根据肿瘤位置可选用经直肠后或括约肌入路、经腹入路或经肛门入路,与传统经肛门或剖腹手术相比,经直肠后或括约肌入路显露更好,且切除更准确、并发症率低和住院时间短,是切除直肠腺瘤的安全、彻底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小儿直肠息肉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6.
我科于2005年4月收治1例直肠息肉病人,经病理证实为直肠息肉恶变合并直肠类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息肉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直肠息肉病与结直肠息肉的区别在于息肉数目的多少。根据Morson等[1]的标准:结直肠息肉数目100个以上属息肉病范畴。结直肠息肉病又分为错构瘤型与腺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内镜治疗的体会。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我科收治的78例儿童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儿童结直肠息肉是常见的疾病,以幼年性息肉为主,全麻下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治疗儿童结直肠息肉,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直肠癌与直肠息肉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治 《腹部外科》1989,2(3):101-102
介绍直肠癌和直肠息肉的处理。忍性息肉处理简易,恶性较复杂,二者需病理检查证实。做好活检工作,是提高正确诊断率的关健。腺瘤恶变的治疗,需视恶变进展程度、部位、分化程度、基底部有否侵犯等而决定。提出在广基或环状直肠全周的腺瘤切除时,可采用拉出切除法。对多发性腺瘤病探讨了保留直肠段的指征、手术方式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息肉是指高出于黏膜、突向肠腔的赘生物,可以有蒂,也可以为广基无蒂。部分结直肠息肉为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幼年性息肉病、Peutz-Jeghers综合征及遗传性混合型息肉病等。遗传性结直肠息肉有肯定的恶变性,如不治疗,最终将100%癌变[1]。早期诊断及早施行预防性结肠或大肠全切除,对于结直肠癌的预防及结直肠癌的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一、临床特点绝大多数的结直肠息肉患者是无症状的,当出现相关临床症状时,多表示出现了息肉增大而部分阻塞肠腔、溃破出血、感染以及合并结肠癌或息肉癌变。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我们采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ST)治疗低位直肠息肉1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7例;年龄21~72岁,平均57岁。治疗方法: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腰麻。扩肛后应用TST手术器械撑开肛门,显露直肠息肉及周围肠壁,以7号丝线在距宽基底直肠息肉下缘、上缘各0.2cm做深至肌层的半荷包缝合,置入PPH吻合器,收紧缝线将宽基底直肠息肉及预切除肠壁牵入吻合器,用带线器将缝线从吻合器侧孔牵出,适当牵引下收紧吻合器,女性前壁息肉须检查阴道壁完整,击发同时完成直肠的切割和钉合。仔细检查吻合部位,特别是半吻合口两角有无出血,若有活动性出血需缝扎止血。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89~1994年收治儿童Galeazzi骨折25例,以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功能锻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5例中,男18例,女7例;年龄2~14岁;左侧10例,右侧15例;闭合性骨折23例,开放性骨折2例。就诊时间:受伤后1小时~3天。骨折分型:我们根据骨折改变程度将骨折分以下四型。一型为稳定型,骨折端无移位或轻度成角移位,合并下尺烧关节脱位,幼儿2例均属此型。二型为挽骨下端骨笛分离,共12例,其中学龄前1例;学龄期11例。三型为挽偏型,烧骨骨折多为斜形骨折,骨折远端向烧侧移位,骨折线由烧背侧近端斜向民掌侧远端…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结直肠息肉内镜治疗应用日益广泛,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逐渐成为关注焦点。内镜下切除结直肠息肉经济、安全、痛苦小,通过息肉的形状、局部浸润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不仅能保证其治疗效果,更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应予以提倡。本文总结了近期文献中关于内镜切除结直肠息肉常见方法,并对其选用适应证进行分析汇总,以便在临床中选用。  相似文献   

14.
我院肛肠科采用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partial mucosal resection,EPMR)治疗直径≥2cm的无蒂型直肠息肉52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肠息肉指突出于肠腔表面的隆起,以结直肠多发,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根据息肉与肠壁的附着关系可分为带蒂息肉、亚蒂息肉和广基息肉[1]。本文就结直肠息肉的各种分型进行简述,并总结其诊断和治疗进展。1结直肠息肉的分型根据2010年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结直肠息肉分为腺瘤、增生性息肉和错构瘤[2]。1.1腺瘤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通常为带蒂息肉,绒毛状腺瘤大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注扎法治疗直肠息肉的效果,对60例有蒂直肠息肉采用基底部及其周围黏膜下层注射低浓度消痔灵液治疗,并对体积较小、蒂部较细的直肠息肉加用胶圈套扎,对体积较大、蒂部广粗的直肠息肉加用贯穿结扎切除。结果显示,一次性治愈59例(98.3%);术后无出血、肠穿孔、直肠狭窄等并发症和后遗症。随访6个月至7年,复发1例(1.7%)。结果表明,注扎法治疗直肠息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手法复位治疗儿童孟氏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正清  郭云 《中国骨伤》2002,15(4):219-219
儿童孟氏骨折是一种特殊骨折,治疗的成功与失败,不仅关系到骨折的复位和畸形的纠正,而且直接影响患肢功能的恢复和骨骺的生长.我院自1988年至1999年收治儿童孟氏骨折65例,手法闭合复位成功57例,经随访8个月至10年,功能恢复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患者 男 ,80岁。脐周疼痛 16h ,加重伴全腹痛 7h ,于 1998年 10月 3日入院。有胃十二指肠病史 40多年 ,否认有大便异常病史。体查急性痛苦病容 ,腹平 ,板状腹样 ,全腹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 ,以下腹部为显 ,未触及包块 ,肠鸣音未闻及。血常规 :血红蛋白 10 0g L ,白细胞4 6× 10 9 L ,中性 0 78;腹透示膈下有可疑游离气体。诊断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胃肠穿孔 ?)。经积极术前准备后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发现直肠近乙状结肠处的系膜对侧有一大小约 5cm× 4cm的大穿孔 ,附近直肠管未发现明显异常 ,也未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于穿孔缘…  相似文献   

19.
我科自1989年12月至1996年1月收治肛管直肠良性淋巴样息肉19例,现将资料完整的17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患儿,男,12岁。因体检发现左肾积水1个月,左下腹疼痛1天收治入院。体检:外生殖器发育未见异常。外院腹部CT示左肾积水,左输尿管上段扩张。我院IVU及逆行造影示左输尿管上段迂曲、狭窄,左肾盂肾盏积水扩张。MRU示左侧输尿管局部狭窄,肾盂、输尿管上段扩张。取右侧卧位,腰部作3个Trocar入路,建立人工气腹,置腹腔镜及操作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