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长对儿童患牙病后诊治的重视,儿童牙病就诊患者越来越多,在门诊中常常碰到有些儿童患者在治疗时不合作,影响口腔临床医务人员正常诊疗,本文通过对600例1~12岁牙病患儿按不同年龄分组, 根据Frankl行为分类法,分析儿童口腔疾病患者心理行为表现,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2.
牙科焦虑症(dental Anxiety,DA)是指患者对牙科诊治过程或其中某些环节的紧张焦虑和害怕。DA在儿童患者中发生率非常高,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妨碍了儿童口腔疾病的有效防治。对于儿童DA患者,仅仅使用儿童行为诱导方式  相似文献   

3.
儿童心理学与口腔疾病防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薇 《现代医学》2002,30(2):116-117
目的 探讨儿童心理学与口腔疾病防治的关系。方法 在口腔疾病防治的诊疗过程中,针对就诊儿童心理特征进行诊疗行为诱导,结果 取得患儿及监护人的信任和配合,使口腔疾病诊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结论 儿童心理学与口腔疾病的防治有着密切重要的关系。作为儿童牙医工作者,必须掌握儿童心理学特征,才能有效地完成保护儿童口腔健康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的临床有效途径和方法.方法 回顾2004年5月份至今,300例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门诊就诊情况,通过家长问询法和临床观察其心理变化.结果 发现经诱导约占85%以上患儿均能配合治疗,只有少数需强行治疗.结论 针对目前儿童口腔疾病治疗操作越来越显得困难,通过临床心理学干预,使其心理状态转换,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的临床有效途径和方法。方法回顾2004年5月份至今,300例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门诊就诊情况,通过家长问询法和临床观察其心理变化。结果发现经诱导约占85%以上患儿均能配合治疗,只有少数需强行治疗。结论针对目前儿童口腔疾病治疗操作越来越显得困难,通过临床心理学干预,使其心理状态转换,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学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同时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它通过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 ,通过语言、动作行为及面部表情来发挥作用。因此 ,越来越被临床医护人员重视 ,它更具有深刻的意义。现对就诊儿童口腔疾病患者心理分析如下。1 依赖心理现如今儿童多为独生子 ,由于家长过分宠爱 ,造成儿童的依赖性很强 ,独立性及适应能力较差。再则儿童生病亦引起家长的焦虑不安 ,从而造成儿童患者情绪波动、哭闹 ,拒绝治疗。根据…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成为波及全国乃至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儿童的口腔健康管理与疾病防治,对儿童的口腔与全身健康至关重要。为了防止交叉感染、阻断病原经口腔的传播途径,家长应居家培养孩子保持手卫生,适当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引导、监督或帮助儿童养成有效刷牙、使用牙线等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出现口腔疾病及急危重症情况。出现口腔非急症家长可协助儿童采取含漱等一些措施缓解症状,待疫情过后择期治疗;出现急性牙髓根尖周炎、牙外伤、口腔颌面部感染等口腔急症,家长和患儿应做好个人防护后及时到口腔诊疗机构就诊。在疫情期间儿童口腔急症的处理应按照目前国内外口腔感染预防和控制相关指南和文献,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  相似文献   

8.
儿童是口腔科门诊中较为特殊的患者群体,儿童口腔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口颌系统和影响全身健康的一类疾病.乳牙担负着儿童时期咀嚼、辅助发音、促进颌面部及牙列正常发育等功能.儿童患龋率较高,并发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也不少.患牙及时治疗可避免和减轻病情的发展,维护儿童咀嚼功能,有利于颌面部发育,对牙齿的健康也很重要.诊疗此类疾病临床上存在着实施操作方面的客观困难,通常成功与否要取决于患儿能否合作才能进一步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儿的心理状态能否得以转换,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儿童患者就诊前进行心理分析,在治疗前及治疗中进行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王红忠   《中国医学工程》2011,(10):147-148
目的本文针对儿童口腔疾病的常见发病时期及原因,对儿童口腔保健提出了相关意见及建议,希望以此引起家长、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儿童的口腔健康减少一些危害、提供一些保障。方法指出儿童常见病症及病发原因,分析对儿童身体成长的危害,总结各阶段的预防保健措施。结论常见口腔治疗情况显示儿童口腔疾病的防治远比治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家长在儿童群体性事件中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表现,并可能对儿童及他人造成不良影响。提出了在儿童保健中应加强对家长心理状态的了解及干预,旨在帮助广大家长有效缓解负性情绪,避免事件扩大,为儿童群体性事件的诊查、治疗以及后续复诊工作的顺利完成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脑损伤综合征患儿家长的遵医行为,更好的实施早期家庭康复护理。方法对48名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父母进行心理评估,分析其心理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心理护理及疏导。结果缓解了脑损伤综合征患儿家长的心理压力,提高了家长对治疗及康复的信心,使其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治疗,并主动学习家庭康复方法。结论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父母进行心理护理,取得家属的理解,树立家属对患儿的治疗信心,医患配合,可显著提高脑损伤儿的康复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冠心病不同年龄段住院患者的不同的焦虑抑郁状况,达到及早给予个性化干预,减少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的目的.方法 选择符合冠心病的患者100例,随机分组60岁以下组和60岁以上两组,专人熟练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0岁以下组较60岁以上组在焦虑忧郁方面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60岁以下年龄的患者因还在工作年龄,负担着工作、子女学习就业、父母赡养等方面的压力,较60岁以上的患者更容易罹患焦虑忧郁等精神方面的疾病,故应该加强对这部分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必要的心理卫生服务,在冠心病的防治和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西英 《中国病案》2010,11(6):19-20
目的观察患儿及家长心理干预后对患儿疾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160例哮喘患儿及家长随机分组,其中研究组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护理。结果两组家长、患儿遵医依从性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均住院日、反复住院次数、疾病疗效、并发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良好的心理有利于哮喘患儿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患者中有关心理行为问题,以及家长们对待儿童心理问题的态度及诊治需求。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在本院儿科门诊就诊的4~15岁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及儿科症状检查表(PSC),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9.2%的家长认为患躯体疾病会使儿童产生心理行为方面的影响,如睡眠不好、易激惹发脾气等。16.6%的家长认为孩子平时有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然而其中只有39.4%的家长与医师讨论过这些问题,与此相比78.8%的家长能与自己的亲友讨论这些问题。如果发现孩子有心理行为问题,55.8%的家长选择在心理门诊就诊,32.2%的家长选择在儿保门诊就诊,8.5%的家长选择在普通儿科门诊就诊,3.5%的家长选择在精神科门诊就诊。结论患躯体疾病会对孩子产生一些心理行为方面的影响,儿科门诊医师在诊治儿童的躯体疾病时不应忽略这些影响,应予早期的处理,问题严重时转诊到精神专科。虽然家长已经发现孩子平时存在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真正与医师讨论过的家长还不到一半,这影响了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的解决。与在精神专科就诊相比,家长们更愿意在心理门诊及儿保门诊就诊,但选择在普通儿科门诊就诊的家长不多,应该充分利用普通儿科门诊这个解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最便利的资源,改善我国儿童的精神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5.
恶性肿瘤患儿家长身心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住院恶性肿廇患儿家长存在的心身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护理依据。方法 使用国际通用焦虑自评量表对我院已确诊为恶性肿廇的68名住院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68名患儿家长所得标准分44.68±11.26,平均出现的焦虑症状为(6.42±2.25)项,女性家长焦虑均分58.38±8.85,男性家长焦虑均分53.30±9.17,女性高于男性(P<0.05)。采取积极治疗态度患儿家长焦虑均分55.07±8.91,由于经济原因可能放弃治疗患儿家长焦虑均分66.71±4.50,前者低于后者(P<0.001)。结论 住院恶性肿廇患儿家长在感情上和情绪上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恶性肿廇患儿家长身心状况与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恶性肿瘤患儿家长身心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malignant tumor so as to provide them with adequate psychological healthcare service. METHODS: A questionnaire-based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68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malignant tumor using an internationally standard anxiety scale. RESULTS: The 68 parents had a mean score of 44.68+/-11.26 for the scale with 6.42+/-2.25 anxiety symptoms on average. The average anxiety score of the mothers was 58.38+/-8.85, and 53.30+/-9.17 for the fathers, showing obviously difference (P<0.05). The average anxiety score of the parents with positive attitudes for treatment was 55.07+/-8.91, and that for the parents who gave up treatment for economic reasons was 66.71+/-4.50, with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01). CONCLUSION: The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malignancies almost invariably show anxiety symptom of different degrees,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ir gender and economic statu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父母亲的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先心病患儿及其父母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30例先心病患儿父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先心病患儿父母亲SLC-90总得分为(156.18±54.49)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躯体化、强追症状等8项因子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患儿父母亲的躯体化因子得分显著低于经常生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以及喜蹲的患儿;完全自费的患儿父母亲敌对因子得分显著高于享受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以及慈善基金资助的患儿父母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心病患儿父母亲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患儿症状明显及完全自费者,医护人员在给患儿治疗的同时应该注意做好患儿父母亲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白血病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方法应用SCL-90量表检测白血病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结果白血病患儿家长存在着多种心理障碍,强迫、抑郁、焦虑三项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常模。短病程组(病程〈6个月)家长焦虑、抑郁因子得分较长病程组(病程>6个月)家长为高(P〈0.01)。结论白血病患儿患病期间,特别是在患儿确诊初期,应注意其家长心理状态。提高家长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助于稳定患儿情绪、提高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林海洋 《广州医药》2009,40(4):33-35
目的探讨儿科急诊中需经气管插管呼吸支持的发绀(cyanosis)病例临床特征。方法总结26例需经气管插管呼吸系统支持的急诊发绀患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诊断,观察其转归。结果除外1例假性发绀,平均年龄4个月,发病至急诊抢救平均时间6天;呼吸困难24例,呼吸停止2例;心动过速21例,心动过缓2例,心跳停止2例,心律不齐1例;除外1例诊断不明,循环系统疾病12例,呼吸系统疾病7例,其他系统疾病6例,其中先天性疾病11例,感染性疾病9例,意外伤害3例,其他病因2例;好转或痊愈出院15例,抢救后机械通气最后死亡5例,当时抢救无效死亡3例,抢救后病情尚未稳定家人放弃进一步治疗自动出院3例。结论需经气管插管呼吸支持的急诊小儿发绀疾病的特点:①年龄小,起病急,进展快,常就诊不及时;②病情重,死亡率高;③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仍占主要部分,先天性和感染性因素为主要病因;④意外伤害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20.
张世燕 《中国医药导报》2013,(13):125-126,129
目的分析铅中毒患儿家属心理状况并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2年6月于湖北省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就诊的29例铅中毒患儿的45名家属,父亲和(或)母亲,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在积极救治患儿的同时,对照组20名家长未接受护理,观察组25名家长接受相应的护理,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儿父母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结果护理前两组家长的SAS、SD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家长的SAS、SDS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血铅水平改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铅中毒患儿家长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针对性的护理可以明显改善其焦虑、抑郁状况,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