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鼠下丘脑室旁核(PVN)电泳注入辣根过氧化酶(HRP)后,脊髓内顺行标记的纤维和分市于白质侧索背部、灰质的第Ⅰ~Ⅴ板层、第Ⅶ板层和第Ⅹ板层的纤维终末。颈、胸和腰髓背角内标记的纤维终末分市一致,以第Ⅰ、Ⅱ板层最密集。下丘脑室旁核至脊髓背角的直接投射纤维可能调制传入至脊髓背角的躯体和内脏传入信息,与下丘脑室旁核的镇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将WGA—HRP注入25只大鼠脊髓灰质内,顺行追踪脊髓至外侧网状核的纤维投射。其结果为:颈髓注射例,标记终末投射至两侧外侧网状核尾側背外侧之大细胞部,小细胞部和三叉下部,以同侧大细胞部外侧区和邻近的小细胞部为密集。胸髓注射例也投射至外侧网状核大、小细胞部和三叉下部,但标记终末较少,两侧差异不显,主要标记终末占据外侧网状核的腹内侧区。腰髓注射例,主要投射至对侧外侧网状核的小细胞部及邻近的大细胞部,标记终末占据外侧网状核尾侧的腹内侧部。三叉下部接收从颈、胸、腰髓两侧来的投射纤维,标记终末腰髓稍显。  相似文献   

3.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传送法,在20只成年大白鼠的脊髓腰6和骶1节段注射5%WGA—HRP(Sigma)生理盐水溶液。另选5只大鼠,将HRP注入骶2以下脊髓,以作对照。然后在大脑皮层观察逆行标记细胞,标记细胞出现在1、3、4和18区,皮质神经元以向对侧脊髓投射为主,同侧投射较少。从这几个皮质区发出的投射纤维,是皮质和脊髓腰骶段直接联系的传导束,并对其功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应用HRP逆行追踪和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探讨了前嗅核内生长抑素(SS)能神经元至丘脑背内侧核内侧部(MDmc)的投射,结果表明:双侧前嗅核均发出大量纤维投射至MDmc,以同侧为主;同侧前嗅核内有18.3%的SS能神经元投射至MDmc;同侧前嗅核至MDmc的投射神经元中,有17.6%为SS免疫反应阳性;HRP单标细胞、S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和HRP-SS双标细胞数,在前嗅核的外侧区内均多于其它各亚区。  相似文献   

5.
应用HRP顺、逆行追踪结合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标记等方法对大鼠延髓腹外侧区(VLM)向伏核(Acb)的投射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将HRP注射到Acb尾侧的腹、内侧区,结果在VLM尾段出现大量的标记细胞和终末,以同侧为主。2.HRP注射Acb并结合免疫细胞化学反应,在VLM尾侧发现HRP/TH、HRP/NT、HRP/CCK样双标细胞。3.根据以上结果本文得出如下结论:VLM有纤维投射到Acb,有的纤维含有TH、NT、CCK样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在腺苷三磷酸(ATP)诱导脊髓背角长时程增强(LTP)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250~280g,在体电生理记录脊髓腰膨大部背角浅层神经元C-纤维诱发电位,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脊髓背角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和表达水平。结果(1)给予ATP后1h和3h,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标记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的特异标记物Iba-1的水平明显升高;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由原来静息的、有分支的形状转变为激活的、类似变形虫的形态;(2)脊髓表面应用胶质细胞抑制剂氟代柠檬酸(FC)不影响C纤维诱发电位的基础水平,但可使ATP诱导长时程抑制(LTD),而非长时程增强(LTP);用FC30rαin后,脊髓局部给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TP不再引起I.TD。结论激活的胶质细胞及其释放的TNF—α在ATP诱导的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讨大鼠下丘脑和脑干至脊髓腰6和骶1节段的亮氨酸-脑啡肽能(L-ENK)下行投射纤维的细胞起源。研究设计用HRP注入大鼠腰骶髓,观察下丘脑及脑干的HRP标记细胞部位,然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处理标记细胞,对其递质定性。研究对象健康成年Wistar大鼠。研究方法HRP注入腰6和骶1的一侧半后,取间脑和整个脑干冰冻切片,TMB成色,经过DAB+COCl2法稳定1-MB产物后,再经L-ENK抗体孵育及PAP法至色,观察HRP和L-ENK免疫反应江标细胞。结果下丘脑室旁核、红核、前庭神经外侧核、Minimus核、脑桥尾测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均出现了HRP-L-ENK双标细胞。结论下丘脑室旁核及脑干有脑啡肽能神经元投射至大鼠腰骶段脊髓。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射于7例家兔的腰6段内以后,追踪了下丘脑中的标记。除观察了逆行标记细胞的分布外,还发现了明确的顺行标记纤维及终枝。 下丘脑-脊髓投射细胞主要分布于注射侧的下丘脑后区、背侧区、外侧区及室旁核中;穹窿周围核中也有一些:少见或偶见于结节区、乳头体上核及视上核之背侧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与痛觉调节有关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至脊髓(SpC)背角的五羟色胺(5-HT)能神经元通路。方法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PAG至SpC背角的5-HT能投射纤维予以标记。结果在大鼠PAG和延髓中缝核(NR)内观察到HRP阳性与5-HT阳性的双标记神经元,该纤维可投射到颈、胸、腰段SpC;双标细胞以同侧为主,对侧较少。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从PAG-NR-SpC背角形成一条间接通路;另一条为PAG直接向SPC背角投射而成的直接通路。  相似文献   

10.
将霍乱毒素亚单位B(CTB)分别注入大鼠单侧或双侧不同脊髓节段以观察前庭核向脊髓的节段投射。结果 :①上颈髓注入例的标记细胞主要见于前庭外侧核的尾端腹侧部、前庭降核的尾侧部和前庭内侧核的小细胞部 ;②颈膨大注入例的标记细胞仅见于前庭外侧核的尾端腹侧部及弥散分布于前庭降核、前庭内侧核 ;③胸髓及腰髓注入例的标记细胞广泛分布于前庭外侧核和前庭降核 ,其中以前庭外侧核的头端背侧部最为密集 ,并仅稀疏地分布于前庭内侧核的小细胞部 ;④骶髓注入例的标记细胞仅弥散地分布于前庭外侧核和前庭降核。提示 :起源于前庭降核和前庭外侧核的纤维可一直投射到骶髓节段 ,而起源于前庭内侧核的纤维仅投射到上腰髓节段  相似文献   

11.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微电泳于大鼠的楔状核和脊髓内,观察其逆行标记分布。楔状核主要接受同侧额皮质,下丘脑背内侧核,中央上核,中央灰质的腹外侧部,脑桥的网状核,延髓巨细胞网状核,前庭神经核,迷走神经背侧核和脊髓的RexedⅡ-Ⅴ的传入。又在两侧楔状核内见到阳性标记细胞和终末,表明楔状核与脊髓间存在往返性联系。  相似文献   

12.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入大鼠正中神经或桡神经干内,标记细胞出现在注射侧脊髓前角和脊神经节内。正中神经组:出现在脊髓C_4~T_2节段,在前角外侧群中的分布偏向背侧;在脊神经节分布于C_6~T_2节段。桡神经组:出现在脊髓C_4~T_1节段,在前角外侧群中的分布偏向腹侧;在脊神经节分布于C_6~T_1节段。  相似文献   

13.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与免疫细胞化学结合和免疫电镜方法研究了大鼠皮质脊髓束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与脊髓神经细胞之间的超微结构关系。一侧脊髓背角或部分腹角注射HRP后,光镜下在大鼠对侧大脑皮质第4区第Ⅳ层可见3种细胞:①谷氨酸(Glu)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②HRP单标细胞;③HRP和谷氨酸样免疫反应双标细胞。在大鼠脊髓腹角可见大量谷氨酸免疫反应阳性胞体和纤维。电镜下,在脊髓腹角内谷氨酸样免疫反应产物呈细小颗粒状沉淀,分布于树突、轴突、核周质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内。此外,尚可见3种类型的突触:①Glu阴性轴突与Glu阳性树突构成的轴树突触;②Glu阳性轴突与Glu阴性树突构成的轴树突触;③Glu阳性轴突与Glu阴性轴突构成的轴轴突触。以上结果表明:大鼠皮质脊髓束至少有一部分纤维是谷氨酸能投射,这些纤维起自对侧大脑皮质,在脊髓内下行,主要终止于背角,部分终止于腹角,经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调控脊髓腹角细胞  相似文献   

14.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分别注入家兔脊髓一侧的颈、胸和腰等不同节段,逆行追踪顶盖脊髓束在脊髓的下行投射节段。研究结果表明,上丘的HRP标记神经元恒定地见于上颈段(C_(2~3))注入例动物,而未见于颈膨大和胸腰段注入例动物。标记神经元仅分布于注入侧对侧上丘尾外侧部的中灰质层和深灰质层,并以深灰质层数量居多。结果提示,家兔顶盖脊髓束越边投射到上颈段脊髓。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采用放射自显影技术与细胞电生理学方法发现:大鼠脊髓腰膨大部含有较高密度能与(125)Ⅰ-胰高血糖素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其在脊髓内的分布以脊髓背角尤其是背角边缘区和胶质区的受体含量最为丰富;背髓背角内直接注射胰高血糖素(5~15μg)可明显兴奋脊髓内伤害性反应神经元的细胞放电(12/22),而对少数伤害性反应神经元(4/22)和伤害性抑制性反应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则产生或加深其抑制作用;而这些对胰高血糖素产生兴奋或抑制反应的神经元亦主要位于脊髓背角,并以背角边缘区和胶质区的细胞数量为多。提示大鼠脊髓内不仅含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而且还可能参与了脊髓内多种功能尤其是感觉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正> 作者曾先后用Marchi方法和HRP方法对家兔正中神经干内有髓纤维和躯体传入传出纤维来源的节段分布作过研究。HRP法的研究结果显示该神经组成纤维来源的节段分布范围较作者和其他作者用Marchi方法所得该神经组成纤维来源的节段分布范围广,说明用不同方法研究的结果可能不完全相同。推测用不同方法对同一神经进行研究,可能有助于得出更全面的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成年猫脊髓损伤后期内源性Neurotrophin-3 (NT-3) 对脊髓背根节(DRG)大型感觉神经元功能修复的作用。方法 切除猫L1-L5、L7-S2 DRG,术后随机行NT-3抗体封闭处理,2个月后行形态学示踪和免疫组化、酶组化等比较分析。结果 NT-3阳性神经元在DRG和脊髓的分布和损伤后变化与既往研究一致,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示踪显示,手术组DRG感觉性大神经元中枢投射轴突终末集中分布在Ⅲ、Ⅳ、Ⅴ 板层内侧,其有髓神经纤维终末再生出芽点密度高于对照组,NT-3抗体封闭组轴突再生较手术组显著降低。结论 脊髓损伤后期修复中,内源性NT-3能促进损伤脊髓和感觉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修复,有利于脊髓后角Ⅲ、Ⅳ、Ⅴ板层有髓神经纤维轴突终末的再生、出芽生长,其机制可能在于上调DRG大型神经元NT-3的表达,进而参与脊髓可塑性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