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喉咽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和上呼吸道消化道部位,通常以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为界。喉咽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ux disease,LPRD)指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和上呼吸道消化道部位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涉及咽、喉、中耳及鼻窦等多器官。2002年LP被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确认采纳这一概念。目前,LPRD已经成为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疾病,受到国内、外耳鼻咽喉科医师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咽喉反流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部位,引起一系列咽喉部症状和体征的总称。临床症状主要为:声嘶,咽喉疼痛,咽部异物感,持续清嗓,慢性咳嗽,呼吸不畅感等;咽喉部体征则有声带后联合区域黏膜增生、肥厚,声带弥漫性充血水肿,肉芽肿等。近年国内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抗反流治疗对咽异物感伴有咽喉反流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门诊以咽异物感自评超过3分,患病1个月以上的患者,进行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及反流临床表现量表(RFS)评分,对RSI超过13分及RFS超过7分的患者进行抗反流治疗,以能持续治疗8周以上为有效观察对象,共104例。分析入组患者反流各症状发生率、反流临床表现各体征发生率,并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104例咽异物感患者多有反流症状清嗓动作(92/104,88.46%),主要反流体征为后连合肥厚(97/104,93.27%),红斑/充血(89/104,85.57%),喉内黏稠分泌物(87/104,83.65%),喉室阻塞(73/104,70.19%)等,经抗反流治疗,有效61例,有效率为58.65%;RS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5,P<0.05);RF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8,P>0.05)。 结论 咽异物感伴反流症状的患者,通过反流治疗是有效的。对于有咽异物感的患者,经过长期治疗效果不明显,应考虑是否有咽喉反流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咽喉部增生性病变发病的相关因素。 方法 收集门诊因咽喉部病变行电子喉镜检查及治疗的471例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病理资料及反流症状指数(RSI)、反流体征评分(RF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吸烟、饮酒、RSI、RFS及胃病史与咽喉部是否出现增生性病变有相关性(P<0.05);而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与咽喉部是否出现增生性病变无明显相关性。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及RFS与咽喉部增生性病变的性质有显著相关性(P<0.001);BMI与咽喉部增生性病变性质有相关性(P<0.05);RSI及胃病史则与之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及RFS评分是咽喉部增生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影响咽喉部是否出现增生性病变的主要因素是吸烟、饮酒、RSI、RFS及胃病史;增生物的良恶性则与年龄、性别、吸烟、饮酒、RFS及BMI相关。  相似文献   

5.
重视喉咽反流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喉咽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这一概念被提出用以描述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所引起的疾病[1]。以往曾认为LPR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esease,GERD)累及咽喉部的消化道外症状,近10~15年的研究揭示了LPR与GERD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上的差异,其作为独立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咽喉反流患者用食道测压定位法行双探头24小时pH监测,探讨其诊断价值及特点。方法对53例疑咽喉反流患者用食道测压定位法行双探头24小时pH监测同时用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RSI)、反流检查计分量表(reflux finding score,RFS)2个量表评估。结果 53例患者中31例咽喉反流阳性,与吸烟有相关性。RSI中以声嘶、咽异物感、持续清嗓为主要症状,RFS中以后连合增生、假声带沟、喉内黏液附着为主要体征。咽喉部酸反流主要发生在直立位,其中9例患者只有咽喉反流性疾病,10例只有胃食管反流性疾病;酸反流次数、酸暴露时间(即pH<4.0的总时间)与2个量表的评估有显著性差异。咽喉部pH监测结果与2个量表评估结果程度一致。结论咽喉反流性疾病可不伴发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减少酸反流次数及减少酸在咽喉部停留时间在治疗疾病中较为重要,RSI和RFS 2个量表可作为咽喉反流性疾病诊断的初筛。  相似文献   

7.
目的重视咽异感症的病因并进行对症治疗。方法对70例咽异感症的患者进行全面的专科检查及行食管PH值测定和食管活体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70例咽异感症患者杓间区附近均有黏膜水肿、肥厚、充血呈后部喉炎征象,PH值多在4—6之间,食管病理组织学检查符合反流性食管炎,抗返流及抗酸治疗近期疗效良好。结论反流性食道炎为咽异感症的主要病因,临床医生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咽喉反流性疾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埃索美拉唑诊断性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 lux disease,LPRD),观察治疗前后反流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疑似LPRD的50例患者诊断性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治疗8周,治疗前后均行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RSI)和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eflux finding score,RFS)评分。结果 RSI评分中声嘶或发音障碍84%、持续清嗓87%、痰过多或涕倒流71%、吞咽食物、水或药片不利58%、饭后或躺下后咳嗽52%、呼吸不畅或反复窒息发作68%、烦人的咳嗽79%、咽喉异物感92%、烧心、胸痛、胃痛32%。RFS评分中假声带沟45%、喉室消失57%、喉黏膜红斑/充血94%、声带水肿85%、弥漫性喉水肿82%、后连合增生83%、肉芽肿10%、喉内黏稠黏液附着58%。治疗前后RSI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6.42,P <0.001),治疗前后RF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6.99,P <0.001)。结论 LPRD的主要症状是咽喉异物感、持续清嗓、声嘶或发音障碍。主要体征是喉黏膜红斑/充血、声带水肿、后连合增生。PPI对于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9.
喉咽反流     
本文从喉咽反流的发病机制及与胃食管反流的区别、细胞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内镜表现、检测及治疗阐述了目前喉咽反流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0.
咽喉反流     
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其定义为胃内容物反流至上食管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以上的咽喉部。病理性咽喉反流可表现为慢性咽喉炎、哮喘及不明原因的胸痛。与耳鼻咽喉科相关的症状包括慢性声嘶、咽异物感、频繁清嗓、慢性咳嗽、吞咽困难及痰液增多等。咽喉反流与消化科常见的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存在着较多差异,本文重点介绍咽喉反流的发生机制、诊断及其与咽喉部病变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喉咽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喉咽反流病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喉咽反流病的诊断大部分依靠患者的主观症状、客观检查和试验性治疗.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喉咽反流病是不同于胃食管反流病的另外一种疾病.是基于咽喉部可监测酸性环境,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有效的一种疾病.本文主要目的是介绍喉咽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  相似文献   

12.
问与答     
问:如何诊断喉咽反流性疾病?(北京市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马凌霄)喉咽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与呼吸道和消化道上部组织接触的结果。其与喉痉挛、声带接触性肉芽肿、声带白斑、喉癌等疾病关系密切。喉咽反流引起的症状及体征而造成的疾病为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mgeal reflux disease,LPRD)。该病与胃食管反流是不同的疾病,  相似文献   

13.
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疾病,是指胃内容物经食管突破上括约肌,造成咽喉部黏膜的损伤,引起一组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的疾病。咽喉反流不包括气管、肺等反流部位,但包括咽部和喉部两大部分^([1])。有研究显示将近10%的耳鼻咽喉科门诊患者以及超过50%的声嘶患者存在咽喉反流相关的疾病,LPRD的发生机制多考虑为胃食道反流物到达咽部,当有足够的动力时便可形成喷射,  相似文献   

14.
1968年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这一概念被提出用以描述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所引起的疾病。近年研究发现咽喉部反流是造成咽喉疾病和咽异物感、声嘶及咳嗽等许多相关症状的一个重要原因,受到耳鼻咽喉科医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咽喉反流病(LPRD)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咽喉反流体征评分(RFS)和咽喉反流症状指数(RSI)特点,探讨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抽取100例LPRD患者,将其中合并有OSAS的患者作为观察组(n=39),其余作为对照组(n=61),观察两组RFS、RSI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血氧饱和度(SaO2)、反流总数、总反流时间;比较治疗2个月后RSI、RFS评分。 结果 观察组RFS和RSI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RFS体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喉反流伴OSAS患者声门下水肿、喉室消失、杓会厌襞红斑/充血、喉黏膜水肿、后联合肥厚或肿胀评分显著高于单纯的咽喉反流患者(P<0.05),RSI评分中咽喉反流伴OSAS患者呼吸困难、烧心胸痛胃酸反流评分显著高于单纯的咽喉反流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RSI评分总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在呼吸困难、烧心胸痛胃酸反流方面明显优于观察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AHI、SaO2、反流总数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HI、SaO2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反流总数、总反流时间改善显著,对照组优于观察组(P<0.05)。 结论 伴OSAS会加重LPRD患者咽喉反流相关症状,可能是LPRD患者治疗效果和症状改善较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喉咽反流的维持治疗方法。方法 将2019年7~11月就诊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的反复发作的喉咽反流患者70例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腹式呼吸屏气训练+耳穴按摩治疗,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磷酸铝、莫沙比利治疗。疗程8周,每两周对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8周治疗,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但对照组症状改善较治疗组快。结论 采用腹式呼吸屏气训练+耳穴按摩能显著改善反流症状及体征,对喉咽反流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喉咽反流维持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咽喉反流     
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是一组以胃食管反流为病因而产生的咽喉部病变及其相应的临床症候群,目前LPR和胃食管反流之间关系日益受到耳咽喉科医师的重视.本文简要综述了咽喉反流的解剖学发病机制、检查手段、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喉咽反流疾病(laryrigopharyngeal reflux,LPR)的诊断及治疗尚未形成一致,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2004年9月以来本人共诊治LPR患者52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观察抗酸治疗儿童咽喉反流性疾病后的临床体征改变,探究儿童咽喉反流性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可疑咽喉反流性疾病的患儿采用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eflux symtom index,RSI)及反流体征指数量表(reflux finding signs,RFS)进行评估,24小时pH值监测进行诊断。将症状≥13分、体征≥7分、咽喉反流次数≥3次的患儿列入研究对象。对符合条件的16例患儿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0.5~0.8 mg/kg·d,H2受体阻断剂(法莫替丁) 1.0~1.2 mg/kg·d,口服,4周一疗程。观察咽喉反流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统计分析电子喉镜下反流体征的变化,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性。结果 ①抗酸治疗前后患儿体征得分呈下降趋势;②抗酸治疗前后杓会厌襞红斑/充血、声带水肿体征变化有统计学意义;③喉部肉芽肿在抗酸治疗前、后均未见到阳性指征。结论 ①佐证了RFS评分体系在儿童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可参考性;②抗酸治疗儿童咽喉反流性疾病是有效的;③杓会厌襞红斑/充血、声带水肿体征的改善对于判断儿童咽喉反流性疾病的预后有临床参考价值;RFS中喉部肉芽肿在儿童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罕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的治疗方法 .方法 根据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的症状、体征、间接喉镜、胃镜检查确诊病例50例,给予法莫替丁、甲氧氯普胺(胃复安)、乌干胶囊、山参花茶、联合治疗3个月以上,进行治疗前后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50例患者中45例反酸、嗳气、声嘶、咽异物感、慢性咳嗽、清嗓子、咽喉分泌物多等症状基本消失或有明显减轻.间断喉镜检查咽喉部病变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治疗后复查胃镜,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基本消失.结论 对反流性咽喉炎给予制酸-抗反流-保胃-利咽喉"四位一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