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细胞焦亡是一种由炎症小体驱动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其特征是细胞肿胀和质膜形成孔洞。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涉及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细胞焦亡,常伴有促炎因子的释放。本篇综述总结影响细胞焦亡的病理生理因素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潜在作用,旨在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细胞焦亡是一种依赖于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4/5/11且由GSDMD介导并伴有炎性介质释放的程序性细胞死亡。NLRP3炎性小体调控细胞焦亡并促使炎性因子的活化与释放。NLRP3炎性小体调控的细胞焦亡参与多种肾脏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就NLRP3-caspase-1介导的细胞焦亡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3.
细胞焦亡是半胱天冬酶(caspase)介导的炎症性细胞死亡。细胞焦亡的两种途径分别为依赖caspase-1的经典途径和依赖caspase-4/5/11的非经典途径。焦亡的细胞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引起机体的一系列反应。近来研究表明细胞焦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细胞焦亡的机制,细胞焦亡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4.
5.
细胞焦亡作为一种新的促炎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被逐渐研究阐述,其形态学特征、发生机制、作用机制与其他细胞死亡方式(如凋亡、坏死等)有显著不同。细胞焦亡不仅与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而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代谢性疾病、重要脏器非细菌性炎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细胞焦亡作用机制及相关疾病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临床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细胞焦亡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死亡形式,通常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由Gasdermin蛋白介导并伴随着炎性小体的激活和炎症因子的成熟及释放。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没有任何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下,通过化学方法可以诱导肿瘤细胞焦亡。细胞焦亡可影响肿瘤发生的各个阶段,已成为肿瘤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就细胞焦亡发生的分子机制、与肿瘤诊治的关系及治疗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肿瘤的诊断与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独立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致病因素外,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的一类特殊型心脏病,其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近些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特点是其过程有大量炎症因子、介质的参与。有相关研究表明,可通过调节细胞焦亡过程中炎症小体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等,减缓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发展进程,进一步研究其相关机制可以为糖尿病心肌病的相关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本综述就细胞焦亡与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进展做一概括。  相似文献   

8.
叶方雄  郭诚  杨定平 《医学研究杂志》2024,53(5):171-174, 124
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epsis 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SA-AKI)常见于严重脓毒症患者,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病死率和患慢性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细胞焦亡是一种调节性细胞死亡,其主要特征是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的激活和细胞膜孔的形成。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细胞焦亡参与脓毒症以及SA-AKI的炎性反应和免疫调节,细胞焦亡与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自噬及铁死亡在SA-AKI中存在重要作用并相互影响。本文系统综述了细胞焦亡在SA-AKI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及研究进展,探讨其在脓毒症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10.
焦亡是一种主要通过炎性小体介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机体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细胞焦亡通过切割GSDMD蛋白,在细胞膜打孔,改变渗透压,使细胞膨胀,释放内容物和相关炎症分子导致炎症反应。细胞焦亡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细胞焦亡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白脂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脂肪因子,主要功能是诱导肝脏葡萄糖的合成,促进胰岛β 细胞炎症、 功能障碍、凋亡,抑制胰岛素分泌,升高血糖。白脂素与肥胖、2 型糖尿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代谢性疾病的 病理生理过程关系密切。该文对白脂素进行概述,综述其在代谢性疾病中的新作用。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66例代谢紊乱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对比观察肥胖和非肥胖2型糖尿病(DM)的代谢状态,探讨2型DM肥胖患者代谢紊乱的特点。方法128例2型DM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肥胖和非肥胖2组,肥胖组66例,非肥胖组62例。检测两组血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BUA)、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并进行比较。结果2型DM肥胖组收缩压(SBP)、BUA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0.05);HDLC肥胖组患者明显低于非肥胖组(P<0.05);2型DM肥胖组Fins、TG、LDLC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0.01);肥胖组舒张压(DBP)、TC、FPG、HbA1c较非肥胖组略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的2型DM患者有着严重的代谢紊乱,对肥胖的2型DM患者应进行综合治疗,改善其代谢紊乱,控制和减慢血管并发症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随着肥胖人口所占比例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等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大量实验数据证实肠道屏障损伤在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详细总结了肠道屏障的结构、功能及评估方法,归纳了肠道屏障损伤与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如何评估患者肠道屏障功能以及如何通过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指在妊娠20周后出现的以高血压、蛋白尿及水肿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胆汁代谢异常、肥胖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代谢性疾病与PE的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就近年PE与代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COVID-19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CVMD)之间高共患病率和死亡率,及其潜在的心血管损伤风险,为其临床诊治带来巨大挑战。最新研究发现:高龄状态、免疫功能缺陷、炎症因子风暴及氧化应激损伤等是二者高共患病率的潜在机制;病毒直接侵袭、心肌氧供需失衡以及血管内皮与凝血功能障碍则可能是COVID-19患者心血管损伤的重要机制。此外,SARS-CoV-2细胞膜受体ACE2在各脏器与循环系统中的表达水平,不仅介导病毒对脏器直接侵袭损伤,还可参与机体炎症与氧化应激平衡的调节,从而影响患者COVID-19易感性与预后结局。本文将就COVID-19合并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上述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并探讨SARS-CoV-2引起心血管损伤机制,以期为COVID-19合并CVMD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研究发现,菌群紊乱引起条件致病菌和有害细菌代谢产物增多,参与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的关键因素之一。已有大量证据表明,作为饮食干预方式之一,热量限制可明显改善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肠道菌群可能是其作用靶点之一。本文从肥胖、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肠道菌群改变、热量限制对3种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肠道菌群在其中的介导作用3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支链氨基酸是一类人体无法合成、主要靠外源性摄入的必需氨基酸。循环血液中支链氨基酸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其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通路激活是支链氨基酸调控胰岛素抵抗的关键途径。本文就支链氨基酸的代谢过程及其在胰岛素抵抗形成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糖控制不佳的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或基础胰岛素的疗效,以及两者对患者其他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纳入血糖控制不佳的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153例,随机分为两组: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组(77例)和基础胰岛素组(76例),分别在原有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或甘精胰岛素治疗6个月。观察并记录基线时和治疗3个月、6个月时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空腹C肽、餐后2 h C肽,以及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脂肪变性情况[用受控衰减参数(CAP)值表示]。结果 基线时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HbA1c、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空腹C肽、餐后2 h C肽、TC、TG、HDL-C、LDL-C、CAP值、基础疾病和用药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个月、6个月时,两组患者HbA1c、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较基线时下降(P均<0.01),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治疗3个月、6个月时,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组空腹胰岛素、BMI、CAP值均低于基础胰岛素组(P<0.05、P<0.01)。经过6个月的治疗,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组和基础胰岛素组血脂变化均不明显。结论 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能达到与基础胰岛素相似的降糖效果,但加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的患者在体质量、高胰岛素血症及肝脂肪变性方面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高糖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大鼠和相同饲料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特点。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C组)和高脂组(HF组)分别给予正常饲料或高糖高脂饲料喂养8周,8周后HF组中选取肥胖大鼠再次随机两组,一组为糖尿病组(DM组),注射小剂量STZ 30 mg/kg;另一组为肥胖组(OB组)。各组继续原饲料喂养并观察4周。测定大鼠体质量、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并进行腹腔内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 高脂联合注射STZ后,DM组逐渐出现了多饮、多食、多尿和体质量减轻的特点。第12周末,DM组空腹血糖高于OB组(P<0.01),胰岛素敏感性低于OB组(P<0.01),葡萄糖耐量、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程度大于OB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高于OB组(P<0.01)。结论 持续高糖高脂饮食能够诱导大鼠出现糖调节受损、胰岛分泌功能减退以及脂代谢紊乱。高脂联合注射STZ后,糖尿病大鼠的上述受损幅度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20.
哺乳动物Sirtuins家族是酵母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R2)的同源蛋白质的统称,属于一类组蛋白/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组成成分为SIRT1~SIRT7,依赖主体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Sirtuins家族可作用一系列底物,参与多种细胞生物学功能,对细胞的生存、衰老、凋亡等生理活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并且与代谢综合征、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沉默调节蛋白1(SIRT1)与SIR2的同源性最高,也是近年来Sirtuins家族成员中得到最深入研究的一项。本研究现就SIRT1与代谢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