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行双侧颈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39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49~72岁,平均65岁,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使用Sinnnons导管进行选择性双侧颈动脉造影.结果:37例顺利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及舣侧颈动脉造影,2例失败,成功率为94.9%.无一例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双侧颈动脉造影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经桡动脉径路对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联合造影(心脑动脉联合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9年1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老年科行心脑动脉联合造影的老年患者482例,按不同入路随机分为经桡动脉径路组(桡动脉组)241例和经股动脉径路组(股动脉组)241例.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造影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于安贞医院就诊初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47例,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F导管组和5F导管组。比较两组间造影成功率、造影图像质量、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压迫止血时间、单导管完成率、导管打结率、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以及术中和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4h,术后4周行右桡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 4F导管组和5F导管组在造影成功率、造影图像质量、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单导管完成率、导管打结率、桡动脉痉挛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压迫止血时间4F组显著短于5F组(4.62±0.98)h比(6.36±0.93)h,P<0.001。除5F组一例患者于术中出现心室颤动外,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院内、院外死亡、急性血栓事件、严重出血事件、前臂大血肿等;4F组桡动脉闭塞、桡动脉内膜增厚率均显著少于5F组(分别为0.60%比2.30%,P=0.038;1.10%比4.10%,P=0.003)。结论 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安全、可行,同时对桡动脉损伤小,血管并发症少,术后压迫止血时间短,舒适度更高。  相似文献   

4.
3.0 T颈动脉全景磁共振血管造影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造影(TOF-MRA)和增强高分辨MRA(CE-MRA)、动态MRA(Dynamic,Dyn-MRA)对全景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患者行3.0 T MRA检查,均接受TOF-MRA扫描后随机接受CE-MRA和Dyn-MRA。分别对血管段显示、血管信号强度和静脉污染进行评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为标准,对颈动脉分叉、颈总动脉起始部狭窄进行评价。结果与CE-MRA和Dyn-MRA比较,TOF-MRA评分4分血管段显示比例低(Z=-3.13,Z=-3.16,P<0.05);与Dyn-MRA比较,TOF-MRA评分4分血管信号强度增强比例高(Z=-2.05,P<0.05)。TOF-MRA静脉无污染,与Dyn-MRA比较,CE-MRA出现静脉污染比例高(Z=-8.62,P<0.05)。TOF-MRA诊断颈总动脉分叉处狭窄准确率高于颈总动脉起始部。结论TOF-MRA、CE-MRA和Dyn-MRA均能实现头颈部动脉全景成像;TOF-MRA可作为一线颈动脉粥样硬化筛查方法,补充CE-MRA和Dyn-MRA有助于提高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使用5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689例体会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目的 :探讨常规使用较小直径 ( 5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患者 6 89例 ,按其造影时首先选用 5FJudkins型造影导管抑或 5F共用型造影导管分为Judkins型导管组 (n =36 3)和共用型导管组 (n =32 6 )。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  结果 :共用型导管组 32 6例中 32 1例 ( 98 5% )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成功 ,Judkins型导管组 36 3例中 343例 ( 94 5% )经绕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成功 ,共用型导管组的造影成功率明显高于Judkins型导管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Judkins型导管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7 5± 5 5分和 30 8± 2 0 1分 ,而共用型导管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X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5 4± 3 4分和 2 4 2± 1 0 4分 ,均少于Judkins型导管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结论 :①使用较小直径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施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不需严格卧床 ,患者损伤小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可作为某些经选择病例的首选径路。②合理选择适于桡动脉径路的造影导管对提高手术操作的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门诊患者使用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入选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于北京安贞医院门诊就诊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6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门诊组和住院组。所有患者均应用4F Judkins造影导管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两组间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单导管完成率、离院时间、医疗费用以及术中和术后桡动脉并发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门诊组与住院组相比,造影成功率、手术时间、单导管完成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离院时间门诊组明显短于住院组[(7.62±0.98)vs.(41.67±7.00)h,P<0.001],医疗费用门诊组显著低于住院组[(4 183.11±189.44)vs.(5 492.12±294.12)元,P<0.001],主要为检查费、药费、护理费、床位费及住院诊疗费。两组患者桡动脉痉挛、桡动脉闭塞、穿刺处血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结论:经选择的病情稳定的门诊患者使用4F导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安全、可行,同时避免繁琐的住院手续,缩短离院时间,加强病房周转,节约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1.33mm(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入路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38例,术后随访2周至1个月,观察操作过程、造影图像质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造影成功率为97.7%;X线透视时间5.05±3.23min,操作总时间20.51±3.37min;造影导管到位固定不佳10例(7.8%),超选12例(9.4%);造影图像质量评分前降支2.87±0.40分,回旋支2.88±0.39分,右冠状动脉2.90±0.35分;术中桡动脉痉挛6例(4.3%),冠状动脉痉挛2例(1.5%),术后无桡动脉闭塞。结论合理选择病例使用1.33mm造影导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操作、控制方便,造影图像质量好,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评估经桡动脉穿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脑血管病患者200例,按血管入路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00例和股动脉组100例,对比分析2组穿刺成功率、选择性造影成功率、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93.0%vs 100.0%,4.0%vs 10.0%,P<0.05),曝光时间明显长于股动脉组[(10.26±2.23)min vs(4.57±1.07)min,P<0.01],2组造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可以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开展,但是其操作难度及时间增大。  相似文献   

9.
<正>虽然非创伤性血管检查技术(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颈部超声等)已经非常成熟,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仍然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1]。股动脉径路(TFA)虽然是神经介入医师的常规选择,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989年Campeau首次将经桡动脉径路(TRA)应用于冠状动脉造影,目前许多中心把TRA作为心血管介入的首先选  相似文献   

10.
经桡动脉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适应证和优势。方法 经桡动脉入路在颈内动脉岩部放置阻塞球囊,对3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行支架置人术。其中有症状者29例,无症状者9例。术前均行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脑实质血管DSA、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及头部MRI等检查。结果 术后患者均复查颈动脉DSA和脑实质血管DSA,显示脑部供血均有明显改善,其患侧颈内动脉、皮质下血管显影时问较术前提前0.3~0.8S,颅内血管血流经过时间缩短0.4~0.7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消失。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无并发症。随访3~15个月,无再狭窄患者。结论 当经股动脉入路为相对禁忌时,经桡动脉入路是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值得选择的一种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CT血管成像(CTA)及DSA对颈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颈动脉夹层患者的三种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SA检查24例,CTA检查16例,颈动脉超声检查21例。DSA、CTA、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夹层的检出率分别为95.8%(23例)、75.0%(12例)、71.4%(15例)。其中DSA显示以线样征最多见,有12例(占50%),CTA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均以双腔征多见,分别为37.5%(6例)和52.4%(11例)。颈动脉超声及CTA检出颈动脉夹层与DSA相比,一致率分别为66.7%和8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Kappa=0.39,P=0.08;Kappa=0.43,P=0.22)。颈动脉超声联合CTA检查与DSA的一致率为87.5%(15例),(Kappa=0.67,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SA是诊断颈动脉夹层的金标准,不可替代。颈动脉超声联合CTA能提高诊断率,颈动脉超声可作为颈动脉夹层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ange in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and change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e Cholesterol Lowering Atherosclerosis Study, current nonsmoking men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ere randomized to colestipol-niacin or placebo. Among 133 subjects with baseline and on-trial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carotid ultrasonography, colestipol-niacin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reduced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by both end point measures (2-year average change in percent diameter stenosis by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rate of change in carotid IM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change in common carotid artery IMT and 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ic measures of change were evident over all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and in mild/moderate (<50% diameter stenosis), but not severe (≥50% diameter stenosis)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In mild/moderate lesions, correlations with change in common carotid IMT were: percent diameter stenosis (r=0.28, P=0.002), minimum lumen diameter (r=−0.28, P=0.002), and vessel edge roughness (r=0.25, P=0.003). While measures obtained by carotid ultrasonography and coronary angiography are correlated, they each assess different aspects of atherosclerosis chang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使用较小直径 (5F)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径路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4年 4月间在阜外医院行择期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患者 30 94例 ,其中男性 2 396例 ,女性 6 98例 ,平均年龄 5 6 1± 9 8(30~ 81)岁。入选患者按其造影时首先选用可供左、右冠状动脉插管的 5F共用型造影导管分为共用型导管Ⅰ组 (Mitsudo型 ,日本Hanako公司产品 ,n =985 )、共用型导管Ⅱ组 (Terumo型 ,日本Terumo公司产品 ,n =10 2 4 )和共用型导管Ⅲ组 (Medtronic型 ,美国Medtronic公司产品 ,n =10 85 )。比较上述三组间手术成功率、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平均手术操作时间和X光透视时间。结果  (1)共用型导管Ⅰ组、Ⅱ组和Ⅲ组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成功率分别为 98 4 %、98 0 %和 96 0 % ,Ⅰ组和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高于Ⅲ组 (P <0 0 5 )。 (2 )共用型导管Ⅰ组的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平均手术操作时间和X光透视时间分别为 (17 9± 5 8)min和 (4 8± 1 8)min ,共用型导管Ⅱ组为 (18 2± 5 5 )min和(5 0± 1 7)min ,而Ⅲ组为 (2 1 1± 7 2 )min和 (5 2± 1 9)min ,均明显长于前两组 (P <0 0 5 )。结论(1)使用较小直径的共用型造影导管经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门诊经桡动脉途径开展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7年2月至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10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住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造影成功率、不同直径造影导管使用率、术中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痉挛、夹层、穿孔和闭塞)及术后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患侧上肢血肿、假性动脉瘤、骨筋膜室综合征和桡动脉闭塞)等.结果 门诊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率为100%.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造影时间[(12.5±3.4)min比(10.8±3.6)min,P=0.517]及X线透视时间[(4.3±1.0)min比(4.1±1.0)min,P=0.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均观察到桡动脉痉挛和冠状动脉痉挛,术后均观察到血肿,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其他不良事件.试验组总医疗费用较对照组显著降低[(4m2±238)元比(5329±371)元,P<0.001],节省的费用主要包括造影前后的检查费用、药物治疗费、床位费、护理费及其他费用.结论 在病情相对平稳的患者中开展门诊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安全、可行,同时能够大幅节省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钙化斑块对双源64层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钙化斑块对双源64层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颈内动脉(ICA)狭窄的影响。方法筛选93例前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同时接受CTA与DSA检查。CTA采用双源64层CT进行扫描,运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进行重组和轴位像扩大测量狭窄血管和正常血管的直径。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的方法进行血管狭窄度的分级。根据CT值的大小确定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定义为CT值≥130Hu。CTA和DSA检查结果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和2名神经内科医师分别进行测量。结果经CTA和DSA检查的186支血管中,ICA狭窄的有117支,其中检测出钙化斑块的有49支,其CT值为130~461Hu;而非钙化斑块致狭窄的ICA有68支。当ICA狭窄率〉50%时,CTA对不伴钙化斑块狭窄血管的诊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4.3%,阳性预测值为94.3%,阴性预测值为100%,Kappa值为0.941;CTA对伴有钙化斑块狭窄血管的诊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7.1%,阳性预测值为82.6%,阴性预测值为100%,Kappa值为0.831。当血管狭窄率〉70%时,不伴钙化斑块CTA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6.0%,阳性预测值为90.0%,阴性预测值为100%,Kappa值为0.928;伴有钙化斑块CTA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2.7%,阳性预测值为72.7%,阴性预测值为100%,Kappa值为0.805。结论64层CTA对非钙化和钙化的ICA狭窄的诊断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在诊断钙化斑块时略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塑型JudkinsR导管用于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2006年3月~2007年8月.我院行经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243例,男139例,女104例,年龄38~78岁。按使用造影导管分成3组,Terumo 5F共用型(TIG)导管组78例;通用型6F Cordis Judkins(JL3.5、JR4.0)导管组67例;6F Cordis Judkins R(JR4.0)导管组98例(包括使用塑型6F Judkins R导管75例)。比较上述各组间造影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和并发症;比较单纯使用普通6F JR4.0导管与使用塑型6FJR4.0导管造影成功率。结果Terumo共用型导管组和JudkinsR导管组的平均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低于通用型Judkins导管组(P〈0.05)。Judkins R导管组造影成功率低于Terumo共用型导管组和通用型Judkins导管组(P〈0.05),但是塑型Judkins R导管的造影成功率(88%)高于普通Judkins R导管(61%)(P〈0.05)。在Terumo共用型导管组和Judkins R导管组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低于通用型Judkins导管组(P〈0.05)。结论塑型Judkins R导管完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是没有共用型造影导管时的安全有效选择.合理的塑型是使用这种方法完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心内科使用无鞘指引导管(日本ASAHI)经桡动脉完成的60例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患者介入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对无鞘指引导管的使用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0例患者均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其中,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13例,迂曲合并钙化病变17例,左主干病变7例,分叉病变32例(包括左主干病变7例和同时合并CTO病变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57例,失败3例,成功率95.0%。患者使用7.5 F的无鞘指引导管,均顺利通过桡动脉到位。左冠状动脉使用的无鞘指引导管型号依次为:JL3.5/4.0(44例),AL1.0(3例), SPB4.0/3.5(2例),PB4.0(2例);右冠状动脉:JR3.5/4.0(9例)。13例CTO病变使用的无鞘指引导管型号依次为:JL3.5/4.0(8例),PB4.0(2例),AL1.0(2例),JR4.0(1例);17例迂曲钙化病变:JL3.5/4.0(8例),JR3.5/4.0(6例),SPB3.5/4.0(2例),AL1.0(1例);32例分叉病变使用的无鞘指引导管型号均为JL3.5/4.0或JR3.5/4.0。结论经桡动脉使用7.5 F无鞘指引导管有良好的通过性,且导管管腔大、管壁厚、支撑力强,能胜任大多数分叉病变的双支架技术和对吻球囊技术,适合CTO、迂曲钙化病变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