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析《金匮要略》中涉及针灸和针药结合的条文,总结归纳《金匮要略》中仲景运用针药的临证学术思想特点,形成了较为全面的针药辨治体系。从欲行针药,首辨阴阳;针药临辨,脉证合参;针药法变,杂合以治;针灸误治,药灸予之的角度,浅析了相关针药结合之理,期望能够为针灸临床提供些许指导和启迪。  相似文献   

2.
储水柔  孙培养  李玮  胡伟 《光明中医》2023,(9):1767-1770
新安医家吴崑在《针方六集》一书中强调针理与药理并无二致,导师孙培养教授深入学习和研究了新安医学学术思想,基于“针药一理说”这一学术思想,运用针药结合治疗失眠取得较好疗效。现基于“针药一理说”探讨从辨经络阴阳、重脾胃升阳、皆审气保元、三因制宜、有序有度这几方面将针刺与中药有效联合治疗失眠。并附1则验案佐证。  相似文献   

3.
针药结合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高希言  牛学恩 《中医杂志》1999,40(9):562-563
针药结合是指在同一患者身上,针对某一病症同时施以针灸和药物等治疗措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早在唐代,孙思邈就认识到针药结合的重要性,提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医。”针灸药物各有所长,针药并用,能取长补短,相互辅佐,从而发挥更好的临床效果。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先进手段的引入,当前针药结合无论在方法上或应用范  相似文献   

4.
目前针药结合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体系,古代文献研究还很局限;临床运用较为广泛,但研究的针对性不强;实验研究还不够深入.应加强针药结合的理论研究,尤其要重视从古籍中挖掘前人的宝贵经验,临床运用应针对不同病种,总结针药结合的临床病谱,优化临床运用方案;深入针药结合的作用机制研究,借助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寻求针药结合的科学基础;总结针药结合的运用规律及作用原理,并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快速科学地转化到临床运用中来.  相似文献   

5.
介绍戴淑青教授基于和解少阳理论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戴淑青教授认为,周围 性面瘫的发病由于外邪壅滞面部经脉,导致少阳枢机不利,面部官窍开合失司;治疗上,运用“和解少阳”理 论,针刺常规用穴及外关、丘墟两穴,同时配合内服小柴胡汤加减方,针药结合治疗该病,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关于针药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近10年的针药结合临床研究文献,针对目前针药结合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评价,并提出建立针药结合的研究团队,辩证的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建立病房为基地的临床研究以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及构建针药结合的疗效评价体系来改进针药结合的临床研究方法,以提高整个针药结合临床的科研水平并为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服务。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为方书之祖,亦开针药合用之先河。针、药各有所长,临证辨证施治或用针、或用药、或针药并用方为得当。通过分析伤寒论中针灸条文,旨在把握张仲景针药结合应用规律及其辨证应用针药结合治病的特点,以期为针灸临床提从参考。  相似文献   

8.
该文综述了2010—2015年针药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应用针药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优势的原因,并探讨了潜在的问题,认为针药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9.
“知针知药,固是良医”。针药的结合运用历来被医家们所重视。早在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就把精通针和药的与否作为评判医生优劣的一个标准。目前针药结合无论是临床还是实验均是越来越热,但是有关针药结合的许多问题仍有不少的困惑。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思考。  相似文献   

10.
田从豁教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从医60余载,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在针灸治疗中,田教授强调中医辨证施治,注重理、法、方、穴、术,主张当针则针、当药则药或针药并用,临床擅长治疗中风后遗症、风湿痹病、郁证等,尤以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疗效绝佳[1].现将先生临床中针药并用治疗肺系疾病2例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针刺和中药对癌症疼痛镇痛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 90例具有不同程度疼痛症状的癌症病人分别进行了针刺镇痛、中药内服外敷镇痛、WHO药物 3级止痛阶梯和针药结合治疗。结果表明 ,针刺组和中药组镇痛效果优于西药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针药组与西药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说明针刺和中药镇痛优于西药止痛 ,针刺和中药结合治疗癌症疼痛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针药结合治疗暴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针药结合治疗暴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73例暴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4 3例 ,以头皮针、体针为主结合中药治疗。对照组 30例 ,采用单纯中药治疗。对电测听值的改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针药结合是治疗暴聋的一种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方书之祖,《伤寒论》对针、灸、药的选择应用谨慎而精到,并开创了针(灸)药并用之先河。其内容有先针后药者;有先灸后药者;有只针不药者;有只灸不药者;有针灸药皆宜者;有误用针灸,汤药救逆者;有根据疾病轻重,而选择针或药者。通过整理、分析《伤寒论》中针(灸)药选配应用的有关条文,探析针(灸)药各自的优势及相互作用,把握其针(灸)药选配特点,以期为针灸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心绞痛综合治疗与单纯中药治疗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药配合针灸、气功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中药、针灸、气功三者相结合与单纯中药和针灸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差异。方法 用温胆汤加味并配合针灸、气功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并设单纯中药组30例、西药组30例作为对照;观察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改善、动态心电图、血脂、血液流变学、抗氧化治疗等的变化。结果 综合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缓解率为80%,中医证候改善率为85%,与中、西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心室舒缩功能明显改善,与中药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西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血脂降低,与另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血液流变学有显著改善(P<0.01)。SOD及MDA治疗后亦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综合疗法组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组,在心绞痛缓解、心率改善、中医证候改善、血脂改善、抗氧化方面亦优于西药组。  相似文献   

15.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针药结合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药结合的结合方式不仅仅指传统的针刺结合中药的内服、熏洗,还包括针刺与西药的结合、穴位注射等。采用针药结合为主治疗肩-手综合征,具有双管齐下、相得益彰的优势,且操作方便、安全,副作用小,疗效肯定,易于患者接受。以针药结合为主的多种干预手段的综合疗法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并将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及时了解当前针药结合治疗肩-手综合征的进展情况,对于寻求肩-手综合征的最佳治疗方案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针刺中药合用治疗老年性痴呆115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梁忠  吴天强 《中国针灸》1998,18(12):712-714
单纯用针刺或中药与针药并用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针药并用的疗效 (总有效率 84.2 1 % )明显优于单用针刺 (总有效率 5 8.6 2 % )或单用中药 (总有效率 6 5 .5 1 % ) ,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1 ) ,说明针药并施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针、药综合治疗中风后遗症14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是目前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脾气亏虚有关。本人在临床工作中,根据病证的病机特点,采用针、药综合治疗获得满意效果。临床资料148例中男性85例,女性63例,年龄41~70岁。病程在2~18个月。治疗方法中药内服组:39例,本方:生黄茂、白术、党参、水蛙、红花、桃仁、地龙、丹参、秦文。大便干加生大黄;痰多加竹茹、胆南星;语言不利加喜蒲、僵蚕、白附子;阴虚加麦冬、元参;阳虚加仙灵碑、熟附片(先煎)。气虚明显生黄茂量可加至60g。一日一剂,水煎内服。针灸组58例,取穴:百会、肩隅、曲地、外关、…  相似文献   

18.
Du HB  Liang FR 《中国针灸》2011,31(6):553-556
蒲湘澄是我国近现代著名针灸学家.早年他勤于学习,一生致力于中医针灸临床和教育事业.针药并用、针灸并施、用穴独特、配穴灵活、注重针术是蒲老学术思想的精华.本文介绍针灸学家蒲湘澄的生平和主要学术思想,以纪念蒲老对针灸理论、实践及传承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针药结合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针灸中药治疗黄褐斑的效果。方法:把黄褐斑分成3型,予以针灸结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结果: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黄褐斑有明显的效果,45例经2个疗程治疗后,有效率达93.3%,结论:针灸结合中药合成黄褐斑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中蕴含丰富"全科"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医精诚的医德观、天人合参的整体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内外相因的疾病观、辨证论治的诊疗观、未病先防的预防观、形神并调的养生观、针药并用的医技观等,这些观念涵盖了现代全科医学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医学观。当今中医的发展,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文章旨在通过对中医学中全科医学观的探源,理清中医学之"全科"与现代全科医学之"全科"的联系与区别,为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全科医学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