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来酸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由链脲霉素引起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血清胰岛素、肝细胞胰岛素受体及血糖的影响。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链脲霉素30.0 mg·kg-1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运用放射免疫法和生化测试仪测定罗格列酮0.5,1.0,2.0 mg·kg-13个剂量组的血脂变化情况,以及给药后对血清胰岛素和肝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作用。结果罗格列酮0.5,1.0,2.0 mg·kg-13个剂量连续灌胃给药10周后,能明显降低血清胰岛素含量;可显著提高HDL水平,对其它血脂指标无明显影响;能恢复模型组动物肝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增加状况,使接近正常水平。结论罗格列酮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对2型糖尿病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药动学方法研究罗格列酮对细胞色素P450 2C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以苯妥英为底物探针的药动学方法研究罗格列酮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 2C活性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大鼠每日经口给予罗格列酮 4mg·kg- 1 ,连续 1 0d后 ,与对照组大鼠同时一次性ig苯妥英 50 0mg·kg- 1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苯妥英在两组大鼠体内代谢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 ,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苯妥英在两组大鼠体内代谢的药 时曲线均符合一室开放模型 ,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苯妥英的血药浓度基本一致 ,主要药动学参数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罗格列酮对苯妥英的药动学没有影响 ,由于苯妥英是细胞色素P450 2C的特征性底物 ,罗格列酮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对细胞色素P450 2C活性无明显的诱导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雷公藤多苷片发挥抗炎作用剂量下伴随的肝毒性作用,为其“药效-毒性”相关性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片高、中、低剂量组(54.6,27.3,13.7 mg·kg-1),美洛昔康片组(3.9 mg·kg-1),每组10只。以巴豆油混合致炎液建立小鼠耳肿胀模型,计算小鼠的耳肿胀度和肿胀抑制率,末次给药后检测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前白蛋白(P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IL)等生化指标含量和活性的变化,并计算心、肝、脾、肾等脏器指数,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雷公藤多苷片在13.7~54.6 mg·kg-1范围内,可明显抑制巴豆油混合致炎液致小鼠耳肿胀,小鼠血清中PGE2、TNF-α和IL-2含量降低,血清ALT、AST、TBA、TBIL活性升高,PA含量降低,肝指数变大。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雷公藤多苷片可引起肝细胞水肿和浸润。结论 雷公藤多苷片在13.7~54.6 mg·kg-1范围内既有明显的药效作用,又有一定的肝损伤作用,均呈现明显的“量—效—毒”关系,其抗炎机制与减少PGE2炎性介质和血TNF-α、IL-2的产生和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4.
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检测朱砂的遗传毒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朱砂对大小鼠染色体的损伤作用,比较短期给药与长期给药对遗传毒性检出的影响,探讨结合生殖毒性Ⅰ段试验进行遗传毒性研究的可行性。方法:18只小鼠分3组灌胃给药10,5.02,.5 g.kg-1(分别相当于人临床最高等效剂量约100,50,25倍)朱砂悬浊液,2 d后处死;结合生殖毒性Ⅰ段大鼠(每组6只)连续灌胃给药1.0,0.3,0.1 g.kg-1(分别相当于人临床最高等效剂量的20,6.4,2.0倍),雄性42 d以上,交配成功后处死;雌性20 d以上,妊娠第15天处死,取骨髓细胞做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结果:小鼠各剂量组灌胃给药的微核率分别为0.175%,0.108%,0.09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但彗星试验结果阴性。结合生殖毒性Ⅰ段试验的微核试验中雄性和雌性大鼠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有随剂量增高而增高的趋势;而彗星试验结果显示雄性的中、高剂量和雌性的高剂量的拖尾阳性率为27.6%,42.8%,22.3%,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和极显著意义。结论:①朱砂短期内大剂量灌胃给药或长期小剂量给药可能引起染色体损伤;②利用生殖毒性Ⅰ段试验多次给药后取材做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在方法上是可行的,在剂量设计上更符合中药长期低剂量给药方式;③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的组合在评价药物的体内遗传毒性中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中药附子、人参、黄芪、干姜干预阿霉素(ADR)心脏毒性损伤模型大鼠的效应机制,分析附子与人参、黄芪、干姜的交互关系。方法:将72 只大鼠随机分为9 组,每组8 只。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按2.5 mg·kg-1 体重剂量腹腔注射阿霉素,每周1 次,连续4 周,累计10 mg·kg-1。附子、干姜组按1.75 g·kg-1,人参、黄芪组按0.875 g·kg-1,参附、芪附组按2.625 g·kg-1,姜附组按3.5 g·kg-1 体重剂量灌胃水煎液,每日1 次,连续4 周。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钙蛋白(CTn)、细胞色素C(CytC),心肌线粒体Bax、Bcl2、Caspase-3、Caspase-9 等指标,关联密切指标计算综合评分,对各项指标及综合指标进行药物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及药物间交互作用分析的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附子、人参、黄芪、干姜对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影响,附子与人参、黄芪、干姜的交互作用(除Bax 外)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附子、人参、黄芪、干姜对ADR 模型大鼠心脏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附子与人参、黄芪、干姜配伍均能提升单一用药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梓醇对pMCAO 大鼠恢复期早期实时步态的影响,评价其对缺血性卒中的改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6 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天保宁组,梓醇15、30、60 mg·kg-1 组。于术前进行为期7 天的步态仪行走训练,每3 次。训练完成后,采用线栓法建立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pM原CAO)大鼠模型,并于术后3~14 天连续给药,术后第14 天进行实时步态行为检测。结果:术后14 天,与正常组比较,pMCAO 模型大鼠平均步行周期显著延长(P<0.01),绝对值平均体转角明显升高(P<0.05),双足支撑时长缩短(P<0.05),三足支撑时长延长(P<0.01),协调性指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梓醇30 mg·kg-1 及60 mg·kg-1 组模型动物步行周期、降低绝对值平均体转角显著缩短(P<0.05 或P<0.01);梓醇30 mg·kg-1 组右前相对于其他三足的协调性指数明显降低(P<0.05),脑缺血动物协调性提高。结论:梓醇可部分改善脑缺血模型大鼠的实时步态行为变化,对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梓醇对永久性脑缺血模型急性期脑组织梗死体积、含水量及亚急性期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刺激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MCAT)模型,检测急性期(24 h)神经行为学症状、脑梗死面积和脑含水量;线栓法制作永久性大鼠脑缺血(pMCAO)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缺血侧脑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核转录因子Bp65(NF-κBp65)的含量。结果:大鼠MCAT 后24 h,梓醇15~60 mg·kg-1 剂量组可以显著改善模型动物神经症状损伤(P<0.01 或P<0.001),梓醇15 mg·kg-1 组可显著降低模型动物梗塞区面积(P<0.05),30 mg·kg-1 组和60 mg·kg-1 组可显著降低脑水肿(P<0.05);大鼠pMCAO 术后7 天开始,梓醇30 mg·kg-1 组或60 mg·kg-1 组开始改善模型动物神经症状损伤;术后14 天,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侧脑组织IL-10 和核转录因子NF-κBp65 的含量变化与模型组已经不明显,IL-6 水平显著降低(P<0.05),梓醇15 mg·kg-1 灌胃14 天可以降低模型动物缺血侧脑组织NF-κBp65 含量(P<0.05)。结论:梓醇能改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动物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神经症状损伤,缩小梗死灶,减轻脑部水肿,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脑缺血引起的炎症损伤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及其对大鼠的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方法①用高脂饲料喂饲10天以形成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同时经口灌胃给予75、150mg·kg-1益脂平胶囊20天,测定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②根据毒理学检测程序[1],实验组经口灌胃给予250、500、1000mg·kg-1益脂平胶囊,观察其对大鼠的胚胎毒性及致畸作用.结果①益脂平胶囊能显著增加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红细胞电泳率、显著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红细胞沉降率(P<0.05);能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益脂平胶囊实验组孕鼠未见体重增长显著减慢、活产仔数显著减少、死胎率及吸收胎率显著增加以及未见胎仔平均体重、体长、尾长发育指标显著减缓和外观畸形与骨骼畸形明显增加.结论①益脂平胶囊可以改善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②在本试验剂量与条件下益脂平胶囊无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孟根乌苏(水银)炮制品、孟根乌苏(水银)-18味丸与硫化汞、氯化汞、氯化亚汞对大鼠单次给药后的急性毒性。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根据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孟根乌苏(水银)炮制品低、高剂量组(0.033,0.33 g·kg-1·d-1)、孟根乌苏-18味丸低、高剂量组(0.29,2.9 g·kg-1·d-1)、孟根乌苏-18味丸简化方组(0.26 g·kg-1·d-1)、硫化汞组(17.39 mg·kg-1·d-1)、氯化汞组(4.06 mg·kg-1·d-1)、氯化亚汞组(35.3 mg·kg-1·d-1)共9组,每组6只。各组大鼠适应1周后,灌胃给药1次,24 h后取材,分别检测肝肾功能,肝肾组织形态学变化;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法测肾汞蓄积量;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测肾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测肾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法检测肾脏MT-1、MT-2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各组大鼠血清ALT、AST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化亚汞组大鼠血清CREA和UREA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孟根乌苏炮制品低剂量组(P<0.01)。肝脏和肾脏病理检查结果表明,孟根乌苏炮制品和孟根乌苏-18味丸低剂量组肝细胞肿胀变性程度较轻,肾小球病变不明显,孟根乌苏炮制品和孟根乌苏-18味丸高剂量组以及硫化汞组大鼠肝脏、肾脏均出现了一定的病理变化,而氯化汞、氯化亚汞组大鼠肝肾病理变化更显著。与正常对照组和孟根乌苏炮制品低剂量组相比,氯化汞和氯化亚汞组大鼠肾汞蓄积量显著升高(P<0.01);硫化汞、氯化汞、氯化亚汞组大鼠肾细胞凋亡率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氯化汞、氯化亚汞组大鼠肾组织中MT-1和MT-2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大鼠单次给药后,临床常用量的孟根乌苏炮制品和孟根乌苏-18味丸毒性要远远小于氯化汞、氯化亚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观察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小鼠的大脑皮层和海马区的病理改变,探讨不同剂量黄连单味药及其在黄连解毒汤中的脑神经毒性,为临床合理使用黄连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 黄连(单)1~5组及黄连解毒汤(复)1~5组分别给予含黄连生药3.0、2.25、1.5、0.75、0.3 g·kg-1水煎药液;阳性药组给予阿司匹林0.2 g·kg-1;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均灌胃给药,连续5 d,每日1次。于末次给药后30 min用二甲苯涂抹小鼠左耳造模,脱臼处死后取脑组织置中性固定液中,切片,HE法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大脑皮层及海马区病理情况。结果 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均正常;单1~4组中,各组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并随剂量增加而增强;复方给药组中仅1组(3.0 g·kg-1)、2组(2.25 g·kg-1)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有小灶性轻微变性,其余各组均基本正常。结论 黄连按0.75 g·kg-1给药5 d即可造成小鼠脑神经损伤,剂量增大,损伤加重;但在黄连解毒汤中应用则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