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论形神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形神学说是中医主要学说之一,形即形体和体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骨、肉、筋、脉、髓等及其生理活动.神是指人的理智、意识、思维、记忆等内在的精神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即通常所说的"七情五志".二者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医学与养生学的交叉学科.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养生理论体系,形成了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尤其是形神学说,无论是在养生理论还是在养生方法上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医稳态观之形神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凌  陆秀兰  谭素娟 《中医杂志》2006,47(5):326-328
中医稳态是指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机体自我调节所达到的一种内外环境相适宜的最佳状态,机体自我调节的方式主要包括生理调节和心理调节两个方面。中医学的形神合一论主要研究形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认为形与神之间的关系在人体指形质及由形质构成的形体与生命机能活动的关系,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即“形神合一”。二者的目的都是使形与神相协调,将结构有序与功能有序相统一,并且从内外涨落关系上把握建立和维持有序稳定的机制,从而达到生命的平衡稳态。  相似文献   

4.
形神一体观是中医学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体现了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现了人体生物属性与精神意识属性的和谐;中医“四诊”是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方法的概括,体现了主观思维对人体状态变化的综合识别。形神一体观的指标体系由反映“形”、“神”本质的中医四诊信息构成,而中医四诊信息的内容,必须反映人体的状态变化,真实体现形神一体观的客观表征。中医重视四诊信息的综合评价,实际是对形神一体的关注,是对生命状态变化的真实客观反映,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5.
形神一体观是中医学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体现了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现了人体生物属性与精神意识属性的和谐;中医"四诊"是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方法的概括,体现了主观思维对人体状态变化的综合识别。形神一体观的指标体系由反映"形"、"神"本质的中医四诊信息构成,而中医四诊信息的内容,必须反映人体的状态变化,真实体现形神一体观的客观表征。中医重视四诊信息的综合评价,实际是对形神一体的关注,是对生命状态变化的真实客观反映,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6.
形神学说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朴实性及唯物性,"形神合一"就是中医学辩证唯物观和整体观的反映.神生于形,神是形的主宰.神的存亡盛衰取决于彤的存亡盛衰,通过神之变,可诊及形伤之情.治神关键在治气,治形重在治气、血、精.  相似文献   

7.
王剑发  王建敏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313-2314
形神学说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朴实性及唯物性,“形神合一”就是中医学辩证唯物观和整体观的反映。神生于形,神是形的主宰。神的存亡盛衰取决于形的存亡盛衰,通过神之变,可诊及形伤之情。治神关键在治气,治形重在治气、血、精。  相似文献   

8.
目的:认识国内形神学说研究的概况。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9—2007年国内正式发表的128篇形神文献计量学进行分析。结果:形神文献总量呈上升趋势,初步形成核心期刊,北京、辽宁、河南和江苏等地对其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结论:形神学说在国内研究的水平呈逐年增长趋势。国内对其认识不断提高,但对其临床疗效评价、诊断学方面等的研究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9.
中医作为我国现阶段临床医学发展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现有的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以肿瘤疾病为例,中医治疗对改善和缓解患者的临床病症有一定帮助。并且在中医治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过程中,中医能够形成完善的治疗体系,如通过辨证分析,以形神医学为主对患者的肿瘤情况进行评价,做好疾病的控制和筛查。鉴于此,文章就发掘、发展形神医学与中医肿瘤学守正、创新进行探讨,力图突出中医治疗肿瘤的特色和优势,为提高中医形神医学的水平奠定基础,促进我国现有临床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以阴阳学说试析中医与西医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医学主要分中医和西医两种模式,分别具有中国和西方文化的特点.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在其著作《转折点-科学、社会和正在兴起的文化》中对东西方文化及中西医文化进行了比较.他借用阴阳概念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划分,从总体上看,中国文化是一种阴性文化,西方文化是一种阳性文化.阴性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女性,收缩、保守、响应、合作、直觉、综合;阳性的主要表现为男性,扩张、要求、进攻、竞争、理性、分析.显然中医文化属阴性文化,西医文化属阳性文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中医经典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服务模式改进的方法与实践价值。方法:医院神经内科自2021年8月起在常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中医药学干预,2021年5—7月为实施前,2021年8—10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期间共有12名医务人员,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医务人员的整体观、辨证论治、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分析、科室常见疾病治则治法、中医养生知识、中医适宜技术原理与应用范畴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综合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管理、康复质量、安全管理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中医经典人才培养模式的干预下,医务人员中医学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升,有助于优化现有医学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3.
《内经》提出“五神脏”与“五志论”的具体内容,说明情志学说对患者康复及护理的指导作用,提出了“情志致病,亦能治病”“调畅气机,情药并施”的中医康复理论。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模式正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群体医学向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转变。因此,中医体质学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阴阳学说在现代康复医学性中的应用。方法:以中医阴阳学说基本理论来阐释康复医学运动疗法相关内容,描述中医学和康复医学在治疗方法上的相似性,以分析中医学和康复医学在理论上进行结合的可能性。结果:阴阳学说是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指导临床实践。结论:康复医学的许多内容可以用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进行深入地归纳和总结,从而促进康复医学内涵的拓展。  相似文献   

16.
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建构的重要模式,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形成,也给中医学带来了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的特点。然而,五行模式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逻辑缺陷,主要表现为五行归类的比附性、四时与五行配属的难以调和性、五行平权与五脏主次有别的差异性、五行作用的单向性与五脏关系的复杂性矛盾等,不仅难以满足中医临床诊治中的整体性、复杂性和辩证性思维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因此,对于五行模式的应用、研究,要有清醒、正确的态度,要充分认识其局限性,根据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修订、完善,也可尝试借用现代数学、数理逻辑等方法加以阐释或改造,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气学说的流行与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气学说产生于唐以前,流行于宋以后,何以如此?本文认为这与宋代理学精神有密切的关系。理学探究先天地而存在的理、太极、数,宋代医学又适值从经验积累到理论总结的时期,需要一种理论统一说明纷繁的经验。由此,理学的求理之风及其理论原则为运学学说提供思想条件和新的哲学论证。  相似文献   

18.
从人体昼夜阴阳的变化、人体昼夜气机升降、性别差异、四季阴阳变化等四个方面分析血压变异性与中医阴阳学说关系的文献记载,并从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两方面探讨血压变异性与中医阴阳学说的关系,可以看出人体血压的动态变化规律与中医阴阳学说的论述有着一致性,为从平调阴阳角度探讨中医药改善高血压异常变异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当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引导人们改变对疾病、健康、医学任务的认识,医学的中心职责由治病救人转向治未病,保健、养生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主流。中医独特的科学抽象思维的辨证论治逻辑方式和对证的解读方式是与新的医学模式相吻合的,从而为中医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黄宇琨  黄宇琛  邱氟 《河南中医》2011,31(11):1236-1238
中医学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生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环境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医学,研究人类健康、疾病和治疗的关系,体现了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应"的医学整体论。中医学医学模式是时空-人-药-食的四维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把人的健康、疾病、防治、养生和保健有机地联系起来,反映了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