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玄府”一词,始见于《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窑”与“孔”通,“玄府”即指汗孔。明·张景岳注释:“汗属水,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日玄府;从孔而出,故曰汗空。然汗由气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义。”由于汗孔不通,故可引起浮肿,故《素问·水热穴论》继续说:“肾汗出逢遇风,内不得入于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肘肿。”玄府不通,外闭则郁而发热,故《素问·调经论》也指出:“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金·刘河间更从生理、病理角度,认为  相似文献   

2.
三焦为六府之一。《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同时,三焦也为十二官之一。《素问·十二藏相使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素问·五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则所谓三焦,好  相似文献   

3.
玄府概念诠释(二) --腠理的历史演变与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玄府,上逮<内经>,下至清朝,不少医家对玄府的概念、生理与病理等都做了一系列的论述.翻开历史的长卷,发现玄府与腠理两个概念混淆着.如<黄帝内经太素·温暑病>认为玄府就是腠理,谓:"所谓玄府者,汗空.……汗之空名玄府者,谓腠理也."<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也将腠理谓之玄府,并就其名称之内涵作了解释,谓:"皮之外,又有薄皮曰肤,俗谓之枯皮.经言皮肤亦曰腠理,津液渗泄之所曰腠,文理缝会之中曰理,腠理亦曰玄府.玄府者,汗孔也.汗液色玄,从空而出,以汗聚于里,故谓之玄府.府,聚也."而<素问识·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不同意此观点,谓:"玄府,腠理也,大误.玄府,汗空也,与腠理自异."在笔者所检索的近千部古文献中,腠理的记载多达近万处,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一类名词,且名称较多,有凑、腠、腠肉、肉理、肌腠、分腠、焦腠理及焦理等名称散见于文字记载中.为深入探讨玄府的概念,系统诠释其内涵与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必要对腠理的历史演变轨迹作一勾勒.以规范名词,避免歧义,明确区别,挖掘其应有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腹诊,最早散见于内经、难经,《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脉则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素问·调经论》云:“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难经·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证:  相似文献   

5.
“玄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府”一词,有广狭二义:狭义者即通常所说之汗孔,源自《内经》;广义者为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所提出,指遍布人体內外各处的一种微细结构。本文所论,系指广义玄府。  相似文献   

6.
西苑读书记     
天明则日月不明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谓:“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所喻者何?言人之真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入于空窍。”后世注家亦一直沿用其说。 我觉得“大明”、“小明”之说不可通。古代文献中,皆称太阳为“大明”。如《礼记·礼器》云:“大明生于东”,郑玄注谓“大明, 日也”:《周易·系辞》云:  相似文献   

7.
读《素问·六节藏相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查历代注家众说纷纭,然“纂言者必钩其玄”,故将其总结如下,并找出最符合临床实际,最贴切的注解,详加论述。 一种观点是以王冰为代表的,以《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立论。唐王冰注“胆者,中正则断无偏私,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其后明·马莳注“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羞肝之志为怒……其余六脏,孰非由胆以决断之者乎?”明·吴昆、清·姚止庵所论亦然。清·陈修国注“胆者担也,有胆方足以担天下事,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胆断。”若将此观点应用于临  相似文献   

8.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寒湿邪侵犯人体,除外界因素外,还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治疗风湿病不能一味地祛风,应当从整体出发,“有诸内必形诸外”,故历代有“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的说法。兹就风湿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辨证思维简述如下。1风湿病与肝的关系《内经》云:“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论》),“膝为筋之府”(《灵枢·经筋》),“肝主身之筋膜”(《素问·痿论》),“肝主筋”(《素问·宣明五气篇》)。筋即筋膜,为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筋和肌…  相似文献   

9.
《内经》中有关心、血、脉方面的论述是颇多的,如《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五脏生成》篇中又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诸血者,皆属于心”等等。由上可知,两千年前的古代  相似文献   

10.
<正>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分部依线厘定了349穴,为历代医家所遵循,其以四肢分经、躯干分部法排列穴位,今人很少应用,而以全部归经代之。本文将从头面躯干经脉循行特点,讨论《甲乙经》以部列穴的合理性。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直接归属经络。《素问·九针十二原》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灵枢·小针解》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素问·气府论》更明确指出了腧穴与经脉的关系.即为“脉  相似文献   

11.
论“汗”     
“汗”有三种含义:其一、指生理性的汗液;其二、指病理性出汗与无汗的病证;其三、指发汗的方法。“汗”历来是中医诊疗疾病很重要的着眼点:如问诊中,“一问寒热二问汗”;在治法中,“汗法”为八法之一;故很有必要对汗的生理及其与脏腑、气、血、津液的关系;汗的病因、病理、证型及治疗;发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进行系统探讨,使为医者对汗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诊疗。1汗液的生理汗液是五液之一,是体内津液经阳气蒸腾气化后从汗孔(玄府)排出之液体。《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12.
虚热证治     
<正> 一、祖国医学对虚热的认识对虚热一征的认识和探讨,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素问·逆调论》说:“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盛,故热而烦满也。”《素问·调经论》说;“阴虚生内热奈何?妓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内热。”以上所说的内热、烦热均为虚热。后世医家并陆续有所阐发:张仲景创制小建中汤治疗“虚劳  相似文献   

13.
对中医学“脑为髓之海”说脑动力学特征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中医学论中医学对脑的认识,堪称为敬畏有加,且不失高瞻远瞩之大气。例如《素问·奇病论》则以谦恭之态尊称“髓者以脑为主”、“脑为髓之海”。何谓之髓?据《国语字典》注称:“髓者,精髓也,乃事物之精要部分”。这就是说,人生命精华、精要部分当以脑为主;进而更给脑一个理念性类比,说脑者乃生命精华、精要部分汇萃之大海。那么,什么又是生命精华、精要部分呢?《素问·脉要精微论》则从生理及病理角度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此即说,以生理论,头脑是收藏贮存聪明才智等精纯物质的府第;以病理论,当人头脑不支,双目凝视时,…  相似文献   

14.
论脑为"元神之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或称“脑髓”,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又称为元神之府。《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本草纲目》载:“脑为元神之府。”所谓“元”者,乃起始而混然未分之谓也,《尔雅·释诂》云:“元,始也”。人体初生之神则曰“元神”,即元始之神,是曰“先天之神”,先天主生不主用。1脑为“元神之府”的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膜原亦作募原,《内经》中即有多篇见及。如《索问·疟论》云:“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得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  相似文献   

16.
“喘”字在《内经》中出现四十余次,究其字义,不外有三:一指呼吸急促,二指脉搏搏动急促,三指腹中有气攻冲。在学习、讲授《内经》时,应视“喘”字所出现的不同篇章、不同段落,进行细致的分析推敲,确定其义。1 指呼吸急促 喘,气喘,喘息,即呼吸急促。在《内经》中“喘”字指呼吸急促占大多数,在其所出现的原文中也比较容易鉴别。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肺病者,喘咳逆气。”《素问·通评虚实论》:“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素问·太阴阳明论》:“入六府则身热  相似文献   

17.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四大内容之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素问·方盛衰论》说:“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灵枢·逆顺篇》:说:“脉之盛  相似文献   

18.
玄府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玄府理论源于《内经》,建立于金代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完善于后世医家。从玄府的概念、玄府的功用、玄府闭密的病理、开通玄府的治则治法及用药、专科玄府理论的拓展、现代对玄府实质的探索,介绍玄府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小议女子胞     
<正> 《素问·五脏别论》云:“脑、髓、骨、脉、肝、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府。”女子胞作为奇恒之府之一,历代医家多释为子宫。全国统用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亦云:“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呈倒梨形。”笔者认为《内经》通篇没有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功能作任何论述,也未论及其为何物,故女子胞作为奇恒之府之一,可能为男女皆有,而非女子独有。据《灵枢·五音五味篇》云:“冲脉、任脉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  相似文献   

20.
<正> 《素问·至真要大论》在阐述制方法则时曾说:“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历代注家看法颇不一致,现将个人的粗浅认识奉献给同道及师者,以供商讨,并求得指正。 (一)奇方与偶方的含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许多注家只从方剂的药味数上划分奇偶,而忽略了方剂的配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