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颈动脉易损斑块特征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纳入117例拟接受单侧CAS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观察术前、术后颈动脉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随访2年,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n=18)和无再狭窄组(n=99),比较术前斑块易损特征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斑块易损特征对术后再狭窄的影响。结果 CAS术后1周,颈动脉内径较术前显著增宽(P<0.05);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舒张末期流速(EDV)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均<0.05);狭窄远端PSV及EDV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均<0.05)。CAS术后2年内再狭窄率为15.38%(18/117),再狭窄发生时间为术后2~24个月,中位时间7个月;再狭窄组斑块纤维帽不完整及含新生血管征象发生率均高于无再狭窄组(P均<0.05),且均为影响CAS术后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斑块纤维帽不完整或含新生血管是CAS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透析前尿酸(uric acid,UA)水平与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以PD作为首选肾脏替代治疗的140例终末期肾病阶段(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UA水平的三分位间距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低UA组(<387 μmol/L,n=46)、中UA组(387~519 μmol/L,n=44)和高UA组(≥519 μmol/L,n=50)。比较3组全因死亡的风险比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UA每增加20 μmol/L,全因死亡风险增加0.3%(HR=1.003,95% CI 1.00~1.005,P=0.019)。高UA组较低UA组的全因死亡率高,HR为2.3(95% CI 1.06~5.01,P=0.035),且透析3年内UA对死亡风险预测价值更高。结论:UA水平与PD患者全因死亡率正相关,透析前UA升高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控制UA水平有助于延长PD患者生存时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患者高危斑块的价值。方法 选取88例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患者(症状组)和23例无症状狭窄者(无症状组),行头颅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覆盖MCA的M1段的轴位T1WI、T2WI和对比剂增强T1WI(CE-T1),以及脑DWI。定量分析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以及各序列中斑块的信号强度指数。结果 症状组中,责任斑块88个,非责任斑块20个;无症状组非责任斑块23个。症状组责任病变的狭窄率和斑块负荷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非责任病变者(狭窄率:63.61%±24.13% vs 55.61%±24.83%,P=0.002;斑块负荷:86.24%±13.83% vs 75.40%±17.08%,P<0.0001);且责任病变的最小管腔面积明显低于非责任病变[(0.95±0.70)mm2 vs (2.22±0.65)mm2,P<0.0001]。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间斑块的T2WI和T1WI信号强度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责任斑块呈混杂信号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责任斑块(P均<0.05),症状组责任病变的CE-T1信号强度指数也明显高于无症状组非责任斑块(1.66±0.59 vs 1.37±0.62,P=0.0002)。结论 与单纯应用狭窄率对MCA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评价相比,HR-MRI的MCA管壁成像能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评价MCA粥样硬化责任斑块时除了狭窄率,还应结合斑块负荷、斑块信号和强化等形态学指标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A斑块特征评估植入支架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风险。方法 对166例患者于支架植入前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和斑块特征,并于植入支架后6~18个月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根据有无ISR,将其分为ISR组(n=16)与无ISR组(n=150),比较两组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ISR的危险因素,以ROC曲线评价各因素诊断ISR的效能。结果 ISR组病变长度,非钙化斑块、点状钙化、正性重构比例和正性重构指数均大于无ISR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钙化斑块[回归系数(B)=1.89,优势比(OR)=6.63,P=0.01]、点状钙化(B=1.28,OR=3.59,P=0.01)、正性重构(B=2.17,OR=8.71,P<0.01)、病变长度(B=0.05,OR=1.05,P=0.04)是导致ISR的危险因素。病变长度及正性重构指数诊断IS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和0.82(P均<0.01),联合上述斑块特征预判ISR的AUC为0.87(P<0.01)。结论 病变长度、正性重构、非钙化斑块、点状钙化可用于评估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发生ISR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3.0T MR影像特征中能够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接受3.0T MR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病例191例,其中三阴型乳腺癌25例(TNBC组),非三阴性乳腺癌166例(非TNBC组),比较2组年龄、病灶形态、肿块数目、大小、形状、边缘、强化特征、T2WI信号、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ADC值、瘤周血管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非TNBC组比较,TNBC组病灶多表现为边缘光滑(P=0.023)、圆形(P=0.001)肿块,增强扫描多呈环形强化(P<0.001),病灶T2WI多呈高信号(P=0.003),ADC值相对较高(P=0.022),瘤周血管增多(P=0.046)。其中肿块强化特征、T2WI信号、ADC值及瘤周血管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为预测TNBC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4个因素联合预测TNB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0。结论 肿块环形强化、T2WI高信号、ADC值相对较高、瘤周血管增多是预测TNBC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3.0T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的价值。方法 回顾47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共64个斑块)规范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104~486天)期间头部3.0T HRMR-VWI,根据斑块特征有无变化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有效组45个、无效组19个斑块,组间斑块出血及强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斑块强化为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OR=13.500,P=0.003)。37个前循环斑块中,28个治疗有效、9个治疗无效,其间管腔正性重构、斑块出血及强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斑块强化为前循环斑块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OR=20.00,P=0.018)。结论 3.0T HRMR-VWI可用于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硬化斑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右半结肠缺血性结肠炎(IC)与肠系膜上动脉(SMA)钙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SMA CTA检查的605例患者,分为IC组(n=81)和非IC组(n=524),比较2组间SMA钙化斑块的检出率,分析IC组与非IC组SMA钙化斑块的数目、形态、部位、开口处和最窄处的狭窄程度,绘制ROC曲线评价狭窄程度诊断IC的效能。结果 IC组SMA钙化斑块的发生率(13/81,16.05%)高于非IC组(33/524,6.30%;P=0.002)。IC组钙化斑块数目多于非IC组(P=0.043);2组间钙化斑块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C组中,SMA钙化斑块多位于远段,非IC组多位于近段或中段;2组间斑块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1)。IC组与非IC组间SMA最窄处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诊断I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8(P<0.001),敏感度为76.92%(10/13),特异度为87.88%(29/33)。结论 当SMA钙化斑块数量较多,发生在远段,且其最窄段狭窄程度≥ 25%时,提示IC。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股动脉斑块超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动脉斑块声像特征诊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价值。方法 选取冠心病伴颈动脉及股动脉斑块患者72例,分为NSTE-ACS组(n=42)和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CIS)组(n=30),行CEUS、三维超声及灰阶强度定量分析,检测斑块造影增强强度(EI)、斑块体积、形态特征及回声灰阶强度(EL)等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NSTE-ACS组斑块EI、形态不规则斑块比例高于CIS组,EL低于CIS组(P均<0.05)。颈动脉和股动脉斑块EI、EL和形态分类均与NSTE-ACS具有相关性(P均< 0.05)。股动脉斑块EI、EL为NSTE-ACS的危险因素(OR=1.222、1.177,P<0.05)。颈动脉斑块EI、EL诊断NSTE-AC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1、0.757(P均< 0.001),股动脉斑块EI、EL的AUC分别为0.814、0.774(P均< 0.001)。结论 股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态特征和内部回声均与NSTE-ACS存在相关性,且较颈动脉更强;多种超声技术联合评价股动脉斑块声像图特征有望成为预测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筛查冠心病高危患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增强非灌注区域T2WI信号在评估子宫肌瘤HIFU术后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因子宫肌瘤接受HIFU消融治疗,并于术前和术后第3天、3个月和6个月接受MRI随访的90例患者,根据术后第3天非灌注区域内T2WI信号不同,将其分为低信号组(n=9)、等信号组(n=15)、混杂信号组(n=40)和高信号组(n=26),比较术后第3个月和6个月肌瘤残余体积的差异。结果 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4组间肿瘤残余体积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两两比较,高信号组肌瘤残余体积均高于低信号组、等信号组和混杂信号组(P均< 0.05);低信号组、等信号组和混杂信号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HIFU消融子宫肌瘤安全、有效;非灌注区域内T2WI信号可作为评估子宫肌瘤HIFU术后早期疗效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56层iCT评价主动脉瓣钙化(AVC)与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可疑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223例,行冠状动脉CTA(CCTA)。根据有无AVC将患者分为AVC组(n=55)和对照组(n=168),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钙化斑块(CP)、非钙化斑块(NCP)、混合斑块(MP),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VC组与对照组CP、MP检出率、严重狭窄发生率、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冠状动脉病变节段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NCP检出率和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VC与CP、MP、多支病变和严重狭窄的发生均存在独立相关性(OR=3.53、3.51、3.13、5.80,95%CI:1.66~7.50、1.59~7.79、1.45~6.77、2.30~14.60,P均<0.05),而与NCP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 AVC与冠状动脉CP和MP的发生独立相关,且AVC的出现多提示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范围更广、更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尿酸(UA)、D二聚体(DD)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再次狭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9月本院住院部治疗的96例ACS患者,根据PCI术后有无再次狭窄分为:PCI术后再次狭窄组(46例,其中轻度狭窄22例,中度狭窄14例,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高分辨率MRI(HR-MRI)观察基底动脉(BA)几何形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疑诊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头颈部高分辨率MRI及MR血管造影(MRA),根据BA有无斑块分为斑块组(n=60)及对照组(n=60),并依据斑块是否高危将斑块组分为高危亚组(n=33)及非高危亚组(n=27);以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BA斑块及BA高危斑块的独立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A几何形态参数评估BA斑块及BA高危斑块的效能。结果 年龄、高血压及BA曲率均与BA斑块独立相关(P均<0.05);BA曲率及斑块负荷均与BA高危斑块独立相关(P均<0.05)。BA曲率评估BA斑块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0,评估BA高危斑块的AUC为0.79。结论 HR-MRI可用于观察BA几何形态;BA曲率与BA斑块及高危斑块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高分辨率MRI(HR-MRI)观察自发性头颈动脉夹层(SCAD)影像学表现,分析其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 收集23例SCAD患者的HR-MRI资料,观察其HR-MRI表现,并根据SCAD所在血管节段供血区是否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将其分为卒中组和非卒中组,分析SCAD的HR-MRI表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结果 21例SCAD、84个血管节段纳入研究。共27个节段存在SCAD,累及颈内动脉系统11个节段、椎动脉系统16个节段;其中11个发生供血区急性缺血性卒中(卒中组),16个未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非卒中组)。卒中组管腔狭窄及壁内血肿比例[54.55%(6/11)及72.73%(8/11)]大于非卒中组[19.18%(14/73)及1.37%(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管腔狭窄及壁内血肿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显著相关(OR分别为4.82及3.75,P均<0.05)。结论 SCAD最常见HR-MRI表现为管腔狭窄和/或壁内血肿,二者均系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高危斑块CT血管造影(CTA)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63例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共81支狭窄动脉,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比较组间基本资料;以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于血管层面比较狭窄动脉斑块特征及CT参数。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有症状组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根据斑块特征及CT参数诊断高危斑块的效能。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好(ICC均>0.75,P均<0.05)。有症状组血管周围脂肪(PVAT)CT值及斑块强化值均高于无症状组(P均<0.05),且二者均为有症状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PVAT 的CT值及斑块强化值诊断高危斑块的AUC分别为0.739和0.662,敏感度分别为70.00%和67.50%,特异度分别为80.50%和63.40%。结论 PVAT 的CT值和斑块强化程度可用于识别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高危斑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HR-MRI全面探究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脉重塑(包括局灶性及普遍性)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行HR-MRI的症状性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粥样硬化患者,根据BA供血区有无梗死分为两组,应用3D-VIAST成像,测量并比较组间患者斑块及管壁特征,包括斑块负荷、斑块面积、管周面积、局灶性重塑类型、斑块强化程度等;且纳入BA无斑块无梗死患者为正常对照,比较三组间BA管周面积及BA直径来观察BA普遍性重塑差异。结果:BA梗死组12例(斑块数:19),BA无梗死组15例(斑块数:18)及正常组17例;正性重塑在BA梗死组中占比较大(63%),且狭窄率大于BA无梗死组(P=0.029),组间斑块强化程度无差异;根据局灶性重塑分组,正性重塑组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均大于非正性重塑组(P<0.05);症状性BA斑块两组BA管周面积及BA直径均大于正常对照(P<0.05),而症状性BA斑块组间上述两个指标无差异。结论:症状性梗死组BA斑块存在以正性重塑为主的局灶性重塑,症状性BA粥样硬化患者BA均存在普遍性扩张重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3.0 T高分辨磁共振(HR-MRI)研究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形态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责任血管为大脑中动脉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其中初发患者36例(初发组),复发患者41例(复发组),所有患者均行3.0 T高分辨磁共振斑块成像(扫描序列包括TOF-MRA,头颅常规DWI,责任血管轴位T1WI、T2WI及T1WIGd-DTPA增强)。对比分析初发组与复发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责任血管管腔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斑块强化率、T1WI及T2WI斑块信号强度指数。结果复发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管腔狭窄率(P=0.002)、斑块负荷(P=0.005)、斑块强化率(P=0.037)均明显高于初发组,最小管腔面积(P=0.001)明显小于初发组。复发组斑块T2WI信号强度指数大于初发组(P0.001),而T1WI信号强度指数两者无明显差异(P=0.245)。结论高分辨率磁共振可以有效评估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综合评价斑块特征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以助于预防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颈动脉易损斑块核心类型高分辨率MRI检测的评估价值,为进一步为临床预防、诊断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接受体检的自愿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MRI检查采用GE Discovery MR750 3.0T超导型磁共振仪,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成像方法,扫描层厚4 mm,层间距1 mm检查。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横断位T1WI、T2WI及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矢状位T1WI检查。结果观察组和健康对照组两组对象性别、年龄及TC、TG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DL-C、FIB均较健康对照组更高(P < 0.05),而HDL-C较健康对照组更低(P < 0.05)。观察组血清游离脂肪酸(FFA)、ox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根据MRI检查判定得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稳定性情况可分为无斑块组(n=35)、稳定斑块组(n=50)和不稳定板块组(n=65),3组组间血清FFA、oxLDL-C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稳定性与血清FFA、oxLDL-C水平均具有正相关性(P < 0.05)。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核心类型高分辨率MRI检测的评估价值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