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好CT扫描前准备工作保证CT图像质量青海省人民医院刘素萍,芦青CT扫描前的良好准备工作是使扫描顺利进行并获得扫描结果的先决条件。现将我室几年来CT扫描前准备工作总结如下:1一般准备:1.1首先阅读申请单,在根据检查部位的不同,嘱患者带来有关检查的其...  相似文献   

2.
蝶鞍CT扫描图像质量探讨安红旗赵林河南电力医院放射科(450052)蝶鞍CT扫描是诊断垂体瘤最常用的检查方法。确定肿瘤的大小、范围有无改变、坏死、钙斑以及蝶鞍骨质的变化情况,为临床提供较为可靠的诊断依据。我们对蝶鞍CT扫描技术进行研究与探讨,取得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胸部组织CT设为不同扫描参数对图像噪声的影响及图像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将160例需要进行低剂量CT胸部组织扫描的志愿者作为观察对象,使用256层CT扫描机,设置管电流为17mAs,按照不同管电压、自动曝光控制的不同分为4组; A组120kV,DoseRight; B组100kV,DoseRight; C组120kV,固定管电流; D组100kV,固定管电流。所有图像分别采用混合迭代重建和全模型迭代重建进行肺部组织、胸壁软组织、脊柱旁软组织、主动脉重建,比较4组噪声及图像质量。结果:使用i Dose与IMR重建图像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B组较C组质量好(P <0. 05),D组图像质量最差; C组、D组的i Dose重建图像评分低; 4组SNR值依次降低; A组有效剂量最高(P <0. 05)。结论:胸部低剂量扫描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图像噪声变化不明显并可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CT机临床诊断以其准确、快速、清楚、无创伤、无痛苦、无危险等特点,迅速在全国普及,现已成为各大小医院里常规检查疾病的重要手段.CT之所以能及时迅速地为临床提供常规X射线图像诊断中无法作出的定位、定性诊断,优质的CT图像质量是评价CT产品的重要指标之一,得到优质的CT图像也是所有生产企业多年追求的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双源CT双能模式扫描后颅窝的图像质量。方法收集79例双源CT双能模式头部平扫的数据资料,后处理得到配对的非线性融合图(模拟传统CT扫描)及单能量70keV图(最佳单能量参数),采用客观评价(图像质量分析)及主观评价(图像伪影分析),研究双能扫描法对比传统CT、对后颅窝图像质量的改变。结果双能CT扫描图三个感兴趣区的客观噪声水平(SD)均低于传统CT(P〈0.05),而主观伪影分析双能CT图的评分与传统CT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双能CT扫描能明显提高后颅窝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颈间盘CT扫描患者300例,男80例,女220例,年龄23-64岁,平均44岁,均为2006年3月~2008年10月,临床表现头晕,头痛,颈肩不适,上肢麻木,怀疑或诊断为颈间盘病变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低剂量膝关节扫描的可行性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行膝关节CT扫描患者3 6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电压高低分为高管电压组(110kV)和低管电压组(80 kV),每组各1 800例,对2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分析.结果 高管电压组的CT剂量长度乘积、CT容积剂量指数分别为(60.45±9.67) mGy· cm、(5.18±0.34)mGy,均高于低管电压组的(25.14±1.22)mGy·cm、(2.16±0.18)mGy;高管电压组的图像噪声值11.43±2.13,低于低管电压组的16.89±3.43,但2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疗效相当,分别为(4.65±0.35)分、(4.52±0.42)分.结论 16层螺旋CT应用低剂量80 kV扫描膝关节,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且对图像质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照相机、洗片机等设备影响CT机图像质量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冠状动脉心脏CT(CTA)扫描成功率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江门市新会人民医院2017年3—11月间收治的106例因临床诊断需求而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后送CT室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后再送CT室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CTA扫描的成功率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心率控制、屏气方法掌握、心理调节及知识掌控4个方面均有改善,其中观察组干预后较干预前相比,影响因素的改善更加明显,图像质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成功率为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护理干预对提高住院患者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成功率有显著的效果,且增强了扫描图像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我国CT设备的普及,接受CT检查的人数也快速增多。患者所受X线辐射剂量的问题日益突显。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认为,受检者X线辐射剂量每增加1 mSv将增加5/10万的恶性肿瘤发病率。2000年ICRP统计的资料显示,世界范围内的CT检查占放射学检查的5%,但辐射剂量占整个放射学检查的34%,在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颅内出血性疾病复查时扫描的应用价值。并研究低剂量扫描在临床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6排螺旋CT,通过降低管电流来降低扫描剂量,对60例颅内出血性疾病患者复查扫描。其中30例采用常规扫描,另外30例采用低剂量扫描。将低剂量扫描的图像与首次检查图像比较,评价出血性疾病的发展情况。再与常规扫描比较影像学差异。结果低剂量CT扫描所获得的图像清晰,与首次扫描的图像相比,对比度、病灶边缘显示无明显差异,不影响病灶的显示和诊断结果。与常规扫描图像无明显影像学差异。结论低剂量CT扫描对病人的辐射剂量大大降低了。由于采用低剂量扫描,CT机器的消耗也降低了,大大增加了机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王作泉 《吉林医学》2011,(21):4452-4453
目的:探讨临床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64-MSCTA)扫描技术诊断应用价值,并对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对35例行颅颈64-MSCT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35例患者均行颅颈64-MSCTA检查,评价患者颈动脉的成像质量。结果:35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经检查发现颅颈部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狭窄及闭塞的患者25例,病变患者中发现病变血管共43支:轻度狭窄12支,占27.9%;中度狭窄15支,占34.9%;重度狭窄9支,占20.9%;闭塞7支,占16.3%。59支可评价颈动脉,不同血管分段可评价血管的显示率分别为:颈动脉起始段为94.9%;颈动脉颅外段为98.3%;颈动脉颅内段为86.4%;总体的可评价血管的显示率为93.2%。结论:临床64-MSCTA对于颈动脉成像的质量比较高,而对于颅外段成像的质量相对比较好。64-MSCTA对于临床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疾病的诊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经静脉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寻造成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不可评估的原因,比较舒张早期和晚期心电门控扫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电子束CT血管造影检查(EBA)。采用静脉法增强扫描心脏冠状动脉,心电门控采集CT断层图像,并用“容积再现法”(VRT)技术重建冠状动脉三维图像。对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和伪影作统计分析。结果7例(7%)患者因心跳和呼吸运动伪影而检查失败。冠状动脉左主干(LM)图像质量最好,左回旋支(LCX)最差(P<0.001)。各支冠状动脉由近段向远段图像质量依次降低(P<0.001)。40%RR间期心电图门控扫描优于80%RR间期门控。不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分布在3%左主干,2%、24%和64%左前降支(LAD)近、中、远段,8%、22%和45%左回旋支的近、中、远段,以及5%、12%和20%右冠状动脉(RCA)近、中、远段(P<0.05)。结论静脉法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限度是图像空间分辨率低和各种伪影。理想的心电门控扫描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的技术要点以及对质量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55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后处理用东芝VITER工作站分别进行VRT、CPR、MPR、MIP、三维重建及血管探针技术,评价冠状动脉主干和主要分支的显示达诊断要求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成功率。结果:在熟悉冠状动脉解剖,患者充分准备和配合以及合理地扫描参数选择,扫描时间窗的把握及图像后处理的保证下,冠状动脉成像主干和分支显示达到诊断要求。结论: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疾病的一种筛查,以及术后复查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在熟悉检查设备主要技术性能,合理应用各种参数,充分的准备是获得高质量图像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比较腰椎多层螺旋CT(MSCT)检查中设定不同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探讨腰椎MSCT检查的规范化程序和方法。方法 :随机选择时间段 ,设计 3组不同扫描程序 ,并对其腰椎MSCT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和比较。其结果采用单盲法进行独立评分 ,用t检验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第 3组的腰椎MSCT图像质量明显优于第 2组(P <0 .0 5 ) ,第 3组与第 1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腰椎MSCT检查中采用高速度 (HS)模式 ,5mm/ 15mmHS ,重建层厚 5mm ,间隔 1mm的程序 ,所获得的图像质量优良 ,达到了在保证诊断质量基础上 ,降低机器运行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CT肺动脉造影(CTPA)小剂量智能追踪增强方式和经验值增强方式的图像质量,探寻绿色精准的CTPA检查方法。方法:观察组36例采用小剂量智能追踪的增强方式进行容积采集,对照组36例采用经验值的增强方式进行容积采集,对两组CTPA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优质图像率61.1%,高于对照组的5.6%,观察组检查失败率0,低于对照组的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智能追踪的增强方式,可明显提高CTPA检查的成功率和图像质量,能为临床诊断肺动脉疾病提供丰富精准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低剂量CT筛查肺结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低剂量扫描筛查肺结节对胸部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26例肺转移瘤患者,分别应用195mAS/6.5mm(剂量/层厚)、195/3.2、50/3.2、30/3.2扫描肺部,分别评价不同剂量条件和扫描层厚下图像噪声大小、肺结构显示的清晰度和患者的身高体重之间的关系。结果 30/3.2组的图像噪声大于50/3.2组,50/3.2组的大于195/3.2组,随扫描剂量的降低,图像清晰度或锐利度下降,50/3.2基本能保证图像质量,对某些结构的显示甚至优越于195/6.5,而30/3.2对身高体重比小于2.513者,图像质量下降影响观察。结论 随扫描剂量的降低,图像质量下降,减薄层厚可以弥补低剂量的不足,50/3.2(剂量/层厚)基本能保证图像质量,可以满足诊断需要,甚至优越于195/6.5,根据身高体重比自动选择扫描剂量有助于提高对图像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空气充盈法CT仿真结肠镜检查前准备及扫描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卫红 《现代医学》2003,31(2):125-126
目的 探讨空气充盈法CT仿真结肠镜(CTVC)检查前准备、扫描方法及影响CTVC源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96例患者于模拟结肠镜检查前24h常规准备,于检查当日清晨清洁灌肠2次后行扫描,其中28例在灌肠后30min内扫描,68例在灌肠后1~2h变换体位、反复排便后扫描。扫描时采取深吸气后屏气30例,平静呼吸下尽量屏气而后小幅度缓慢呼吸66例。结果 28例灌肠后30min内扫描者中,8例结肠内见少量残液,2例结肠内残留液和粪渣造成仿真结肠镜重建中断。68例灌肠后1~2h经变换体位、反复排便后检查者中,理想排空66例,结肠有少量粪渣2例;结肠充气不足1例,小肠内有大量气体2例。扫描时采用深吸气后屏气30例中,屏气到扫描结束者20例;平静呼吸下尽量屏气的66例中基本都能按要求完成。结论 检查时患者配合与否、肠道清洁程度、肠腔的充气量及扫描方法的选择是直接影响CTVC效果的因素。灌肠后1~2h经变换体位反复排便后进行检查,可以达到较理想的肠道清洁效果。  相似文献   

20.
螺旋CT的滤过算法影响图像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滤过算法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滤过算法技术和使用规律.方法分析不同的滤过算法对扫描水模的空间分辨力、噪声、CT值的影响,再用不同滤过算法对人体不同部位组织器官的扫描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滤过算法对低对比分辨力和噪声的影响较大,肺算法的低对比分辨力最高,边缘算法的噪声最大,软组织算法最小;对空间分辨力骨加算法和边缘算法最高,噪声也最大;对软组织使用低对比和低噪声的算法,会使组织边缘更加圆滑,增加软组织对比,对骨组织和肺组织使用高空间分辨力算法会增加组织边缘的锐利程度,图像显示更加清晰.滤过算法对组织的平均CT值影响较小,但对最大和最小值有影响.结论恰当选择滤过算法是保证CT图像质量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