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前,肠道微生态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之一,肠道菌群的变化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至关重要.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影响肝纤维化过程的发展.同样,在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也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本文主要介绍肠道微生态平衡与失衡、肠道菌群参与...  相似文献   

2.
酒精性肝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中药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疾病的特点与肠道菌群的整体调节作用高度吻合,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肠屏障功能、缓解肠道炎症反应等作用机制治疗酒精性肝病.本文综合近年来中药调控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从肠道菌群与酒精性肝病的关系,以及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菌...  相似文献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胆汁酸–肠道菌群途径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研究表明,亚麻籽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糖脂代谢、减轻肝脏脂肪变性等生物学功能,其可通过调节胆汁酸–肠道菌群途径改善NAFLD的进程。本文对亚麻籽基于胆汁酸–肠道菌群途径改善NAFL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常肠道菌群具有生物屏障、刺激胃肠道运动、营养消化吸收、免疫调节、促进生长发育等作用,与机体维持动态平衡。一旦平衡打破,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引发和加重各类疾病。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而肠道菌群失衡在肝硬化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组成改变、细菌代谢活性变化或菌群在局部分布变化,表现为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移位和生物学特性上的变化,故改善肠道菌群失衡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未来,纠正肠道菌群失衡将成为肝硬化治疗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慢性肝病之一,目前除了改变生活方式外,尚未确定确切的治疗方法。随着肠-肝轴理论的提出,本研究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宿主的代谢状况密切相关,除了肠道菌群本身,基于肠道菌群分泌、修饰和降解的代谢物也是宿主-菌群对话的重要媒介,同时也参与宿主代谢的调节,肠道菌群和相关代谢的失调可以被认为是NAFLD病理生理学的调节者,这也为“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肝脏病理生理改变”提供理论基础。因此,调节肠道微生态成为治疗NAFLD的一大热点,目前多个研究已经提出调节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法,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的应用。本文就肠道菌群如何参与NAFLD发病过程及针对肠道菌群靶向治疗NAFLD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在生命健康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调节新陈代谢,并参与炎症和免疫的关键阶段.最近的研究已经表明肠道菌群在癌症的发生以及小鼠模型和患者的抗癌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第三位癌症死亡原因,大多数HCC发生在有慢性肝病的患者中,主要由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且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各类菌群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共生关系,同时,胃肠道与肝脏之间通过门脉循环形成紧密的解剖、功能双向联通网络,进而相互维持稳态。“肠-肝轴”理论在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深远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密切相关,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通路影响肝脏病理生理学进程。在病理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菌群生态失调、功能紊乱时,肠道菌群则会与宿主免疫系统及其他类型细胞产生多种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肝脏脂肪变性、炎症、纤维化,继而引发各类肝脏疾病,如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急性肝衰竭、肝细胞癌等。 越来越多关于益生元/益生菌改善肝病的报道逐渐打开了以菌治病的新世界。因此,肠道微生物群落里隐藏的潜在信息和价值是无穷的。为了更加全面地探究各类复杂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我们仍需继续深入了解某些特定的肠道微生物在参与肝脏损伤进程、改善疾病进程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找寻科学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现有综述报道很少同时阐述肠道菌群与急性及慢性肝脏疾病的密切关系。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近年来关于急性及慢性肝损伤的研究成果,并得出结论:肝脏的解剖结构促成其与肠道菌群形成彼此沟通的紧密网络,而肠道菌群则是调节肝脏生理、病理功能的重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与炎症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触发和促进慢性炎症,其机制可能为肠道菌群中的革兰阴性菌来源脂多糖嵌入乳糜微粒,通过肠黏膜屏障进入淋巴系统后,随后进入血液,被脂蛋白和脂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春晖  冯志松 《医学综述》2014,(11):1953-195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美国及世界范围内肝功能损害最常见的原因。肠道菌群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功能的改变通过Toll样受体4(TLR4)特异性识别脂多糖,并激活炎症相关基因的活性,促使肝脏慢性炎症的产生,诱导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最终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肝脏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小肠细菌的过度生长也被证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酒精、病毒性感染、肝内脂肪蓄积等均可引起肝细胞的损伤,诱发慢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癌。随着近年来代谢组学的快速发展,研究者通过对肝病患者的粪便研究发现,变形菌、大肠埃希菌等有害菌显著增加,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显著减少,肠道的菌落特征随着不同肝病也呈现出差异性。一方面,肠道菌群在调节胆碱、短链脂肪酸等重要物质的正常代谢中扮演重要作用,同时,这些物质的异常代谢反过来也对肝脏产生显著影响;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在免疫调节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以引起肥胖、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和全身感染等一系列疾病。  相似文献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疾病谱主要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近年研究揭示肠-肝轴与NAFLD发生、发展相关,运动、饮食、微生态制剂、抗生素、粪菌移植、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缓解NAFLD。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NAFLD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及以调整肠道菌群为NAFLD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与NAFLD密切相关,调控肠道菌群可作为NAFLD治疗的新靶点,将为临床医师治疗NAFLD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慢性便秘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也是许多高死亡率疾病的诱发因素,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而目前针对慢性便秘的治疗方法疗效有限,故需寻找一种便捷、经济、有效的方法。运动在慢性便秘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运动可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而有研究表明便秘后发生的肠道菌群紊乱使肠腔内菌群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5-羟色胺(5-HT)〕含量降低,抑制肠道运动,加速慢性便秘的发展,提示运动、菌群与便秘三者间存在密切联系。本文就运动对便秘的调节作用、肠道菌群在便秘中的调控机制和运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此探索运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改善慢性便秘的可能性,希望能进一步完善运动缓解便秘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人类胃肠道中寄居着庞大复杂的微生物,它们与人类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采用宏基因组学研究技术分析肠道微生物,能在更高层次上揭示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关系,代谢组学相关技术能测量人体肠道生态系统某个时间点或整个时程的代谢动力学或代谢流.本文综述了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相关技术在肠道菌群引起的人类疾病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14.
肾脏疾病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而肠道菌群的紊乱也会增加尿毒症毒素的产生,加速肾脏疾病的进程。本文阐述了肠道菌群的构成和作用,探讨了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关系,并列举了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肾脏疾病的各类方法,包括饮食疗法、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碳吸附剂和粪菌移植。  相似文献   

15.
人类肠道内存在数以亿计的微生物,他们及其代谢产物共同维持着人类肠道内稳态,参与机体代谢及免疫保护功能。目前研究的大多数消化系统疾病都与肠道微生物的异常紧密相关,并且随着益生菌制剂以及粪菌移植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方面的备受青睐,肠道微生物已经成为了现代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文章就与肠道微生物相关的消化系统疾病进行综述,并且简要介绍粪菌移植及部分中药在调节肠道微生态方面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研究发现,菌群紊乱引起条件致病菌和有害细菌代谢产物增多,参与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的关键因素之一。已有大量证据表明,作为饮食干预方式之一,热量限制可明显改善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肠道菌群可能是其作用靶点之一。本文从肥胖、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肠道菌群改变、热量限制对3种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肠道菌群在其中的介导作用3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其发病率在中国居民中呈迅速上升趋势,但疗效显著的临床治疗手段依旧缺乏.由于肠道与肝脏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密切关系,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在NAFLD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可造成肝脏受损.目前,多项动物实验结果支持益生菌对NAFLD的预防和抑制作用,采用益生菌对NAFLD患者进行干预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数量较少,但现有数据均显示服用益生菌可改善患者症状.今后需开展更大规模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Intestinal homeostasis depends on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immune system. Emerging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s a key player in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AILD). Autoimmune hepatitis,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and IgG4-related sclerosing cholangitis have been linked to gut dysbiosis. Diverse mechanisms contribute to disturbances in intestinal homeostasis in AILD.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and molecular mimicry can lead to hepatic inflammation and immune activation. Additionally, the gut and liver are continuously exposed to microbial metabolic products, mediating variable effects on liver immune pathologies. Importantly, microbiota-specific or associated immune responses, either hepatic or systemic, are abnormal in AILD.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bout host-microbiota interactions, included but not limited to this review, facilitates novel clinical practice from a microbiome-based perspective. However, many challenges and controversies remain in the microbiota field of AILD, and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19.
<正>老年性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 in the elderly,FCE)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肠道疾病。全球数据[1-2]显示,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的平均发病率约为14.0%,而中国部分东部城市FCE患病率高达17.6%。有研究[3]指出,FCE与多种严重疾病相关,包括结直肠癌、肝性脑病、阿尔兹海默病等,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等,从而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FCE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与肠道动力学障碍、精神心理状态异常、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特点是无器质性病变。近年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FCE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认为是FCE主要的病因之一[4]。本文旨在简要综述FCE与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