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80年,Kistner首先提出“原发性深静脉瓣膜不全”(primary deep venous insufficiency,PDVI)这一新的疾病概念以来,不少学者从实验和临床方面进行了探索,各种新的治疗方法相继问世,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就该疾病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1 PDVI发病机制的探讨1.1 瓣膜学说 早在1941年,Luke报道1例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deep venous insufficiency,DVI),并首先提出其病因可能与先天性发育不全有关.以后刊Plate发现一些与 DVI有相似临床表现及一定规律的家族发病史,患者子女的发病率为1/2;近年的研究又明确先天性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总结了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病理学分型、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提出静脉瓣膜成形术、静脉瓣膜移位术和静脉瓣膜移植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阐明各种手术方法的原理、利弊和疗效,并提出今后对本病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下肢深静脉瓣膜包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静脉造影等检查后,诊断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倒流3-4级,其倒流程度为轻度和中度399例(405条患肢)施行手术。结果:至1999年2月,70%患肢已随访3-139个月,平均5年以上,疗效满意占86%,病情好转为12%,无效2%。结论:下肢深静脉瓣膜包窄术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操作简便,易于在基层推广。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柏根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3,7(2):88-90
我国血管外科事业在近五十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是广大血管外科专业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进入 2 1世纪后 ,血管外科将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本专题特邀国内在此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就目前血管外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一讲座 ,希望这一方小小的论坛 ,能对血管外科新技术的推广起一点的推动作用 ,并能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血管外科专业医师的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5.
徐振怿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2,5(4):227-227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常合并溃疡形成,较难愈合且易复发。我院自1995年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合并小腿溃疡52例行溃疡创面局部处理加蝮蛇抗栓酶静滴,同时行股静脉带戒、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7.
��֫�����Ĥ�ؽ�������Ч����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瓣膜修复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101例116条肢体实施股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并利用静脉功能不全评分、双向彩超、流速剖面图彩超技术和空气体积描记仪(APG)等方法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随访率87.9%,随访病例症状消失,96.1%的肢体浅静脉曲张消失无复发。13例溃疡肢体中有11条在术后3~6个月溃疡消失,2条明显缩小。术前Ⅲ度返流肢体术后90%以上静脉瓣膜功能达Ⅱ度以下,67.6%的瓣膜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静脉功能不全评分从术前15.33±1.83改善到术后5.07±0.60(P<0.01);术前Ⅳ度返流肢体术后80%以上静脉瓣膜功能达Ⅱ度以下,40.5%的瓣膜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静脉功能不全评分从术前17.38±2.67改善到术后7.25±1.12(P<0.01)。51例58条肢体经流速剖面图彩超检查示,术后静脉返流量均值比术前明显减少(P<0.01);经APG检测术后VFI均值比术前明显减少(P<0.01)。结论下肢深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能有效地治疗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并可大大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静脉性溃疡也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股深静脉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初步阐明股深静脉在下肢慢性静脉疾病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顺行静脉造影、双功彩超对104条慢性静脉疾病的患肢进行股深静脉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分析。结果 其中19条肢体深静脉顺行造影股深静脉全程显影,13条肢体股深静脉主干与腘静脉或股浅静脉远端直接相交通,5条肢体股深静脉通过数条细小分支与腘静脉或股浅静脉远端直接相交通。双功彩超检查显示: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股深静脉全程显影者均有明显的股深和腘静脉倒流,股深静脉全程显影者其近端股深静脉管径明显大于股深静脉未全程显影者。结论 根据本组资料所示:股深静脉在形态学上可分为5型,股深静脉显影与股深静脉倒流密切相关,Ⅱ型和Ⅲ型股深静脉倒流影响下肢腓肠肌泵功能,这类思考,静脉瓣膜重建应选择在股浅与股深静脉远端相交通的部位之下即腘静脉或同时行股浅与股深静脉瓣膜重建术。 相似文献
9.
10.
再论"Cockett综合征及对下肢主要静脉疾病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20多年来的研究证明Cockeu综合征(Cockett synzome,CS)不仅发病率比较高,而且又是继发下肢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VV)、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deep veins valvolar incompetence,DVI)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s thrombosis,DVT)的主要原因,因而有对CS及下肢主要静脉疾病再认识的必要。然而,这一重要的临床课题,似乎仍属于少数学者的研究范畴。写此“再论”的目的,一是想对CS及其相关问题作些阐述,二是希望更多的医生对这一研究课题感到兴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应用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 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40例患者(共45条下肢)施以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环缩材料选用7—0或6—0无损伤缝线。结果 经上述治疗后.全组病例术后随访2~24个月.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彩超复查88.6%(31/35)的患肢瓣膜无返流发生。结论 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术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比较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оƬ����ɸѡԭ������֫�����Ĥ���ܲ�ȫ���´����������ŵķ�����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所致大隐静脉曲张的基因表达谱和差异基因。方法 对10例PDVI所致的曲张大隐静脉和10例正常对照组织进行mRNA抽提,分别给予荧光素Cy5和Cy3标记以制备cDNA探针,并与含有1220个人类全长互补DNA的基因芯片进行杂交和分析。结果 在PVDI所致的曲张大隐静脉组织中共检测到21个差异基因,其中9个为上调基因,12个为下调基因。差异表达基因包括参与信号传导、细胞周期以及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增殖和凋亡的相关基因。结论 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的差异基因与PVDI所致大隐静脉曲张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肢动态静脉压(AVP)测定在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2月至2009年2月,对50例PDVI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下肢AVP测定并比较患者深静脉压力、小腿肌肉泵、瓣膜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静态静脉压(P0)相比较(左下肢:128.00cmH2Ovs127.77cmH2O;右下肢:126.82cmH2Ovs126.55cm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运动后静脉压最低值(Pmin)(左下肢:77.32cmH2Ovs58.06cmH2O;右下肢:75.16cmH2Ovs48.58cmH2O)和压力回升到静止静脉压水平90%的时间(RT90)(左下肢:8.11秒vs18.58秒;右下肢:8.08秒vs19.51秒)分别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评价PDVI患者的手术疗效方面,AVP测量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股静脉形态学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静脉病是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中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占有很高的比例[1~ 3 ] ,约 5 3 .0 2 %~ 69% ,其主要的病理特征是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静脉瓣膜失去单向开放的基本功能 ,静脉扩张、高压 ,久之出现浅静脉曲张、肿胀、皮炎及皮肤营养障碍 ,甚至溃疡形成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因此 ,下肢静脉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本文试就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形态学研究近况综述如下。一、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Kist ner[4] 在 1980年提出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股浅静脉瓣膜缩窄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rimary deep venous insufficiency,PDVI)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11—2014-11间收治的52例PDVI患者施行股浅静脉瓣膜缩窄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淋巴漏、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皮下瘀血者10例,对症处理后均于折线前吸收。随访1~2 a,浅静脉曲张消失,皮炎、脂质硬化、色素沉着等症状显著改善,溃疡均愈合。4例患者小腿仍轻度肿胀,穿医用弹力袜子后能够明显减轻。结论股浅静脉瓣膜缩窄术治疗PDVI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痛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辅助下腔外瓣膜成形术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的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4年10月至2009年2月PDVI患者63例(74条肢体),CEAP分级:C274条肢体,C317条肢体,C436条肢体,c513条肢体,C68条肢体。下肢顺行静脉造影提示深静脉返流Ⅱ~Ⅳ级,浅静脉迂曲扩张。在术中超声辅助下行腔外瓣膜成形术,同时行大隐静脉激光烧灼术及小腿交通静脉点状剥脱术。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全部消失,下肢慢性溃疡者在2~4周愈合,色素沉着逐渐改善。术后6个月进行患肢VCSS评分,表明症状明显缓解,术后6个月复查彩超表明瓣膜成形处直径及返流时间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8例患者术后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术中超声辅助下腔外瓣膜成形术治疗PDVI,方法客观,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19.
术后长期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褚光平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7):426-426
术后长期卧床的高龄病人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值得临床重视。我院 1994~ 2 0 0 2年对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病例采用预防措施 ,与早期 ( 1986~1993年 )病例相比 ,取得较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994年以后采用预防措施病人 71例 (预防组 ) ,年龄70~ 83岁。术后卧床时间 7~ 2 2天 ,平均 10 4天。 1994年以前病人 71例 (对照组 ) ,年龄 70~ 88岁 ,平均 76 3岁。术后卧床时间 7~ 2 5天 ,平均 12 7天。两组病例年龄、性别、原发病及治疗术式、并存症差异均无显著性 ,有可比性。预防措施 :( 1)定时翻身、… 相似文献
20.
联合瓣膜替代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赵刚侯宪典蔺桂恒何涛自从Kistner[1]提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来,众多学者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创造出多种术式解决深静脉返流所引起的慢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近年来,我院采用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