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乳腺B细胞恶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 女 ,5 0岁 ,已婚。因发现右乳包块 5d于 2 0 0 1-0 2 - 2 5入院。患者病程中无发热 ,盗汗 ,乏力 ,体重减轻等症状。查体 :双乳大小基本对称 ,皮肤无橘皮样改变 ,无乳头溢血、溢液及乳头凹陷。右乳内上象限可触及一 3cm× 4cm大小包块 ,边界不清 ,质中 ,无压痛 ,不活动。腋窝及其余部位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钼靶X线摄片示 :右乳内上象限局限增生 ,考虑恶变。B超示 :右乳内上象限距皮 1 0cm处见一大小约 3 0cm× 2 8cm× 2 2cm实质占位包块 ,形态不规则 ,边缘呈蟹足样 ,周边血流丰富 ,考虑为乳癌。CT示 :右乳片絮状及结节状软组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DE4B、BCL-2在不同类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 Lymphoma,B-NH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3例不同类型B-NHL和1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PDE4B、BCL-2的表达,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DE4B、BCL-2在不同类型B-NHL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PDE4B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滤泡性淋巴瘤(FL)、边缘区淋巴瘤(MZL)表达较高;伯基特淋巴瘤(BL)均为阴性表达,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FL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BL)、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各组表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DE4B在DLBCL的GCB亚型、non-GCB亚型阳性表达分别为61.54% (16/26),31.43% (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E4B、BCL-2在不同类型B-NHL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二者在B-NHL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PDE4B表达与B-NHL的恶性程度和侵袭性可能存在负相关;BCL-2是诊断FL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武超  翟志敏  徐修才 《武警医学》2006,17(9):649-652
 目的 通过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的检测,建立对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早期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而探讨在疑似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半巢式PCR技术检测8例已确诊的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和24例临床疑似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初诊患者的IgH基因重排;24例中流式细胞术检测了19例患者的免疫分型.结果 检测8例已确诊的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该方法敏感性为83.33%(5/6),特异性为100%(10/10);24例疑似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初诊患者IgH基因重排检出的阳性率为83.33%(20/24),其中FR2A阳性率41.67%(10/24);FR3A阳性率50%(12/24);同时阳性2例.免疫分型结果14例可疑阳性,阳性率73.68%(14/19).结论 通过建立半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IgH基因重排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疑似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患者的诊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反应性和肿瘤性淋巴细胞增生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干预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外周血B cell-activating factor(BAFF)、其受体BAFF-R及Bcl-xL基因的表达,探讨其与B-NHL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6例B-NH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BAFF、BAFF-R、Bcl-xL mRNAs的相对表达水平,以7例健康献血员作为对照,并据性别、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年龄、临床分期、是否耐药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B-NHL患者PBMC BAFF、BAFF-R及Bcl-xL的mRNAs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Ⅲ/Ⅳ期高于Ⅰ/Ⅱ期,耐药B-NHL组高于非耐药组(P<0.05)。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AFF、BAFF-R、Bcl-xL mRNAs的表达水平与B-NHL临床分期有关,在耐药B-NHL外周血中明显升高,提示BAFF/BAFF-R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参与B-NHL的临床进展及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5.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CD20+的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妥昔单抗 (美罗华 ,rituximab ,罗氏制药公司 )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一种小鼠_人嵌合抗CD2 0单克隆抗体 ,对初治或复发的惰性CD2 0 +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有很好的疗效 ,并对其他B细胞功能异常疾病亦展示较好的治疗前景。国外目前已有多组病例研究 ,但国内报道尚少。我科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2年 8月共有 9例B细胞型NHL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9例患者均为CD2 0 + B细胞NHL患者 ,中位年龄 4 5岁(12~ 5 7岁 ) ,其中男性 7例 ,女性 2例。采用AnnArbor_Col swolds临床分期标准 …  相似文献   

6.
放射免疫治疗是将单克隆抗体(单抗)耦联放射性核素,在肿瘤局部产生足够的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达到高效、低毒的治疗效果.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最常见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绝大多数是B细胞来源,细胞分化抗原CD20是放射免疫治疗B细胞NHL的最佳靶点,用131Ⅰ标记rituximab(一种抗CD20单抗)在治疗B细胞NHL的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人们正在进一步研究解决此类问题,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我们对采用PCR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TCRγ基因重排时提取DNA模板这一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探索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  12例ALL和 4例NHL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 ,符合诊断标准。1.2 DNA提取 ①TritonX 10 0法 :按文献黄俊军等 (临床检验杂志 ,1995 ,13:192 )方法进行。②低渗法 :取 0 .5ml全血 ,离心去血浆 ,加 12 0 μl重蒸水 ,0℃放置 5~ 10min ,离心去上清 ,加 0 .2mol/LNaAc 0 .1ml,蛋白酶K(6 g/L) 10 μl,SDS(0 .1g/ml) 2 5 …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和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序贯维持治疗对CD20+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方法 搜集2005年1月—2011年1月诊断为侵袭性和(或)难治复发性CD20+B细胞NHL并接受APBSCT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2组:治疗组(n=25),APBSCT前应用利妥昔单抗3~4次,采集自体干细胞前1d加用利妥昔单抗治疗1次(375mg/m2)体内净化干细胞,移植后每3~6个月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白细胞介素-2(100万U/次,缓慢静滴)维持治疗3~4次;对照组35例,除未用利妥昔单抗以外,其他处理与治疗组相同.结果 利妥昔单抗在移植前、干细胞采集前及移植后巩固治疗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采集单个核细胞数分别为(8.2±2.9)×108/kg和(8.4±3.9)×108/kg(P=0.822),CD34+细胞数分别为(12.3±12.7)×106/kg和(13.2±13.9)×106/kg(P=0.799).治疗组均顺利完成造血重建,对照组3例造血重建失败.两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和血小板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所有病例均达完全缓解(CR),中位随访22(2 ~ 81)个月,治疗组2例复发,对照组6例复发.治疗组3年总体生存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91.6% vs 69.5%,P=0.060).结论 侵袭性和(或)难治复发性CD20+B细胞NHL患者APBSCT前后应用利妥昔单抗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和造血重建,且有望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总体生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与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各部位淋巴结大小及形态差异,并做出鉴别诊断.方法 搜集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有明确病理诊断为DLBCL且有明确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及完整影像资料的患者46例,分别记录双侧颈部、双侧颌下、双侧腋窝、双侧锁骨上窝、双侧腹股沟、腹腔每侧最大两个淋巴结的垂直径乘积和长短径之比(L/S),将各部位垂直径乘积和L/S值按GCB和non-GCB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eny U检验,再计算出有统计学意义组的均数进行比较,并做ROC曲线尝试鉴别诊断.结果 垂直径乘积:全部组GCB型:0.88(0.31,1.00)cm2;全部组non-GCB型:0.84(0.44,1.44)cm2;颈部组GCB型:1.05 (0.47,1.13)cm2;颈部组non-GCB型:1.14(0.61,4.00)cm2;腹股沟组GCB型:(0.38±0.26)cm2;腹股沟组non-GCB型:0.72(0.44,0.98) cm2.GCB型患者和non-GCB型患者淋巴结的垂直径之积在全身(P =0.002)、双侧颈部(P =0.034)和双侧腹股沟(P =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测得临界值:全身0.490 cm2,双侧颈部0.925 cm2,双侧腹股沟0.490 em2.而双侧腋窝、双侧颌下、双侧锁骨上窝、腹腔淋巴结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S值:全部组GCB型:1.91±0.71;全部组non-GCB型:2.19±0.85;腋窝组GCB型:1.79±0.22;腋窝组non-GCB型:2.28±0.77;颌下组GCB型:1.62±0.25;颌下组non-GCB型;1.90±0.55.non-GCB型患者和GCB型患者淋巴结的L/S值在全身(P=0.012)、双侧腋下(P=0.042)和双侧颌下(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测得临界值:全身1.845,双侧腋窝2.055,双侧颌下诊断显著性水平P>0.05.而双侧颈部、双侧腹肌沟、双侧锁骨上窝、腹腔淋巴结L/S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DLBCL中non-GCB型患者淋巴结普遍较GCB型患者大,主要表现在双侧颈部及双侧腹股沟区,并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在恶性度上低于GCB型,主要表现在双侧腋窝及双侧颌下,腋窝处数据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