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修本草》由唐·苏敬等在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 730种的基础上 ,增加 114种编纂而成 ,其总数应为 84 4种。但《医心方》收载《新修本草》药物目录记其总数为 85 0种 ,比 84 4种多出6种。所多的原因 ,即由于《新修本草》对 84 4种药物中进行合并和分条所致。将具体合并、分条的资料一一予以查出 ,并加以说明 ,可以证实《新修本章》药物总数 ,并非用《本草经集注》730种 ,和《新修本草》新增 114种相加而成。  相似文献   

2.
考历代综合本草,不难发现一个很明显的规律,即:我国古代本草学基本上采取累积方式,形同滚雪球一样不断向前发展的。新的本草著作往往保存了旧本草的内容,並比原有的更加丰富完善,从而取代旧的本草。比如《本草经集注》出现后,《神农本草经》就失传了,《新修本草》出现后,《本草经集注》也就失传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出现后,宋以前的本草,甚至宋初期的《开宝本草》、《嘉祐本草》也都失传了。然而不同的是,《证类  相似文献   

3.
今日所见的《神农本草经》资料,其来源一是各种本草所录的《神农本草经》资料,二是各种类书及其他诸书所引《本草经》资料。 现今各种本草所录的《本草经》资料,其来源皆出于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下简称《证类本草》)黑底白字的文字。 《证类本草》白字《本草经》文的来源,向上追溯,是由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的朱字通过唐代苏敬《新修本草》、宋代马志等《开宝本草》、宋代掌禹锡《嘉佑本草》而被保存在《证类本草》中的。  相似文献   

4.
《本草经集注》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本草著作,今人对其研究较多,关于此书的原名,卷数,尚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笔者通过对《本草经集注》作悉心研究,另据《隋书》、《华阳谱》等资料以及《道藏》中新发现的资料考证出此书原名为《本草》、,卷数是三,其中,下二卷分为七卷,原名很可能是《本草经注》  相似文献   

5.
白蔹与附片、川乌、草乌配伍后部分药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蔹反乌头,也是“中药十八反”的内容之一。如《本草经集注》,《唐·新修本草》及《本草纲目》等书中均记载有白蔹“反乌头”。1977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也载有白蔹“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川乌、草乌“不宜与……白蔹同  相似文献   

6.
唐代名医孙思邈集唐以前医药学之大成,深入民间,防病治病,贡献卓著,很受广大劳动人民爱戴,被人民尊称为“药王”。本文仅就孙氏在药物学与方剂学上的成就略作研讨。 药物学成就 孙氏数十年不辞辛劳,爬山涉水,采药制药,摸索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药物学经验,此外,还继承了唐以前本草学知识,对《神农本草经》、《药录纂要》、《本草经集注》、《药对》、《新修本草》等本草专著的理论进行了研究、整理和汲收,对本草学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草学家李时珍,借鉴朱熹创制的史学文献编撰体例——纲目体,对陶弘景以来旧本草编撰形式——朱墨分书小字增注,进行了彻底改革,成功的编撰出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为本草文献的编撰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8.
乌梅作为中药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乌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曰:“梅实,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它主要记述了乌梅的临床功用。而在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和唐代《新修本草》中不仅记载了乌梅的功...  相似文献   

9.
就尚志钧氏辑复的《唐·新修本草》一书中,对某些资料的处理,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在药物的产地和生态环境和升麻的收载等问题上,《唐·新修本草》原本虽有将《本经》之文误为《别录》之文的失误,但对于这些失误,在辑复《唐·新修本草》时,应予保留。若加以更正,则失去《唐·新修本草》之旧貌,有悖辑复此书的目的。同时认为,忽视《唐·新修本草》残卷原著的记载,据可信度相对较低的《千金翼》所载《唐·本草目录》,在辑复本中增补“北荇华”和“领灰”二药的做法,也欠妥当。  相似文献   

10.
黄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后历代本草书籍均有记载。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存在严重的同名异物、名实混淆现象。为了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笔者对其原植物进行了本草考证。1《吴普本草》[2]、《名医别录》[3]、《本草经集注》[4]中的黄环《吴普本草》曰:...  相似文献   

11.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晦明轩本)所列的"证类本草所出经史方书"为我们统计《证类本草》引述的文献资料提供了方便。但这个书目存在缺漏现象,据笔者考察,有47条之多。通过补遗,我们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宋代本草及以后《本草纲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证类本草》“墨盖”下引“唐本”“唐本注”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证类本草》“墨盖”下所引“唐本”、“唐本注”文,不见于《新修本草》目录及残卷中,而见于掌禹锡所引“蜀本注”中。从而证实《证卷》“墨盖”下引“唐本”、“唐本注”文,实出于《蜀本草》。《蜀本草》原名《重广英公本草》,所谓英公即奉Su修《唐本草》的李Ji。李Ji在唐高宗时封为英国公,故称英公。《重广英公本草》也是重修的《唐本草》之义。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将《蜀本草》迳称为《唐本草》,盖原于此。  相似文献   

13.
历代医家对本草歌赋的价值褒贬不一。根据被引频次和现存版本数量两个判断指标,列出流行的本草歌赋主要有《药性赋》、《本草蒙筌》、《本草便读》,得出本草歌赋价值的三条评估标准:适合初学记诵、切合临床实用、记录中药新知。  相似文献   

14.
本科《中药学》教材的内容构成,是中药理论体系表现的主要形式,但近20年来的教材易版,一定意义上只是改变着理论体系某些方面的特征,而不是因为新概念新理论的形成、新方法新技术的发现而改变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因而不能够达到促进教师思维的扩展和重新建立概念的目的。通过三种版本教材内容体系的比较,在探讨理论构成系统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了中药学理论研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本草纲目》中毒解救思想内容、作用机理以及应用。方法:以全面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本草学成就的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为研究范畴,对其中毒解救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研究总结出其中蕴含的中毒解救思想。结果:《本草纲目》中毒解救的内容包括解金石毒、解药毒、解酒毒和解食毒;中毒解救的机理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作用相抵、导毒外出、振奋阳明和以毒攻毒;《本草纲目》中毒解救的思想应用在中毒后解救;药物的炮制以及中毒的预防等方面。结论:中毒解救思想是中药药物警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草纲目》中有关中毒解救的内容十分丰富,经验十分宝贵,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挖掘和继承。  相似文献   

16.
《本草纲目》原是一部医药学专著 ,其博大精深早已得到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认可。但李时珍在其中大量引用古代诗赋的现象 ,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于是收集了大量例证 ,撰写了“《本草纲目》与诗词艺术”一文。试图以新的视角开辟一个研究《本草纲目》的新领域 ,即古代诗赋与中医药学的关系。笔者认为古代诗赋在《本草纲目》中的频繁出现 ,绝非偶然。李时珍的匠心独运 ,为《本草纲目》这一医药巨著增添了不小的艺术魅力 ,必将流芳千古。  相似文献   

17.
《滇南本草》是一部很有特色和价值的地方性本草学专著,为明代滇省著名的医药学家兰茂先生所著。笔者通过对兰茂先生在该书中养生用药进行研究分析,初步总结出兰茂先生养生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药炮制学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相关专业的选修或必修专业课程,承担着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中药炮制学还具有隐性进行专业人才育德的作用。通过深入挖掘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中的丰富思政教育元素,实现思政元素和与课程知识模块的无缝化对接,建设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的现代中药炮制学教学模式,做到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重视药品质量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研究,在《本草蒙筌》全书中陈氏强调了临床用药要在产地及生长环境、采收季节、储藏保管、真伪鉴定、炮制加工等五大方面加强对中药质量的控制,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准确和有效。充分体现了陈嘉谟的药品质量高于一切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0.
核准李时珍所引用的医药文献,不仅对《本草纲目》整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还可能作为一个范例,探索古代医家文献引用的普遍规律。研究发现,《本草纲目》引用书名标注方式存在规律性,一般包括:书名、简称、别名、作者姓名(姓氏、名、字、号)、修订增补者姓名(姓氏、名、字、号)等。其引据文献有重要的文献学意义,如可用以考证元代吴瑞的重要本草学著作《日用本草》各版之真伪,可证实明代《食物本草》的作者与版本真伪。《本草纲目》增引的276家医书中,有64种未见于此前其他书目记载。同时,《本草纲目》引书也存在两书混一、一书重出、误引书名、误写作者、存目未引等问题,需引起读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